白银2012新浪_2012年9月7日白银分析
1.华通铂银看白银的未来发展
2.我国近代史上的赔款的条约名称和金额
3.从战争开始到2012年,我国所受的耻辱史有哪些?
田芸
9月下旬,长期以来一直是黄金忠实拥趸的埃贝尔(Christoph Eibl)突然公开表达出悲观情绪——这位欧洲最出名的商品对冲基金之一Tiberius Group的掌门人认为,失去了避险功能,黄金价格会跌破1000美元/盎司。
在过去的一周内,在全球债市、股市、大宗商品接二连三“跳水”的同时,曾经的“避险天堂”黄金也惊人地沦陷了。
债市的暴跌,令使用高杠杆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金融大鳄突然遭遇流动性短缺,在抛售了流动性最好的股票、大宗商品后,一直处于超级大牛市的黄金也遭到了抛售,贵金属市场和其他资产出现了罕见的正相关。
“这种去杠杆化下的螺旋式下跌同样发生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博客,微博)表示,而南非标准银行近日则调高了对衰退的可能性预测。
失火的“天堂”
埃贝尔表达上述观点时,伦敦LME的黄金价格刚刚从1920美元的历史高点调整至1800美元附近。作为全球各类资产纷纷失火后唯一的“避险天堂”,黄金价格今年以来上涨已经超过了50%,而对这种几十年不遇的贵金属大牛市,全球分析师此时还有更高的预期。
然而9月23日,纽约商品黄金期货主力合约暴跌101.9美元/盎司,收于1639.8美元/盎司,创下近5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此前的9月22日,伦敦LME期镍一夜暴跌17.47%,美国芝加哥商品期货同样大跌,国内沪铜、沪铅、橡胶、豆油等亦纷纷盘中跌停。贵金属的跌势汹涌持续,近两周纽约黄金期货累计跌幅超过了14%,伦敦市场白银价格缩水超过36%。虽然有跌停板和调高保证金护航,中国市场上黄金期货仍在近两周内跌去了7%,9月26日甚至出现了跌停。
美银美林美国首席技术分析师巴塔尔斯(Mary Ann Bartels)表示,对冲基金近期在贵金属市场进行了罕见的大规模抛售。
贵金属价格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和其他资产走势逆相关,而近期形势发生逆转,贵金属从超级牛市跳水,并和其他资产价格开始正相关,这在许多分析师看来,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是金融市场微循环流动性丢失的信号。”付鹏称,“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在最近的交易日里被迫开始抛售黄金这样的"保命"资产,说明金融市场最后的防线可能已经被突破,又一场危机或迫在眉睫。”
近期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希腊等“欧猪”各国的国债收益率创出了历史纪录,国债的价格呈现出几何式下跌,“欧美金融市场目前依然使用较高的杠杆,再结合其更多的可能存在的衍生品,意味着其损失的预估可能会超出市场的普遍预计。”付鹏认为,“另一方面,随着欧洲股市的快速下跌,各大银行用于抵押融资的自身股票价格也在快速下挫,这意味着其总的资产迅速萎缩;在这种背景下,常规向银行体系内提供短期流动性的资金开始大规模地封闭对欧洲银行的短期融资渠道或借贷渠道,这就加剧了欧洲银行及其对冲基金的流动性紧张的问题。”“相对于6个月之前,目前伦敦和华尔街的流动性压力都更大。”南非标准银行大宗商品分析师James Zhang向本报表示,“近期市场对股票、大宗商品、贵金属的抛售,大多数都是出于机构对现金的需求。”
在股市暴跌的同时,大宗商品市场各个品种也出现了大规模跳水。9月下旬以来,金属、农产品等在国际、国内市场连续遭遇黑色,许多品种日跌幅均超过5%,铜甚至在三个交易日内跌去16%。
根据美国CFTC统计数据,对冲基金等机构目前正在疯狂削减头寸。在这一波持仓变动中,对冲基金将金属铜多头大幅减少了91%。
James在伦敦市场观察到,目前不论长线短线投资者都面临着资金压力,流动性的短缺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波动率,而波动率的增大又使许多资金充足的机构取现金策略,如此形成了流动性和波动率的恶性循环。
衰退的可能
贵金属的诡异走势,让很多人回忆起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之前的几个月。
在达到了当时历史高点1000美元之后,黄金开始在2008年6、7月份遭到抛售,价格大幅度跳水。
“在抛售黄金也没能解决流动性亏缺的情况下,2008年9月份银行开始破产,金融海啸正式开始了。”付鹏称,目前金融市场各种资产的螺旋式下跌跟2008年的情况非常相似。
“当欧美股票以及商品的头寸都进行抛售后,这种"有毒"的螺旋结构引发的抛售潮必然会蔓延到亚洲或新兴经济体。”付鹏说,最近黑石撤回其中国投资的地产项目,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在香港的H股遭到抛售,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出现大幅度的贬值等等,这些都证实了的严重性。“这种抛售资产的过程会持续到金融市场流动性恢复正常才能结束。”付鹏说,而金融市场的微循环流动性的缺失会导致实体经济流动性的缺失。
“各种经济数据和金融动荡都意味着经济增长的阻力增大了,陷入衰退的可能性非常高。”James认为。南非标准银行此前预计欧洲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为50%,近期再次调高了这个百分比。
然而James也指出,近期贵金属的表现虽然和2008年类似,但市场已经和当时有本质的不同,“杠杆率已经降低了,而各国的中央银行也都建立了对流动性进行紧急支持的安全保护系统。大规模的信用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也不排除小范围内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南非标准银行认为,欧洲、美国在目前的形势下,会相继再推宽松政策。“欧元区即使10月不降息,11月也会降,而美国对通胀的预期也急剧下降,一旦出现通缩的苗头,QE3会立刻上演。”James认为。“这样的一轮震荡,会将金融市场里的流动性逼出,最终让它回到实体经济里去。大宗商品、贵金属等资产的金融属性会逐渐被洗净,重新寻找自身的价值。”付鹏认为。
华通铂银看白银的未来发展
转自中国经济史论坛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作者:陈昆
提 要明代中后期的1550年代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巨量白银流入有两个原因:贸易顺差和套汇。文章考察了这两个因素形成的机制。与晚明时期类似,当前我国也出现了持续的巨量贸易顺差。究其原因是对贸易的干预政策所致。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评判贸易顺差的优劣,关键是贸易顺差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是否相适应。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套汇;白银流入
引言
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大卫.休谟[1] 著名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根据这一理论,在以贵金属为本位货币的时代,理论上并无一国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1]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形象地说明了明清中国吸纳了当时全球巨量白银。[2]
弗兰克[3]在他的著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认为,1400—1800年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体系格局,他用贸易和套汇来说明他的这一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他认为,有四个地区长期保持着商品贸易逆差,它们是美洲、日本、非洲和欧洲。美洲和日本靠出口白银来弥补它们的贸易逆差,而非洲则靠出口黄金和奴隶弥补逆差。因此,这三个地区都能够生产世界经济中的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商品”。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几乎不能生产任何可供出口的商品来弥补其长期贸易赤字。于是,欧洲只能靠“经营”其他三个贸易逆差地区的出口来过日子,从非洲出口到美洲,从美洲出口到亚洲,从亚洲出口到非洲和美洲,欧洲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中介。为了平衡中国似乎永久保持着的顺差,世界白银流向中国。[3]
货币不仅可以用来对贸易赤字进行“结算”,而且是一种能够产生利润的商品,是由供求法则支配的,由此产生套汇机会。供大于求的地方的白银价格会低一些,求大于供的地方的价格会高一些,这就吸引着白银从一地流向另一地。在16世纪和17世纪早期,欧洲人所做的就是在亚洲各国的黄金和白银的兑换差价之间套利,以及在某些贸易往来中,尤其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任何一种货币都既是价值储存器,又是各种货币和商品之间的交换媒介。各种面值和纯度的货币都可以相互兑换或套利,也可以换取其他商品。因此,正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这种货币之间的套利兑换性以及它们与商品之间的交换性,使得实际上所有的商品都可以在世界市场真正地运转起来![3]
本文循着弗兰克的思路,从海上贸易和套汇两个方面对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作一考察。
一、明代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
据史料记载,15世纪中叶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据统计,1522—1566年(嘉靖年间),中国的生铁产量达到45,000吨,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到1740年才达到2,000吨。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洲仅占23%;中国的国内贸易总值为4亿银两。直到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4]
中国自明代中期以来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中国商品拥有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精湛工艺,质量优良。而且当时许多日用品生产技术为中国所专有,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垄断地位。就纺织品生产而言,中国是麻类纤维原产地,千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对麻缕“半浸半晒”、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均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生丝制作的产品经得起海风吹拂而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迪,更有甚者,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织出质量较好的亚麻布。
明代中期,中国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驻第三任长官讷茨(Nuyts)在给其国王的一份报告书中说:“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它能够把某些商品大量供应全世界”。 [5]当时一个西方作家也报道说:“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及皮货。拥有这些主要物品和数不尽的其他次要的物产”。 [6]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产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 [7]根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
除了质量优越之外,明代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也很突出。一方面由于中国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恰在此时,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持续约一个世纪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在这场通货膨胀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普遍上涨3倍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物价从16世纪中期开始上涨两倍左右。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对于欧洲各国,中国商品以白银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格优势。当时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与外国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如下:
丝织品: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织品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秘鲁是1/9,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
麻织品:墨西哥市场欧洲麻织品几乎比中国同类产品贵8倍;
铜、铁制品:菲律宾市场中国铁钉价格为西班牙产品的1/4,致使秘鲁总督卡涅特于1590年专门派船赴菲购买中国铜、铁制品,还有位西班牙人维拉曾建议在菲律宾购买廉价的中国铜铸炮,然后运往墨西哥和秘鲁;
生丝: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购一批台湾生丝,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
肉类、蔬菜、水果:当时的一个西班牙神甫马丁德拉达惊叹中国肉类、蔬菜、水果价格低得象是分文不取一样……[8]
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9]
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中国与欧洲、美洲海上贸易航路的开辟,为中国日用消费品获得了广阔的国际市场。输入马尼拉的中国货物有生丝、丝织品、天鹅绒、绫绢、绸缎、棉布、麻织品、珠宝、工艺品、钢铁锡铅制品、硝石、火药、食品、家禽、家畜等,其中纺织品为大宗商品。由于西属美洲市场需求很大,中国丝织品和棉织品很快跃居马尼拉大商帆输往美洲货物榜首,并一直保持到大商帆贸易的终结。直至十八世纪末,中国丝绸等商品仍占墨西哥进口总值的63%。[10]
中国纺织品涌入菲律宾,当地土著“不复种棉织布……忘记了纺纱织布的传统工艺技术”。在拉丁美洲,中国商品使得西班牙商品销量到17世纪初下降了一半以上。在当时欧美人笔下,墨西哥“土著居民逐渐停止纺织”,“西班牙所有的丝织工场全部毁灭了”,“中国的麻织品为印第安人和黑人所渴求,一旦中国产品短缺,尽管欧洲产品充斥市场,他们也绝不问津”,“中国丝织品以它低廉的售价、独具特色的技艺和装饰上的魅力,对欧洲市场构成一种挑战” …… 诸如此类的记载比比皆是,法国一些丝织品厂商为扩大销路甚至不得不给自己的产品印上“中国制造”字样。[11]由于西欧各国商品难以与价廉物美的中国货竞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后来跻身对华贸易的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支付巨额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因此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到西欧工业革命之后、贸易兴起前夕。
二、明代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白银持续内流
1545年和1548年,秘鲁之波托西(Potosi,今属玻利维亚)和墨西哥之萨卡特卡斯(Zacatecas)的银矿被相继发现、开和大量向外输出。16世纪末,西班牙占有世界贵金属开量的83%,[12]仅波托西一矿1581-1600年间平均年产量即达25.4万公斤,占当时全世界白银年产量的60%强。17世纪末波托西银矿日渐枯竭,墨西哥银矿又开始取而代之,其产量在18世纪增长约5倍,到1789年占世界产量的5/8以上。[13]
中欧海上贸易航线建立后,美洲白银通过太平洋运到马尼拉,再转至中国,是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的主要渠道。据索萨的研究,美洲白银通过太平洋运到菲律宾的数额,在1590—1602年估计为2,010吨,1602—1636年约2,400吨,1636—1644年约210吨,总共达到4,620吨。[14]艾维泗指出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每年125吨,在15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五年,高达300吨。[15]
另外,还有部分输入欧洲的美洲白银通过贸易转运澳门,然后流入中国内地。仅1631年一年内,由菲律宾输入澳门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大致相当于永乐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年)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内中国官银矿总产量的2.1倍,是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岁入的3.8倍。中西历史文献中有关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记载比比皆是。比如W. L.舒尔茨在《马尼拉大商帆》中记载,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一位西班牙海军上将则惊叹道:“中国国王能用来自秘鲁的银条修建一座宫殿。”[16]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之大,竟一度使欧洲贵金属输入量锐减。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Earl J.Hamilton)曾经指出,与1591-1600年间相比,1641-1650年间美洲黄金输入欧洲数量锐减92%,白银减少61%,这一减少与中国-美洲贸易扩大有关。[17]由于美洲白银通过菲律宾大量流入中国,17世纪上半叶某些西班牙人竟建议放弃菲律宾殖民地。
美洲白银流入欧洲再流入中国,是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的另一个渠道。在1500到1650年这一个半世纪里,从美洲运到欧洲的白银约16,000吨。[18]根据沃德·统计,1493—1600年世界银产量是23,000吨,美洲产量就达17,000吨,占全部世界银产量的74%。他认为美洲白银大约70%输入了欧洲,其中的40%又流到亚洲。[19]美洲通过欧洲转手运到东方的白银大约有8,000吨,除去流入印度和奥斯曼的,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国,估计约有5,000吨。[20]1580年代,葡萄牙人每年至少运送100万杜卡特(Ducat)白银到远东,大部分流入中国。17世纪,英国和荷兰也开始把西班牙白银运往东方。1601-16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运出75万英镑的西班牙白银(约合250万杜卡特)到远东,多数流入中国;崇祯十年(1637年),该公司船只首次到达中国,“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八万枚西班牙银元”。[21] 17世纪后期,该公司运出的金银更是急剧增长,仅1700-1701年度就达70万英镑。荷兰东印度公司出口金银在1618-1700年间从50万杜卡特增长到125万杜卡特(约合4万公斤)。[22]
大量白银外流让欧洲白银输出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惶恐不安,曾几度设限。1593年1月1日、1595年7月和9月,西班牙国王三度颁发敕令,规定每年从墨西哥运抵菲律宾的白银以50万比索为上限,企图遏止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恰在当时欧洲诸国普遍奉行重商主义政策,视金银货币为财富的唯一形式,主张国家经济政策唯一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积累金银货币。然而,市场规律是不能够挑战的,除非宗主国制造业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否则,欲以一纸敕令在市场上遏止价廉物美中国商品的洪流,终究枉费心机。
而且,限制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不符合菲律宾殖民当局的利益。菲律宾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支柱是转口贸易,殖民当局财政对关税收入尤其倚重。荷兰官员在1618年估计,西班牙(指菲律宾殖民当局)每年仅从中国丝经菲律宾转运美洲的贸易中就可征收约50万比索商税。1586-1645年间,除1586年至90年代以外,中国货物进口税在马尼拉每年的全部进口税中所占比重一直高于60%。其间,1611-1615年间为91.5%,1636-1640年间为88.6%,1641-1642年间为92.06%。[23]显然,对于竭力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的菲律宾殖民当局,理性选择就是千方百计维持、扩大作为骨干税源的中国货物进口税。宗主国颁发敕令限制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无疑于断了菲律宾殖民当局的财路,因此,这些敕令从来就难以获得菲律宾殖民当局的配合。加之西班牙殖民帝国腐败成风,各级官吏把到殖民地任职视为发财良机,历任菲律宾殖民地总督本人都公然违反敕令,携带大量美洲白银进入菲律宾,这些敕令最终都摆脱不了沦为一纸空文的必然命运。西班牙殖民宗主国后来多次将限额提高到200万比索,实属无奈之举。
三、三方套汇与白银流入
欧洲人在中国、日本、欧洲之间开展的三方套汇业务是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条重要渠道。16、17世纪间,主要由于贸易导致的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精明的欧洲商人将日本、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单程即可获利一倍以上,如此套利,横财。受利益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就是到了18世纪,中国白银价格仍然高出欧洲50%的利差,这导致了18世纪墨西哥白银生产的繁荣,世界各地的白银再次争先恐后地大量地输入中国。
早在1609年,一位拥有25年在亚洲经商历史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罗 德 芭萨就注意到:“通常1个金比索可以兑换5个或5个半银比索,如果中国白银发生短缺的话,从外地购买白银,价格就上升到1∶6或6.5银比索。我所见到的最贵的和在广州城购买的黄金是7个银比索兑换1个金比索,我从没有看见比这个价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个金比索通常值12个银比索,因此,显而易见从中国购买黄金意味着可以产生75%至80%的利润。”[24]
关于国际间的套汇问题,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也写到:“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因此,对于航行印度的欧洲船舶,一般地说,银是最有价值的输运品。对于向马尼拉航行的阿卡普尔科船舶来说,也是如此。新大陆的银,实际就是依着这种种关系,而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银的买卖为媒介。”[25]这说明,货币也是是名副其实的商品,正是对货币的需求才使市场上供应商品和人们用货币购买商品成为可能。因此,这种套利兑换的普遍现象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金融市场。
据弗林(Dennis O.Flynn)和吉拉尔德斯(Arturo Giraldez)的研究,美洲殖民地时期1540年代至1640年代,是一个套利周期。[26]恰在此时,中国开始了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明初到成化、弘治年间(约1470年代),白银在民间日益得到普遍使用,之后因朝廷认可而朝野皆使用白银。例如,1430年代,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税粮按一定比价折收白银—“金花银”,这大大加快了田赋货币化的进程。1460年代以后(成化年间),广东南海已用白银交租。16世纪初以后,官吏的薪俸十分之九用银支付。到1520年代,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其后嘉靖、万历年间,广东、福建率先实行“均徭”、“均平”和“一条鞭法”等赋役制度改革,其中白银折纳都是重要内容。由于15世纪中期中国明朝纸币体系的崩溃导致了银币的替代和白银税收体系的建立,而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1/4的人口和比伦敦和巴黎大许多倍的城市,其“白银化”带来了全球巨大反响。正是中国的巨大需求引起了中国的白银价值两倍于世界其他地方,这种悬殊的差价反过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白银。在16世纪初,中国的金与银比价是1∶6,而欧洲为1∶12,波斯为1∶10,印度为1∶8。到16世纪末,中国最具代表性地区之一的广东的金与银比价为1∶5.5或1∶7,而西班牙为1∶12.5或1∶14,这表明中国白银的价格是西班牙的两倍。同期在日本二者之比为1∶10,在莫卧儿的印度为1∶9。直到17世纪40年代中国的白银价格才最后降低到与其他地方的价格大致相当的程度。
从对中国明代史料的研究也可以看出,整个明代时期,白银价值一直比较昂贵。洪武八年(1375)制定金银钱钞之间的比价兑换体系时规定,1贯钞,折合成1千文铜钱、1两白银以及1/4两黄金,即金银比价是1: 4。洪武十八年(1385),金银比价变为一当五或一当六[2],但主要是一当五。“永乐五年,令各处折收钞,金每两四百贯,银每两八十贯。是高帝时,赐钞千贯为银千两、金二百五十两。而永乐中,赐钞千贯,为银十二两五钱、金止二两五钱矣。”[27]由是可知,永乐五年时,金银比价仍是l:5。永乐中期,金银之间的比价突然拉大,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时,金银比已变成1:7.5。同时,“永乐十三年四月庚寅”条云:“交址布政司言:本境官盐乞定例召商,许以金银铜钱中纳。于是户部定议:金一两给盐三十引,银一两、铜钱二千五百文各给盐三引。从之。”[28]据此可知,金银官方比价当时为l:10。需要说明的是,金银比价1:10出现的地区和时期并不是多,绝大部分时期内是维持在1:7或1:8左右的水平,大概一直要到隆万年间。应当注意的是,在这如此长的时期内,黄金和白银之间的比价是官价与市场是基本上一致的。金银之间的比价骤升,发生在崇祯朝时期。万历时期金银一当七八甚至一当五,至崇祯中变成一当十,而且江南地区的某些地方还存在一换十三的情况,以后还曾暂时回落到一换六的水平,大致至清初就维持在一换十三的价格水平。
由上述金银之间的比价变动情况来看,黄金是处于较为稳定的升值,银则相对贬值的状态。学者钱江搜集、整理了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变动情况(见表)。本来,整个明朝,黄金平均价格每两折合白银6两4钱7分,约等于宋元时代平均价格(10两3钱弱)的63%,最低曾达到折白银1两6钱7分。[29]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后,中国明清两朝金银比价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趋势,16世纪30年代开始从1∶6左右逐渐上升,17世纪初基本上稳定在1∶7—8左右,30年代后上升至1∶10—13左右。即使中国市场黄金和白银之间的比价变成l:13,这一价格水平仍然要远远滞后于同时期欧洲金银比价。在1492年以前,东方中国和印度的金银比价还是1:5的时候,欧洲就已达到1:11或l:12。在欧洲频繁发现银矿后,从1519-1650年,金银比价从1:11变成1:15.5左右,仅中间短暂时期内保持在1:10.6。
而中国直到清中叶大概在乾隆时期金银比价才达到1:15的水平,即到18世纪中叶,中国金银比价已经基本上与欧洲拉平,甚或时有过之。日本、印度金银比价经历了与中国类似的过程,不过日本银矿丰富,印度与欧洲通商历史较早,因而其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时间早于中国而已。
结论及比较分析
上述考察表明,如此巨量的白银流入,主要是中国通过海上贸易用商品交换而来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经济体,这种核心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中国的这种更大的、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表现为,其贸易保持着很大的顺差。这种贸易顺差主要基于它的丝绸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另外它还出口黄金、银钱以及后来的茶叶。这些出口商品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世界白银流向中国,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3]
除了贸易顺差之外,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16、17世纪间,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银价。受利益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000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30]
为什么中国需要这么多的货币?为何这么多货币没有像欧洲那样导致通胀?根本原因是中国有着很强的货币吸收能力。弗兰克的回答是,“货币支撑和制造着有效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刺激着供给”。但是,货币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制造出有效需求,只有在已经具备生产能力,因此“有通过投资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扩张生产能力的可能性”的地方,货币才能制造有效需求。[3]弗兰克认为中国有这种能力。中国这种能力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中国的这种更大的、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表现为高额的贸易顺差。这主要基于它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些出口商品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
历史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晚明时期类似,出现了持续的巨量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出现了严重的人民币套汇现象。晚明一直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这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当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人均产出和收入与西欧相比并不逊色。在银本位制下,白银大量流入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江南等地早期的工业化也藉此得到了发展。但遗憾的是,晚明从打击海上敌对势力等政治需要出发,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远未能发挥其对市场开拓、专业化生产和资本形成的推动作用,使得晚明中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
与晚明抑制外贸发展的做法相反,改革开放以来大力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的倾斜政策,通过各种手段发展出口,对进口实行一定限制。这些倾斜政策加上劳动工资偏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环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都降低了出口企业成本,增强其价格竞争力。近年来,除传统的加工贸易外,高能耗、高污染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过快,化工、机械、汽车等行业出口迅速扩大,我国贸易顺差过快增长。更加糟糕的是,当前的巨额顺差是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在中外历史上非常罕见。类似地,美国在1874年以后的90多年间,德国从1880年代到“一战”前夕以及1952年至今,日本从1981年到最近,对外贸易均长期顺差。这些国家在上述阶段经济较快增长、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储蓄相对投资过剩并不奇怪。当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资本对劳动力的比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资本相对稀缺。此时消费和投资需求理应较大,更可能出现储蓄对投资的不足也即贸易逆差。而且晚明海外贸易顺差导致白银流入,在银本位制下直接增加了货币供给,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发展,且不存在外汇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外贸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扭曲导致的。当前外贸顺差过大加大通胀和资产价格波动压力,我国外汇资产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
从根本上说,晚明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共同问题是,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影响了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历史教训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持续的贸易顺差的优劣,关键是贸易顺差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是否相适应。我国当前应当调整倾斜外贸政策,减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增强内需,否则就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持乐观态度。
我国近代史上的赔款的条约名称和金额
高慧杰 彭水春
1.2009年白银市场行情回顾
回顾2009年以来国际白银价格走势,年初由于避险需求,在美元和黄金同步上涨的带动下,国际白银价格开始第一波上涨行情,2月23日最高触及到高点14.64美元/盎司。进入3、4月份,国际白银价格进行回调整理,位于12.80~13.5美元/盎司区间波动。自4月下旬起,美元一路走软,使得国际白银价格迎来了年内第二波冲高行情,5月28日强劲突破15美元/盎司整数关口,6月3日最高触及到高点16.24美元/盎司后,国际白银价格开始一路下跌,7月13日下探到两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2.45美元/盎司。经过7月下旬和8月份技术调整,国际白银价格又开始上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屡创新高,相继突破17、18、19美元/盎司关口。进入12月,国际白银价格经过短线强势上升,12月3日达到年内最高点19.46美元/盎司后,国际白银价格开始出现大幅回调。目前国际白银价格已经回落到17.5美元/盎司附近,回调幅度达到10%左右。国内白银现货与国际白银走势大致相同,国内白银现货价格随着国际白银价格上涨而上涨,从年初的2435元/千克震荡上涨到目前的3980元/千克,最高达到4220元/千克。
纵观2009年国际白银市场,国际白银价格呈震荡上行行情。据分析,截至12月25日,2009年国际白银价格上涨了6.13美元/盎司,涨幅达到54%,国内白银现货价格上涨了1545元/千克,涨幅达到63%。而国际黄金价格从年初到12月3日总共上涨了204.4美元/盎司,涨幅仅为23%。可见,2009年白银价格的涨幅已经远远大于黄金,白银表现超越黄金。为什么白银涨幅如此之大,其表现会优于黄金?白银后市又将会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1-1-9 2009年国际白银价格走势图
(资料来源:上海华通铂银交易市场)
图1-1-10 2009年国内白银现货价格走势图
资料来源:上海华通铂银交易市场)
2.影响因素分析
2.1 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不稳
自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形势不明朗。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全球各个主要国家2008年年末就相继推出了巨额的经济刺激。例如,美国2008年10月后两个月时间内就增发了70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这相当于过去95年时间的基础货币发行量,将对全球通货膨胀形成越来越大的预期和压力。2009年3月,美联储又宣布直接购买到期国债,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维持零利率水平,这意味着美联储直接将财政赤字进行货币化,新创造出的巨额“长债美元”将直接影响世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同时英国央行也表示将回购至多750亿英镑的国债,另有750亿英镑的央行回购拨备。相对英国目前的经济规模,这些数目大约是流通中纸币和铸币存量的3倍,是英国货币基础的两倍,它还相当于英国已发行国债存量的三分之一。如此造成全世界流动性泛滥,全球通胀预期逐渐增强。国际黄金白银等大宗商品资产价格从年初就开始上涨,价格屡创新高。虽然多国实施经济刺激方案,发行大量的货币,有助于全球经济走出危机,但流动性泛滥所造成的通胀预期也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障碍或“拦路虎”,国际商品价格将大幅上涨。
不过,由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必须维持一段时间的强势美元状态以打压原材料商品价格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否则一旦经济没有恢复增长,而通货膨胀失去控制,无法向下游有效传导价格上涨的企业势必被高成本所压垮,那么经济虚拟复苏在缺乏实体经济确认和支持下将会是昙花一现。当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萌芽时,在复苏预期和通货膨胀预期双重效应下,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资本价格继续上涨无疑将全球经济逼入滞涨死胡同。维持强势美元来打压大宗商品价格,也符合各国经济利益。一旦美国经济开始明显复苏,美元政策将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将重新借机推行强势美元政策,以加息来回收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美元流动性,挤爆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体的资产价格泡沫,从而造成股市下跌,财富将再次出现大转移。
2.2 白银基本面供需分析
(1)白银供应量缩小
根据世界白银协会公布的相关数据得知,2008年世界白银总供应量为27,633吨左右。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矿工业(约占总量的76%)、再生银(约占20%)以及出售(约占3.5%)。但是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会对白银供应产生重要的影响,白银供应量正逐步缩小。一是多数冶炼出来的白银将被消耗于工业生产中,尽管部分被当作废料重新加以循环利用,但是在过去的100年里掘到的白银几乎已经被用光了。而黄金不是这种情况,数千年内被开和冶炼的黄金中,大部分至今仍然存在。二是白银供给下降,尽管美国持有充足的黄金,但是为了弥补矿业产出的不足,美国已经耗尽了它的白银储备,而其他国家的白银储备也日趋减少。现有的白银储备在过去的15年里已经严重耗竭了,而中国和印度(两个迄今最大的白银持有国)也接近了它们供给能力的底线。
(2)白银需求不减反增
2009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鉴
白银属于消耗性贵金属,具有金融工具和工业金属的双重属性。白银由于具有导热、导电性能良好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感光材料、合金、银币、首饰等。根据摩根估计,在1990~2005年间总共有15亿盎司(约46,655吨)白银已被消耗。2009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对工业金属的提振效果相当明显,白银需求不减反增。工业用银的需求比例逐年增大,从不到40%迅速增加到50%,而摄影需求的比例下降了一半。据世界白银协会(The Silver Institute)的数据显示,2008年工业用银占到白银需求的50.3%,珠宝首饰需求的比例为17.8%,摄影需求为11.8%,银器、银币和银章需求的比例为13.8%。如今,又有了一个全新的需求来源——白银上市交易基金。据全球最大的白银上市交易基金(ETF)IShares Silver Trust称,截至2009年11月30日,其持银量已经达到9404.79吨的纪录高点。此外,根据《2009年世界白银年鉴》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的银饰品产量比上一年增加3%,达733吨左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银饰品生产国。
2.3 美元指数冲高后持续走软
2009年初,受美国当选总统经济刺激方案,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将基准利率由2.0%下调至1.5%等利好因素的影响,美元指数连续大幅冲高。3月2日,由于AIG公布出现巨额亏损,加重市场对经济担忧,美元指数受到追捧强势上攻。不过,随着美国开始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开始持续走软,美元指数进入下行通道。在美元持续走软的推动下,白银价格逐步上涨。3月18日,受美联储决定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和7500亿美元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决策影响,美元指数大幅下跌。虽然欧、日和美国的五家央行宣布达成总资金为2950亿美元外汇互换额度协议,美元指数有所反弹。但是,4月29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历史最低点零至0.25%不变,并表示将利用一切可能的工具来促使经济复苏,美元指数又出现大跌。5月份,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宣布实行定量宽松政策,且美联储公布的4月份政策会议记录显示,将考虑进一步购买证券以刺激经济,使得美元指数继续震荡下挫。7月,八会召开,期间中国和俄罗斯分别称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地位目前是不可替代的,此消息提振美元。8、9、10月份,由于全球公布经济数据普遍持续利好,股市连续上涨,风险偏好情绪令美元承压,美元指数大幅回落。11月,英国央行如市场预期一样维持利率在0.5%不变,并宣布资产购买规模自1750亿英镑扩大到2000亿英镑,但低于市场预期扩大的500亿英镑。此消息一出英镑大涨,美元应声下滑。11月末,美联储官员的一些言论打压了美元,美元继续下跌。12月,迪拜发生债务危机,当月公布的经济数据利好,提升了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正在加速复苏的预期,美元开始连续反弹。
2.4 国际黄金价格震荡冲高
2009年,在通货膨胀预期和美元走软的背景下,国际黄金价格走出了一波震荡上行行情,尤其从9月开始国际黄金价格屡创新高,10月就突破2008年3月17日创下高点1032.55美元/盎司,12月3日触及年内新高1126.52美元/盎司。虽然年末国际黄金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但是目前国际黄金ET F基金持仓量仍然维持高位,各国也没有出售黄金,个别国家还在不断增加黄金储备量。国际黄金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仍然保持高位震荡运行,可能还将在合适的时间内再创新高。从黄金和白银的比价上看,12月25日1盎司的黄金等值于63盎司的白银,而当2008年3月黄金价格首次突破1000美元/盎司时,1盎司黄金仅等值于48.45盎司的白银。可见,国际白银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2009年全球最大的ETF黄金基金SPDR Gold Shares持仓量从年初的780.23吨(1月6日)增加到目前的1132.71吨(12月23日),总量增加了352.48吨。
图1-1-11 2009年国际黄金价格走势图
(资料来源:Kitco网站)
世界上储备黄金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黄金持有量为8133.50吨,其占外汇比重为78.3%。排名第二的为德国,其黄金持有量为3412.60吨,其占外汇比重为69.5%。排名第三的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其黄金持有量为3017.3吨。中国黄金储备量为1054吨,排名第六,其占外汇比重仅为1.8%。11月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出售200吨黄金给印度,由于这200吨并没有实质性增加国际黄金市场供应量,反而增加了市场对黄金储值避险功能认识,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上涨,当日涨幅达到2.37%。此前,4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金融海啸中遭受重创的发展中国家扶危解困为名放出消息要出售400吨黄金来筹集资金,消息公布当日,国际黄金期货价格应声暴跌了3%以上,跌破900美元/盎司。
图1-1-12 2009年全球最大的ETF黄金基金SPDR Gold Shares持仓变化图
图1-1-13 世界排名前十的官方黄金储备图
(资料来源:世界黄金协会,截止到2009年12月)
3.结论
综上所述,从影响白银价格的因素看,全球经济不稳、美元持续走软以及国际黄金价格屡创新高对白银价格的上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白银具有金融工具和工业金属的双重属性,比起黄金来,白银的工业金属的属性更明显。随着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好转,工业用银的需求将逐步增加,银饰品产量也在加大,这将有力地支撑国际白银价格后期走势。不过,由于白银比黄金价值小,易于投机,白银价格的弹性比黄金的大,其投资风险也比黄金高,投资白银需要谨慎。国际白银价格经过12月份回调整理,国际黄金价格也跌破1100美元/盎司,黄金白银的下跌幅度均超过10%,不过白银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预计其后势将会再创新高,突破20美元/盎司大关。
从战争开始到2012年,我国所受的耻辱史有哪些?
辛丑条约
4.5亿两白银,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1901年9月7日,清与英国、俄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奥地利11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9.8亿两白银。该条约标志着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 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 1860年 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 ,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中国日益的强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1858年[咸丰八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时,用武力迫使清签定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清方由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签订。从此我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馀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昔,瑷珲城方圆五公里,有内外用松木制成的城墙,两木之间填入黄土。高约六米,有深护城河。当年约有人口四万多,其中商人约叁千多人。?目前只馀留下一颗松树,称”见证松”,让後人凭吊。
积弱的清王朝在强权的威迫下,唯有任人宰割而无力反抗。前後被迫签定了一千一百多个不平等的可耻条约。其中四十多个条约影响深重。?条条和约事可鉴,自古外交看强权。强者刀俎弱鱼肉,卖国自割地太可怜。
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序号 | 和约 | 中方签约人 | 失地赔款 | 签日 |
1. | 中英广州和约 | 余保纯 | 六百七十万两 | 27-5-1841; |
2. | 中英南京条约 | 耆英,伊布里 | 二千一百万两 | 29-8-1842; |
3. | 中英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 耆英 | —— | 22-7-1843; |
4. | 中英虎门条约 | 耆英 | —— | 8-10-1843; |
5. | 中美望厦条约 | 耆英 | —— | 3-7-1844; |
6. | 中法黄埔条约 | 耆英 | —— | 24-10-1844; |
7. | 中俄瑗珲条约 | 奕山 | 六十万方公里 | 28-5-1858; |
8. | 中俄天津条约 | 桂良,花沙纳 | —— | 13-6-1858; |
9. | 中美天津条约 | 桂良,花沙纳 | —— | 18-6-1858; |
10. | 中英天津条约 | 桂良,花沙纳 | —— | 26-6-1858; |
11. | 中法天津条约 | 桂良,花沙纳 | —— | 27-6-1858; |
12. | 中英天津条约补充 | 桂良 | —— | 8-11-1858; |
13. | 中英北京条约 | 奕欣 | 一千叁百万两 | 24-10-1860; |
14. | 中法北京条约 | 奕欣 | —— | 25-10-1860; |
15. | 中俄北京条约 | 奕欣 | 四十多万方公里 | 4-11-1860; |
16.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 明谊 | 四十四万方公里 | 10-7-1864; |
17. | 中美增续条约 | 前美公使蒲安臣 | —— | 7-28-1868; |
18. | 中英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 不详 | —— | 23-10-1869; |
19. | 中日修好条约 | 李鸿章 | —— | 13-8-1871; |
20. | 中日北京条约 | 奕欣 | —— | 31-10-1874; |
21. | 中英烟台条约 | 李鸿章 | —— | 13-9-1876; |
22. | 中俄里瓦几亚条约 | 崇厚 | —— | 2-10-1879; |
23. | 中俄伊黎条约 | 曾纪泽 | 七万方公里二百八十万两 | 24-2-1881; |
24. | 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 李鸿章 | —— | 11-5-1884; |
25. | 中日天津条约 | 李鸿章 | —— | 18-4-1885; |
26. | 中法新约 | 李鸿章 | —— | 9-6-1885; |
27. | 中英烟台条约?续增条约 | 不详 | —— | 9-6-1885; |
28. | 中葡北京条约 | 奕□ | —— | 1-12-1887; |
29. | 中英印藏条约 | 升泰 | —— | 17-3-1890; |
30. | 中美华工条约 | 杨儒 | —— | 7-3-1894; |
31. | 中日马关条约 | 李鸿章 | 二亿两 | 7-4-1895; |
32. | 中日辽南条约 | 李鸿章 | 叁千万两 | 8-11-1895; |
33. | 中俄密约 | 李鸿章 | —— | 3-6-1896; |
34. |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 李鸿章 | —— | 6-3-1896; |
35. |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 李鸿章 | —— | 9-6-1898; |
36. | 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 李鸿章 | 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 | 7-9-1901; |
37. | 中英续定印藏条约 | 罗生戛尔曾 | —— | 7-9-1904; |
38. | 中日会议[满州善後条约] | 22-12-1905; | ||
39. | 中日?十一条条约 | 陆征祥 | —— | 9-5-1915; |
40. | 中日军事协定 | □云鹏 | —— | 16-5-1918; |
注:
一.?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一两,卅九年还清,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亿两库平银。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作保。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二.?以上是我所能收集到的较为重要的条约资料。
三.?中美增续条约是美前公使蒲安臣未经中国同意而私自签定的,当时他任中国顾问。
四.?更须估计当时货币的购买力,如以现时货币计算,可能是百倍或千倍之巨。
五.?列强所强加於中国的灾难是无限的,敬希同胞慎思。
六.?根据瑷珲历史陈列馆的档案,在北京条约中失去领土四十馀万方公里。外蒙未分界中有廿馀万方公里被强夺。加上外蒙的独立,中国共失领土约叁百卅馀万方公里。
七.?根据辞海记载:根据北京条约的内容,才有勘分西北界记约。故两条约中的失地只一次,即四十四万平方公里?(不知那一项符合史实)。
1.中英南京条约
一、强占香港。
二、勒索钜款。中国赔偿英国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2100万元(广州「赎城费」600万元不包括在内),分4年付清。
三、五口通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在五口有权驻领事等官员,商人可以自由通商,不受只准清指定的「行商」进行贸易的限制。
四、控制关税。
五、领事裁判权。《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凡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发生「交涉词讼」,或在中国领土上犯罪,其如何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中国官员无权依据中国法律进行判处。
六、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应该是缔约国双方的对等权利。但在中英不平等条约里,却只规定了缔约外国能够片面享受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2.中美望厦条约
美国人可以到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港口贸易或居住,并且淮许美国兵舰进入中国海港。
美国货进出口,中国海关收税必须和美国领事商议。
美国人在华犯法,「中国官员不得过问。」
容许美国人在五口「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院、礼拜堂及殡葬之处。」
3.中英法俄天津条约
1.外国公使驻北京
2.开牛庄(後改营口)、登州(後改烟台)、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江宁(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雇用外人
4.外国人可在中国传教、游历通商
5.外国人往内地游历通商;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来往
6.中国给英国赔款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4.中英法俄北京条约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3.发还天主教资产
4.对英、法赔款增加到800万两
5.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两国以黑龙江及额尔古纳河为界,以北属俄国,以南属中国。
黑龙江下游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直至鄂霍次克海沿岸之地,由原属中国所有改为中、俄两国共管。
俄国船只在黑龙江及乌苏里江上拥有通航权。
6.中俄伊犁条约
中国要「偿还」俄国占领伊犁的「费用」五百万卢布。
中国要将伊犁以南的特克斯河流域平原地带「割」与俄国。
修订一八六三年塔尔巴哈台界约所规定斋桑湖方面的中俄国界及通商事务,以利於俄方。
7.中法新约(地点在天津)
中国放弃对越南之宗主国地位,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
中国在中越边界附近择二地为对法「通市」的商埠。
法国在中国西南各省拥有兴建铁路的特权。
8.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完全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开放江南的苏州、杭州,以至长江中上游的重庆、沙市,?对日通商,日本并享有通至此等口岸的内河航行权。
中国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有设厂权,并享最惠国待遇。
中国「赔赏」日本军费二万万两。
9.中俄胶澳租界条约
租借山东半岛南部的胶州湾及其铁路权给德国
10.旅大租地条约
旅顺「租借」给俄国作为军港,大连「租借」给俄国作为商港,均以二十五年为期,但「可以延长」。
在「租借期」内,中国军队不得驻在旅大地区。
俄国再取得由旅大至哈尔溃之铁路修筑权(包括後来之所谓「南满铁路」),以及铁路沿线之利益独占权。
11.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租借「新界」予英国,共九十九年。
12.辛丑和约(清与11国公使订约)
惩办端郡王戴漪等排外大臣。
两年内禁止输华。
中国向11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偿付,连本息共近十亿两)。
作为偿付赔款的抵押,中国海关所收之关税、盐税,均为外国控制。
各国自管北京使馆区。
大沽口至北京之间的全部炮台,全部拆毁。
清廷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3.东三省善後协约
日、俄分别於中国东北撤军後,清廷开东北三省之十六处城镇作为商埠对外开放(盛京省之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吉林省之长春、吉林、哈尔溃、宁古塔、珲春、三姓,黑龙江省之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
日本取得东北南部之安奉铁路之管理经营权。
在东北的奉天(今潘阳)、营口、安东(今丹东)等城市,划定日本「租界」等等。
14.黄埔条约
取得与英南京条约、美望厦条约相同之利益。
15.中英烟台条约
英国人得到进入中国西南边境「游历、探路」的权力。
他们如果由中国内陆经西藏前往印度,清需通知驻藏大臣协助通行。
16.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入口,每箱(百斤)向海关一并缴纳税厘一百一十两(正税三十两、厘金八十两)後,由华商持凭单运往内地销售,中途不再征收任何捐税。
17.英藏拉萨条约
藏一切对外交往都必须经英批准;在中印边境的噶大克建立商埠;增开第二处商埠江孜。条约还规定赔付英军进藏所花费的七百五十万卢比,限七十五年内缴清
18.塔城界约
割让新疆西北,自沙渍达巴哈起,葱岭止约五十八万平方公里
19.穿鼻草约
(1)?割让香港
(2)?赔烟价六百万元
(3)?恢复广州商务
20.广州和约
7日之内缴广州”赎城费”600万元,赔偿英商馆损失30万元,清军退驻广州城外60英里,赎金交清後,英军退出虎门。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补充:
南京条约?1842年8月?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1844年?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1858年夏?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1860年?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1860年?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1895年4月?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1901年9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检举?不平等条约一览表
南京条约?1842年8月?英国
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影响
1.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5.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英国
主要内容
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权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1844年?美国和法国
主要内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1858年夏?俄美英法
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是10处商口岸
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赔偿英法两国经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常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1860年?俄国
主要内容
1.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两国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天津条与北京条约的共同影响
清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条约?1860年?俄国
至19世纪80年代?,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马关条约?1895年4月?日本
主要内容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再一步遭受受严重损失
2.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迫使清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1901年9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
1.清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赔偿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3.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届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地驻兵保护
4.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5.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这样的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清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列强可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的控制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