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_一代宗师同盟白银
1.同盟会章程由谁起草啊﹖
2.一代宗师里,叶问,宫羽田,李存义,谁最强?
3.逝去的武林:民国真正的5大武林高手,谁才是武林第一?
4.新中国成立后,哪位科学家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
5.据说淮安历史上名人众多,每一代人就出一个大人物。后来被朝廷中一人破相,组织众人用竹签插地面(好像在
6.五一的由来
7.一代宗师蔡元培的一生是怎样的?
我国有很多在国外留学后回国做出贡献的人,如华罗庚、李四光、邓稼先、周培源、钱学森、苏步青等。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主要成就:中国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名言: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主要成就: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为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3、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称为“中国之父”。
4、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学术成就: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
5、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明白。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
6、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7、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
8、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主要成就: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之父”、“中国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1998年12月10日21时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同盟会章程由谁起草啊﹖
霍元甲跟陈真是师徒关系,霍元甲是陈真的师父。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生于天津静海县。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
28岁后到天津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栈当帮工,升任掌柜。1909年,41岁的霍元甲,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被评为沧州十大武术名人。
陈真(1892-1918),1972年李小龙**《精武门》人物,祖籍山东泰安,生于湖北襄阳,后居上海,中国清末武术家霍元甲的弟子。
扩展资料
传说中,陈真是湖北襄阳路边一名被遗弃的男婴,当时,好心的武道中人霍元甲在湖北会见友人,正巧在路边发现了这名男婴,霍元甲顿时心生怜悯,把这个可怜的孤儿收养了下来,并带回上海精武馆,取名为陈真。
小时候,由于陈真身体虚弱,霍元甲认为陈真并不是练武的料,就没教给陈真武功之类的东西。但是陈真却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为师父争光!每天,当霍元甲在教师兄师姐们武功的时候,陈真趴在房梁上偷偷学习霍元甲的武功,并私下里刻苦练习。
直到有一天,陈真和师父霍元甲说:我已经学会了您最传神的武功,迷踪拳,请您收下我为徒,我会好好努力的。霍元甲大为吃惊,这个连陈真的师兄师姐都没学会的武功,陈真竟然学得炉火纯青。
在为陈真的可怜身世心疼的同时,更为陈真的超高天赋而骄傲!霍元甲立刻教给陈真各种更加厉害的绝世拳脚武功。
百度百科-霍元甲
百度百科-陈真
一代宗师里,叶问,宫羽田,李存义,谁最强?
马君武
马君武
祖籍湖北赤壁市城区铁山马家,出生于一个封建小知识分子家庭。曾祖父马丽文,道光初年的进士,官至广西思恩府(今武鸣县)知府,旋死于任所。因曾祖父为官清廉,祖父马光吴家贫不能归,便流寓桂林。父亲马衡臣,做过广西恭城、平南、荔浦、马平等县府的幕僚。
马君武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著名的近代学者和教育家。当时在广西乃至中国算是了不起的人物,有“南马(君武)北蔡(元培)”之称。他是近代广西第一个留学生。早年受康有为影响,后来逐渐转向革命,追随,担任孙的秘书长,起草同盟会章程,成为同盟会乃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此后他历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广西省长、北京临时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等要职。1926年他创办了广西大学并任校长,此后即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被周恩来赞誉为“一代宗师”。
逝去的武林:民国真正的5大武林高手,谁才是武林第一?
应该是李存义,历史上真实记录叶问与人交手的没有像**里那样多,当然其功夫顶尖是一样的。
李存义是宫羽田师兄,宫羽田原型历史人物宫宝田。宫宝田父亲是八卦掌宗师,师从董海川。是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有“宫猴子”的绰号,与"小辨子"王斗并为尹福高徒。光绪二十三年入宫任护卫首领,加封四品带刀侍卫,先后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近身侍卫,清廷最后一任大内侍卫总管。庚子年由于护驾得力,获钦赐黄马褂。1922年,受张作霖之邀担任奉军武术教练。1943年,宫宝田病逝,终年72岁。
李存义民间百姓称其为“河北门神”,武林人则称誉其为“北侠”。
精于刀术,又有“单刀李”之称。某年腊月在京城靖摩寺招考武士,李存义考得第一名。他曾在北京打败号称世界第一的白人力士,获得政府赐予的一等金质奖章。他为人厚道,轻财好义,与武林名家大刀王五、程廷华等过从甚密,与“闪电手”张占魁情同手足。
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存义在军人刘坤一帐下教士兵练武,屡建功绩。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抵金陵(今南京)做军队国术总教习,随营教授。又任过两江督标把总,因淡于仕途,离职回到河北任丘瑞生祥布庄看家护院,白天教习武术。后到保定开万通镖局任局长。他一把单刀,所向披靡,无人敢劫他的镖。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武术得到国家的倡导与支持。是年夏天,李存义在领导的同盟会的支持下,在“闪电手”张占魁先生的协同下,在天津河北区三条石创办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天津中华武士会。
1919年,李存义应邀去上海精武体育会传艺,并到复旦大学教国术。他是自霍元甲之后,第二位被邀请下江南传授武艺的“北方大侠”。李存义离津后,其徒弟、“定兴李氏三杰”之一的李星阶在尚云祥、孙禄堂、郭汉芝的辅佐下掌门天津中华武士会。1921年,李存义保镖于任丘,因病逝世,安葬于南小营村,终年74岁。
叶问7岁起便拜“咏春拳王”梁赞的高足陈华顺(人称华公)为师学习咏春拳。16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后随梁壁(梁赞之子)学武。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对中华武术的推广,尤其是咏春,现在咏春拳世界上上千万人学习,欧美一些特种部队、警察和特殊机构一直都进行咏春拳的实战训练。今日很多国际有名的咏春拳师,如香港的“讲手王”黄淳梁、“功夫之王”李小龙、澳大利亚的咏春拳大师张卓庆等都出自叶问门下。由于叶问在咏春拳术方面有极深的造诣,武德人品堪称楷模,在短短二十二年(五零至七二)之时间,不但在港澳台地区把咏春发扬光大,更将咏春种籽散落到世界每一角落,使咏春之果实牢牢散播于世界各大国家,他生前培养出之人才如梁相、叶步青、招允、李小龙、骆耀、徐尚田、黄惇梁、何金铭……等一班出色之弟子,分别都能继承宗师遗志,把咏春拳进一步发展,故宗师逝世后,咏春门人,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派一代宗师。
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个人认为李存义应该比宫宝田强,但是相差应该不大,宫宝田也应该比叶问强,因为他们很多时候经历的是生死战;叶问一生交手的次数虽也挺多,但是真正重量级的对手貌似没有(或者个人不知---如错勿怪),**里面叶问多多猛打了谁谁谁都是虚构的。但是叶问功夫顶尖是一定的。李存义与宫宝田都是叶问上一代人物,他们没交过手个人只能推断。
以上所有回答均是个人见解,如有错漏请见谅。
建议“听松1994“多上网找些关于他们的资料,可以多加了解形成自己的判断。
形意拳大成需要很多很多年,咏春拳速成性好,更适合现在社会,听松可以自己练习体会下。但是一定要找名师教哦。
新中国成立后,哪位科学家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
逝去的武林:民国真正的5大武林高手,谁才是武林第一?
民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不仅有文人墨客,而且还有很多武林高手。民国时期被翻拍作品最多的两位就是黄飞鸿和霍元甲,黄飞鸿是南派武术的代表人物,霍元甲是北派武术的代表人物。二人算是武术界中两个典型的代表,其实民国武林高手很多,此二人并未能进入前三甲,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民国时期五大武林高手。
1、叶问
叶问(1893-1972年),佛山桑园叶族人,被入选世界纪录协会,被称为“世界咏春拳第一人”。七岁时,叶问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并成为其关门弟子。华公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叶问16岁那年,赴港求学外文。
正如热映的**《叶问》所展示的,抗战期间,叶问的过人功夫被日本宪兵队闻悉,欲邀请担任宪兵队的中国武术指导被拒之后,指派技击高手与叶问比武,言明若叶问被打败则听命差使,叶问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只好接受比武。叶问打赢之后,在众人的掩护下逃走。后来,叶问担心激怒日本军阀,暂离佛山,后因政治原因脱离大陆,于1949年冬再次来到香港正式开馆授武。
叶问以一人之力,把咏春拳推广到世界各地,故被门人推举为“一代宗师”。
2、霍元甲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宗艺”,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后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
3、董海川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及长访师江南,董海川下山后来到了京城,经人介绍于京师肃王府中任杂役。
在一次王府的比武中,董海川端着盘子从众人身后跃到前面,救下被王府护卫首领沙回回(因为是回族人,姓沙,所以人们叫他沙回回。此人心术不正,但铁砂掌功力极高,董海川弟子马维褀与其切磋,被其掌力暗劲伤到后腰,当时无事,三天后重伤不治身亡。当然沙回回也没有好下场,这是后话。)从擂台上掷下的对手,从而被肃王得知王府还藏有如此高手。董海川随即在场上表演了几样绝技,掌劈石磨、贴墙画等,据说最后一样绝技是绕树转掌,越转越快,最后脚下离地转树一圈,称为凌空八步。
4、杜心五
此人出生于1869年,他也有一个称号,此人的称号更霸气,叫做南北大侠。此人是一位外功与内功都非常厉害的人,何为内功?就是说有的为了练武术,是强了筋骨,但是却伤了内脏。此人内功很厉害,所以他的身体很好,他活了整整八十四岁,此人是在打坐的时候很安然的离世的。杜心五曾经保护过,还有多个革命党人关系身后,因为他就加入当时的同盟会。
5、黄飞鸿
黄飞鸿(1847-1924),广东南海人,岭南武术界一代宗师,有“虎痴”之雅号。
飞鸿五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广东十虎之一)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黄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黄麒英谢世,黄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乘北伐,在广州发动武装,纵火劫掠。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因而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其生前弘扬国粹、匡扶正义、见义勇为、扶弱助贫、济世为怀的风范,在武术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轶事,被世人广为传诵。
据说淮安历史上名人众多,每一代人就出一个大人物。后来被朝廷中一人破相,组织众人用竹签插地面(好像在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郑贞文(1891年—1969年) 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著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
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
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
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
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
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
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
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
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
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
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
因刘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
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
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
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
中国近代和现代石油石化的创造者,石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
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者。
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
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
创建中国人体科学者,核弹和导弹结合技术开拓,奠基者,国防超级电脑开拓,奠基者。
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爆炸试验和首次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之一,小麦肓种奠基者。
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倡导使用三交和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河海大学创始人,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海岸工程奠基者。
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63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海岸工程》科研成果奖励,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近代和现代中国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粉末冶金科学创建人,中国粉末冶金科学奠基者。
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为了报效祖国,谢绝导师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该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子、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制理论 。为我国第一枚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门制取金属、非金属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术,能满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电子、电气等高新技术领域各种特殊环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论水平领先国际。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12年,在黄培云的主持和领导下,共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其他国家奖共7项,省部级奖47项。
中国近代和现代射电天文学开创者,射电天文学奠基者,中国光纤光谱望远镜建立者。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代和现代中国化学会创立者之一,开创了化学研究实验,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执掌国立编译了中国80个学科领域的统一译名首要奠基者。
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
五一的由来
第一名:开国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小名大鸾。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主要缔造者和***之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享誉世界的外交家。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为山阳县令。大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居清江浦。父亲周贻能,娶清河县令万青选之女十二姑为妻。周恩来早年读家塾,先后赴日本、欧洲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等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举国同哀。周恩来最能代表淮安人南北汇聚、外方内圆的性格特点,既有北方人豪爽果断、又不失南方柔韧细腻的江淮气质。
淮安的水土自古出丞相,除了周恩来以外,历史上知名的还有东吴丞相步骘(?-247)、魏大司马陈骞(211-292)、明礼部尚书蔡昂(1481-1541) 、清代大学士汪廷珍(1757-1827)等。
今淮安驸马巷有周恩来故居、桃花垠畔有周恩来纪念馆、仿西花厅、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市区古运河北岸陈家花园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又称万公馆。浙江绍兴有周恩来祖居、周恩来纪念馆,扬州宝应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辽宁铁岭有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日本有京都周恩来纪念碑,另在南京、延安、上海、重庆等地均有周公纪念馆。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韩信在秦末大起义中原在项羽手下效力,因未得重用,于是离去投靠刘邦。在楚汉争战期间,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灭楚,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楚王,后降封淮阴侯。明散文家茅坤称他为“兵仙”,南宋哲学家、文学家陈亮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国外专家亦有称他为“冷兵器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的。由于他功高震主,终以谋反罪名被诛。两汉时期,淮地居民以楚韩等国遗民、中原人为主,韩信个性善于谋兵、谋国、谋天下,不善谋己,最能代表淮安早期受楚文化的影响。
著名诗人李白、崔国辅、刘长卿、温庭筠、苏轼、梅尧臣、杨万里等,在路过淮阴时都曾留下凭吊的诗文。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韩信点兵等成语皆与韩信有关。今淮安城有兴文街有胯下桥遗址、向东三华里有瓢母墓,镇淮楼东侧有韩侯祠、韩信钓鱼台等,钓鱼台有联云:“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7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这是淮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促进了吴楚文化的交融。吴承恩继承两淮文脉,最终以小说这种新式文学体裁达到了浪漫主义在封建时代末期的一次伟大高峰。有趣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元末张士诚兵败后,为避祸从江南举家迁徙到淮安,完成了《水浒传》的最后章节。施耐庵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家乡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今淮安城河下古镇打铜巷有吴承恩故居,六小龄童先生兴建的“猴王世家艺术馆”藏有美猴王的大量艺术收藏品:脸谱、道具、音像和中外名人字画等。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淮阴人。西汉辞赋大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
早年游学广陵,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三篇。《七发》是标志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全文两千余字,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去看望,通过反复问答,为其指出病源及治疗方法,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之言有益。《七发》是从楚辞到汉赋的承前启后之作,后代作者群起模仿,在赋中形成“七”的专体。
枚乘幼子枚皋,字少孺。自幼受父熏陶,爱好文学,善于辞赋。17岁上书梁王,被召为郎。汉武帝每行幸、巡守、游历,必诏枚皋侍从,如有所感,即令其作赋。枚皋在长期奉制的过程中,练就了一腔急才,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司马相如,当时就有“枚速马迟”之称。他才思敏捷,一挥而就,人以“马上文”称赞他。汉代文学繁盛于楚地,枚氏父子是淮安在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家。
今淮安肖湖畔有枚乘故里、河下古镇莲花街有古枚亭、枚公河、枚里街,与韩侯钓台东西对峙。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人。晚清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道光十四年任为广东水师提督,即致力于加强广东沿海的防务。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其后,他倾力于虎门要塞威远、靖远炮台的改建,设法加添了火力强大的“洋炮”200多门以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挑衅。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亲临镇远炮台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后被枪弹击中,口中仍然大呼杀敌。他在靖远炮台率孤军英勇奋战,致创痕遍体而战死。他的英烈事迹被广为传颂,誉之为深具民族气节的一代名将。
淮安是一座充满英雄气质的古城,另一位抗日英雄左宝贵,在淮安河下古镇,左宝贵与河下回民陶氏女结婚成家,定居河下罗家桥。左宝贵捐躯平壤后,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他的第二故土淮,葬于河下镇罗家桥西圩河东岸。清光绪二十一年,淮安人在墓地南侧建造“左忠壮公祠”。“抗倭状元”沈坤(1507-1560),字伯生,亦是楚州人。
今淮安城东街有关忠节公祠,城东乡南窑九村有关天培墓,左忠壮公祠,古清真寺等。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
刘鹗(1857—1909):名鹗,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生于六合,寄籍山阳。清末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晚清著名小说家、实业家、金石家。
刘鹗早年在扬州从师太谷学派李广昕,在淮安开烟草店,未赢利而关闭,后去扬州挂牌行医,也是门可罗雀。后往河南投身于治河,有功。上书请筑铁路,主张并参与外国资本在国中开矿。1909年死于新疆,遗体运回淮安,次年安葬于淮安东南曹围。刘鹗一生思想活跃,才华横溢。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的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他在史地、河工、算学、医药、音乐、农商方面均有著作传世。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诗歌创作《铁云诗存》。
明清两代由于运河漕运,淮安达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高峰。明清两代小说《牡丹亭》、《桃花扇》、《**》、《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都有以淮安作为背景的故事,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元杂剧大家关汉卿踏访淮安后创作的伟大悲剧《感天动地窦娥冤》。
今淮安勺湖边地藏寺巷有刘鹗故居,藏有刘鹗弹的古琴一架、金丝楠木围棋桌子一张、刘鹗穿的皮袄一件;城南有窦娥巷、淮安府衙等。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35):山阳北辰坊人(一说原籍安徽池州)。南宋著名抗金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
北宋后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乱,梁红玉随家人南迁,流落到京口为营妓。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力尽伤重落马而死。终年三十三岁。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今淮安北辰坊火神庙内有梁红玉祠,苏州灵岩山有“宋韩蕲王墓”,镇江金山妙高台为梁红玉抗金鏖战击鼓地。淮扬名菜炒蒲儿菜即与梁红玉有关。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
赵嘏(810-856):字承祜,山阳人,唐五代著名诗人。有《渭南集》。
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赵渭南嘏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善七律,风格流丽新颖,情景交织,笔法清圆熟练,多奇普句。
名篇《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尝爱其“长笛一声人倚楼”句,吟咏不已,世称赵嘏为“赵倚楼”。成语“抛砖引玉”说的就是赵嘏和常建两个诗人到苏州游灵岩寺的故事。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楚州。宋代著名诗人,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张耒从小就受着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加之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传诵人口。他在《思淮亭记》中称“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前,来陈州与其弟话别,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他的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这是北宋由盛转衰的时代,张耒在仕途上也屡遭挫折。张耒的诗,在风格上,受北宋早期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和苏轼、黄庭坚等人影响,在取材和内容上,则是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张籍。文学史家们称他的诗“语尽意亦尽,象一篇有韵的散文”,称之为北宋后期的一位有成就的优秀诗人。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
阎若璩(1638-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汉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作《尚书古文疏证》、《古文尚书》等。。
明代中叶,朝廷盐政实行“开中政策”,阎若璩的六世祖阎居訚于正德初年迁来淮安,经营盐业,遂为淮人。18世纪初,清朝的统治已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渐渐缓和,思想界、学术界也处在从清初务实经世而反对空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作风,转为重视汉学及考据学。阎若璩是清代汉学研究的先导,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作为清代汉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清代另一名经学大师丁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堂,晚年号石亭居士。亦淮安人。
阎若璩逝世后,淮安人对他十分崇敬与怀念,在新城文昌宫内为他建了“阎先生祠”,供人凭吊祭祀。光绪重修的“阎征君祠”在河下竹巷状元里阎若璩故里。
第十一:建安七子——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注1)。汉魏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曾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死,依附袁绍,掌管书记。袁绍败,归依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又为门下督。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
今扬州宝应县有陈琳为主体的“建安七子”雕塑群像,九里千墩汉墓群西端的双女冈有陈琳墓。盐城大纵湖有陈琳墓、“七子岛”等。
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人。南宋末著名画家、诗人。
龚开出生之时,正当南宋政权怯懦至极,公然对金称臣之际。淮阴濒临淮河,正处宋金对峙分界线边。龚开年岁稍长,亲眼目睹中原易主后的惨景,曾热血沸腾,先至广陵投奔赵葵、李庭芝幕下为僚属,为抗金大业出谋献策,后出任两淮制置司监,掌管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为复兴宋室身体力行。南宋彻底灭亡以后,龚开便蛰居深隐,潜心画艺,兼靠卖画为生,寄迹于苏、杭一带。龚开擅画人物山水,也善画马,用笔雄健厚重,喜作墨鬼,尤以善画钟馗著名。
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诗文亦能自成一家。《瘦马图》表现了宋亡后的落寞心情。
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原名永祥、号晋祥。原籍武进,生于淮安。(一说原藉扬州,生于武进,见注2)。近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民主主义者,“七君子”之一,著名的和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
家境贫寒,父母早丧,依靠三兄公愚抚养。小时候读私垫,学习勤奋,得到好评。十三岁时,随三兄公愚离开淮安到镇江京广洋货店当学徒,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九一八”事变后,致力抗日救国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36 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推为负责人之一,同沈钧儒、邹韬奋等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战开始后获释。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终被国民党特务。他为追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奋斗了一生,并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淮安东长街朱雀桥有李公朴故居,沈氏遂园,常州武进有李公朴故居,主要为李公朴先生结婚用房,李公朴纪念馆等。
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
边寿民(1684-1752):原名维祺,字寿民,又号苇间居士,山阳人。人称“淮上一高士”。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初业儒,然未能考中举人,穷困潦倒。自幼喜爱绘画,成年后技艺大进,即以卖画度日。奔走于淮扬间,寿民与时人陆立(竹民)、周振采(白民)并称“淮上三民”。与扬州画派画家交往甚密,吸收各家之长,师法前人,自立门户。工诗词,擅书法,时称“边雁”。 造屋城内东北水泊芦苇中,名苇间书屋,日观芦雁飞翔,久得造化神机,创用泼墨法绘画芦雁。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芦雁的千姿百态,对花鸟画艺术有所创新发展。 清雍正7年,他的《瓶梅图》震惊画坛,一时“名流过淮,咸造访之”。乾隆15年创作的《芦雁图》,幅面宽大,是其一生中最杰出的画作。扬州市扬州八怪纪念馆有其塑像。
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通
吴鞠通(1758-1836):名塘,字配珩,江苏淮安人。,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温病条辨》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总结伤寒与温病治疗理论,考察叶桂治温实践,历经10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提出以明理为要,创三焦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说。乾隆五十八年(1793)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温病条辨》完成了开拓中医学又一个重要领域的伟大工程。
今淮安河下镇有吴鞠通中医博物馆、吴鞠通中医研究院等。
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客籍江苏省淮安县。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
曾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1897年创办《农学报》,次年创办东文学社。1901年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1904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著有《五十日梦痕录》、《铁云藏龟之余》等。他率先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他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书的现象。
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
吉中孚(约740-798):楚州人,久居鄱阳,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善诗文,与卢纶、钱起等齐名。初为道士,中岁还俗人仕,至长安,谒宰相。有人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会,名动京师。未几,进士及第,授万年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辞科,为翰林学士。他的诗空灵而大气,《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卢纶称之“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其妻张夫人亦工诗,《全唐诗》收载诗5首,断句3则,其《拜新月》 极清新可喜,富生活情趣。
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
鲁一同(1804-1863):字兰岑,又字通甫。别号铁梅道人,江苏山阳人,清著名文学家、桐城派古文大师、画家。
六岁通古音韵,能诗善对,十七岁入山阳县学,十八岁乡试中副榜第二名。鲁一同是清中叶以后的大古文家,他所作古文内容“于国家田赋、兵戎诸大政,河道变迁、地形险要,以及中外大事”无不涉猎。鲁一同的诗歌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反映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鲁还以书画有名于世,擅花鸟,尤以画鸡见长,世称“鲁鸡”。
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
卫朴(约1023-约1078):楚州人,北宋著名天文历法学家、数学家。
卫朴,幼年因眼疾失明,成年后以卜算为业,“居北辰镇(淮安北门外夹城)神祠中”。他能“口诵乘除俱不差,其精妙不尽述”。卫朴于熙宁八年(1075年)修成《奉元历》。《奉元历》亦称《十二气历》,将二十四节气安排在每月上旬末,下旬初,与现今的阳历相似。这种历法比英国的类似历法早800年。新历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中原、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以后,卫朴以"卜吉凶"的"方家"云游四方,直至老死。其著作有《七曜细行》1卷、《新历正经》3卷、《义略》2卷、《立成》15卷、《随经备草》5卷。
另一位清代数学家骆腾凤(1770-1841年)字鸣冈,号春池,楚州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生于河下一穷儒生家庭。著《开方释例》,探讨了宋元时期的数学方法“天元术”的起源,是数学史上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第二十:京剧宗师——王瑶卿
王瑶卿(1880-1954):原名瑞臻,字稚庭,别号菊痴,晚号瑶青,祖居江苏清江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一代宗师,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京剧乾旦名家,父亲王绚云,晚清时著名昆曲演员,和二弟王凤卿都是自幼投身于京剧艺术事业。王瑶卿9岁开始学艺,早年与谭鑫培常合演《南天门》、《汾河湾》、《武家坡》对联璧合,与谭鑫培被称为“诸葛亮与周瑜”。中年后以授徒为事,“四大名旦”均受业于门下。绘事虽属余事,然亦清雅绝俗。主要传人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赵桐珊、于连泉等。另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1895-1975)名士楚,字信芳,艺名麒麟童,祖籍浙江慈溪,清江浦人。麒派京剧艺术的创始人。
今淮安火星庙街王瑶卿故居已被拆迁,北京大马神庙28号是王瑶卿故居所在地,淮安清浦区闸口有周信芳故居,上海市东平路有周信芳艺术研究会,静安区长乐路有周信芳故居,宁波慈城镇有全恩堂等。
注1:明《天启淮安府志》载:“魏吴,广陵郡治淮阴,屑徐州,晋统淮阴、淮浦、射阳、盐渎,治淮阴”。《后汉书?志二十一》载:“广陵郡十一城”,“射阳故属临淮”。《资治通鉴》卷六三:“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射阳县前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今楚州山阳县。”关于陈琳籍贯广陵射阳在今淮安并无争议,但是关于陈琳墓葬何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在淮安射阳村,一说在扬州宝应九里一千墩,一说在徐州(邳州),一说在盐城大纵湖,没有定论。具体请参考《一代奇才魂归何处》。
注2:1972年《辞海》根据张曼筠、沈钧儒、王造时等人的回忆文章,记载:“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其他有关文章,对于李公朴原籍和出生地避而不谈。近年于东村李氏故居发现一帧照片,揭开了李氏出生地之谜。根据1986年7月16日《淮安报》发表了常州党史办公室肖吾、吴之光同志合写的一篇题为《李公朴出生淮安府》的考证文章,《常州文史资料》第六辑(1986年8月出版)和《武进文史资料》第七辑(1986年12月出版)又先后发表了吴之光同志撰写的《公朴先生籍贯、家世、生地考》和《李公朴出生地考》两篇文章继而得出:公朴父亲李增培,青年时代外出谋生,先在镇江沈姓京广洋货店为佣,继至扬州又展转至运河重镇淮安府山阳县,李增培来淮安后始与其母程氏结婚,长嫂田氏系淮安府人,侄女适淮安府王纫秋,三嫂是淮城钱寿昌女,胞姐适淮安樊仲沅,这一切足以证实李氏“居淮卅余年”所发生的姻亲关系。综合上述:李公朴原籍武进,出生于淮安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后随父母迁居镇江,较为可信。具体请参考《李公朴先生家世初考》。
一代宗师蔡元培的一生是怎样的?
“五一”节由来如下:
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提出劳动者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的21.6万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8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
4日,警察进行镇压向人群开枪,4名工人死亡、多人受伤,为支持这次工人运动,欧洲各地纷纷举行抗议活动。
1889年7月14日,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劳工法案》和《五一节案》,决定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并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响应。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在中国,1905年曾经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上对“五一”节进行过宣传介绍,当时这一节日被翻译为“万国劳动者团结大示威”。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的第七卷第六号“劳动节纪念号”以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作为发刊词,介绍了“国际劳动节”的由来以及欧美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胜利斗争,希望中国工人把它看成是觉醒的日子。
1923年5月1日,李大钊在《晨报》副刊上,以T.C.L为署名发表了《工人国际运动史》,对世界工人阶级的国际组织演进做了翔实的介绍。
他在文章中说:“吾信工人的国际运动的联合战线,终有成功的一日。故当本年的劳动节,为介绍工人的国际运动史略如此。”
通过连续几年坚持不懈地对“五一”劳动节的宣传,中国的工人运动掀起了斗争的高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做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法定节日。
蔡元培字鹤卿、子民,号鹤庼,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蔡元培6岁的时候正式开始读书,老师们开始所选用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蔡元培觉得这些书很有意思,不但内容概括性很强,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同学们很喜欢读。其中包括很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警句。直到晚年,蔡元培还能背诵大段大段的内容。
但后来,老师们就开始让大家学习“四书”、“五经”,这些书里论述了儒家的哲学观点、伦理思想和教育原理,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教科书。照理说,这些教科书是中国文化的遗产,其中还不乏精髓之作,值得学习继承。但那些老师的教授方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少讲授其中的道理。尽管蔡元培很聪慧,也要常常背到半夜才能记住那些满篇“之乎者也”的词句,还常常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后来就常在老师布置之外借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一天,他找到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尽管书已经很破旧,但他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从此,他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爱不释手,甚至在课间休息时看。有一次被老师发现,翻了翻就沉下脸说:“看不得,看不得。”就把书没收了。后来,老师又发现他在看《战国策》,就告诉他说:“写文章的词句都要出自经书,不能用杂书里的句子,否则考官不会录取。”
从那时候起,蔡元培就感觉到中国旧式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都像没生命的木头人一样被对待,谈不上发展才能和爱好。他暗想:“我要是将来自己做了老师,一定要采取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再不用为学习而苦恼。”
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1906—1916年间,蔡元培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立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的发源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能根据本国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