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万利的白银_一本万利前一句
1.征途里,怎么才能将钱包里的钱转换成银子?
2.明朝嘉靖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倭寇泛滥
3.传统节日的由来1000字的议论文怎么写
4.历史上八大晋商为何集体覆灭?
. .我同意一楼的意见.. 我们才学乐近代史..怄气..
.. . 其中英国向中国进口鸦片主要有两个原因..
⒈扭转贸易逆差.由于中国当时向英国出口丝绸.让英国本土商业很吃不消.所以准备用鸦片来打开中国市场.从而扭转贸易逆差.
⒉由于中国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想打开中国的门是很困难的.所以英国就想用鸦片这种精神武器来强行打开中国市场和中国的大门.从中获取暴利..
征途里,怎么才能将钱包里的钱转换成银子?
诗句有: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5.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成语有:1.描写颜色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翠流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青红皂白 绿水青山
2.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3.描写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 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垂头丧气
4.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心神不定,心慌意乱,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心烦意乱,心粗胆大,心乱如麻,心如刀割 横眉冷对
5.描写景色的成语
水天一色、郁郁葱葱、青山绿水 、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画 、春暖花开、春雨绵绵、桃红李白、百花争艳、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盎然、万紫千红、万物复苏、含苞欲放、花枝招展、五彩斑斓、桃红柳绿
歇后语有: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原挨
一、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 宽宏大度 冰清玉洁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废寝忘食 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 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二、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 足智多谋 融会贯通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博大精深
集思广益 举一反三
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 文质彬彬 风度翩翩 相貌堂堂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神采奕奕 欣喜若狂 呆若木鸡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无动于衷 勃然大怒
五、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能言善辩 滔滔不绝 伶牙俐齿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娓娓而谈
妙语连珠 口若悬河
六、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七、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八、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九、说明知事晓理方面:
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开卷有益
十、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十一、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
无懈可击 锐不可当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心动魄
铺天盖地 势如破竹 气贯长虹 万马奔腾 如履平地
十二、形容四季特点:
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烈日炎炎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十三、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川流不息
十四、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粉妆玉砌 别有洞天
十五、描写山水美景:
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十六、描写花草树木:
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 郁郁葱葱 古树参天 万木争荣
百花齐放 花团锦簇 万紫千红 桃红柳绿 绿树成荫
十七、描写日月风云:
大雨如注 滂沱大雨 银装素裹 皓月千里 晨光熹微
云雾迷蒙 风清月朗 春风化雨 暴风骤雨 风驰电掣
十八、带有近义词的成语:
兴国安邦 翻山越岭 百依百顺 背井离乡 长吁短叹
道听途说 丢盔弃甲 调兵遣将 甜言蜜语 眼疾手快
十九、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东倒西歪 南辕北辙 前赴后继 前俯后继 左推右挡
承前启后 舍近求远 扬长避短 弃旧图新 优胜劣汰
二十、 AABB式:
鬼鬼祟祟 熙熙攘攘 战战兢兢 兢兢业业 沸沸扬扬
林林总总 支支吾吾 吞吞吐吐 浩浩荡荡 影影绰绰
密密麻麻 疏疏朗朗 朝朝暮暮 日日夜夜 浑浑噩噩
风风雨雨 风风火火 堂堂正正 偷偷摸摸 轰轰烈烈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迷迷糊糊 心心念念 挨挨挤挤
勤勤恳恳 踉踉跄跄 原原本本 形形 口口声声
二十一、AABC式:
芸芸众生 咄咄逼人 头头是道 津津有味 津津乐道
奄奄一息 念念不忘 空空如也 源源不绝 姗姗来迟
面面相觑 面面俱到 振振有辞 窃窃私语 息息相关
喋喋不休 循循善诱 郁郁寡欢 彬彬有礼 亭亭玉立
铮铮铁骨 飘飘欲仙 夸夸其谈 孜孜以求 孜孜不倦
莘莘学子 跃跃欲试 井井有条 绰绰有余 楚楚可怜
二十二、十二生肖成语:
胆小如鼠 对牛弹琴 杀鸡吓猴 如狼似虎 守株待兔
狗急跳墙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呆若木鸡 人仰马翻
顺手牵羊 人怕出名猪怕壮
一、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万象更新 抱头鼠窜鸡鸣狗盗 千军万马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鹤立鸡群 对牛弹琴
如鱼得水 鸟语花香 为虎作伥 黔驴技穷 画龙点睛 抱头鼠窜 虎背熊腰 守株待兔
鹤发童颜 狗急跳墙 鼠目寸光 盲人摸象 画蛇添足
二、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
鹤立鸡群 鸡鸣狗盗 鹬蚌相争 蚕食鲸吞蛛丝马迹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 指鹿为马 兔死狐悲 鸡犬不宁
心猿意马 狼吞虎咽
三、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眼高手低 目瞪口呆 胸无点墨 头重脚轻手足轻深 口是心非 手疾眼快 手疾眼快
耳闻目睹 头破血流 眉清目秀 袖手傍观 口出不逊 手无缚鸡之力
四、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积蚊成雷蟾宫折挂 蚕食鲸吞 蜻蜓点水 螳臂挡车 蛛丝马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五、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调兵遣将 粉身碎骨 狂风暴雨 旁敲侧击
千辛万苦 眼疾手快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 改朝换代 道听途说
六、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千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 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 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由此及彼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 转危为安 东倒西歪
反败为胜 以少胜多
七、多字格成语
九牛二虎之力 手无缚鸡之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不可貌相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天时地利人和 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久旱逢干雨 解铃还须系铃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急来抱佛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宁为鸡首,无为牛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化干戈为玉帛
八、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
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火烧眉毛 燃眉之急
九、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嬉皮笑脸
十、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十一、描写春天美好的成语
春光明媚 万紫千红 春雨如油 生机勃勃春色满圆 春意盎然 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
百花齐放和风细雨
十二、“想”的成语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 静静地想(静思默想) 想得周全(深思熟虑)
想得混乱(胡思乱想)想得厉害(浮想联翩)想得很多(左思右想)
想得荒唐(痴心妄想)想得离奇(异想天开)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十三、“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
十四、带有“看”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 望而生畏 察言观色一视同仁 一览无余 高瞻远瞩 坐井观天 举世瞩目
管中窥豹 左顾右盼
十五、带有“龙”字的成语
生龙活虎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画龙点睛 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车水马龙
十六、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鹬蚌相争 刻舟求剑 鹏程万里 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
十七、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按图索骥 程门立雪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茅庐
十八、首尾同字的成语
微乎其微 神乎其神 天外有天 痛定思痛数不胜数 举不胜举 人外有人 防不胜防
忍无可忍闻所未闻
十九、带有鸟类名称的成语
欢呼雀跃 鸦雀无声 鹏程万里 一箭双雕风声鹤唳 鹤发鸡皮 鹤发童颜 鹤立鸡群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十、成语接龙(“不”字开头)
不耻下问 问道于盲 盲人瞎马 马到成功 功败垂成 成人之美 美不胜收 收回成命 命中注定 定时炸弹
弹尽粮绝 绝无仅有 有机可乘乘机而入 入木三分 分秒必争 争权夺利 利欲熏心 心安理得得意洋洋
二十一、成语之最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一落千丈)落差最大的瀑布。(一字千金)最贵的稿酬。
(一本万利)最赚钱的生意。(一手遮天)最大的手。 (一毛不拔)最吝啬的人。
(一步登天)最长的脚。 (一日千里)跑得最快的马。 (一尘不染)最干净的地方。
(一掷千金)最浪费的行为。(一文不值)最便宜的东西。 (一身是胆)胆最大的人。
(千钧一发)最危险的时候。(羊肠小道)最狭窄的路。 (一目十行)最快的阅读。
(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顶天立地)最高的个子。
(十全十美)最完美的东西。(无可救药)最重的疾病。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晴天霹雳)最反常的天气。(度日如年)最长的日子。 (一柱擎天)最长的棍子。
(气吞山河)最大的嘴。 (一步登天)最长的腿。 (顶天立地)最高的人。
(轻如鸿毛)最小的人。 (无孔不入)最尖的针。 (一言九鼎)最重的话。
(金玉良言)最贵重的话。 (一览无余)最宽的视野。 (脱胎换骨)最大的手术。
(包罗万象)最大的气量。 (天壤之别)最大的差异。 (天翻地覆)最大的变化。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取之不尽)最多的资源。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度日如年)最长的一天。 (无边无际)最大的地方。
二十二、反义成语
爱财如命——挥金如土 异口同声——众说纷纭 爱不释手——弃若敝屐
半途而废——坚持不懈 一丝不苟——粗枝大叶 博古通今——坐井观天
高瞻远瞩——鼠目寸光 寂然无声——鸦雀无声
二十三、近义成语
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博古通今——博古知今
东倒西歪——东扶西倒; 不名一钱——一贫如洗
二十四、根据书籍名称说出有关词语
《三国演义》 草船借箭 过五关,斩六将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赔了夫人又折兵
舌战群儒
《红楼梦》 刘姥姥进大观圆 林黛玉葬花
《西游记》 西天取经猪八戒大闹高老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水浒》 逼上梁山; 林冲棒打洪教头; 劫取生辰纲; 武松打虎
1 《江南》 乐府民歌 江南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似穹庐笼盖四野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咏鹅》 骆宾王(唐) 鹅鹅鹅曲项向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 《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二月花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 《咏柳》 贺知章(唐) 碧玉妆树高万条垂绿丝绦知细叶谁裁二月春风似剪刀
6 《凉州词》 王涣(唐) 黄河远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度玉门关
7 《登鹳雀楼》 王涣(唐) 白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目更层楼
8 《春晓》 孟浩(唐) 春眠觉晓处处闻啼鸟夜风雨声花落知少
9 《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征战几
10 《塞》 王昌龄(唐) 秦明月汉关万征未使龙城飞教胡马度阴山
11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相问片冰玉壶
12 《鹿柴》 王维(唐) 空山见闻语响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
13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杯酒西阳关故
14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15 《静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霜举望明月低思故乡
16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识月呼作白玉盘疑瑶台镜飞青云端仙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问言与谁餐
17 《望庐山瀑布》 李白 照香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三千尺疑银河落九
18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欲行忽闻岸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及汪伦送我情
19 《黄鹤楼送孟浩广陵》 李白 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江际流
2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江陵两岸猿声啼住轻舟已万重山
21 《望门山》 李白 门断楚江碧水东流至两岸青山相孤帆片边
22 《别董》 高适(唐) 千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知谁识君
23 《绝句》(其三) 杜甫(唐) 两黄鹂鸣翠柳行白鹭青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24 《春夜喜雨》 杜甫 雨知节春乃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 《绝句》(其) 杜甫 迟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沙暖睡鸳鸯
26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簇主深红浅红
27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江枫渔火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
28 《游吟》 孟郊(唐) 慈母手线游身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报三春晖
29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0 《渔歌》 张志(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guì)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须归
31 《塞曲》 卢纶(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轻骑(jì)逐雪满弓刀
32 《望洞庭》 刘禹锡(唐) 湖光秋月两相潭面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青螺
33 《浪淘沙》(其) 刘禹锡(唐) 九曲黄河万沙浪淘风簸自涯今直银河同牵牛织家
34 《赋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 离离原草岁枯荣野火烧尽春风吹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送王孙萋萋满别情
35 《池》 白居易(唐) 娃撑艇偷采白莲解藏踪迹浮萍道
36 《忆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风景旧曾谙江花红胜火春江水绿蓝能忆江南
37 《垂钓》 胡令能(唐) 蓬稚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借问遥招手怕鱼惊应
38 《悯农》(其) 李绅(唐) 春种粒粟秋收万颗四海闲田农夫犹饿死
39 《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午汗滴禾土谁知盘餐粒粒皆辛苦
40 《寻隐者遇》 贾岛(唐) 松问童言师采药山云深知处
41 《山行》 杜牧(唐) 远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处家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2 《清明》 杜牧(唐) 清明节雨纷纷路行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
43 《江南春》 杜牧(唐) 千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少楼台烟雨
44 《乐游原》 李商隐(唐) 向晚意适驱车登古原夕阳限近黄昏
45 《蜂》 罗隐 论平与山尖限风光尽占采百花蜜谁辛苦谁甜
46 《江渔者》 范仲淹(北宋) 江往鲈鱼美君看叶舟没风波
47 《元》 王安石(北宋) 爆竹声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总新桃换旧符
48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京口瓜洲水间钟山隔数重山春风绿江南岸明月何照我
49 《书湖阴先壁》 王安石(北宋) 茅檐扫净苔花木畦手自栽水护田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
50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苏轼(北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风忽吹散望湖楼水
51 《饮湖初晴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山色空蒙雨亦奇欲西湖比西淡妆浓抹总相宜
52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芦芽短河豚欲
53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岭侧峰远近高低各同识庐山真面目缘身山
54 《夏绝句》 李清照(宋) 作杰死亦鬼雄至今思项羽肯江东
55 《示》 陆游(南宋) 死元知万事空悲见九州同王师北定原家祭忘告乃翁
56 《秋夜晓篱门迎凉》 陆游(南宋) 三万河东入海五千仞岳摩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
57 《四田园杂兴》() 范(南宋) 昼耘田夜绩麻村庄各家童孙未解供耕织傍桑阴种瓜
58 《四田园杂兴》(二) 范(南宋) 梅金黄杏肥麦花雪白菜花稀(cháng)篱落唯蜻蜓蛱蝶飞
59 《池》 杨万(南宋) 泉眼声惜细流树阴照水晴柔河才露(lù)尖尖角早蜻蜓立
60 《晓净慈寺送林》 杨万(南宋) 毕竟西湖六月风光与四同接莲叶穷碧映荷花别红
61 《春》 朱熹(南宋) 胜寻泗水滨边光景新等闲识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春
62 《题临安邸》 林升(南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休暖风熏游醉直杭州作汴州
63 《游园值》 叶绍翁(南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扣柴扉久春色满园关住支红杏墙
64 《乡村四月》 翁卷(juǎn)(南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规声雨烟乡村四月闲少才(liǎo)蚕桑插田
65 《墨梅》 王冕(元) 我家洗砚池树朵朵花淡墨痕要夸颜色留清气满乾坤
66 《石灰吟》 于谦(明) 千锤万击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怕要留清白间
67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放松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8 《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闭口立
69 《村居》 高鼎(清) 草莺飞二月拂堤杨柳醉春烟童散归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70 《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哀我劝公重抖擞拘格降才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1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1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11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1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11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20、飞机上点灯——高明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牛)角抹油——又尖又滑。
老(虎)嘴里拔牙——冒险。 (兔)子尾巴——长不了。
(龙)王跳海——回老家。 打(蛇)七寸——找要害。
(马)尾搓绳——不合股。 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猴)子照镜——得意忘形。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狗)捉耗子——多管闲事。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小是人
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关公放曹操——念旧情
孔明斩魏延——借刀 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关老爷赴会——单刀直人 张飞古城骂关羽——误会
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明朝嘉靖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倭寇泛滥
你在清原村随便兜一兜,就能发现一个叫小石子的东西,把它检起来然后卖钱,在前期是很值钱的,多检两个够你买书的了,如果你经常玩,那你到了等级高了就可以去凤凰那里骑车,有两种,一种是立即参加比赛还有是参加比赛,立即的话骑好了奖的钱是绑定的就是钱包银子,参加比赛的时间是要宰相和国王制定的,到了那时候你只要去那里点参加就好了,奖的就是银子,骑车很简单只要跟着一个**的箭头走就好了……
1、每天赶上凤凰城的自行车。50级以上的都有,多多少少看等级。
2、开小号5-6个组队刷怪,50级以下不受5小时刷怪限制可以24小时刷的。
3、勤快点,跑百兽谷、兽王谷采集石头野果,一次有20-30两收入,或者跑10层精怪,运气好的话那些雨花石、钱包、旅行包可以让你有1锭左右的收入,不过采集的人多。
4、如果国家够强大,或者你胆子够大,可以跑商 拉骆驼。每天固定3趟(跑商日5趟)不仅有银子收入,还有经验奖励。
5、如果够强大,到外国抢劫,这个得到的银子最多。
6、如果有商业头脑,就在拍卖、地摊那里倒卖物品。来钱也快,或者干脆到股票商那里炒“股票”都有的赚的。
传统节日的由来1000字的议论文怎么写
嘉靖倭患,始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持续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前后达15年之久。东南沿海一带全面遭受倭寇的骚扰,“联舟数百,拥众数万,沿海如杭之海宁,嘉兴之嘉善,海盐,平湖,嘉秀等县;南直隶则松江之华亭,上海,苏州之昆山,嘉定,常熟,太仓,长洲;常洲之江阴,靖江,无锡;扬州之通洲,海门,如皋,贼至必焚毁室庐而烟焰数十里,劫民而死亡动数千人。”使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受极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了沿海一带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嘉靖时期的倭寇为什么会如此泛滥呢?其原因是什么?本文拟就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一、倭寇泛滥的根本原因: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
十五世纪七十年代起到十六世纪间,日本处于长期混战的时代。1467—1477年发生了“应仁之乱”,1485—1487年又发生了“文明之乱”。名义上还维持到1572年的室町幕府(又叫足利幕府),实际上已是进入各自割据的“战国时代”(1467—1573年)了,对海上贸易已经失去控制权。由于各地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和不断的战争,破产的农民,失职的官吏,失业的流民,战败的武士,无业的浪人,在各地领主的支持下,纷纷竞向海外求出路。他们在某些中国人的导引下,集中乘船到中国沿海进行掠夺。这些人数量众多,动辄船几百艘,其破坏性之大简直无法想象。据赵文华《贼情疏》记载:嘉定县民倪准于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内被倭贼拦抢上船,跟到彼处,只见漳泉两处人无数在彼,衣帽言语一般,说这里是日本国所管,地名五斗山,众贼合伴共有七百余船开洋,大者每船二、三百人,小者每船三、四十人,各自备粮食,在海上漂流了十一个月,因为西南风不便,粮食吃完后,只好倒转回去。到六月十四日又重新开船前行,航行途中,遇到先遣的二十一艘船的回航,说是明朝御倭官十分凶狠,三分中被杀死一分,于是众皆惊骇,纷纷倒转船头。这些船共有700余艘,按每艘150人计算,共有10500余人,真是触目惊心。如果当时日本尚有强大的统一的中央政权,它是会管理海上贸易和逮捕倭寇的,如洪武永乐时期日本国王曾多次逮捕倭寇送到中国让明朝处治,倭寇是随着战国纷争,农民的破产而不断扩大起来的。
上面所述的是日本当时的政治状况,那么此时日本的经济状况又是如何呢?
尽管当时日本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得以独立发展,但尚不发达。日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如丝、布、锅、针及药材等都靠中国供给。据史料记载:“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因为如此,当中国货物缺乏时,价格大涨,如嘉靖以后“中国绫罗杂烩,其土不蚕,惟籍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绸匹,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丝百斤,价值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如丝每百斤值银五、六两,而在日本其价格是在中国的十倍。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刺激了日本封建领主、贵族、武士、商人的贪欲,他们纷纷竞向中国贸易。这种商人兼海盗的倭寇挂着八幅大菩萨的旗帜,冲破室町幕府和明朝的联合规定,来中国进行掠夺。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对中国货物的迫切需求和长期战乱,加之灾荒连年,这样的社会状况刺激了日本国内各阶层群体向海外中国劫掠财富的欲望,因此,倭寇之患的必然性已经形成。
退一步说,即使明朝没有实行海禁政策,也无法完全满足日明贸易发展的需求,况且日本对明贸易中带有海盗的活动早已一贯存在,总会骚扰中国的。正如井上清所说的:“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对方称此为倭寇,大为恐怖”。
二、倭寇泛滥的国内原因:嘉靖朝的腐败
海盗活动在明初既已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在嘉靖时期达到顶峰呢?这还得从时的社会状况来加以分析
(一)政治、经济方面:政治腐朽,经济败坏
1、统治阶层的逐渐腐朽。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政绩卓越的封建皇帝,他重视吏治,严惩贪污。明成祖朱棣也励精图治,所以明朝政治比较清明,人民尚能安居乐业,在少有内忧的情况下,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外患,所以尽管明初有倭寇骚扰,但范围并不是很广,对社会也没有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明英宗正统以后,明朝政治日趋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嘉靖帝一生沉醉于斋醮之中,特别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婢之变”,竟“自十八年即不视朝”,遂使“营造繁兴,府藏告匿,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体”。朝柄被佞臣严嵩独掌,严嵩卖官鬻爵,吏治昏暗,“凡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于是“文武将吏,争输货其门,颠倒功罪,牵制兵机,纪律大乖,将吏人人解体,征兵半天下,贼寇愈炽”。
嘉靖时期,明廷库藏不抵边费一年所需,而严嵩的脏私,可供数年边费。严嵩被籍没时,得“黄金可三万余两,白银三百万两,他珍宝服玩,所直又数百万”。
严嵩还将御倭重任委之无所作为的义子赵文华,使得大批抗倭将领朱纨,张经等惨遭杀戮,致使“至浙,軨轹官吏,公私告扰,益无宁日”结果“世宗威柄自操,用重典以绳臣下,而弄权者借以行其私,……而武备隳矣”。
2、土地兼并严重。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皇族、勋贵和官僚地主对财富的掠夺日益严重。在中国古代,由于小农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土地的大量占有往往被看成是富裕和权力的标志,这点在明朝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相比于其他朝代,明朝的土地兼并也更加严重。明朝初年,由于改朝换代调整了元朝的土地占有关系,加上积极推行垦荒政策,因此小农经济大量复苏,自耕农占有很大优势。但半个世纪后统治阶级利用强大的中央政权,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到处建立“皇庄”、“藩王庄田”和权贵们的“庄田”,他们名义上是请乞,实际上是强占;名义上是奏求,实际上是巧取豪夺。不仅如此,他们还往往利用自己的特权,一家兼并数十家。明朝中叶土地占有关系变动的主要趋势是大量土地向皇室、勋戚和官宦势要权势阶层集中,这种趋势尤以嘉靖时期为著,农民的大量土地被兼并。财富的大量集中,导致当时社会贫富差异悬殊。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固然有社会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譬如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的调整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但主要还在于皇室、勋戚和官宦势要阶层依仗其政治权利以至暴力等手段,肆意侵夺小农土地。这种以超经济的手段聚集财富的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迅速尖锐化,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逃往他乡,或入深山为“流民”,或占据山险为“盗贼”,或入大海为“倭寇”。即如史书记载的“夫夷寇之为滨海患者,非倭夷敢自犯中国,乃中国自为寇也,官府平日无教养抚字之方,饥寒所迫,驱而为盗,又不能设法散之使去,招之使来,比致养痛势成,联舟结寨,虏官兵焚汉船”。
3、赋税繁多。伴随土地集中到皇室、勋戚和官宦之家,自耕农民纷纷破产,而不得不转变为租种土地的佃户。明中叶,由于土地的集中主要是官豪势要之家凭借权势而实现的,因此当时佃农在租种地主土地的关系中,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人身依附色彩,尤其是当他们面对皇室、勋戚等权贵,更显得无能为力,生活的处境也更加凄惨。
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官僚地主还串通里书胥吏,用飞洒,诡寄,移换等手段,巧取豪夺,把沉重的赋税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头上。明初政府曾规定,每亩征银二分至三分,但到了明中叶,贵族私自征租,有的亩收五分,有的高达八分,比原来规定的增加了二至三倍以上,使农民要承受严重的田赋和徭役。
缙绅地主与普通的民间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也相当严重。即使在素称富庶的江南一带地区,人民亦困极无聊,“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岁仅秋禾一熟,一亩之收,不能至三石,少者不过一石有余。而私租之重者,至一石二三斗,少亦八九斗。佃人竭一岁之力,粪壅工作,一亩之费可一缗,而收成之日,所得不过数斗,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为了生活,他们往往变卖自己的房屋、田地、牛羊,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儿女都卖了,广大农民纷纷破产,挣扎在死亡线上。嘉湖苏松一带人民因税赋太重,官吏,土豪劣绅又多方盘剥,被迫出走谋生。在两浙三吴之地,更是连年荒旱,历来一片繁华的江南,在明朝政府的压榨之下,竟然呈现一片萧条景象。
除了正赋之外,还有官吏的私加捐税,如江南,福建等地区的农民,有向地主贡献薪米鸡鸭蔬菜等物品,名曰“冬牲”;曲阜孔府的农民要向公府交纳“年例布花”,“年例猪钱”;在徽州、湖广、江西等地更有大量佃仆和庄仆存在。
面对上述种种困境,明朝统治者不仅不予以赈恤,反而加派段匹工料等项银两大约二十余万。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自永乐皇帝后,统治者奢侈挥霍,对王公和皇帝宠儿的过多赏赐,致使发费倍增。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不善,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偷漏税收,贪污贿赂和滥用资材,致使国家收入锐减。
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之下,广大贫苦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濒于死亡的边缘,再加上官兵荼毒,以致造成求生无望的饥民不得不四处流亡,下海为盗。这些迫于贪酷,苦于役赋,困于饥寒的小民不仅相率入海为盗,而且每次听到倭寇到来,又都乐意随从。故当时不少人认为倭寇之盛衰,其主要原因在于朝廷,而不在于蛮夷。“夷寇之为滨海患者,非倭夷敢自犯中华,乃中国自为寇也”。这个分析一针见血,符合实际。
伴随着明朝政府沉重的苛捐杂税的是天灾人祸,特别是1448年黄河的决堤,导致接踵而来的洪水泛滥,100多万人被迫无家可归,沦为乞丐或者海盗。
(二)军事方面:海防废弛,卫所空虚
明朝初年,自北方到南方沿海,倭寇存在很大威胁。洪武初年,“倭奴数掠海上,寇山东,直隶,浙东,福建沿海郡邑”。在山东沿海,倭兵数次侵扰海滨,生离子,损伤物命。因此,对于海上的防务,朱元璋一直非常重视。洪武元年,他便开始着手部署,对日断交后,他更重视海防的建设。
1、首先,在沿海地区众建卫所,广修城池。
在沿海地区加强海防力量,划分鸭绿江,辽东,山东,直隶(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七个海防区。在莱洲府,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建立了“三卫,八所,七巡检,十六寨,一百四十七墩堡”的防海总讯。
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上,在山东,江南、北,浙东、西等海防要地,筑城列寨,建立永久性防御工事,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月,置两浙防倭卫、所。夏四月戊子,命江夏侯周德兴前往福建、兴、漳、泉四郡查视要害,筑海上十六城,以防倭寇。
为保卫沿海地区,每年都有春巡和夏巡,“卫所既设官兵,又制有数百料大船,把撸哨船,若风尖快船,高把哨船,十浆飞船儿五等,以三四五月出哨,谓之大汛;七八九月出哨,谓之小汛。盖倭船之来视风所向,清明后风自南来,重阳后风自北,皆不利于行故也”。倭寇作乱的时间和地点,受制于风向的变化,不同季节的防御任务也有所不同。而明海军都能根据这些特点制订相应的措施,因此取得不错效果。永乐年间的望海埚战役是明初对倭作战的第一次大胜利,从此,倭寇不敢大规模的侵扰。
2、籍张士诚、方国珍旧部及沿海之民为兵,增加沿海兵力。
洪武四年(1371年),靖海侯吴祯将兰秀山无田粮之民111700余人编配各卫所为军。洪武二十年(1387年)周德兴修筑城寨时,采用民户三丁取一的方式,集15000余人为沿海卫所的戍守兵员,做到了统一指挥与分海守备相结合,机动巡剿与近岸歼击相结合的作战策略。
3、大造战船,加强水师建设。
在朱元璋及其永乐帝的努力下,明朝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海军,它拥有数千艘船只,其中有一半是战船,另一半是巡逻船,游弋于中国沿岸的水域,确保了沿海的安全。
洪武三年(1370年)建立的七卫水军,每卫自己备战船50艘,平时派350名军士缮理保养,若遇战事,则益兵操之。
4、建立赏罚制度,鼓励将士奋勇杀敌。
明初海军人员士气高涨,斗志昂扬。如1417年一艘由宦官张廉指挥的船只,成功的突破了倭寇船队的包围,以此振奋人心。
由上述可以看出,明初大力加强海防,由于措施得力,明朝在千里海防线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防御系统,因此没有酿成大患。但到了嘉靖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嘉靖时期,由于政治日趋腐败,加以政策上的失误,海防设施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卫所形同虚设,不堪一击。正像《明史》上形容的:“迨承平久,船敝伍虚;及遇警,乃募渔船,以资哨守;兵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泊主,辄望见逃匿。而上又无统率御之,以故贼帆所指,无不残破”。
嘉靖时期,在海岛设以据险伺敌的水寨,均因将士惮于过海,自海岛移置海岸,而原来的水寨却被海寇据为巢穴。在漳、泉沿海的卫所,军粮不足,船只坏损,兵士短缺等现象极其严重。据《明史》记载,“浙、闽海防久隳,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如铜山寨原战船20只,只存1艘;玄钟澳20只,只存4艘;浯屿寨40只,只存13艘。由于这些船只不是被禁锢在港口内,就是很少使用,于是腐烂加剧且没有进行更换。
至于巡检司,由于朝廷不重视海防,海军军饷一减再减,促成兵员逃亡现象非常严重。烽火基地的4068名驻军,有3000人逃跑;小埕的4700多名驻军,逃了2557人。沿海地区防卫站的士兵70%被派去务农,有的甚至要到50千米外的内陆。剩余的30%本应肩负战斗任务的人员,还被要求去建筑和修理船只。水军几乎形同虚设,卫所司寨将大都属于世袭,不习武艺,不懂兵法,亦不会带兵打仗,战斗力特差。
海防废弛到如此程度,当然谈不上什么御倭。谭纶说:“比来法令废弛,行伍空虚,各该卫所官兵,大都桀骜不驯,玩钝无耻。驱之戎行,则恍然自失。责之城守,则恬若罔闻”。在浙江宁、绍卫所的大小官员,竟然坐视倭寇纵横来往于封城之内,杀戮攻劫达旬日之久,如蹈无人之境,丝毫没有受到抵御。
三、倭寇泛滥的导火索:明政府严厉的海禁政策
明朝建国后,东南沿海一带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原有的基础,农业、手工业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也日益繁荣起来。到正德年间,私人海外贸易开始得到发展。而到嘉靖时期,私人海外贸易已经形成了很大规模,并达到非常繁荣的程度。当时中国经济比日本发达,日本很多生产生活材料都要依靠中国这个市场。如这个时期日本工业中的丝织业虽有长足发展,但本国生丝原料非常不足,而所缺的这些生丝几乎完全是从中国供应的,假若番泊不通,则无丝可织,致使生丝在日本的价格上扬,在中国每百斤值五六两,而到日本,价格是在中国的十倍。日本可以在中国买到他们迫切需要的商品,如瓷器,药材等物,尤其是蚕丝,价格便宜,在中国大陆最高价每担银115两,而在日本则每担需要500两。正是这种利润上的巨大差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各地形成了许多私人海上贸易集团,他们大多拥有五十到百余艘商船,成群分党,相互竞争,十分活跃地从事各种海上贸易。“私造大船,越贩日本矣。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其来也,又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违禁私通,日益月盛”。繁荣的海外贸易,吸引了大批中国人以之为业。甚至许多“势家”,“大姓”,“豪门巨室”为取得丰厚的海外贸易利润,也竞相投资于海上贸易,从事海上贩运活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些海商与15世纪的官方海外贸易相比,有显著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为满足下层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而经营各种手工业原料和手工业制品,积极为产品打开销路,而15世纪的官方海外贸易更多的则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可以说,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时中国发展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条件。
但是,面对着海外私人贸易,明政府却持相反态度。明初,朱元璋即颁布了“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严禁私人海外贸易。但是随着明政权的日益巩固及沿海军事防御力量的加强,流亡于海上的日本海盗相对人数较少,已经不敢公开为寇,他们大多转向以从事海上贸易为生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禁海防倭实际上是禁止中国人出海经商,禁止中国和日本等国正常的海上贸易往来。特别是嘉靖初年(1521年)以后,明王朝借口宁波“争贡事件”,更下令严禁造违式大船,凡是属于违禁海船的尽数毁掉,规定“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企图断绝一切海上联系和贸易往来。然而,出乎明朝政府意外的是,到了嘉靖二十年(1540年)后,反而出现了“禁越严而寇越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私人海外贸易规模反而更大,“倭寇”在东南沿海迅速泛滥的情况。
明朝政府为控制这种局面,派出当时朝廷最强硬的禁海派大臣朱纨前往镇压。朱纨采取了“革渡船,严保甲”等一系列措施,加强海禁,但由于其损害了沿海官僚地主及农民的利益,招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汪直“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使“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从此,倭寇更加泛滥。
明朝的海禁政策不仅阻碍了中日之间的正常贸易,同时也损害了世代居住在沿海一带的农民的利益。
沿海民众一向有从事海上贸易的传统,作为维持生计的重要手段,然而沿海地区自然条件又是很不利的,地狭人稠,土壤贫瘠,五谷稀少。据《漳州府志洋税考》记载:“闽地斥跷确,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洋舶为家者十而九也”。是以越洋到外国去贸易,是其生命所系。
然而,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沿海民众打捞捕鱼,出海贸易,使得沿海居民被迫放弃原来擅长的采捕渔樵的岛民生活,去适应他们所不适应的内陆山区的耕作,他们不适应那里的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有一部分人不顾明朝政府的禁令,千方百计的潜回家乡。由于他们的所为属于违法行为,随时都有被杀头的危险,迫于无奈,他们在海上贸易一本万利面前,虽然有明禁,而利之所在,“故民不畏死”参加了武装走私的队伍,正因为严厉的海禁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倭寇更加泛滥。
曾参与平倭的谭纶说:“闽人滨海而居民不知其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凡几也,无中国绫绵丝之物则不可以为国。禁之越严则其值越厚,而趋之者越众。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昔人谓弊源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要都塞了好处俱穿破,意正如此。今非惟外夷,即本处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粮诸货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勾引为盗也”。深刻地揭示了海禁越趋严厉的背景下,沿海民众由海上走私贸易而发展为倭寇的轨迹。
这里,不妨摘录张维华教授的一段话:“在研究明代‘倭寇之患’这个问题上,不能不联系到明代海外贸易的动态,也不能不联系到明代所施行的‘海禁’政策。但是只能说这些事实对于‘倭寇之患’发生了某些客观的影响,决不能说是导致‘倭患’发生的根本原因。‘倭寇’根本是从日本来的一伙劫掠中国的匪盗,即使是中日间的贸易关系不受到限制,中国的海禁没有那样严格,这伙盗匪还是要劫掠中国的,只不过在程度上或许有些不同而已。至于参加到‘倭寇’里面去的那些中国破产农民、流民分子,对祖国人民进行掠夺和屠杀,已经成了背叛祖国的败类。”从张维华教授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明朝嘉靖年间倭患的原因。
由上述可知,嘉靖倭患的成因主要是由日明双方政治、经济、军事诸因素所造成,由于日本处于战国时期,长期战乱和灾荒使不少破产农民“迫于饥窘,纠众掠食”,从而构成倭患发生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正是通过世宗的昏庸,政治的腐败,海防的颓废以及海禁的严厉等偶然机会爆发出来的,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又恰好加剧了这种倭患的程度。
历史上八大晋商为何集体覆灭?
有关春节的议论文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小编SAY:过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压岁钱啦!民间传说,孩子们可用压岁钱抵制“年兽”的伤害哦。呵~呵~ ^_^* 春节舞龙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小编SAY :只可惜现在很少有地方还拥有舞龙这么好的风俗了~~ 倒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小编SAY:难怪啊,我说这“福”字好好的为什么要倒着贴。+_+ 吃年糕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作为一个山西人,说晋商是一个特别痛心的话题!
不论现在的宣传,晋商是多么地诚实守信,票号什么怎么牛逼,但是都无法改变一个现实,那就是晋商的崛起,完全是借助了山西的地利。
因为山西长期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界,草原游牧民族是一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群体,需要从中原获取大量生活物资,这才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根本。
山西的商业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了,不同于秦国的老农习性。
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的三晋,都极为重视商业活动,将商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强国基础。
早期的山西商人,也是心怀家国天下的,比如汉朝的马邑大商人聂壹,向朝廷进献“马邑之谋”。
像隋唐的商人武士彟,从事木材生意,李渊在太原起兵后,武氏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宋朝之后,晋商就开始走上歪路了,宋朝失去中原王朝传统的养马地,需要从辽国进口大量的战马,而辽国也需要大量中原的手工业品。
山西地处边陲,而且自古就拥有成熟的互市榷场,因此宋朝就在山西设置了大量的榷场,与辽人进行互市。
山西的商人通过宋辽的互市,获得了丰厚的收入,但是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互市榷场也时常关闭。
山西进行边贸的商人,怎么能看着到嘴的肥肉丢掉了,于是开始了大量不受官府管辖的走私贸易,由此积累下了大量的财富。
晋商的大规模兴起,得益于明朝食盐专卖的“开中法”。明朝规定,朝廷直接控制着食盐的生产和专卖权。
商贾想要获得食盐的贩卖权,必须凭借“盐引”,食盐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在两淮,但是“盐引”却掌握在边地的军队手中。
要求商贾必须将边军需要的大量物资,比如粮草等,输送到边军手中,换取“盐引”,然后才能在两淮购买食盐进行销售。
这样的制度出来以后,因为边地都集中在北方,运输路途的遥远,已经边地的凶险,吓退了很多商人。但是这队伍长期活跃于边地的山西商人完全不是问题,山西就是边地重镇。
山西商人凭借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投入到为明军提供军事物资的队伍中,由此获得经验食盐这样的一本万利的生意。
由此山西商人控制了粮食转运和食盐经营两项大宗贸易,明朝曾有流传,两淮的盐商十之八九都是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以此为中心,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到明朝后期,山西商人的触角伸到茶叶、纺织业、药材等各行各业。
为了扩大经验的需要,山西商人也创造性的发展了类似现代股份制的东伙制经营模式,从此晋商成了举足轻重的商业组织。
因为经常为边军运输物资,晋商与边军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本该是帝国大门守护者的边军将士,开始为晋商出入边关,进入蒙古各部和辽东提供了方便之门。
另外,晋商在两淮的势力扩张,使其可以投入大量的资源,资助读书人通过科举进入明朝朝堂,成为他们走私牟利的保护伞。
终明一朝,有两大边患,一个是东南的倭寇,另一个就是北方的蒙古和后金的侵扰。这里面都有两大国家内部的势力在支持,一个是东南海商,另一个就是晋商。
努尔哈赤的后金势力兴起之后,从万历到天启,明朝一直都期望以经济封锁限制后金的发展。但是因为晋商的存在,以张家口为基地,通过蒙古向后金输送粮草等军事物资,甚至传递情报,协助后金击败明军。
皇太极时期,满清数次破长城而入,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掠夺了大量财宝物资,但是这些东西都无法支持满清进一步军事扩张,毕竟金银不能当饭吃。
这时以晋商为首的销赃团伙出现了,他们从满清手中获得掠夺自中原百姓的金银财物,再从中原收集大量粮草军资,运入关外资助满清。
满清入关后,其野蛮人的习性,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用兵和南下统一战争,军事物资极其匮乏。满清对晋商进行招抚,顺治赐以介休范家范永斗为首的八大晋商为内务府“皇商”,为满清提供军事物资。
满清军队南下之后,在江淮、四川犯下累累罪行,名为统一,实为抢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四川大屠杀”满清以残酷手段获得中原,晋商也成为战争另一受益者。
清朝建立后,晋商的地位持续上升,康熙对准格尔部的多次用兵,都是晋商为其提供物资,贩运军粮、军马等军需品,保证清军的作战胜利。
整个满清王朝,社会的大量财富都掌握在满族、蒙古贵族手中,虽然汉族不断有人进入满清王朝高层,但是整个汉族依然处于被奴役和剥削之中,财富十分集中。
晋商的势力在这一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这其中依然离不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边贸。晋商以包头和张家口为基地,向关外掌握大量财富的蒙古、满清贵族提供物资,实现自己的财富暴涨。
八大晋商一般是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县渠家、临汾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
虽然乔家、曹家、侯家等几家都经验票号生意,但票号是以储户的银两周转为基础的。晋商的票号兴旺,实质还是晋商群体的生意兴隆为基础的。
太平天国起义,彻底击垮了满清朝廷控制的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已经绿林军,以湘军、淮军等为主的各地团练军队成为清廷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以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湘、淮军事集团,取代了北方军事集团,成为清廷的主要力量,清廷的军事开支也逐渐被湘军、淮军掌控。
这种情况下,依附于清廷的晋商集团不再是朝廷的主要合作商贾,以胡雪岩、盛宣怀为代表的新一代红顶商人,取代了晋商集团,成为政策的获利者。
就实际来说,晋商的崛起和鼎盛,完全离不开朝廷的政策扶持,随着清廷直属军队的衰败,满清贵族和蒙古贵族再也无法依靠特权,享受丰厚的财富了!
而依靠这些贵族特权强盛起来的晋商势力必然因为政策的转变而衰败,俗话说,因而什么样的优势获得强势,必然也因为什么而衰败,政策风向的转变打下了晋商衰败的基础。
一般都是认为新兴资本主义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取代了晋商传统的票号经营模式,晋商在这过程中没有赶上时代潮流,因而晋商集体迅速衰败。
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票号的衰败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晋商票号服务群体的银根匮乏,使得票号流动性降低,生意出现举步维艰。
另一个是晋商传统的经营区域,蒙古、东北、俄罗斯等地方,因为战争等不可抗因素,巨额的欠款无法收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银行的坏账超过了银行资产的数倍,破产成为必然,别说是转换模式经营,就是给他个印钞机都不行!
最后,作为传统的商人,晋商群体无法避免地具有传统思维,就是喜欢置办家产和土地,其实这种思维是所有国人都无法避免,现在房地产的兴盛就是明证。
晋商的做法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很不幸,他们赶上了千年未有的乱世和变革。在乱世中,土地房产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他们用大量真金白银换来的东西,最后一钱不值了。
假使晋商群体处于太平盛世,比如说现在,他们置办土地家产,恐怕依然可以延续富可敌国的财富吧!毕竟目前房地产行业仍然是国内最富有的行业,晋商难免又要富得流油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