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和君山的关系_白银盘里一青螺可知洞庭湖和君山的关系最可能是怎样的
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
2.古诗望洞庭里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指的什么
3.把洞庭湖湖面比为“白银盘”,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为“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在修辞上,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来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和君山的美丽景色。
白银盘的比喻描绘了湖水的清澈、光洁和白银般的色彩,而青螺的比喻则突显了君山的翠绿和娇小玲珑。这种比喻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也赋予了君山和洞庭湖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这句诗所表现的是洞庭湖和君山的壮丽景色。通过白银盘和青螺的比喻,诗人遥望洞庭山水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种美景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意思。比如他像一头狮子般勇猛。
2、拟人:赋予非人类的事物以人类的特性或情感,以增强表现力。如月亮在对我笑。
3、夸张:通过夸大其词来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现象。比如他的手大得像张飞的大腿。
4、反问:通过问的方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不言而喻。如难道你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5、设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然后自己回答问题。如是谁在敲门?是我。
6、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相同或相似结构的句子或段落来增强气势和节奏感。如我喜欢读书,喜欢翻开书页的瞬间,喜欢书香的沉醉。
7、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反的事物或概念来突出其中一个的特点。比如虽然生活很苦,但他仍然选择了甜蜜。
8、对偶:用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两个相反的意思。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9、引用:引用名人名言、典故、经典著作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增强表现力。如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如用特征、标记等代替人或事物。例如,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是他的女朋友。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
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原诗: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释义: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扩展资料: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百度百科——望洞庭
古诗望洞庭里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指的什么
从远处眺望洞庭湖的山和水都是青翠的,洞庭湖就好像白银盘,而君山则好像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把洞庭湖湖面比为“白银盘”,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为“青螺”。
指的是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扩展资料
诗人“望洞庭”望到了什么。望到了湖光秋月,望到了湖中的君山。然可贵之处却是突出了“和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和静”的心情。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表现为“六和”。
1、湖光与素月和,湖如毛镜,月似银盘,清辉笼罩,上下相和;
2、水与镜和,水面平静,若镜之平,若镜之色,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相和;
3、风与水和,因无风而水如镜,因果相和;
4、景与时和,湖光与月色皆为景,此景现于秋季初夜之时,此时现此景,此景唯此时;
5、静与净和,湖静对月静,寂静且洁净;
6、形与神和,景物和静,洁净,恰恰映照诗人精神世界,安静平和,纤尘不染。
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妙在喻上:单把湖中的君山喻为青螺并无新奇之处,可是,把青螺放入银盘之中,却是神来之笔。壮阔湖水若银盘白无际,神来君山青螺一点,妙不可言。此喻举重若轻,毫无衿气作色之态,又展超然雄奇之怀抱。
把洞庭湖湖面比作“白银盘”,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出自唐代刘禹锡《望洞庭》,原文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百度百科-望洞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