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级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方法与集工作流程

2.西北地区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约束

3.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建设

4.商业性矿产勘查中“占地盘”现象值得重视

5.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途径

6.桂林理工大学专科在哪个校区,环境如何。刚刚录取结果出来是桂林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工技术。想问在那个校区

7.(一)关于健全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建议

8.白银是几线城市,白银属于几线城市

白银矿产勘查院_白银矿产勘查院

王世称 王微 许亚明

(吉林大学)

摘 要 本文通过举例,对“就矿找矿”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从“就矿找矿”视角如何看待危机矿山问题。

关键词 就矿找矿 内涵 危机矿山

一、深化理解“就矿找矿”的内涵

“就矿找矿”是辩证的找矿指导思想,已被地质界公认为是行之有效的、重要的找矿途径和方法之一。

从哲学角度认识,“就矿找矿”就是“找矿哲学”的具体应用与体现。

在50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就矿找矿”的思想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后在深入贯彻“就矿找矿”过程中,内容会更丰富、内涵会更深刻、成果会更加丰硕。

“就矿找矿”和“找矿哲学”的关系十分清楚,“就矿找矿”理论是“找矿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矿找矿”和“找矿哲学”是研究找矿、勘探、开发领域的哲学问题。从找矿、勘查、开发工作的总体上研究矿产勘查活动的诸多问题(个性)和一般规律(共性)。因此“找矿哲学”也称为矿产勘探哲学。

“找矿哲学”是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界本质关系的科学,找矿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矿产勘查理论方法及勘查实践相关联的纽带和桥梁。

“就矿找矿”和“找矿哲学”通过地质科学理论、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反映到找矿实践中,还通过找矿实践的理论总结指导找矿、勘查实践工作。

“找矿哲学”和“就矿找矿”理论研究的作用不仅仅是认识地质找矿勘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找出更多的矿产,在保护环境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应用开发矿产,为人民服务。

二、“就矿找矿”的实践,丰富了“找矿哲学”的内容

“就矿找矿”是地质学界通常的说法,地质学界和社会各界好理解,好推广应用。几十年来广大地质学界将“就矿找矿”应用于找矿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找矿途径,在广大地质工作者找矿实践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上升到“找矿哲学”理论高度去总结和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现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与思考。

(一)找矿、勘查、开发的不同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

1.在找矿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总结

第一,从检查各类异常入手,评价已知矿点。德兴铜厂铜矿床根据“铜厂”这个地名及县志,有关于古代在铜厂铜的记载,经过一段曲折找到铜厂,继而找到了古坑,又发现了铜矿露头。经过与国内外铜矿床类型对析,认为属于细脉浸染型铜矿。经过10年的普查勘探,到19年证实德兴铜矿床为拥有近1000万吨的超大型铜矿床。

第二,在已知成矿远景区(带)或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周围,寻找同类型的“姐妹”新矿床。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派江西铜矿地质大队在勘探德兴铜厂铜矿期间,派出普查组在附近开展就矿找矿。地质人员利用类比方法和地球化学的方法,成功地在铜厂矿区的东南侧发现了富镓、钨大型铜矿,在西北侧发现了朱砂红大型铜矿床,它们与铜厂铜矿床共同组成了铜矿田和铜矿床密集区。

第三,通过在老矿区追索已知矿体在空间上的延展来扩大矿产远景。如德兴铜厂铜矿床,20世纪50年代只勘探控至-165米标高,70年代中期进行了第二次勘探空间追索,控制到-650米标高,远景扩大。

第四,在已知矿床、矿田范围内找寻隐伏新矿体、新含矿层位和新矿化类型。20世纪50年代赣西北地质大队在城门山铜矿床首先发现了似层状铜矿体,规模达到中型铜矿床,20世纪60年代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火成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矽卡岩型铜矿床,形成不同类型矿床组成的矿床密集区,形成了大型铜矿床密集区。

第五,在已知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找寻共生和伴生的矿床,进行综合评价。在矿床、矿田和矿床密集区内,通过综合信息对伴生和共生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的研究,往往会出现伴生和共生的矿床,特别是多金属矿床密集区和贵金属矿床密集区常常会出现的规律。如德兴铜矿床密集区,研究除铜、钼矿种外,还有金、银、硫、镍等10种有益元素。结果表明铜矿床区金矿储量213.7吨(C2级),平均品位0.195克/吨,是一个特大型金矿床。此外,银、镍、硫等矿产也达到大型。

2.在勘查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总结

即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在勘查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总结。

找矿、勘查,再找矿、再勘查,是一个反复认识矿产体的过程。找矿工作要贯彻勘探的始终,而不能一次就算完成勘查阶段的工作。这是符合找矿哲学认识论的思维。

以中国第一大金矿省山东省找寻金矿和勘查金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为例。山东省历史上就是著名的黄金产地,金、淘金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派遣很多地质人员来胶东进行调查黄金。20世纪30年代我国地学老前辈聂振庚、国本荣、冯景兰等来调查过。1949~1956年郭文魁、刘国昌、王宪文、严坤元等也进行了调查,当时的认识是玲珑石英脉型为主,找矿、勘查、开发的对象是石英脉型金矿床。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胶东发现了“三山岛”“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是大型金矿床,被称为“焦家式”金矿床,扩大了金矿的找矿领域,使山东省金矿储量大幅度增加。

随着找矿、勘查、开发的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展鲁西地区金矿勘查,在泰山群柳杭组绢云石英片岩中也发现了“绿岩带型”金矿。鲁西地区发现了奥陶系朱砂洞组“层控金矿”。

胶东地区在中生代胶莱盆地内缘隐伏前寒武系基底之上的中生代地层发现了“云夼式”砾岩型金矿。给找金矿床带来了新的思路。

第一点,提出了前震旦纪出露基底变质岩系和隐伏基底是金矿的矿源层。老基底是基底金矿矿源层在山东有成矿专属性。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床,组成了金矿床密集区。如鲁东胶莱盆地的蚀变砾岩金矿和鲁西归来庄式金矿床均属于与隐伏基底相关联的金矿床。

第二点,金矿床以金矿床密集区形式分布,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金矿床的空间分布是有机关联的整体。具有“鹤立鸡群”的分布形式,这里“鹤”是指超大型、大型矿床。这里的“鸡群”是指中型、小型金矿床。从金矿地质演化角度分析,它们是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金矿床组成的金矿金属省;从金矿床预测角度分析,是金矿床密集区、金异常密集区信息之间转换关系;从统计观点分析,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矿床是上升有序变量的关系;从金矿床“就矿找矿”角度分析,是先找寻勘探与发现的“鸡群”,再认识鸡群中的“鹤”,而“鹤”不只是一只。

已知大型矿床是找寻、勘查“姐妹”大型矿床的最佳位置。

通过对金矿区的找矿勘查,深化了对金矿床控矿因素的认识。提出了中酸性岩体金矿找矿的关系是金矿床以交代型岩体为主。提出了金矿床密集区同构造的关系,一般分布于莫霍面陡度带上,分布在环型和线型构造交汇处。

3.在矿床开发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总结

(1)矿床一般的开发规律。矿山是人类开发矿产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矿山生产的对象是不可再生的。矿产开一点必然少一点。以矿床为单元的矿山到一定服务年限必然老化成为老矿山和危机矿山。以矿床为单元的矿山一般是地质勘探队负责找矿、勘查、提交储量报告,经过评审批准矿产量。矿山企业设计是以勘探储量报告为依据,进行矿山企业设计、施工建设,企业方能生产。矿山企业设计对矿山生产量、矿山服务年限均有规定。矿山企业根据设计施工生产,到一定服务年限必然闭坑。我国大量矿山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大多数已经服务了半个世纪。危机矿山和危机城市必然出现。

(2)运用“就矿找矿”的辩证思维看矿山。应用反复分析的方法在辽宁省猫岭发现了大型金矿床。重新认识了五龙和四道沟石英脉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是群众最容易发现的金矿床类型。与石英脉型金矿床相伴随的各种类型的金矿床,往往被忽视。矿床往往是以矿田、矿床密集区形式分布,矿山地质工作和矿山企业设计均没有此概念。这是国内矿山地质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鸭绿江边有五龙和四道沟石英脉型金矿床,五龙金矿床规模比较大,而四道沟金矿床规模比较小,勘查储量只有1吨。四道沟金矿床提交金矿勘探报告已有十几年,但金矿床不紧张,不知原因何在。我们建议进一步研究四道沟金矿床,通过研究和再认识,结果表明:四道沟金矿床不仅有石英脉型金矿床,而且还有韧性剪切带金矿床。我们提出了辽宁省盖县组片岩可能是金矿矿源层的重要新认识。建议原辽宁省地质局局长郑惠平同志和原辽宁省地质局总工程师马元韬同志对辽宁省盖县组片岩分布范围全面开展1:5万金元素为主的次生晕研究工作。运用综合信息理论与方法检查金异常,得到原辽宁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齐玉兴同志的大力支持。具体化探异常检查是冯一多同志进行的,通过认真研究发现金矿赋存在毒砂和磁黄铁矿中,我们通过磁法电法和化探异常综合分析,找到了超大型金矿床。辽宁局五队为地质矿产部三面红旗之一。原地质矿产部在猫岭金矿现场举办了学习班全国推广。

(二)从矿床形成、找矿、勘查、开发不同阶段,建立不同成矿系列综合信息找矿模型,通过信息之间的转换规律研究,类比推广应用

1.“找矿哲学”总的指导原则

找矿哲学的唯物论认为,矿产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其形成、分布与变化均有客观规律。从客观地质条件实际出发确定找矿方针和方法。

找矿哲学的认识论认为,发现矿产、认识矿产特别是矿产的全貌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必须要多种方法和多种工程检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矿产普查勘探开发运动的形成是阶梯发展。

找矿哲学的辩证法认为,在找矿、勘查、开发过程中运用系统、协调、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部署和指导找矿勘查、开发工作。

找矿哲学的矛盾论认为,研究矿产找矿勘查开发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找什么矿的矛盾关系;到什么地方找的矛盾关系;用什么方法找的矛盾关系;怎样才能找到矿的矛盾关系。找矿是找矿、勘查、开发均要贯彻始终的主要矛盾。

找矿哲学的主体观认为,如何发挥找矿勘查开发工作存在找矿勘查开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如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从“找矿哲学”角度学习成矿系列的作用

(1)19年,初论矿床成矿系列等的专著发表。程裕淇院士为研究矿产预测指明方向。陈毓川院士在程裕淇院士领导下,广泛开展了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应用该理论指导全国成矿规划工作。出版了《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主远景区评价》,为全国找矿指明了方向。

(2)12~16年翟裕生院士、陈毓川院士和李文达老师共同组织了“宁芜火山岩区铁铜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科研项目。对我国火山岩成矿研究起到推动作用。翟裕生院士发表了成矿系列研究专著。

(3)20世纪80年代初,两院院士常印佛提出了“层控(或)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划分了三个亚类,提出了矽卡岩成矿系列,不仅丰富了矽卡岩理论,而且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找矿效果。

(4)对成矿系列理论与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相结合,我们提出了矿化系列的理论,其目的是通过信息之间转换规律,预测隐伏矿床、矿田和矿床密集区。包括:①变质岩发育区、变质成矿系列、变质矿化系列研究。变质岩发育区主要指太古宇和元古宇的区域变质岩系。广泛发育变质岩系和混合岩分布。一般在矿化系列的前提下,变质岩的比重大于沉积岩、火山岩和侵入岩。变质岩系是以富铁、铁质岩系为标志层,一般以重力剩余异常和磁异常为特点,富Ni、Cr、Co、V、Ti区域性异常。因此,应用综合信息可以推断变质岩系的原始层理展布趋势方向为近东西向。现在变质岩系的地质体分布是基底构造切割的磁体。目前所见的变质岩系是变质岩系出露的露头,必须应用重、磁和地球化学信息方能推断其隐伏基底,推断其分布规律。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的基底有成矿专属性,出露基底和隐伏基底的空间分布同谢学锦院士地球化学模型相结合,证实了基底成矿专属性的新理论问题。如山东前震旦基底赋金,伴随成矿作用的演化形成不同时代、不同成因金矿床成矿系列。又如辽宁、吉林前震旦系基底赋硼形成变质硼矿床、沉积硼矿床和矽卡岩硼矿床。②侵入岩发育区、岩浆成矿系列、岩浆矿化系列研究。一般因为围岩和岩体之间有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信息之间的差异,通过信息之间的转换,可以推断隐伏岩体及隐伏接触带。岩体的成分有超基性橄榄岩、基性辉长岩、中生闪长岩、酸性花岗岩;磁性有规律降低;比重有规律降低;而放射性有规律升高。应用综合信息可以推断隐伏岩体及其接触带。不同成分的岩体有地球化学信息的成矿专属性,通过信息间转换推断隐伏岩体及其接触带。目前地质图所反映的岩体是出露岩体的露头,而没有反映隐伏岩体。隐伏岩体推断后,特别是综合信息导岩构造的重磁环型和线型构造推断后才能反映全貌,这一点对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分布规律研究十分必要。这是全国普遍要探索研究的岩体问题。③火山岩发育区、火山成矿系列、火山矿化系列研究。陈毓川院士在研究“宁芜铁矿”的基础上,发展了火山成矿系列模型。应用综合信息对火山矿化系列有进一步认识。火山岩区的磁场特征十分典型,是火山跳跃磁场。一般比基底变质岩系比重低,为重力负剩余异常。根据磁场和重力场特征可以推断隐伏火山盆地。因此,可以应用综合信息、通过四维化(时间和三维空间称之为四维),达到研究火山盆地的目的。地质信息反映的火山盆地是出露火山盆地,重、磁推断是隐伏火山盆地,方能了解全貌。火山岩和侵入岩一样,由基性至酸性火山岩跳跃场强度有规律降低。不同岩性的成矿专属性,同侵入岩体成矿专属性。火山成矿系列最主要是研究次火山岩体的分布规律。一般大型和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同次火山岩体关系密切。这里特别强调,前震旦系基底构造格架控制火山岩盆地的分布,特别是重力和航磁,是环型构造和线型构造交汇处,控制火山盆地的分布。火山盆地的空间分布同地球化学块体相关联是控制矿产体总体分布规律的关键环节。基底成矿专属性和火山岩成矿专属性有继承性的关系。④沉积岩发育区、沉积成矿系列、沉积矿化系列的研究。沉积岩发育区研究沉积矿床系列,主要研究地层层位控矿、古地理环境控矿、岩相控矿、研究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矿床的分布规律。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均有地球化学成矿专属性和地球物理场的特征,研究它们矿化系列的分布规律,研究基底成矿专属性对沉积矿化系列的影响。基底构造控制沉积盆地的分布规律,如山东沂沐断裂以东盆地主要是北东向,而断裂以西盆地主要是北西向分布。沉积矿化系列同基底成矿专属性有继承性关系。

(三)从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的分布规律,总结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认识的经验

朱训先生认为关于找矿哲学的认识论有以下五点:

1.找矿是对客观矿产的认识过程

从矿体到矿床、从矿床到矿田、从矿田到矿床密集区、从矿床密集区到矿带。

2.客观存在的矿产(体)是可以认识的

目前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发展,是完全可以认识的。

矿体的组合异常、矿床的组合异常、矿田的组合异常、矿带的组合异常,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其信息之间转化。基于转换规律,矿产体是完全可以认识的。

3.认识矿产(体)要有科学思维的指导

如程裕淇、陈毓川、翟裕生、赵一鸣、李人树等矿床成矿系列理论,赵鹏大地质异常理论,谢学锦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涂光炽大型超大型矿床理论,裴荣富大型、超大型矿床理论等。

4.认识矿产(矿产体)要有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

朱训先生在江西找寻德兴铜矿的实践,是典型的实例。

5.认识运动的主要形式呈阶梯式发展

找矿、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对一个矿体、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矿带的认识过程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阶梯式逐步向上发展的。矿产勘查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野外工作与室内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综合分析研究是认识的升华和提高,作为一个认识过程就这样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逐步上升发展。

(四)从技术、经济评价矿产角度,逐步认识到矿产是,是不可再生的,但人类对矿产的认识是无限的。伴随科技进步矿产领域会不断扩大,找矿勘查开发的前景无限美好

全国政协副李贵鲜在为《全社会都应重视“四矿”问题》一书作序时指出:“矿业是矿业城市发展的起源。人类选择居住地,从经济学观点看,不是选择靠近市场交通要道,就是靠近,所谓‘依山傍水’大体就是这个道理。”“谈矿业不能不讲地质工作。我国地质勘探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找到大庆油田就是地质工作的一大功劳。将来地质工作更重要,我国大陆和海域究竟还有多少?靠谁去发现?靠地质勘探。”

以祖国锡都——云南个旧锡矿为例,谈谈想法。

个旧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锡矿地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为地质勘探投资1.75亿元,投入和产出比为1:8。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200多年开主要是脉状矿床和矽卡岩接触带矿床。地表留下了许多区。1992年土地详查计算,地表矿留下的空区有数万亩。由于长期矿冶生产“三废”造成的严重污染,带来森林、植被、水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等待综合治理。

近期对云南锡矿运用“找矿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研究锡矿的找寻,勘查和开发。

第一,云南省的气候条件,易形成广泛风化壳,其最大限度可达200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理环境。

第二,广泛分布赋存锡矿的花岗岩体。在岩体内,赋存锡石副矿物和磁铁矿副矿物,岩体构造带赋存含钨矿、锡矿脉,岩体接触带有矽卡岩型锡矿床,它们也形成了风化壳。

第三,部分花岗岩体构造带赋存铌、钽矿脉和铋矿脉,它们也形成了风化壳。

由于上述三项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露天开岩体的矿方法形成人工砂矿床。应用重力选矿、磁力选矿和化学方法选矿等综合选矿方法,选出有工业价值的锡矿、钨矿、铌但矿、铋矿及铁矿。尾矿可以用作建筑材料。

保护好腐殖土,后可以恢复良田。在云南宝山地区形成典型找矿、勘查、开的试验基地。

三、以“就矿找矿”的视角,观察危机矿山

“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研究对于推动矿业城市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2002年朱训在全国政协会上做大会发言时指出,要像重视“三农”问题那样重视“四矿”问题。10年来,由于党中央和院的重视,特别是2007年《院关于促进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为矿业城市转型,提供了方针、政策,积累了经验。

朱训先生对矿业城市转型总结以下六点经验。

1.观念创新原则

找矿、勘查、开发一体化,可以延长矿山寿命。矿产普查、评查、勘探和开发脱节,是产生危机矿山原因之一。

地质人员完成普查、详查、勘探,提交勘探报告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矿山设计院完成矿山企业设计也算圆满完成了任务;矿山企业按矿山企业设计开发,按年产量生产,按服务年限开矿也算完成了任务。矿山到服务年限必然闭坑。改变这种流程,矿产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一体化形成新的流程改革,创新有以下优点:①矿山企业和地质勘探队紧密结合,边开、边找矿,矿山不会出现一点、少一点的现状,不断扩大矿山的矿产量。勘探队的成果也可以进一步验证,提高找矿的水平,培养了人才。②矿山企业对矿山的勘探深度是有限的,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需要勘探队配合,使勘探队对矿山地质情况充分了解是十分有利的。

2.统筹规划原则

矿山企业的地质、矿、选矿、冶金不同专业的专家们均是研究矿产体同一对象,利用矿产体为国民经济服务,他们研究成果是通过综合信息研究分析的。

对矿床的伴生和共生的关系、不同矿种矿产体的利用,提出科学的依据,必然形成一个矿床变成多个矿床的功能。

3.量体裁衣的原则

矿产体是有不同等级的,矿体、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矿带。

矿山企业不能只是研究矿体、矿床,而且要研究矿田、矿床密集区和矿带,从矿产体实际情况出发,扩大矿山企业研究对象,扩大矿山企业功能。

4.项目推动原则

危机矿山立项是形成好的局面原因。叶天竺先生为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还要继续立项。

5.大力发展的原则

甘肃白银市仅2007~2010年间就引进招商项目500多个,完成提交了118.9亿元效益。

6.未雨绸缪原则

大庆石油“一业独大”,以石油为基础,石化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多元”转变。

中国矿业城市转型已经取得经验,但这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

国家级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方法与集工作流程

人类在从事探金属和其他矿物原料过程中积累了有关矿产分布和性状的知识。各个有古代文明历史的民族都有关于矿产地和某些萌芽矿床成因概念的记载。中国利用铜、铁的历史都很早,夏商两代青铜器制作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春秋时期已能够用铁矿石炼铁。公元前2000多年成书的《山海经》记载有数十种矿物、岩石和矿石的600 多个产地,还把矿产分为金、玉、石、土 4类。《管子》中已有关于矿中金属共生与分带的描述。古代利用的金属主要有铁、铜、锡、银、铅、金、汞等,全国各地发现过很多古矿硐及其他矿遗迹,有些地方掘已有相当的规模。唐宋以来史书中有矿产产量的记载。明代(14、15世纪之交)铁产量已达到2000万斤,这大致相当17世纪欧洲国家产业革命后,英国年产量的数字。在这个时期内,也有几种能反映当时有关矿产和矿床认识的著作。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广泛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在地学方面他发现记录了地磁偏角,也最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南宋的郑所南早在14世纪就提出关于地下活动的水沿岩石裂隙脉络流渗形成矿脉的推想,得到了现代科学史研究家的极高评价。明代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有160多种矿物岩石的产状和药用价值。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述了许多工业农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其中包括不少古代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寻找和冶技术。但总的来说,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总结不受社会主流的重视,以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

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家中有不少人的著述谈到岩石矿物和矿石,关于这些自然界物质起源的认识成了后来地质学及矿床学思想的源头。中世纪,中欧一些古老的矿业中心积累了有关矿床的知识,一位捷克人Agrico1a经过在这里考察,于1546年写成一本“金属矿床成因”的书,提出了矿床中的物质来源于地壳,地表水渗透到地下深处受热,溶解了岩石中的成矿物质,然后再沉淀在岩石裂隙中的认识,现在认为,出现在16世纪中叶的这一认识可以看作是近代矿床学的萌芽。到17世纪,哲学家笛卡儿提出了与此不同的认识,认为矿床是来源于地球深部,炽热物质通过贯入作用或溶液携带进入已冷却了的地壳岩石裂隙中沉淀而形成的。到18世纪,上面两种不同的观点,发展起来的“水成论”和“火成论”之间的激烈论战达到了高潮。水成论的代表是德国的维尔纳,认为所有岩石和矿床都是大洋水中沉淀形成的,大洋水中溶解有形成岩石和矿床的所有物质,当它们沿岩石裂隙渗透时,就在其中沉淀出矿石。火成论的代表是英国人赫屯,他认为矿石只能由深处上升的火成的熔融物质充填在地壳裂隙中形成。随着大量事实材料积累,表明矿床既有与深处岩浆作用有关的,也有与地球外部的地质作用有关的,这种争论自然就缓和下来。19世纪是欧洲国家工业化后自然科学包括地质学发展的重要时期。19世纪以来的科学由于有了更为正确的理论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从而能够更多地揭示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矿床学来看,这一时期重要的发展和成就集中表现在岩浆分异和热液成矿理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包括 E.de-Beamont,J.Von Cotta,J.H.L.Vogt等欧洲矿床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都作出过贡献。19世纪末期,岩浆热液理论也为大多数北美矿床学家所接受,他们中间的Emmons,Lindgren,Bateman等,还在岩浆热液矿床的一些重要方面的研究中有所发展。应该提到同一时期内也仍然有T.Sand berger致力于侧分泌成矿理论研究。并得到T.S.Hunt等的支持。F.PosePny则提出在地壳中可能存在一个外层溶液区(侧分泌成矿)和一个深壳区(上升热液成矿),并肯定后一种是主要的。因此可以说,现代矿床学理论基础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这段时间所奠定的。这显然和两方面的条件有关,首先是产业革命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矿产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对矿床的调查研究和开发程度,也积累了大量的矿床地质资料。同一时期,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取得了很多新成就,在18世纪首先在欧洲出现的地质学各有关学科也迅速发展,都为矿床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现代矿床学形成的标志是:

(1)结束了水成论、火成论的论战,肯定了矿床非单一成因,不能企图用任何一种成因来解释所有矿床,提出了一个有广泛影响的W.Lindgreen(1933)的矿床成因分类,这是一个包括了内生外生成因矿床,考虑了矿床形成的不同方式、不同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矿床大系统。

(2)肯定了金属矿床与岩浆岩有成因关系,认为岩浆结晶分异到后期分异出含矿气液相物质在地壳中活动形成了矿床,而金属矿床可看作是岩浆演化的一个相,这种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得到了普遍接受,并在 20世纪前50年占统治地位,其影响达半个世纪之久。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矿床成因理论方面形成了若干个各有特色的科学学派。弗·衣·斯米尔诺夫认为美国学派重视地质构造对矿床形成和富集的控制,并致力于用大量实验和计算资料力求恢复矿床形成的自然物理-化学条件。德国学派着重对形成矿床的矿物学、地球化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各种成矿环境条件下矿物共生系列。前苏联矿床学派的优势是全面研究矿床形成作用与地质介质的自然联系,发展了矿石建造和成矿建造的概念,开创了褶皱带成矿规律研究。

到了20世纪50~60年代以后,除了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在有关地球结构、岩浆起源、区域构造发展演化研究成果基础上得到充实和深化外,并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证明了金属成矿物质除由岩浆从深部带出来外,在广阔的沉积作用、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环境中也有使金属发生迁移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层控矿床成矿的理论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讨论。这一时期矿床成因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与以下的地球科学重要进展有关: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矿床地球化学迅速得到发展,特别是同位素地质学被广泛应用到矿床研究中,使矿床中金属的来源迁移富集条件以及成矿年代的研究变得更为实际和深入。同时,其他新的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矿物微区成分的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和信息。

(2)在这个期间,人类第一次发现并研究了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成矿作用,196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尔顿发现上升热液。1964~1965年发现红海海底热水和含金属沉积物。11~18年以来,在东太平洋中隆很多地方发现含金属热水喷出口。随后,载人潜艇到海底观察了热水喷出口及其附近的含金属热水沉积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为研究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动力学开辟了新的方向。大量资料表明,成矿作用与地球演化存在因果关系,对造山带盆地和大陆地质先后开展了相关研究。

20世纪最后20~30年,世界范围内的找矿和成矿理论研究均取得了重要发展,其中包括新类型矿床的发现、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和研究、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深入研究、成矿模式的成功应用、同位素、微量元素组成研究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应用等。

中国近代地矿事业发展也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19世纪以来,近代地质学传入中国,当时有识之士把兴办地矿事业看作是社会发展、民族独立的需要。首先致力于出版译著、兴办学堂。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开始在机构实业部中设矿物司地质科,后迁北京改为地质调查所和研究所,所长章鸿钊先生领导下培养了第一批地质人才。1916年十几名毕业生分赴河北、山东开展地质填图,并对龙烟、鄂城、井陉、大同等铁矿和煤矿进行了调查,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进行地质工作的开端。此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相继开设地质系。河南、湖南、两广、江西、四川等省相继成立地质调查所。几十年中,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基础理论和矿产地质工作方面,都作了许多开创或奠基性的工作。例如,长江中下游铁矿志、赣南钨矿志、云南东川铜矿、个旧锡矿研究报告等不少成果,就是刊载在这些调查所出版的《地质汇报》、《地质专报》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现或作过初步工作的一些矿床,如白云鄂博铁矿、攀枝花铁矿、贵州铝矿、云南磷矿、大冶等长江中下游铁铜矿床、白银厂铜矿、东川铜矿、湖南铅锌矿等后来都成为我国第一批矿产勘探基地。孙建初等在玉门油矿的工作也使这里成为中国自己最早发现的油田。但总的来看在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的限制下,像矿产勘查及研究这样需要较大投入的工作和研究领域未能得到如其他基础地质学科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执行了地质工作展大转变的方针。很短的时间内建起了各级地质机构,迅速扩大了地质队伍。在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中,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勘探部署,保证了一批新建企业所必需的矿产储量。随着包括鞍山、包头、大冶等钢铁基地,大同、开滦、抚顺等重要煤田以及东川、白银厂、铜官山、桃林、水口山等有色金属矿山,个旧锡矿、赣南钨矿、昆阳磷矿等重要矿产地勘探任务的完成又及时地提出加强对缺乏和分布不平衡的普查工作。在此后的两三年中,包括铬、钒、铍、钼、钛、金、石膏、重晶石等几十个矿产地被发现。在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石油普查也发现了大量的储油构造及油气显示。此外,还组织专门机构开展了铀矿的普查。随着矿床普查勘查工作的开展,矿床地质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如程裕淇等关于鞍山式铁矿,郭文魁、郭宗山等关于铜官山铜矿,宋叔和等关于白银厂铜矿,黄懿、裴荣富等关于大冶铁矿,叶连俊等关于中国锰矿等论文先后发表。在1957年的全国第一届矿床会议上,对中国铁、铜、钨、锡、钼、铅锌、金、铬、镍、磷、硫、煤、石油等矿产勘查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在国内研究工作中仍居主导地位。代表性的有徐克勤等对华南属于不同时代的花岗岩及各自的成矿专属性的认识,郭文魁对中国主要内生金属矿产成矿条件和基本特征的总结。同一时期内也有孟宪民对同生论的倡导,并围绕长江中下游、云南东川等地矿床的同生成因展开了讨论。

1958~1965年间,又有许多新矿产地发现,如金川镍矿和大庆油田的发现引起世人的瞩目。还有甘南铀矿、狼山铜铅锌矿、德兴铜矿、金顶铅锌矿等矿产地的勘查也取得了进展。西藏、内蒙古、甘肃、新疆铬矿找矿工作得到加强。山东、贵州先后找到原生金刚石矿床。15年,河北任丘发现了特殊的油气藏类型,黄海、东海、南海发现含油盆地。70年代中期,还加强了黄金矿床地质工作,在许多省区找到金矿,发现新类型金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矿成因类型和金矿集中区的概念。

17年以来,地矿工作在调整中发展。重点是开展了成矿区划研究和进行了总量预测。先后完成了铁、锰、铬、铜、铅锌、铝、镍、锡、钼、锑、金、铂、铀、磷、硫、钾盐、金刚石等重要矿产的区划远景的研究工作。在后面一轮的固体矿产普查中划分出29个重点片,经过工作在鄂尔多斯、内蒙古、新疆准噶尔和哈密地区、豫陕边境小秦岭、湘南粤北、湘黔边境及三江等成矿远景区都发现了一批值得进一步工作的矿产地。这一时期内,矿床研究的方法手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先后引进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红外吸收光谱、穆斯堡尔谱、核磁共振谱等测试设备。完善了钾-氩、铷-锶、铀-铅、钐-钕、碳等同位素年代方法测定之后,又发展了氢、氧、碳、硫、铅、锶等稳定同位素方法。地质实验测试新技术的应用和地质研究新领域的开拓,使这一时期内矿床类型和矿床理论研究都有了新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不少国家出现了火山成矿作用研究的热潮。我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在对长江中下游陆相火山岩中矿床的研究工作中,陈毓川等提出了玢岩铁矿的综合成矿模式。层控矿床研究也受到了普遍的持续的关注,在南岭、秦岭、华北、川黔、甘南、长江中下游等地开展了研究。1982年以来连续三届全国矿床会议中交流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涂光炽主持出版了《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在区域成矿研究方面,从程裕淇等(13)首先提出铁矿成矿系列开始,随后又综合研究建立了包括各种成因矿床的3大类21个成矿系列。这项工作在后来的成矿区带研究(陈毓川等,1998)中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关于成矿区划研究方面,郭文魁(1987)首先根据中国内生金属矿床的区域分布提出了中国境内存在泛西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和古亚洲成矿域三大成矿域的看法。陈国达在根据中国地质和成矿特征提出地洼成矿观点之后,更进一步发展为“壳体演化递进成矿”的说。此外,能够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矿床研究整体水平的成果还有陈毓川(1993)、裴荣富(1995)对中国矿床成矿模式的总结,涂光炽等(2000)中国超大型矿床研究成果等。总的来看,正如郭文魁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我国矿床理论研究水平几十年来有了迅速提高,基本上能从追踪国际研究方向,并不断加深对中国区域矿床特色的认识,而发展到目前大体能与国际发展同步。这一时期内,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等,我们的矿床研究成果在国际交流中已日益受到重视。在新世纪里中国矿床学研究必将会有更大的进步。

西北地区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约束

夏浩东 高鹏鑫 易锦俊

(国土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工作分两步进行:首先,依照矿种、矿床规模、成因类型、成矿时代、成矿区带等因素筛选矿床(或项目);然后,根据主要矿体与次要矿体、矿石类型与品位、围岩与蚀变特征、钻孔深度与岩心取率等因素筛选应汇交岩(矿)心的钻孔。实物地质资料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整理、包装、验收、移交和编写集报告。

关键词 实物地质资料;矿产;筛选;集;方法

一、前言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实体资料,包括岩心、标本、光片、薄片、副样等,是最原始、最客观、不经过人为处理的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直接自于地球,记录着丰富的地质信息,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从实物地质资料中获取的认识是无限的。从长远来看,任何矿山总有枯竭的时候,提前备份一些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在了解、研究地球结构和矿产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上,还可以通过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利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重新研究,重获认识。因此,实物地质资料具有重要的档案保管意义与利用价值。

实物地质资料数量多、体积大、质量大。中国仅在矿产勘查领域,每年就会产生几百万米,甚至上千万米的岩心。如果将这些岩心全部归档到馆藏机构保管,势必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给汇交单位和馆藏机构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样做没有可能,也不必要。因此实物地质资料须在筛选的基础上,取“统一管理、分散保管”的管理模式和“两级管理、保管”的体制实施管理。也就是说,国土部和省级国土主管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全国和省级行政区内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服务工作,实物地质资料则按照其重要性的差别分级保管在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和基层单位。其中,国家和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分别负责全国和本省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和服务工作。如何划分实物地质资料的重要性,界定哪些实物地质资料应由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保管,哪些由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保管,哪些由汇交人自行保管。如何将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完整、规范地汇交到国家和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这些问题是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和集研究的范畴。

国土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其库藏体系、藏品结构研究表明,矿产勘查类实物地质资料是国家库最重要的收藏内容,其收藏比例约占到70%。根据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国家级”的定位和总体库藏框架,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试图在矿床(或项目)的筛选、实物的筛选、实物的整理、筛选集工作程序4个方面进行总结,规范应向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汇交、归档的矿产勘查类实物地质资料的筛选和集工作。希望此文能够对省级馆藏机构实物地质资料筛选与集工作有所启示。

二、矿床筛选

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收藏的实物地质资料是全国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界定原则为: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系统性,能够从某个方面反映中国的地质条件和成矿特征。按照这一原则,矿产类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应从矿种、矿床规模、成因类型、成矿区带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确定的矿产类实物地质资料筛选依据如下:

1.重要矿种的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发现矿种达172种。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的收藏工作要以国家的需要为导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公益服务,收藏的资料要能够展示国家成矿地质特征和重要工作部署取得的重大工作成果。因此,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应以国内重要矿种为首选,包括优势矿种、战略矿种和对国民经济建设意义重大的矿种。

重要金属矿产有22种:铁、铜、铅、锌、钴、镍、钨、钼、铋、锑、汞、锡、铬、钒、钛、锰、金、银、稀土金属、稀有金属、铝、镁;重要非金属矿产有20种:菱镁矿、萤石、耐火黏土、硫铁矿、芒硝、重晶石、天然碱、石盐、钾盐、硼、锶、磷、金刚石、石墨、滑石、石膏、水泥石灰岩、硅质原料、高岭土、膨润土;重要能源矿产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矿。《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后,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的勘查工作,其别突出的是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铁、铜、铝7种矿产。

在重点矿种中,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矿产的实物地质资料由国土部直接委托资料产生单位进行保管,因此,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主要收藏金属、非金属类的实物地质资料,收藏的重点是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金、稀土金属、稀有金属、钾盐的实物地质资料,补充收藏石油、煤炭、油页岩、页岩气等能源矿产的实物地质资料。

2.大型、超大型矿床实物地质资料

从矿床规模考虑,重点收藏超大型矿床、大型矿床实物地质资料,选择性收藏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型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

目前,超大型矿床尚缺乏公认的统一划分标准。在此,用涂光炽先生在《中国超大型矿床(I)》一书中的提法,将储量超过大型矿床储量标准5倍以上的矿床称为超大型矿床。矿床规模的划分用1987年中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的标准。

矿床地质学家裴荣富指出,超大型矿床是那些具有特别大的矿产储量和特殊成矿特征的矿床,其数量仅仅占矿床总数的7%~10%,但可解决该矿种全球矿产量的70%~90%,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重大。

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数量虽然较少,但矿产储量和经济价值巨大。大型、超大型矿床往往是多种成矿、控矿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具有独特而复杂的成因及形成条件,其实物地质资料符合典型性、代表性的总体原则,对这些实物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研究,对于揭示矿床成矿规律、发展矿床成因理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收藏大型、超大型矿床实物地质资料非常必要。

3.重要矿种主要成因类型矿床的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

从矿床成因类型及收藏的全面性等方面考虑,各重要矿种中每一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都是实物地质资料库收藏的对象。一个矿种可能有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可能以某一种或几种成因类型为主,其他成因类型为次。在筛选时,要以此矿种主要成因类型矿床为主要筛选对象,其他成因类型矿床少量入选,做到主次分明,互相补充,全面筛选。

例如铜矿,可划分出若干种成因类型。在中国铜矿中以斑岩型铜矿最为重要,探明的储量占全部储量的42%;其次是矽卡岩型铜矿床,探明的储量占全部储量的26%。因此在铜矿床的筛选上,就要以这两种成因类型为主,兼顾其他成因类型。做到筛选出每一成因类型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矿床实物地质资料。

4.重要矿种主要成矿时代形成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

从成矿时虑,中国矿产从总体看有一个很大的跨度。从某些单个矿产种类来看,时间分布上的跨度虽然也很大,但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矿床数量是很不均衡的。例如,据郭文魁对中国544个主要内生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统计分析,有55% 的内生金属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大多数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铁矿主要分布于太古宙—元古宙的古老地层中。

因此,在筛选与收藏矿床实物地质资料时要充分考虑矿种与主要成矿时代的关系,重点收集此矿种主要成矿时代形成的矿床的实物地质资料,补充收集次要成矿时代的实物地质资料,要有所侧重地进行筛选。

5.不同成矿区(带)内有代表性的矿床实物地质资料

中国幅员辽阔,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板块的交汇部位,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构造复杂多变,岩浆活动强烈而又多期次,产生了丰富的矿产。但在不同的构造域内赋存的矿床类型、成矿元素组合、矿床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成矿时代的强弱程度等都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又存在某些规律性的内在联系。在进行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时,要充分结合成矿区(带)的划分,在特定的成矿区带内有所侧重地筛选最具代表性的矿床实物地质资料。例如,在长江中下游铜铁金成矿带中,主要矿种是铜、铁、金、硫,主要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型和陆相火山-侵入岩型,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锁定,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大冶铁矿床、铜录山铜矿床、冬瓜山铜矿床、梅山铁矿床等代表性矿床入选。

6.其他具有重要特殊意义的矿床实物地质资料

该类型主要包括具有重要特殊成因意义、工业意义、经济意义、矿物学意义的矿床,在矿业开发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矿床,新矿床类型、新矿种类型的矿床或某些非传统矿产。此类实物地质资料也是国家实物地质馆收藏的对象。

如海南石碌铁矿床,是国内重要的富铁矿石产地;山西铜矿峪铜矿床,是国内成矿时代最老的斑岩铜矿;四川什邡磷矿,形成于中泥盆世,不仅有碳氟磷灰石,而且还有具工业价值的磷锶铝石,其成矿时代和矿石成分均为世界少见;江苏东海白云母矿床,是国内外唯一有工业意义的镁硅白云母;江西景德镇星子高岭土矿床,是景德镇陶瓷的主要原料;安徽铜官山铜矿、甘肃白银厂铜矿具有久远的开历史,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国家建设起过巨大作用,在中国矿业开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矿床类型和新矿种类型的矿床,是地质工作者取得的新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往往对丰富成矿理论、对矿产的开发利用、对矿物学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河北东坪金矿,是国内首例产在碱性杂岩体中的新矿床类型,它的发现与开发将使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成为中国金矿的重要工业矿床类型之一,开辟了中国金矿找矿和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四川石棉县大水沟碲铋金矿床,为世界首例独立碲矿床,过去认为碲元素不能单独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大水沟独立碲矿床的发现,是对以往认识的一次突破。

新矿种类型,如天然气水合物;非传统矿产,如海洋矿床中金属软泥、多金属结核、硫化物堆积物等,再如西藏扎布耶盐区的含铯硅华和泉华体、西藏羊八井热田辉锑矿化等。这类实物中还应包括极地矿产调查研究中获取的实物地质资料。

7.境外的矿床实物地质资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矿产的需求日趋强烈,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矿产已成为必然。通过风险勘查、国际交流,收集境外矿产实物地质资料,是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收集的重点:一是与中国处在相同成矿环境的国家或地区、与国内某些矿床具有可类比关系的矿床;二是国外特有而国内不发育的成因类型的矿床;三是取得重大工作成果的国外矿产勘查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

三、实物筛选

1.钻孔筛选

对于入选国家库的矿产类实物地质资料来说,包括岩(矿)心、副样、薄片、光片、标本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钻孔岩(矿)心。通过矿床筛选,选定要集的矿床后,每个矿床可能会有几十个至上百个钻孔,这就涉及钻孔的筛选问题。钻孔筛选应以反映矿床的总体地质特征为基本原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筛选依据

1)主要矿体与次要矿体:一般来说,矿床由一个主要矿体或几个主要矿体及众多次要矿体组成,主要矿体是勘查、科研和开的重点。选择钻孔时,应选择穿过主要矿体的钻孔,同时兼顾次要矿体。最好选择同时穿过主要矿体和次要矿体的钻孔。此外,要考虑矿体的连续性,矿体连续性好的地段往往也是勘查、生产、科研的重点地段。因此,钻孔的选择应位于矿体连续性较好的剖面上。

2)矿石类型及品位:矿床的矿石类型可能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矿石中,物质成分的赋存形式、品位的高低、结构构造、氧化程度等因素各不相同,在工业选冶加工技术方法上也有差异。因此,在选择钻孔时,要考虑所选择的钻孔矿心应包括尽可能多的矿石类型,以选择最少的钻孔控制全部的矿石类型为原则。

矿石的品位是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反映矿床(体)有用组分含量一般特征的指标应是平均品位。在选择钻孔时,应避免高品位或特高品位的钻孔入选,它们仅是矿床(体)中的特例,不能代表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3)围岩及蚀变:围岩与矿体的关系有两种:①围岩与矿体界线明显;②围岩与矿体界线呈渐变关系。研究围岩的意义在于:围岩可能是成矿物质的提供者,围岩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开矿体坑道的稳定性,随着边界品位的降低,围岩中的一部分可能成为矿体。因此,从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系统性考虑,实物中应包括围岩,选择钻孔时,应尽可能多地包括各类岩性的围岩。

研究蚀变可以有助于阐明热液矿床形成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及矿床的成因等,同时它们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因此,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选择要重视蚀变带实物地质资料的集。选择钻孔岩心时,应尽可能包括主要蚀变类型,特别是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蚀变类型。

4)钻孔的深度及岩(矿)心取率:在筛选钻孔时,还应考虑钻孔的岩(矿)心取率,尽量选择岩(矿)心取率高的钻孔,至少要达到一般工艺要求,即岩心取率不小于65%,矿心取率不小于80%。对特殊矿种要求更高一些,如岩金矿岩(矿)心取率更高。取率高的岩(矿)心更具有代表性,能够最接近地反映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另外,钻孔的深度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在相同条件下,应尽可能选取深孔,因为深孔包含更多的地质信息。

5)钻孔岩(矿)心保管状况:矿床勘探或开后若干年,按岩(矿)心管理有关规定,钻孔岩(矿)心要进行缩减保存,在筛选钻孔时,应尽量选取保留全孔岩(矿)心的钻孔,或者全孔与缩减孔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只有在某些著名矿山以往勘查工作产生的勘探钻孔全部缩减,而新的生产钻孔无法反映被开块段的地质信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仅集缩减钻孔或缩减孔与生产孔相配套。

由于地质勘查单位岩(矿)心保管条件大多较差,钻取时间较长的岩心的保管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选择的钻孔需要利用原始资料整理恢复。为了便于恢复,选择钻孔岩(矿)心时,应注意:①岩心牌要标识清晰,缺失的岩心牌比例要低;②岩心箱上重要标识要能够识别;③岩心箱数换算出来的岩心米数要与钻孔岩心深度和取率换算出来的米数大致一致。

(2)钻孔数量

选择的钻孔要能够全面控制矿床的成矿特征,包括发育的主要矿种、不同的成矿类型、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蚀变、岩体等,而中国的多金属和复合成因的矿床十分发育,多数矿床很难用一个钻孔全面控制矿床的各种重要地质信息,这时应考虑选择不同勘探线上的几个钻孔,钻孔的选择原则是要尽量以最少的钻孔包含最多的地质信息。

(3)相关材料

应收集与所选择岩心密切相关的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及影像资料。必须收集的资料包括:已集岩(矿)心钻孔的柱状图、钻孔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原始记录表、样登记表或样记录、物化探测井资料、岩(矿)心缩分记录、鉴定或试验测试分析成果、矿区勘查报告(全文或部分章节)、矿区地质图或地质矿产图、勘查工程布置图。尽量提供反映矿区建设发展的、影像资料等。各种相关资料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复制件,有电子文档的应收集电子文档。

2.配套标本集

标本和岩心一样,也是重要的实物地质资料,与岩心相比,标本具有较好的展览和观察效果,同时,标本的获取成本低,且很多时候标本可以替代岩心,用于观察、取样分析,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珍贵岩心的保存年限和服务寿命。因此,矿床配套系列类标本也是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重要的集内容。

(1)集原则与集层段

1)集标本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客观反映矿床基本地质特征为首要原则。

2)标本集应选择主要开中段系统地进行。对于岩石、矿石类型、物质组分变化较大,蚀变分带明显的矿床,可在多个开中段集标本。

(2)集内容

标本包括岩石标本、矿石标本、矿物标本。

1)岩石标本:包括矿体主要围岩的各种类型岩石标本,矿体顶、底板岩石标本,蚀变岩石,特别是与成矿有关的蚀变岩石标本和火成岩标本。

2)矿石标本:包括主要含矿层位的矿石标本,主要矿石类型的标本,富矿品位矿石标本。

3)矿物标本:包括矿物晶形发育完好的矿物标本,具观赏性的矿物标本。

(3)数量及尺寸

每个点的标本,同时同地集一式两份,一大一小——大者20cm×15cm×10cm,小者10cm×8cm×5cm,两块标本编号相同。

(4)配套资料

已集标本的样位置图(将各标本的集地点标于矿区坑道图或中段图中),标本编录表,每件标本应附有相应标签说明,包括编号、名称、集位置及岩性描述等内容。

四、实物整理

1.岩(矿)心整理

整理的基本原则是:岩(矿)心清洁、整洁,各种原始标记清楚、齐全,顺序不颠倒,次序不混乱。

1)移交的岩(矿)心应首先进行清理和清洁,以露出岩石本色为准。不能水洗的岩(矿)心(盐类矿产和含油气岩心等)应除去灰尘或泥皮,并清除岩心和外来混杂物质。

2)岩(矿)心清理好后首先检查岩(矿)心的摆放顺序(次序),顺序错乱的要恢复。已取样品的岩心段要保留或填写取心票,并放在相应位置上。

3)检查岩(矿)心上的原始编号,缺失原始编号的要给予补充(原块号破碎的要进行拼接和补充)。凡长度大于10cm的岩心(矿心为5cm),直接在圆柱面上或横切面上编号,小于上述长度的岩(矿)心分段装袋后编号。

4)编号时,用红(白)漆或油浸色笔写明回次号(左侧)、本回次岩心总块数(分母)和该块岩心的序号(分子),如图1所示。其右端应为靠近孔底(或钻头)的一端;袋装岩(矿)心只在袋上标记,袋内放入标签。

图1 岩心编号

5)易挥发、易潮解和易风化的岩(矿)心要装入密闭容器保存。对油基泥浆取心和密闭取心井的油砂要用无色玻璃纸或油纸包好用蜡密封。

6)每个回次的岩(矿)心整理后应查验岩心牌(票),缺失的要给予补充,岩心牌(票)应写明本回次取心数据,并置于本回次岩(矿)心的末端;多数岩心牌破旧不清楚时应统一更换,岩心牌用纸票外套透明薄塑料袋。岩心牌格式如图2所示。

图2 岩心牌格式

7)岩(矿)心编号标记和岩心牌填写必须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数据准确。

8)岩(矿)心装入岩心箱(盒)内,箱内岩(矿)心上下回次间应插放挡板(岩心牌),行与行之间应有岩心隔板隔开。岩心箱外侧标明矿区名称、孔号、起止回次号、起止深度、箱号。

9)岩心箱必须质地坚固,便于搬运。

2.岩心包装

为了保证岩心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散乱,应对岩心进行包装。

(1)准备工作

1)首先在室内由资料管理人员将选定的钻孔的野外地质编录本、钻孔柱状图、样登记表等原始地质资料借出或调出,按要求进行复制,摘录相关资料。统计钻孔各种口径的岩心长度,供制作岩心箱用。

2)准备包装材料,购置或定做岩心箱、岩心牌、自封口透明塑料袋、塑料布、隔挡材料等。岩心箱用2cm厚的木板或复合板为包装材料。岩心箱长度为100cm,宽、厚规格以岩(矿)心直径大小为依据,设计码放适当数量岩心的尺寸,一般宽30~40 cm。制成的岩心箱为封闭的和无隔挡的包装箱。

(2)岩(矿)心包装

按照整理要求,完成岩心整理工作后进行包装。

1)将厚透明塑料布剪成长140 cm、宽50 cm的长方形,然后将整理好的岩(矿)心按顺序依次排放在上面,并将岩心牌、分样牌等依次摆放好,紧密包裹好后用宽透明胶从头到尾粘好(图3,图4)。

2)将包裹好的岩(矿)心放入岩心箱内,每一层岩心均按孔深自浅而深从左至右排列。岩心箱外侧标明矿区名称、孔号、孔深自××m至××m、回次号、箱号。

3)岩心箱加盖封闭(图5,图6)。

图3 补充岩心编号

图4 用塑料布包裹岩心

图5 封闭岩心箱

图6 包装好的岩心

3.岩心运输

岩心包装后,以适当的方式运输到实物库。运输方式有汽车或火车,一般委托大型物流企业完成运输工作。

五、筛选集工作流程

1.项目和实物筛选

馆藏机构可以通过两种渠道筛选应向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项目或矿床。一是通过汇交人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筛选应汇交的项目和实物;二是馆藏机构组织人员,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了解地质找矿信息,预先选择符合要求的项目或矿床。

(1)通过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进行筛选

工作流程是:

1)按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规定,汇交人在野外工作结束后,汇交成果地质资料前,向国家和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报送《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

2)国家和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接收到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后,依据各自的筛选依据选择需要向本馆汇交的项目和具体需要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

3)经筛选后,对于需要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向汇交人下达《实物地质资料汇交通知书》,汇交通知书中可附需要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也可在现场验收时确定应汇交的实物清单;经筛选后,不需要汇交的,向汇交人回复《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回执》。

4)国家馆和省馆筛选的先后顺序是:国家级馆藏机构先筛选,并将筛选结果告知省级馆藏机构;省级馆藏机构根据本馆筛选依据和国家馆筛选结果进行筛选。

(2)馆藏机构通过信息收集,筛选确定符合馆藏要求的项目

馆藏机构通过关注媒体宣传、参加学术会议、进行专家咨询等方式,了解重要矿床、重要地质勘查工作部署和重大找矿成果,筛选符合本馆筛选依据的项目,在与汇交人联系并了解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后,对于已完成野外工作的项目,可直接向其下达《实物地质资料汇交通知书》,对于尚在开展地质工作的项目,应跟踪项目进展并适时下达汇交通知书。

2.现场接收

1)对于下达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通知书》的项目,馆藏机构应尽快与汇交人联系,组织人员到项目实物地质资料存放地接收应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验收内容包括:①查阅项目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根据项目工程部署和成矿特征,修改完善汇交集方案;②到项目岩(矿)心等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现场,查看应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情况;③验收应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相关文本资料是否满足要求。

2)选定需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并验收合格后,馆藏机构可用两种方式落实具体汇交事宜:一是与汇交人签订《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整理技术服务合同》,向汇交人提供实物汇交产生的费用,包括实物整理包装费、运输费等,由汇交人负责实物整理、包装、运输和文本资料复制等工作;二是馆藏机构安排人员具体负责实物地质资料的整理、包装和运输工作,不向汇交人提供费用。

3)如果汇交人急于办理地质资料汇交凭证,按照《国土部关于印发 〈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 的通知》之规定,由汇交人出具《实物地质资料汇交承诺书》。对提交了承诺书的项目,视为已向馆藏机构移交了相关的实物地质资料,并向汇交人出具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合格单。

3.实物移交

实物地质资料集人员应及时将实物地质资料移交给库藏管理部门。移交过程中,由集人员和库藏管理人员共同对集的实物及相关资料进行清点,记录存在的问题,并由集人员通知汇交人进行补充;如果汇交的实物齐全,相关资料完整,则应向汇交人提供《实物地质资料移交清单》,并向汇交人出具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合格单。

4.编写集报告

完成整个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集工作后,由资料馆集工作人员编写集工作报告。集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介绍,产生该份实物地质资料的勘查项目介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保存现状介绍,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集的必要性,目标选择的目的,实物地质资料集结果介绍。集报告要作为实物地质资料的重要资料保存。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建设

西北地区作为铜、镍、铅、锌等大宗有色金属矿产的重要基地,其后续的潜力如何,特别是能否获得矿产勘查上的突破,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西北地区(包括陕、甘、青、宁、新疆五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面积达304×104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1.7%。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地质找矿勘查和开发利用,西北地区不仅在大宗有色金属矿产保有储量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已形成了多个有色金属的重要生产基地。比如占全国工业镍金属储量90%的甘肃金川矿床,实际亦是中国已发现和利用的惟一超大型铜镍矿床,还有甘肃的西成超大型铅锌矿床、白银厂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和青海的锡铁山大型铅锌矿床等一大批重要有色金属矿床,这些矿床的开发利用构成了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并加速了西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如何保持西北地区有色金属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包括白银厂等危机矿山后续的找矿勘查是极其重要的。

(一)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西北地区地处大陆腹地。地质上以塔里木陆块为主体,东接华北地台西段的阿拉善地块,南、北分别由众多微陆块镶嵌的显生宙造山系构成。北造山系以天山-兴安岭华力西造山系的西段为主体,向北接有阿尔泰-额尔古纳加里东造山系,间有准噶尔、伊犁等微地块;南造山系则自北而南依次由秦祁昆中央造山系中西段、松潘甘孜造山系等组成,间有中祁连、柴达木等微地块(图3-1),构造复杂,是典型的大陆造山带发育地区。总体上处于古亚洲造山区,南接特提斯造山区,东叠环太平洋造山区。

中国大陆处于欧亚板块向南逆冲、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和西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交汇部位,实际上是一个北西伯利亚地块、南印度地块和东西太平洋古陆(任纪舜等,1999),地质历史上不同阶段相互作用而成的构造镶嵌体。在全球范围来考察,塔里木、华北和扬子三个陆块仅能算做以造山系为主体的微陆块,是地质历史上大陆边缘较大的碎块,形式上类似于现今东亚大陆边缘的一些存在前寒武纪基底的陆块,只是规模更大而已。因此,整体处于古亚洲构造域的中国西北地区,以古生代的地质作用,特别是华力西期的造山作用最为鲜明,古生代处于古亚洲洋南侧,属冈瓦纳大陆边缘的组成,华力西期造山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天山-兴安岭华力西造山系;中生代西北地区之南特提斯洋打开,并于东面的古太平洋连通,西北地区又隶属于北部劳亚大陆,构成特提斯洋之北劳亚大陆的南缘,印支期特提斯封闭造山作用形成了松潘甘孜印支造山系,并对昆仑山、西秦岭造山带有重要影响。而古太平洋则于燕山期封闭造山,形成中国东部众多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山系,并对西北地区东部形成重要影响。晚白垩世以后,由于印度洋的剧烈扩张,南特提斯最终消减,冈瓦纳大陆与亚洲大陆的强烈碰撞,形成新生代青藏高原和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天山等现今山系(尹安,2001)。这一构造轮廓基本可概括中国西北地区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地质背景,也控制了中国西北地区有色金属成矿的可能类型和形成地质条件。

但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样式还不清楚。元古宙似乎发生过多次大的构造裂解,新元古代晚期(800~700Ma)Rodinia联合大陆愈来愈多的证据证实存在,古亚洲洋就是由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末裂解而成。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1508Ma)以金川为代表的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的产出(汤中立和李文渊,1995),可能代表更早一期的大陆裂解和大规模的岩浆。

(二)区域成矿时空分布

依据区域构造特征和成矿类型组合,已展现出了西北地区有色金属成矿的总的时空分布(图5-2)。与区域构造划分一致,西北地区总体属元古宙-古生代亚洲成矿域,南接中生代特提斯成矿域,东叠中新生代环太平洋成矿域(Chen Yuchuan et al.,1996)。一般又将秦-祁-昆中央造山系单独划为秦-祁-昆成矿域,其北部主要为加里东祁连-北秦岭造山带,南部则由华力西-印支昆仑-西秦岭造山带构成。反映了秦-祁-昆成矿作用的独特,总体属于古亚洲构造作用范畴,但南部特提斯构造作用显著,系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转换部位。值得指出的是,古亚洲洋总体向北俯冲,西伯利亚地台由北而南增生,先阿尔泰-额尔古纳加里东造山系、后天山-兴安岭华力西造山系。概貌上类似于现今西太平洋西海岸主动边缘海的祁连-北秦岭洋(主要是北祁连洋),于加里东期早于古亚洲主洋封闭造山,似乎在构造解释上存在难点。除非古亚洲洋开始先于加里东期向南俯冲于冈瓦纳大陆,柯坪地块的新元古代高压变质带似乎可视做向南俯冲的证据。另一种解释就是,祁连-北秦岭洋(主要是北祁连洋)是与古亚洲洋并行发育的大洋,但地质认识上并不予支持。且龙首山、北祁连西段镜铁山微陆块基底与中祁连和柴达木陆块古元古代片麻岩源岩εN d数值也趋于同一范围(龙首山群εN d=-4.8~-23.2,北大河群εN d=-4.8~-15.7),(化隆群εN d=-9.7,达肯大坂群εN d=-10.2~-10.9)。不过,秦-祁-昆成矿域构造背景的独特性是存在的,有其鲜明的成矿特色。

图5-2 西北地区有色金属成矿带划分及主要有色金属矿床分布示意图

西北地区不同成矿域各成矿带的有色金属成矿类型和时间,可显著反映其区域成矿时空分布特点(图5-2、表5-1)。与主要构造相一致,古亚洲成矿域以华力西期成矿作用为主,并有元古宙和加里东期成矿作用发育,向东部出现与环太平洋构造作用叠加向配套的中新生代的有色金属矿化。总体上,古亚洲成矿域元古宙主要发育与大陆裂解有关的幔源镁铁-超镁铁深成岩硅酸盐岩浆-硫化物液相不混溶作用形成的铜镍矿床,主要分布于大陆元古宙的裂谷带(或未发育即消亡的陆壳减薄的裂解带)中(李文渊,1996),如阿拉善陆块的金川超大型矿床、伊犁地块的特克斯矿床,以及秦祁昆成矿域碧口地块的煎茶岭矿床(李文渊,1996)。元古宙整个中国大陆裂解是普遍的,是有限大陆快速增长的一种方式,只有在大陆较大、较深规模裂解部位才有可能造就成矿的环境。

表5-1 西北地区主要有色金属矿床分布—览表

续表

进入显生宙以后,中国大陆的构造作用明显分化,加里东仅秦祁昆成矿域中的北祁连、柴北缘有较大规模有色金属矿床产出,主要表现为大陆裂解洋盆打开及其消减过程形成的一系列与火山热液作用、构造-侵入热液作用有关的铜、铅锌、钨(钼)、锡等矿床,例如北祁连山的白银厂铜多金属矿床、石居里沟富铜矿床、塔尔沟-小柳沟钨(钼)矿床和柴北缘的锡铁山大型铅锌矿床等,同时由于碰撞构造-岩浆热液作用还形成有镜铁山、筏子坝等热液蚀变型铜矿床等。华力西期是古亚洲成矿域的最主要成矿时期,主要表现为造山带中伴随急剧的壳幔演化形成的铜、镍和铅锌矿床,古亚洲洋整个古生代的发育历史,在中国新疆北部主要呈现为泥盆纪-中石炭世的岩浆作用,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分布有限,这可能与加里东构造作用在新疆地区表现不明显,或被华力西的强烈作用掩盖所致。伴随古亚洲洋在泥盆纪的再次发育,相应的产有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阿舍勒)、铅锌矿床(科克塔勒)、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土屋-延东、喇嘛苏、公婆泉、白山堂)和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铜镍矿床(黄山、喀拉通克),以及热水沉积和热液蚀变型铅锌矿床(霍什布拉克)等。除土屋-延东和喇嘛苏等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环境存在争议外,这些矿床的成矿背景据目前的研究,似乎都与裂谷或裂陷槽有关,少见洋-陆碰撞带(ocean-continent collision zone)(Wilson,1989;Hynd-man,1985)环境的成矿类型。这可能反映了中亚成矿的特殊性,不同于环太平洋成矿作用建立起来的成矿构造模式的特点(Kerrich,2001)。秦祁昆成矿域南部的华力西成矿作用也相当发育,以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铜峪沟和赛什塘铜矿床和阿尼卿山的德尔尼铜钴矿床最为重要。印支-燕山期成矿作用,主要表现在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域叠加地区,例如西秦岭著名的金堆城斑岩型钼矿床,以及热液型钼钨矿床(南台)等(李华芹等,1998)。

上述分布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有色金属成矿以元古-古生代有色金属成矿为显著特色。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古亚洲成矿域、新疆南部边缘、青海和陕西南部秦祁昆成矿域南部范围,主要产出华力西期海相火山岩铜多金属矿床、铅锌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和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等(李文渊,1995)。但甘肃北祁连山地区,则以加里东期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钨(钼)矿床和热液蚀变岩型铜矿床等成矿为主要特色。印支-燕山期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元古-古生代成生矿床的改造,而明显与中国东部相别。

(三)区域成矿作用及其成矿特点

分析西北地区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类型,主要可归类为7类(表5-2):①岩浆熔离型铜镍(铂族金属)矿床;②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床;③斑岩型铜、钼矿床;④矽卡岩型钨矿床;⑤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⑥热液蚀变岩型铜、铅锌、锡、锑矿床;⑦沉积型铜矿床等。

表5-2 西北地区有色金属矿床主要成矿类型—览表

这些典型矿床类型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响应于所在构造单元的地质构造作用,与一定的地质相互联系(Kerrieh,2001)。主要内生有色金属矿床,主要是地质历史上重要壳幔物质演化(包括流体)的产物,特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和作用形成一定的矿床类型,而且其成矿并不是单一的,往往应伴随大的构造的发生、发育和结束形成一系列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

1.大陆裂谷或裂陷槽环境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铜镍成矿作用。

中国的铜镍矿床主要形成于三个时期:元古宙、加里东早中期和华力西中晚期(李文渊,1995)。都无一例外的与大陆裂谷初始阶段环境或造山带碰撞造山后的局部裂陷槽有关。西北地区只发现元古宙和华力西中晚期有工业价值的铜镍矿床。从全球范围看,大规模铜镍矿床的形成,需有大规模的地壳裂解存在,才可能提供必要的成矿物质和动力,金川矿床是中国原始大陆中元古代(1508Ma)大规模裂解的产物(汤中立和李文渊,1995)。早古生代处于冈瓦纳大陆边缘海地位的秦祁昆构造系,其有限的裂解和裂解深度,不可能造就类似金川矿床那样规模的金属铜镍富集,而新元古代末或加里东早期古亚洲洋打开前处于Rodinia大陆裂解部位的塔里木-华北地台北缘及残存的微地块中,其统一大陆的裂张规模,可能形成较大规模铜镍矿岩浆房的产生。昆仑-柴达木陆块南缘,响应印支期特提斯洋的形成,在华力西中晚期的大陆裂解也有可能有较深幔源镁铁-超镁铁岩的上侵,形成铜镍矿成矿的有利条件。

2.北祁连加里东期大陆边缘构造转换对成矿类型的影响。

北祁连山早古生代区域构造-火山岩浆-成矿系统的深入研究(夏林圻等,2001),提供了中国加里东造山带造山前沟-弧-盆系的典型重塑,但北祁连西段镜铁山微陆块的存在,对北祁连早古生代成矿构造背景的认识产生颇多争议(李文渊,1999a)。考察镜铁山微陆块产出大面积花岗岩基、中酸性火山岩和矽卡岩型钨(钼)矿床共存的大陆岩浆弧特点(汤中立等.2002;毛景文等,2003),暗示我们北祁连早古生代自东而西存在构造转换:东段为洋-洋碰撞的沟-弧-盆系,以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产出为主要成矿特点;西段则为洋-陆碰撞的活动大陆边缘,形成壳重熔型花岗岩和矽卡岩型钨矿床,并可能存在斑岩型铜矿床(李文渊,2003,2004)。由于古生代大陆规模和质量不同于中新生代的特点,这种大陆边缘的构造转换在古生代可能是普遍的。它控制了同一成矿带成矿类型的在区域上的重要变化。

3.新疆北部华力西有色金属成矿的特点

主要为中亚巨型成矿带的东延,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已发现的蛇绿岩基本上是早古生代的,例如,北准噶尔的洪古勒楞蛇绿岩为411±53Ma奥陶纪的洋壳,阿尔曼太-札河坝蛇绿岩为561±41Ma震旦-早寒武世的洋壳(张旗等,2001),但已知矿床如前所述,基本是晚古生代华力西的产物(韩春明等,2002),而且成矿环境已有的证据多倾向于大陆裂谷或裂陷槽环境。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大洋化壳幔物质急剧交换的过程中,没有成矿物质的显著聚集,特别是没有大陆边缘环境矿床的形成。地质背景研究与成矿的不协调,反映了该区成矿研究尚存在诸多疑问。

(四)区域找矿潜力

西北地区镍、铜、铅、锌等重要大宗金属矿产的保有储量占有重要地位。在铜、铅、锌保有储量6000×104t中,仅2754×104t工业储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已发现的大量铜矿产地,包括探明储量达650.22×104t的西藏玉龙超大型铜矿床暂不能开发利用(国土部规划司等,2001)。因此现阶段中国还将处于铜严重不足的局面。与国际矿业类似,以中国东部德兴超大型铜矿为代表的斑岩型铜矿是中国第一铜矿来源,但第二来源与世界矿业结构以砂岩型铜矿为主不同,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是中国仅次于斑岩型铜矿的第二铜矿来源。甘肃白银厂是中国重要的铜工业基地,提供白银厂矿山接替对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西北地区已发现17处铜矿产地,除新疆的阿舍勒尚未开发利用外,青海的德尔尼、赛什塘、铜峪沟三个大型铜矿床目前存在交通不便、开发利用环境差等限制。因此,从解决白银厂矿山接替出发,从白银厂矿区挖掘潜力和进一步找矿是一条重要出路。其次,甘肃肃南镜铁山铁铜矿床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铜矿成矿时间显著晚于元古宙的铁矿,形成于加里东期,为热液改造型铜矿(赵东宏等,2003),有发现大中型铜矿床的潜力。我国铅锌矿产量较丰富,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对甘肃秦岭铅锌成矿带、青海柴北缘锡铁山铅锌成矿带的进一步找矿勘查仍十分必要。

钨矿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岭地区,为印支-燕山期的产物。近年来在北祁连山西段发现的小柳沟等加里东期白钨矿矿床,且上钨下钼,远景量当在100×104t以上(周廷贵等,2002),应是我国重要的钨矿开发接替基地。

西北地区有色金属矿产基本形成于大陆边缘或显生宙以来形成的造山带中,自北而南有色金属矿产的形成,大致可划分为十个Ⅱ级成矿带(图5-2),分别为:Ⅱ-1阿尔泰铜、铅锌成矿带;Ⅱ—2准噶尔镍、铜、钼、锡成矿带;Ⅱ—3博格达(东天山)铜、镍、钨成矿带;Ⅱ—4伊犁铜、镍、铅锌、钨、钼成矿区;Ⅱ—5塔北缘铅锌、钨、锡、锑、铜、镍成矿带;Ⅱ—6祁连-北秦岭(包括龙首山)镍、铜、铅锌、钼、钨成矿带;Ⅱ—7柴边缘铜、铅锌成矿带;Ⅱ—8西秦岭铅锌、铜、锑、钼、钨、镍、钴成矿带;Ⅱ—9塔南缘铅锌、铜成矿带;Ⅱ—10松潘铜成矿带。其中,以祁连-北秦岭、西秦岭、阿尔泰、西准噶尔和博格达(东天山)成矿带工作程度相对较高,发现的有色金属矿床数量也较多。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进程,在已探明矿床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铜、镍、铅锌、钨、钼等后备的勘查,以提供大中型矿山后续基地。塔北缘、塔南缘、柴北缘和松潘等工作程度较低或极低地区,已知成型矿床甚少,自然条件也最为艰苦,应开展铅锌、钨、锡、锑、铜、镍等有色金属矿产的战略性找矿探索工作。

祁连-北秦岭成矿带可再划分为:龙首山镍成矿带、北祁连铜、铅锌、钨成矿带、北秦岭钼(钨)成矿带和南祁连镍、铜、铅锌成矿带。龙首山镍成矿带以产出金川超大型铜镍矿床而著名,并已建成中国最大的镍工业基地。作为小岩体成大矿的典型代表,金川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国外超大型镍矿床找矿近年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北祁连成矿带,除在北祁连中西段已展示了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新发现(石居里沟、尕大坂)外,白银厂矿区仍有进一步找矿潜力,由于矿床埋深较大,500m以下尚未进行勘探,矿区尚有值得进一步勘查的地段。更重要的是矿床火山作用阶段形成但经历热液阶段显著改造认识的深入调查研究,为矿区的成功勘查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选择。此外,北祁连西段的塔尔沟-小柳沟钨矿区和镜铁山铁铜矿床,有寻找北方大型、超大型钨矿和大型后期热液蚀变岩型铜矿的潜力。北秦岭金堆城大型钼矿床仍有众多的矿化小岩体,值得探索。西秦龄的西成超大型铅锌矿田,产于华力西期造山带裂陷盆地,赋矿泥盆纪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分布尚广,印支期构造对成矿有重要影响,矿带整体工作程度还不高,仍有发现新矿床的地质条件。由上述分析可见,西北地区在镍、铜、铅锌、钨及钴、铂族金属矿产存在重要找矿潜力。

商业性矿产勘查中“占地盘”现象值得重视

一、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形式及主体的构成

(一)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概念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是矿业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指的是矿产勘查主体(含投资主体)筹集和融通资金的场所。通常把筹集和融通矿产勘查资金的行为称为矿产勘查投融资,即矿产勘查主体(包括投资主体、勘查主体和中介公司等)在勘查资本市场上为从事矿产勘查而主动进行的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行为。

从矿产勘查开发实际看,不同的矿产勘查和开发阶段,其投融资方式和取得资金来源各不相同。勘查阶段的投融资最大的特点是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小,成功后投资收益或投资回报率比较高,但可选择的投融资方式相对少。开发阶段表现为资金需求大,风险程度较低,资金回报率有所下降,可选择融资的方式多。而到了矿山投产进入经营期后则是矿业开发的一个新阶段,资金需求表现为运营资金和偿还债务。

(二)形式

矿业资本市场可以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种。有形市场,如股票等资本证券市场;无形市场,如金融机构的矿业、矿业企业股份募集发行等。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是矿业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在形式上与矿业资本市场形式基本相同。

(三)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主体构成

市场经济条件下,勘查资本市场一般存在出资者(含资本经营者)、生产经营者和中介机构3类。

出资者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包括、各类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和中介机构投资者。出资者构成勘查资本市场金字塔的塔尖。

资本经营者,在矿产勘查开发领域,主要是那些形形的矿产公司,这些性公司,其经营极为灵活,交往能力极强,上下左右逢源,对上主要疏通与出资者的关系,对下通过合同与生产经营者结合。该类公司一般仅由少数几个人组成,其中包括第一流的地质学家和矿工程师、矿业经济专家和法律专家。他们四处寻找适于开发、有生长潜力的矿和勘查项目,申请取得或购买矿权,然后利用其编织的关系网,利用经纪公司和独立的咨询公司等各种中介机构,通过股票及其他各种融资手段,筹集到矿产勘查开发所需要的资金。作为资本经营者,以矿业权人的身份去盈利,一般并不直接从事具体的找矿、矿等经营活动,但大量的矿产发现,实际上是记在其账上的。

生产经营者,从事地质勘查技术与劳务的公司,一般通过与矿产公司签订合同而进行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这3个主体互为影响,互为作用,并通过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构成了一个完善、有信誉和高效的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并促进了矿业经济和勘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介机构是矿产勘查资本市场不可缺的主体之一,是为从事矿产勘查生产及探矿权交易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一般包括:矿业权评估机构、矿产储量评估机构、地质勘查咨询机构、法律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一些矿产勘查代理机构等。

在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主体构成较为特殊,即、国有矿山企业、公司、国有地勘单位和个人都是矿产勘查的投资者;矿产勘查的生产经营者主要是国有地勘单位和一些矿山企业;第三方服务体系除中介机构外,也提供一些服务。

二、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现状

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矿产勘查资本市场体系。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日臻完善,矿业资本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从勘查项目投资看,矿产勘查项目与开发项目相比只占少数。更谈不上勘查公司上市了(我国至今还没有一家独立的勘查公司上市)。总体上说,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缺失,已经制约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发展。

(一)我国地勘体制改革滞后于矿业体制改革,商业性矿产勘查进展缓慢,这是矿产勘查资本难以融资的体制障碍

经济时期地勘体制至今仍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或多或少地影响并制约着新体制的完善与改革。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渐完善,商业性矿产勘查资金的筹集与投入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事矿产勘查经营实体仍没有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还不是勘查市场的竞争主体。这就使这些地勘单位很难像企业那样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求得生存与发展。可以想像,没有市场竞争主体资格的矿产勘查经营实体,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资本。

(二)法律、政策环境因素导致了融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改善投资环境问题非常重视,从各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但在矿产勘查投资环境方面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法》第6条中规定的探矿权人“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的矿产的矿权”问题,外商投资者认为即使取得探矿权后,能否最终取得矿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又如在我国探矿权和矿权分设,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探矿权人拥有优先的矿权,但是如果最终得不到矿权,前期投资将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向什么人获得补偿,法律无明确规定。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融资的障碍,也是国内投资者所疑虑的问题。

(三)矿业资本市场层次单一,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勘查投融资板块,也没有中小矿业企业板。矿业资本市场层次单一,不利于矿产勘查开发筹融资,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矿业资本市场。因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矿业经济结构,适应我国矿业经济转型的自身要求,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完善自身结构、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安排。当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仅仅是起步,而如何运行、管理才是最大的问题。

(四)矿业投资机构缺乏,风险勘查投资基金尚未建立

虽然我国的基金市场发展较快,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风险勘查投资基金。我国矿业在上世纪先后建立过黄金基金、白银基金、石油天然气勘探基金。黄金开发基金是国家为扶持黄金工业的发展而设立的专项基金,现已经院批准转为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的资本金,成为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而白银基金现已不复存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基金是由企业提取的,主要用于石油天然气企业的油气勘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基金”。近几年来,各地方有关部门已建立不同形式的地质勘查基金,但还算不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投资基金。

(五)矿业中介机构服务机构不健全,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中介机构还未建立

中介服务机构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如果没有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任何公司都不可能直接到证券上市,这就必须求助于为上市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实际上,证券的上市规则中一般也都规定要有独立的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包装、评估、推荐和业务指导。由于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显然为其服务的中介机构也相当不成熟和不完善。公司上市与交易的场所仍没有建立,矿业公司的股票交易市场尚不发育,没有配套的上市规则,也没有矿业专业人员配备,缺乏应有的监督保障;矿业专业协会的地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知识水平急需提高,评估机构的业务范围、影响力、权威性有待增强,评估的软、硬件设备需改善等。

三、发展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建设的建议

矿产勘查是矿业生命周期的起点,是矿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该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除体制障碍外,矿产勘查由于其找矿风险大,风险勘查资金不足,需要有矿业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

(一)加强矿业资本市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促进这一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法规与制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支持证券、股票交易机构规范发展,不断拓宽服务业务,为矿业搭建,特别是解决矿产勘查资本融资问题,为矿产勘查活动提供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矿业权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矿业权交易行为。

(二)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商业性矿产勘查领域

认真贯彻落实《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研究制定和完善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矿产勘查领域的相关政策、配套办法和鼓励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矿业的政策环境体系。

(三)深化地勘投资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完善和规范矿产勘查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真正落实矿产勘查投资自主权。规范矿产勘查投资范围、形式、重要矿产和区块以及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四)积极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

一要强化矿业权运作意识。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明确矿业权的财产权属性,特别是探矿权属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增强矿业权人市场意识和法律,掌握运作矿业权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学会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二要规范矿业权市场运作,包括健全矿业权流转的法律、制度、程序和市场规则等,为矿业权市场交易提供规则和依据。三要建立矿业权交易信息公布平台,实现矿业权交易信息社会共享。

(五)积极鼓励矿业权人进入矿业资本市场参与融资

一要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勘查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或条件。二要保障矿业权流转收益合理分配,对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流转收益顺利转增国家资本金。三要给予适当自主权。主要是指对勘查资金在使用上的自主权,主要包括:地质勘查基金、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矿产补偿费以及国土大调查经费、市场投入(含外商投资)等,允许自行安排、自主使用。四要给予矿业权人相应的减免政策。如:矿业税费减免和抵扣政策,在勘查开发中占用土地、使用以及矿业权出让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六)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明确矿业资本市场主体地位

一是推动矿业公司(或)矿产整合,组建矿业集团,形成规模经营,提高矿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风险勘查投资能力。这种整合还可以考虑把国有地勘单位勘查技术力量整合在内。二是通过事企、主辅分离,加快地勘产业结构调整与组织再造步伐,按市场经济市场主体要求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

学术指导思想和研究途径

一、商业性矿产勘查中“占地盘”现象的负面影响

国土部最近公布的《全国矿产规划》指出:“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多渠道社会投资开展适应市场需要的商业性勘查,逐步形成以商业性勘查为主体、公益性调查评价与商业性勘查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新局面。”为了实现这个规划目标,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一个主要条件就是必须有一批找矿远景好、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成矿区带或矿区、矿点,而这些大多数掌握在原有的地勘单位手中。但是这些单位,多数目前很困难,对自己掌握的矿区、矿点既无力投入,又不肯放弃,于是便出现了我国商业性地质勘查在体制转换期间所产生的奇特现象,即“占地盘”。据某省有关部门反映:全省9个系统的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之后预算内地勘费(基数)用于地质勘查的只占企业化经营之前的1/3,而登记的矿区、矿点数却与企业化经营之前持平。这就是说,现在平均分摊在每个矿区、矿点上的地勘费投入强度大大降低了。有的地勘单位说:“我们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不得不挤出一部分地勘费对已经登记的矿区、矿点进行最低要求的投入,以维持‘占有权’。”这些单位认为,“占地盘”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阻碍了多渠道社会资金向商业性地质勘查的投入,影响了国内商业性勘查的正常发展。甘肃白银公司反映:其三大矿山有两个已进入中后期,急需后备接续,但是很难选出比较理想的工作靶区,其看中的都被地勘单位登记占有了。

其次,这种“占地盘”对地勘单位自身也没有多大积极意义。因为在没有能力投入的情况下,占有的矿区、矿点越多,越分散力量,形成不了重点,长期维持下去,越搞越被动,既耽误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

二、造成商业性勘查中“占地盘”现象的因素分析

在商业性地质勘查中为什么会产生“占地盘”现象呢?主要原因可能出自以下几个方面:

(1)从地勘单位本身来说,由原来“吃皇粮”的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化,主要的优势就是掌握一批有价值的地质资料。这些资料如果利用得好,可能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本钱”,但这些资料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优势需要大量投入,而他们又恰恰缺少这种投入能力,于是便陷入“欲做无力,欲罢不能”的矛盾之中。有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走“转让”的路子呢?实际情况是这些资料工作程度很低,而他们对其潜在价值的期望值又很高,所以很难有人会拿出地勘单位认可的价格去成交。

(2)从商业性勘查的投资者来说,他们有的也是缺少资金。如:原有的矿山企业,长期不提取勘查补偿费,没有这方面积累;有的则不肯花钱买“风险”,要他们自己出资从事风险勘查,尚可以勉强,可是要他们拿很多钱买别人的风险成果,则难以接受。特别是那些工作程度很低、经评估价值又很高的矿区、矿点,只能使人们望而生畏。新疆东天山铜矿招标,投标人之少,报价之低,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3)信息不够畅通,中介的作用也发挥得不好。在矿产地质勘查中,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地质资料保密,矿业权却可以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地勘单位对许多矿区、矿点的地质信息不得不对外保密,因为一旦走漏风声,当地群众会蜂拥而上,没人制止。这种保密,在挡住了抢矿点的人的同时,也挡住了买矿点的人。此外,市场的中介,特别是探矿权的评估方法也不适应工作程度很低的矿区、矿点交易的需要,诸如净现值法、重置成本法或地质要素评序法等,都很难对这种交易起促进作用。

三、为解决“占地盘”现象的对策建议

1.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的宏观调控职能。一方面针对当前“占地盘”的倾向,在勘查登记收费中,适当提高最低勘查投入的标准,从经济手段上约束“占地盘”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从法制手段上对探矿权的保护,坚决制止对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侵犯。

2.地勘单位的思想观念必须改变。应当强调,把探矿权(包括把有望的矿区、矿点)看成是一种、一种优势、一种则产权,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作为财产,只有“动”起来,才能产生效益,那种长期放着不动的财产,或者带不动的财产,非但不能给持有者带来利益,反而会增加持有者的负担,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并且结合“占地盘”的实际,研究解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把已占有的矿区、矿点搞活,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

3.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探矿权市场,加强探矿权的流转。全国乃至各地区可以取定期的探矿权信息发布会,沟通探矿权供求双方的关系,在这方面国土主管部门应当发挥组织功能,而不宜把自己置于卖方地位。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把探矿权供求双方的信息公布出来,促进矿业权的流转。

4.灵活运用探矿权的流转形式。刘益康同志最近在《勘查阶段探矿权评估方法选择》一文中指出,“联合风险协议法”对普查阶段探矿权转让很适用。它实际上是通过转让,双方分阶段承担探矿风险。首先,出让方将一定面积的探矿权转供给受让方,受让方经过判断,认为可以出资接续进行勘查。然后,双方就以下两点达成协议:①受让方在接续勘查阶段拿出的出资额;②勘查成功后,在建设阶段双方的投资和股权分配比例。由这两条,可以测算出出让方提供的探矿权价款,无需复杂的评估。如受让方拿出700万元接续勘查,成功后双方的投资和股权比例为3:7(出让方3,受让方7),那么出让方的探矿权价款为300万元(700÷0.7×0.3)。可见,简便易行,应大力宣传,广泛应用,以加速矿业权流转。

2001年8月

桂林理工大学专科在哪个校区,环境如何。刚刚录取结果出来是桂林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工技术。想问在那个校区

研究工作遵循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系统的、联系的和综合的观点把握研究工作重点,从点到面、再面到体并以循环的技术路线突出工作方向。注重文献的研究,继承前人成果,更重视通过文献对比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用野外实践证实或进一步修正认识。并保持宏观思维的扩张与测试野外数据的充分扣合。学术思想可概括为:

(1)将矿床纳入岩石,将含矿地质体纳入构造单元的演化,以系统的观点进行研究工作。研究思维上,具体从全球重要岩浆硫化物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分布入手,概括其成矿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和地质分布与全球对比,归纳中国两类重要矿床的成矿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祁连山岩浆硫化物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特征,探索其成矿规律。

矿床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使用价值的特殊岩石,它是地质作用过程中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产物,一定地质构造单元在一定的构造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相互关联的分支作用,并在不同的地质部位形成与特定地质作用关系最为密切的矿床成矿组合。祁连山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大陆裂解发生、洋盆出现、俯冲消减和构造汇聚的完整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成矿响应,例如形成与大陆裂谷、岛弧裂谷和弧后扩张脊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分别以白银厂、浪里克和雪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矿床)、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的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床(以小柳沟为代表)和低温浅成热液贵金属矿床(以寒山为代表),以及与构造汇聚后前陆盆地有关的砂岩型铜矿床(以天鹿为代表),这是以一个构造演化为主线表现出来的成矿系统。按类似的完整成矿系统,在活动大陆边缘和成熟岛弧环境中,预测还应有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可能,但迄今未发现可能是无形成这种矿床的重要条件,也可能是勘查工作程度还不够而造成的,不论哪种情形成矿系统仅是一种系统观点的认识,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地质条件的差异,在成矿组合和成矿强度上是不同的。但从研究角度讲,可提供一种探索的思路。本书着重于特定矿床类型的研究,重点是同类矿床在不同微相中的可能成生形式的研究。

(2)将相邻构造单元的同类矿床纳入一个体系,以联系的观点进行研究工作。世界勘查成功的实例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成矿背景和成矿条件的研究,选取靶区找矿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这是当今找矿勘查中运用较多的地质对比方法,是一种联系的成矿观点。例如西澳大利亚的Olympic Dam超大型铀铜矿床,就是通过与赞比亚超大型铜矿地质背景对比进行勘查成功的;还有美国地调局对美国东北部威斯康星州的苏必利湖1Ga的大陆裂谷玄武岩与俄罗斯Noril’sk和加拿大Voisey’s Bay大陆溢流玄武岩进行对比,认为同属超地幔柱作用大火成岩省的结果。龙首山地区的金川超镁铁岩可能与南祁连的拉脊山拉水峡全岩矿化的超镁铁岩属同一大规模岩浆作用认识,是本研究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研究的实践。联系的观点还表现在矿床形成与基础地质研究成果的紧密结合上,运用地质历史上超大陆形成和裂解块体重塑的成果,可为开展区域找矿提供新的思路,同时矿床的发现又可作为大陆聚散的重要证据。

(3)将矿床研究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紧密结合,以综合的观点进行研究工作。对于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的金属硫化物矿床,对矿床形成的全面认识,单一的矿床学研究方法不可能取得深入的成果,这也是当代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充分汲取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和成果认识,以矿床学研究为基础向综合学科方向发展。本书研究中强调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探索,特别重视综合火成岩成因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和前寒武纪大陆重建、区域构造地质的最新认识成果应用,旨在试图对祁连山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属硫化物矿床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力图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发展、补充和创新。

本书研究选取两种重要的金属矿床类型,以一个成矿带范围进行研究,主要锁定在两类矿床的区域成矿作用研究和区域找矿潜力分析上。具体取的技术路线为:

(1)文献收集分析,提出研究重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收集已有的文献和成果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国内外最新有关文献,对比研读后选取研究的主要内容,并突出重点,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2)依托执行项目,针对性开展野外工作。以正在开展的项目工作为基础,精心设计野外调研内容,通过路线地质剖面、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专门样品集等工作方式收集野外资料,并对重要矿体的硐探和场进行现场观察研究,进行资料综合,提出新的问题。

(3)修正认识,明晰研究思路。在野外资料综合成果与前人成果复查对比研究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新认识新发现,与国内外重要矿床和所在成矿区带进行对比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并在进一步的野外工作中证实和完善。

(4)深化成果,完善论文研究提纲。对初步研究成果和新的认识成果撰写专门论文,以进一步深化认识,明晰总体论文框架,在修改专门论文的同时,逐步形成总体论文的目标和研究内容结构,完善论文提纲。

(5)突出重点,争取创新成果。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的源泉是反复实践。在研究提纲明确后,针对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收集资料和开展野外工作予以弥补,日臻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工作别思考了该两类大型、特大型矿床的找矿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宗金属矿产的需求飞速发展,据国际铜业协会的统计,2000年全球铜消费量达到1520万吨,其中:中国达到250万吨,占到全球铜消费量的17%,目前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中国铜需求年增长速度高达10%~15%,估计2004年中国铜市场可能将会出现约30万吨的供给缺口。可见中国铜矿找矿任务的艰巨。镍矿全球性价格回升,国际矿业市场镍价已达12250美元/t,镍已成为世界性的战略,全球寻找镍矿的热情大大高涨,目前中国大部分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岩浆Cu-Ni-PGE矿床成矿带均已有外国勘探公司介入,也反映了世界矿业界对镍矿找矿的迫切需求。

世界最大的岩浆硫化镍矿床加拿大Sudbury镍矿深部找矿,Falconbridge公司从2001年起重新拟定了矿区的勘查战略,试图寻找埋深1500m左右,在矿区附近可以立即开的新矿体。勘查中使用三维模式,利用过去井中电磁异常资料。重测了1996年施工的MAC-100号钻孔,使用UTEM Ⅳ井中EM系统。通过钻探验证在Sudbury火成杂岩体东沿的南侧,发现了新的Sudbury接触带矿化,即浸染状-稠密浸染状和块状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和黄铜矿。下盘的矿化宽0.5~20m。目前已控制推测量矿石460万吨,含镍2.17%、铜4.9%、金2.6g/t、铂3.66g/t、银18.56g/t。这是一个老矿区深部找矿的重要实例。研究区内金川矿床作为世界级的巨型岩浆硫化镍矿床同样存在进一步找矿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开始变得日益重要。按英国力拓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与甘肃省秦祁矿业公司近期签订的合作合同,双方将共同对甘肃龙首山铜镍矿进行风险勘探。英国力拓公司将运用高精度航空磁法测量,对甘肃龙首山大约2000km2的地区进行风险地质勘探,以寻找新的具有世界级别的铜、镍矿床。上述成功的勘查实例和勘查实际的需求,启发我们应积极对该地区找矿新区的开辟加大研究力度。

据报道中国铜城白银由于矿产枯竭,铜城风已不再。当年折腰山、火焰山两个露天矿年出矿量达400万吨以上,可谓“日出斗金”,从1956年矿山开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继闭坑,两场共贡献铜金属量81.3万吨,但目前白银公司累计亏损已达47亿元,资产负债率160%。寻找新的矿山,开辟新的矿区应是白银的出路之一,对北祁连山塞浦路斯型富铜矿床的研究勘查,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研究工作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主要依托笔者参加国土大调查项目“中国超大型铜镍(铂族)岩浆硫化物矿床预测研究(编号200110200058)”(2001~2003)和主持国土部矿产补偿费项目“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雪泉铜矿普查(编号2002001)”(2002~2003)及中澳合作项目“中国青海东部拉脊山地区金川型Cu-Ni-PGE矿床找矿潜力评价研究”(2003~2004)等项目工作开展的。

“中国超大型铜镍(铂族)岩浆硫化物矿床预测研究(编号200110200058)”项目是汤中立院士集多年研究之大成,主持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的铜镍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项目,目标旨在对中国大陆背景、镁铁-超镁铁岩特征与世界上重要世界级铜镍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环境和含矿岩石特征对比研究,预测中国形成超大型铜镍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可能及其类型和地区。笔者有幸参加了这一项目。该项目研究重点是对中国大陆岩浆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进行总结性研究,并重点对扬子古陆西缘峨眉玄武岩、华北古陆西南缘中小侵入体和塔里木古陆西南缘新发现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的成矿潜力进行评估,同时对新疆北部准噶尔陆块(哈萨克斯坦古陆东缘)北缘(喀拉通克铜镍矿床为代表)、东南缘(黄山铜镍矿床为代表)、华北古陆东北缘(赤柏松、红旗岭等矿床)和扬子东南缘(宝坛科马提岩型岩浆镍硫化物矿床)大规模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华北古陆西南缘的金川矿床是中国惟一的世界级超大型岩浆铜镍(含铂)硫化物矿床,也是世界上铜镍矿产勘查和研究者关注的地区,自该矿床发现以来基本未曾间断过地质工作,近年又有英国矿业公司在进行音频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CSAMT)探索深部隐伏侵入体,要使该矿床类型的找矿有进一步突破,首先需要认识上的进一步突破,本书就该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扬子古陆西缘峨眉玄武岩是目前在中国境内惟一被学术界认可的由地幔柱作用形成的大火成岩省(Chung et al.,1995;Xu et al.,2001),它可为中国大火成岩省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提供一个研究的场所,但目前在该地区尚未发现有大规模Cu-Ni成矿的表现。塔里木古陆西南缘新发现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在近年西昆仑矿产综合调查中发现了铜镍矿化的镁铁-超镁铁岩侵入体,它应是塔里木古陆边缘裂谷的产物。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雪泉铜矿普查”项目是导师夏林圻研究员指导下,笔者主持申请的勘查研究项目,旨在对该地区形成于洋壳环境的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找矿潜力和前景做出评价,该项目本身目标的明确性,促使笔者深入对该类矿床的成矿环境、成因模式进行研究,并纳入区域地质背景中审核区域成矿强度和可能的保存方式。北祁连山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勘查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以往比较概略的划分为与长英质火山岩有关和与基性火山岩有关块状硫化物矿床两种类型,已有工业矿床的发现基本上都是与长英质火山岩有关的类型,例如白银厂、清水沟-白柳沟的尕大坂和郭米寺等矿床。与基性火山岩有关块状硫化物矿床,仅在东段发现有老虎山小型矿床,在西段有九个泉、错沟等小型矿床。夏林圻研究员在“八五”、“九五”连续十余年的北连山海相火山岩成因和相关矿产找矿潜力研究中,依据弧后扩张洋壳环境拉斑玄武岩残存的判别确认,预测指出与弧后扩张洋壳环境拉斑玄武岩系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具有重要的找矿潜力(夏林圻等,1996)。甘肃肃南雪泉(石居里沟)铜矿的发现初步印证了这种认识,但找矿前景如何目前仍无法定论,勘查工作还在进行。深入对矿床成矿机制和最终保存样式的研究是重要的,已有的工作已展现出至少有两种成矿样式:一种是弧后扩张初期主要是中心式火山爆发-喷溢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和块状玄武岩中,环古火山口的原生环状和放射状裂隙交汇处形成成矿热液循环体系的喷口,形成的金属硫化物矿体延深大于延长呈板柱状,矿石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为主,少量闪锌矿,有时闪锌矿含量可高于黄铜矿,与成矿部位有关,以雪泉石居里沟Ⅵ号沟为代表,矿石矿物中见有斑铜矿,说明后期的进一步富集改造,因此Cu含量可达30%以上,为典型的富铜矿;另一种是弧后扩张成熟期裂隙式的火山喷溢作用形成典型的海底枕状玄武岩中,平行扩张脊或垂直扩张脊形成的裂隙构成热液循环体系的喷流系统,形成有一定延长的铜硫化物矿体呈不规则状。因此主要为弧后扩张初期和成熟期两种成矿样式。需指出的是当成矿液作用于火山岩凹地时可形成成层状矿体。

“中国青海东部拉脊山地区金川型铜-镍-铂族矿床找矿潜力评价研究”项目是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与国际著名矿业公司西澳矿业公司(WMC)签订的一项旨在进行勘查评价可行性评估的科研工作项目,是笔者提出来的一种找矿设想,对金川铜镍矿床当时成矿条件的模拟和后期构造改造样式重塑。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矿石类型有两类:一类是浸染状(disseminations)矿石,一般认为是就位岩浆房发生熔离形成的矿石,矿石金属含量较低,国外称为Ⅱ类矿石,不大可能形成大规模矿床;另一种是海绵陨铁状(net)矿石,是深部岩浆房或岩管(column)发生硫化物熔离(不混溶)在进入高位岩浆房位于底部成矿,国外称为Ⅰ类矿石,是大规模成矿的必要条件。金川矿床90%以上的矿石由Ⅰ类矿石组成,表明深部岩浆房有强烈熔离作用发生,并有岩浆不断补给。拉水峡矿床尽管矿体规模小,但也主要是Ⅰ类矿石,是深部岩浆房熔离作用形成的高硫化物液相贯入高位岩浆房(矿浆房)的结果,也应有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发生才可以提供这种可能。这种大规模的岩浆作用推测与金川所指示的大规模岩浆作用可能是同一的表现。

(一)关于健全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的建议

专科在南宁空港校区。

桂林理工大学(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桂工”,坐落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杰出校友:

张振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科技外事处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负责人。

付水兴,化探80级校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色金属地质矿产调查中心副主任、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副院长。

张明华,物探80-2班校友,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朱来东,化探81-2班校友,教授,西北矿冶研究院副院长、白银有色集团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

白银是几线城市,白银属于几线城市

健全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建立使市场在矿产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机制——“市场配置,企业主体,调控”。

1.明确“矿业”产业定位,实行勘查开发统一管理

一是明确矿业产业定位。我国在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探分离体制,源于把矿产勘查划归第三产业,把矿产选划归第二产业,这不符合市场规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探一体(机制上)不可分割,把勘查与开一起归类为“矿业”,定位为第一产业,有理论根据,符合世界惯例。

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建立新型的矿业管理体制,实行矿业“横向集中统一、纵向分级分类管理”的体制。解决目前探分离,管理上横向政出多门,纵向争权逐利的问题,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的问题。

2.发挥好法律、法规的间接管理和政策的调控作用

建议修改《矿产法》。对矿产关乎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惠生、代际补偿作出法律规定;明确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矿产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国策;作出与《物权法》相适应的矿业权用益物权相关法律规定,形成新形势下矿产保护与矿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建议对现行征收税费的办法进行调整。我国现行矿产税费制度,已不适应矿产勘查开发新形势,不利于节约集约利用,造成矿产品价格不合理,矿业收益分配不公,不利于矿业发展方式转变。主要问题是作为对性资产耗竭的货币性资产补偿的补偿费费率偏低(平均1.18%),补偿不足;对矿产作为性资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级差收益调节的税目前只部分征收,从量计征,应扩大征收范围,从价计征。

建议解决矿业权“价款”制度异化问题。目前矿业权“价款”未按院文件征收,发生“异化”。混用“有偿”和“价款”概念,“价款”范围扩大,有些地方所有探矿权、矿权不论投资主体,不管是否形成矿产地,都收“价款”;有些地方将开预期收益提前全额征收,数额越来越大,远远超出补偿费和税,实际上是在炒卖。“价款”制度异化,扰乱了矿业市场,造成矿产收益分配不公。要准确划分国家所有权益与勘查投资权益,建立矿产国家所有权益和勘查投资权益分体运行机制,调整二者处置方式。修改完善评估理论方法及相关准则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权价值”(投资益)应由市场决定,不同所有制矿业权人在市场上平等交易。

建议解决一些地方“基金”的错位问题。地质勘查基金是在我国地质勘查风险资本市场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设立的,理应是降低勘查风险,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间接起到对商业性地质勘查的融资作用。而现在一些地方把地质勘查基金的使用等同于投入找矿,与市场争权,与企业争利,挤出社会资金。

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处理好和市场的关系

一是转变职能,做好公共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职能向为找矿突破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解决目前一些地方在矿产勘查开发中还存在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和政社不分的问题,还有掌控矿业权,集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于一身的问题。

二是规范投入,处理好投入与社会投入的关系。部推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核心内容是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式及其经济关系。为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需要规范投入,尤其是规范投入。目前多数省(区、市)地质找矿资金主要来源于“补偿费”和“价款”,多以“省财政”和“省基金”形式投入,持有矿业权。要规范“省财政”“省基金”投入地质找矿运作方式,纠正政资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掌控甚至垄断矿业权问题,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健康发展。

4.尊重市场规律,健全完善矿业权市场

要使市场在配置矿产中起决定性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和矿业要素市场。要建立健全矿业权市场运行规则,规范矿业权市场运行。目前实施的矿业权出让是用市场办法的调控手段,不是市场配置,而转让市场才是真正的市场配置。要加强矿业权转让市场建设,积极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要建立健全与矿业权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严格准入制度,规范市场行为;构建矿产勘查的融资平台,建立合理的矿产勘查投资结构和风险激励机制,规范矿业资本市场。

要规范中介组织,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现有的中介组织进行整顿,规范资质,严格把关,加强自律,提高水平,建立诚信。

5.激发各类矿业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深化改革,激发各类矿业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国有矿业企业改革,改制成股份制公司体制,像甘肃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石碌铁矿股份有限公司,从经济体制下探分离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探(机制上)一体,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有控股和参股从制度上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以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动力、激发活力,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二是引导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矿业企业。非公有制矿业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矿业发展方兴未艾,已经成为重要的矿业市场主体。要认真贯彻实施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破除“姓国姓民”桎梏,对非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同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受到法律保护,支持非公有制矿业企业发展,为找矿突破作出贡献。

白银市是五线城市。

白银市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素以“铜城”闻名遐迩。现辖白银、平川两区和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区域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人口181、2万人。2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71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