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金店_三明贵金属
1.矿田的研究历史
明志的词语解释是:表明心志。
明志的词语解释是:表明心志。 拼音是:míng zhì。 结构是:明(左右结构)志(上下结构)。 注音是:ㄇ一ㄥ_ㄓ_。
明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表明心志。引清姚鼐《<礼笺>序》:“夫其所服膺者,真见其善而后信也;其所疑者,必核之以尽其真也,岂非通人之用心、烈士之明志也哉!”姜妙香《追怀往事》:“抗日战争时期,兰芳先后隐居香港和上海,息歌息舞,蓄髭明志。”
二、国语词典
表明志向。如:「以死明志」。词语翻译英语todemonstrateone'ssincereconvictions
三、网络解释
明志涂晟,笔名:明志,著名财经博客,资深金融分析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黄金投资分析师职称,主要提供贵金属:国际黄金、白银的分析与研究。
关于明志的近义词
发誓平淡盟誓立誓
关于明志的诗词
《余主明志讲席,入都后,代者为藻亭弟,今春还,仍主之,志感》《明志书院勖诸生》
关于明志的诗句
任是聪明志士才自清明志自高任是聪明志士
关于明志的成语
踌躇满志明明赫赫淡泊明志博闻强志斗志昂扬
关于明志的词语
三致志斗志昂扬踌躇满志淡泊明志不拔之志博闻强志削发明志
关于明志的造句
1、他从不计较功名利禄,淡泊明志,潜心于科学事业。
2、冷菜厨师:负责除了甜品和面食外所有冷才的制作。这是很大的部门,主要负责冷餐会、胃食品,三明志和冷酱汁的制作。
3、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送给他一句格言:淡泊明志。
4、我们要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5、修身以明志,修德以执礼;修行以笃学,修善以自勉;修心以养神,修孝以报恩;修敬以尊师,修廉以正气;修谨以诚信,修志以律己。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明志的详细信息
矿田的研究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或更早一点的时候,雅利安人开始来到印度河流域,渐渐地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不是一次涌到那里去的,而是一批又一批地迁移去的,在印度河流域立足后再扩大到东面的恒河流域。
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开始大规模进入印度次大陆。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是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它是古印度文明兴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古印度文明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主要分布在北部印度的犍陀罗和旁遮普等地区,没有超出哈拉巴文明的地理范围。他们进入北印度后,与土著居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战争。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从事农耕的土著居民截然不同,由此而引发冲突是很必然的。就社会生产力水平而言,雅利安人远不如土著居民。但他们使用战马和战车(马是雅利安人最早带进印度的),作战机动性强;而且处在父系氏族阶段,社会组织氏族有较强的凝聚力。而土著居民则多为散居的村落,战斗力远不及雅利安人。所以雅利安人最终战胜了土著居民,成为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
至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开始向东方扩张,直指恒河流域。路线为沿喜马拉雅山山麓至尼泊尔南部,再向东经过比哈尔的金巴昂地区直至恒河流域。与早期吠陀时代不同,雅利安人东扩大体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关于雅利安人以和平方式向恒河流域扩张的,人们是有据可查的。《百道梵书》说,雅利安人毗德伽?摩陀婆把圣火阿耆尼含在口中,而圣仙乔达摩?罗喉伽那却要他咏唱《梨俱吠陀》。毗德伽?摩陀摩一开口,阿耆尼滑落而出,滚向东方,直至婆达尼罗河。乔达摩?罗喉伽和阿耆尼两人一行追到此地后,得知原来十分潮湿不宜居住的婆达尼罗河东岸,经雅利安祭司用祭祀净化后,可以用于居住了。但圣火阿耆尼则提醒说,他们还应向更远的东方进发。阿耆尼是雅利安人的火神,同时还是雅利安人宗教文化的象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神话传说反映的是雅利安人东扩的情况,可以看出,其中并没有武力征服的痕迹。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时,他们还处在部落社会末期,以畜牧业为主。占领印度河流域后,开始时依然固守着游牧生活的传统,后来逐渐吸收当地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学会农业生产,懂得利用河水灌溉土地。于是,就这样定居了下来。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和哈拉巴文明时基本一样,不同的是马比较多。衣着原以毛织品为主,后学会了植棉织布。手工业开始脱离畜牧业、农业而成为单独部门,制陶业也有了发展。
吠陀时代铜器和青铜器逐渐被使用;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也常常以牛作等价物;没有城市,只有村落;运输靠牛车、马车。从《梨俱吠陀》中也可知道,其中音乐、饮酒、掷骰子和战车比赛是雅利安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他们也喜爱首饰等装饰品,表明已与当地文化逐渐融合,并保留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时雅利安人的社会组织形式仍是部落氏族家庭结构,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子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占有支配地位,不过女子并不受歧视。氏族社会已逐渐解体,耕畜已私有,土地属于氏族公社,但由各户占有使用,定期重新分配。奴隶可赏赐、赠送。不过奴隶主要被用于家庭服务,很少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随着人口的增长,大约前12至前11世纪,雅利安人逐渐向恒河流域推进,那时恒河中下游许多地区被森林覆盖,沼泽丛生,顺河而下很难通行,他们只能沿喜马拉雅山脚高地向恒河中下游逐渐移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的原居民除达罗毗荼人外,还有属于澳大利亚语系的孟达人,他们有的被征服,有的则被赶到森林地区。雅利安人又吸收了恒河流域地方文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会了种植水稻和吸纳了当地某些宗教因素。
在恒河流域,雅利安人的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开始使用铁器就极具代表性。铁器出现后,大量用于生产斧头、犁头、箭头、矛头和刀剑等劳动和战斗工具,对开发恒河流域起了重大作用。
铁犁出现后,土地可以深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百道焚书》讲到与犁田有关的仪式时提到用6头、8头、12头甚至24头牛犁地,因此,牛也变得格外珍贵了,而母牛则逐渐被神化。也正是在恒河流域,因雨水充足,水稻成了主要种植作物。棉花、甘蔗的种植增加,水稻和这些作物对灌溉要求较高,这自然推动了水利设施的兴修和使用。在《阿闼婆吠陀》中记述了把河水引进新渠道的一些仪式。
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一些新兴的手工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悄然涌现,如铁匠、编织工、刺绣工、染工等。新的手工部门的出现必然的将带动一系列的社会发展效益,同时还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业的发展就更为突出。地方贸易主要商品是盐、金属,并形成了一定的商业路线。另一种贸易是与西亚间的对外贸易,陆上通道重要枢纽是叉始罗,还有海路贸易。除实物交换外,已用贵金属(金块)作媒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出现少量城镇。它们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但规模都很小,不能和摩亨佐?达罗、哈拉巴相比。
雅利安人在艰难的征服过程中,并没有把这段血与火的历史详细记录下来,然而,他们留下的《吠陀》,为后人了解古印度文明进程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依据。《吠陀》包括《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吠陀本集和阐释它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编纂的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1200年至前600年。《吠陀》是古代印度最早的文献资料,它既是宗教经典,又是史料总汇、文学大系,成为雅利安人所创文明的代名词,被称为“圣书”。
“吠陀”一词源于梵语,原意是知识。吠陀经是雅利安人在原居住地以及向南亚次大陆迁徙的过程中创作的,刚开始主要是以口头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斯罗蒂”,即所闻之意。后来,一些雅利安学者对这些口传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和再创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献体系。
《吠陀》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创作结晶。《吠陀》的原创者是雅利安部落中主持祭祀的人,早在雅利安人入主次大陆之前,他们就创作并代代流传下众多的祭词和对神明的诵歌,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早的《吠陀》创作者。由于当时存在四种祭祀官,各自应用颂文祷词,以后就形成了四部《吠陀》。后来,又有许多祭司和贤者参与了对口头流传诗歌的整理,虽然今天人们已无法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这些人也是《吠陀》的作者之一。然而,虔诚的婆罗门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在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吠陀》是由神创造的,他们称《吠陀》为天启文献,是由天神传授给祭司和圣贤之人的,因此《吠陀》与稍晚出现的、由圣贤所作的圣传文献是有区别的。
在四部本集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形成,但编纂成书的时期要稍晚一些。在历史的传承中《梨俱吠陀》共有5支流派,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只有沙卡罗一派并据此成书。《梨俱吠陀》绝大部分内容是赞颂吠陀诸神的颂诗,因此又得名《赞诵明论本集》。全书共10卷,赞诗1028首,其中核心部分是第2卷到第7卷,他们是分别传给各家流派的,也称《家传书》。第10卷是后来的婆罗门祭司加上去的,时间上明显晚于其他内容。
《耶柔吠陀》又称《祭祀明论本集》,是婆罗门祭祀时吟诵的诗词以及怎样祭祀的散文诗。全书共有诗2000首。相传《耶柔吠陀》的传承也有86派或110派,但现在只存两大派,即《黑耶柔》与《白耶柔》。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黑耶柔》中本颂诗与释诗相混合,而《白耶柔》却将二者区分得很清楚。所谓本颂诗,指的就是来自《梨俱吠陀》的对神明的颂歌,即重复《梨俱吠陀》的内容,这在《耶柔吠陀》中占了大量的比重。其他部分是祭词,这是《梨俱吠陀》中所没有的,祭词一词梵语为“耶柔”,《耶柔吠陀》由此而得名。
《沙摩吠陀》又称《歌咏明论本集》,是婆罗门进行祭祀活动时为《梨俱吠陀》中的颂诗谱上曲调以便歌唱的汇集,因此实际是学习歌唱,为实践所用的本集。全书的1549首歌中,大部分来自《梨俱吠陀》,其中只有75首例外。
这三部《吠陀》合称“三明”,其神圣性很早就被确立。《阿闼婆吠陀》的形成稍晚于《梨俱吠陀》,其中有部分内容也许与《梨俱吠陀》同时代。但其神圣性的确立,却明显晚于“三明”,这也许是因为其内容所致。与另外三部《吠陀》不同,《阿闼婆吠陀》对神明的赞歌所占比重很小,在现存的20卷,731首诗歌中,大部分是对怨敌、邪恶的咒语和消灾的巫术,因此又名《禳灾明论本集》,它们主要源于民间,集中反映出当时人们活跃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
作为印度最早的宗教圣典,《吠陀》保留了许多印度宗教的原初形态,例如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由于它使用诗化的语言,使人过目难忘,易于咏颂,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理解和诠释的充分空间。所以千百年来,虽然世事变化无常,但《吠陀》的神圣地位始终未变,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文献体系。
冷水坑矿田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银矿田,在国内及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几十年来先后接待了大批领导和专家学者来矿田参观考察: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的曾于1985年4月8日来冷水坑矿田视察工作(图1.2)。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图1.3)、宋瑞祥(图1.4),江西省原常务副凌成兴(图1.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翟裕生院士(图1.6)、吴淦国教授(图1.7),南京大学顾连兴教授(图1.8)、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研究员(图1.9)等领导和专家学者都先后来矿区参观考察。
图1.2 1985年4月8日,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来队视察
图1.3 2009年9月2日,全国政协原常委、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前左二)来队考察
图1.4 1998年1月11日,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右四)来队视察
图1.5 2008年8月26日,江西省原常务副凌成兴(中)到贵溪冷水坑银海矿业公司考察
图1.6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瞿裕生院士(前右)在刘建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前左)陪同下进行野外典型矿床研究
图1.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淦国教授(右)与912队徐贻赣队长(左)在井下研究矿床构造
图1.8 南京大学顾连兴教授(左一)带领研究团队在井下进行矿体构造研究
图1.9 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研究员(右)在矿区考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级地勘队伍对冷水坑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产勘查活动,冷水坑矿田历经近50年的地质找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勘查成果(图1.10 至图1.13)。自1966年秋,原地质部江西省地质局九一二大队,现为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二大队(以下简称912队),据群众报矿线索及县志,发现脉状铅锌矿以来,一直在矿田进行勘查工作,同时福建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春地质学院、江西省地质局调研大队及实验测试中心、国土部(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力学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912队所属地质科综合组、912队典型矿床研究室及区划组、物化探分队、区调分队等单位,在矿田内、外开展了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手段的大量地质工作及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此外,冷水坑矿山作为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先后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1.14,图1.15)、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共同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图1.10 20世纪80年代的912队“三八”女子钻机组
图1.11 1990年,《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承包矿段银(铅锌)矿勘察报告》通过储委评审
图1.12 物化探分队职工正在进行野外电法测量
图1.13 912队历年矿产勘查获奖成果
图1.1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淦国(左)、张达(右)教授与912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细荣(中)在矿区调研
图1.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何明跃教授带领研究生与912队董光裕副队长及技术人员交流
1966年起至今,912队一直在矿田及进行勘查工作。
1966年秋,912队据群众报矿线索及县志,对银路岭一带铅锌矿开展普查找矿工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银路岭—银珠山一带发现了多处矿古老窿、废石堆、加工场地及古炼渣等矿冶矿遗迹。随后发现了含铅锌矿的破碎带及铅锌矿脉。
1969年1月—10年年底,912队对银路岭铅锌矿进行了普查。
11年,912队提交了《贵溪县冷水坑银路岭铅锌矿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912队,11)获得铅锌金属储量9万t,伴生银220t,并提出银路岭铅锌矿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13年,福建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了1:20万“光泽幅”区域地质调查、土壤、水系重砂、航磁测量,提供了矿区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资料。
14年,912队对银路岭铅锌矿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在冷水坑地区内具有寻找斑岩型铅锌矿的成矿地质条件。
15年夏,912队再到该区开展找矿工作,查明银路岭、银珠山、鲍家为大型斑岩型铅锌矿床。
15~年,找矿工作重点从以寻找脉状铅锌矿转为以寻找斑岩型铅锌银矿为主,逐步对近2km2范围的冷水坑矿田开展勘查工作。
18~1988年,江西省地质局实验测试中心对矿田矿床物质组分及矿石技术加工选冶性能等,分阶段进行了初步及详细研究。并结合矿田的勘查工作,在矿田及其开展了一些物化探工作。
18~1983年,912队物探分队在冷水坑矿田及完成了1:5万“湖石幅”(912队,18~1983)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水系重砂测量等工作。配合该图幅的区调进行的综合物化探工作圈出了重砂扩散晕64处,地磁异常7处,土壤化探异常8处。在此期间,在区内还开展了1:1万综合物化探工作,圈定了地磁(ΔZ)异常3处,土壤化探异常4处。这些基础地质工作不仅为研究矿田区域地质背景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同时据此进行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初步总结和研究;对矿田及的地质普查找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1982年,由912队与长春地质学院合作完成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矿区地球化学特征》(912队,1982),总结了矿区地球化学规律,为矿床成因类型划分及矿体连接对比提供了依据。
1982~年,912队专题组完成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地区银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成矿区划(1:5万)研究》(912队,)。
年,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矿区铅锌(银)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912队,),获铅锌矿金属储量465万t,伴生银近6000t,其中获得D级+地质储量铅186万t,其中D级150万t;锌279万t,其中 D 级224万t;伴生银63t,镉15793t、金49.52t。初步证实了冷水坑矿田为一特大型中低品位、矿化均匀、变化稳定、埋深较浅、易易选的斑岩型铅锌矿床。
1983~1992年,查证了下鲍、营林、银坑层控热液型大型富银矿床;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了层控热液型银矿床(伴生金、银、硫,具中型远景)。1985年转入详查、勘探。相继发现了下鲍、营林菱铁矿型银铅锌矿床,进而根据有用矿物不同组合及不同矿床类型将矿田划分为鲍家斑岩型银铅锌矿区、银路岭斑岩型及脉型银铅锌矿区、银珠山斑岩型及脉型硅化破碎带型金银多金属矿区、营林碳酸盐型银铅锌矿区,组成了多位一体的特大型冷水坑贵金属有色金属矿田。
1985年5月,地质矿产部在冷水坑矿田组织召开了全国火山岩型金、银矿经验交流会议,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科学院院长陈毓川先生主持会议。
1985~1986年,地质矿产部地质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技术经济研究室联合组成专题组,对冷水坑矿田铅锌(银)矿及银(铅锌)矿进行了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研究工作,提交了《冷水坑矿田铅锌(银)矿及银(铅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报告》(912队,19~1982),肯定了银(铅锌)矿的经济价值。
1988年,912队提交了《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912队,1987),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C+D级银金属量664t、铅+锌金属量13.42万t;并提交了银路岭矿区103~112线0m标高以上勘探报告,获得C+D级储量银664t,铅53 412t,锌80 847t;伴生银53t,镉550.4t。同时完成了《贵溪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扩大远景及金、铜成矿条件》(912队,1986~1988)研究报告。
1990年,912队提交了《鲍家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912队,1990),经赣地发[1990]095号文批准C+D级银金属量3336t,其中C级2033t,共生铅锌143万t。
1990年5月,912队对鲍家矿区100~108线+180m标高以上,120~130线+50m标高以上范围银矿承包矿段进行了勘探。
1990年6月~1994年7月,912队矿研室对冷水坑矿田进行典型矿床研究。1992年提交了《冷水坑银矿地质研究报告》(912队,1992);1994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 线银铅锌矿勘探报告》(912队,1994),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批准B+C+D级银金属量806t,其中B级25t,共生铅锌B+C+D级铅金属量35 644t,锌53 223t;表外银矿C+D级银金属量143t,共生铅锌C+D级铅金属量10 349t,锌15 562t,伴生金525 kg,伴生硫21.51万t。铅+锌金属量20.37万t。
1994年,912队提交了《江西省金溪枫山埠-贵溪冷水坑多金属成矿区划报告》(912队,1994)。
在开展冷水坑矿田勘查工作期间,912队对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陆续开展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土壤测量、磁法测量、槽探、钻探等工作,1990~1991年对该区开展了普查工作,主要对矿区东部斑岩型矿体进行探索,获得银(铅锌)D+E级银金属量26.6t、铅637.22t、锌175.73t。
1995年,912队内部编制了《江西省贵溪县下鲍矿区银铅锌普查报告》获 D+E 级银金属量1585t。
2000~2001年,该区列入国土大调查项目:“江西贵溪银坑-金溪饶家山银多金属矿产富集区调查评价”范围,通过大量调查工作,在冷水坑矿田及圈出了麻地(AP1)、碧溪北(AP2)和冷水坑矿田(AP3)、小源(AP4)4个综合化探异常,并圈出了阳泗坂、银珠山、麻地、碧溪、银坑等5个地磁低缓正异常。AP3异常为冷水坑矿田分布范围,阳泗坂地磁低缓正异常与下鲍矿区主矿体重叠较好。勘查区内麻地(AP1)、碧溪北(AP2)综合异常与冷水坑矿田(AP3)综合异常相似,具有各元素重合性好、强度大、峰值高等特点,另外麻地地磁低缓正异常与AP1异常呈重叠之势,上述异常显示了区内具有良好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信息。
2000年,进一步加强了对F2推覆构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 F2推覆构造不是向北西凸出的“弓”形,而是继续向北延伸,并在距离矿田北面20 多千米的“鬼谷子洞”发现F2推覆构造,冷水坑矿田向北东方向寻找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的构想初步形成。中国科学院翟裕生院士来912队指导找矿工作并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认为银珠山矿区北矿段寻找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有较好的前景。2005年在银珠山矿区北矿段冷水河以北的小源村西施工了ZK13906 探索钻孔,2005年5月设计批准实施,该孔于2005年11月26日终孔,在穿过F2推覆构造后,在下侏罗统火山岩中见有两层厚度较大、品位较富的层控热液型铅锌银矿体,矿石类型与下鲍矿区相类似。该孔的施工及见矿,为在银珠山矿区北矿段内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1~2003年,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详查被列为国土部“矿产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下鲍矿区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勘查取得了重大成果。探获/储量122 b+333银金属量1182t,其中122 b基础储量688t;低品位银(333)81t,伴生银(333)84t。共生铅锌金属量:银矿石生铅82 447t、锌107 900t;低品位银矿石生铅14 891t,锌26 435t;铅锌矿石中铅62 842t,锌83 426t。伴(共)生金属量2931 kg,共生铁锰矿石量1010.62万t,以及伴生硫466 906t,镉1415t。
2002年,912队对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开展了详查工作,进一步扩大了银铅锌的储量,而且在矿区首次发现了金矿体,为矿区乃至整个矿田的找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003年,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首区段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912队,2003),经赣地矿办发[2003]35号文、赣国土资认储字[2003]113号文批准/储量(122b+333)银金属量640t,铅+锌金属量35.70万t。
2004年,912队完成了《下鲍银铅锌矿详查报告》(912队,2004)和《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130+1~144 线详查报告》(912队,2004),2006年由江西银海矿业公司建成日处理矿石量1000t的矿厂,开发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这也是目前的主要开矿区。
2003~2006年,银珠山矿区铅锌银(金)矿详查被列为国土部“矿产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由912队组织实施,并于2003年7月申报立项。野外工作于2004年初启动,2006年3月结束。2006年年初,江西省国土厅组织专家进行了野外验收,对项目工作完成情况及质量成果给予了好级评价。2006年9月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银铅锌(金)矿详查报告》(912队,2006),江西省国土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并以赣国土地勘函[2009]11号文印发《“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银铅锌(金)矿详查中间报告”评审意见》予以通过。
2005年8月,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鲍家银铅锌矿区100~120线扩大矿区范围储量地质报告》(912队,2005)。
2006年,912队提交了《贵溪市冷水镇铅锌矿储量地质报告》(912队,2006),经赣国土资储备字[2006]005号文、赣金林储审字[2006]005 号文批准/储量(333)铅+锌金属量5.07万t,伴生银金属量69t。
2006年6月,912队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银矿详查报告》(912队,2006),通过综合研究在区内首次发现了厚度较大并与下鲍矿区相似的银铅锌矿体,这一重要发现不仅对提高矿床的经济价值有直接的意义,而且为在冷水坑矿田(老矿区)部署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2008年,912队完成了《冷水坑矿田及找矿方向工作汇报》(912队,2008)和《冷水坑银矿田地质介绍》(912队,2008)。
2006~2009年,912队与江西省三明市天潭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对银珠山矿区内的北部(小源矿区)进行了详查。2009年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铅锌银矿详查地质报告》(912队,2009),江西省国土厅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2009年7月22日以赣金林储审字[2009]033号文对该报告的储量给予了备案。同年还提交了《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南矿段铅锌银矿普查地质报告》(912队,2009)。
2007年,912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及隐伏矿预测研究”项目。主要研究任务为以冷水坑银多金属矿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田银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建立该矿田成矿的三维成矿模式,在综合物、化、遥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该区的找矿模型,用以指导冷水坑矿田隐伏矿床(体)预测和区域上的找矿工作。
2011年,912队完成了《冷水坑矿田储量汇总》(912队,2011)。
目前,912队对冷水坑矿区成矿预测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首批圈定麻地-燕山、五里山-东岗山、闽坑-岭西、熊家山4个主要银铅锌矿成矿预测区。经过钻孔验证,在冷水坑矿区东北部的麻地地区初步发现一大型银铅锌矿床,为冷水坑矿区查找后续,扩大矿产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冷水坑矿田的发现到现今,历经“脉带型”铅锌矿、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等几个相互交织的找矿阶段。
(1)“脉带型”铅锌矿
1966年秋,912队据群众报矿线索及县志,发现脉状铅锌矿。主要成果为《贵溪县冷水坑银路岭银铅锌矿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11)。
(2)斑岩型铅锌矿、斑岩型银矿
15年,912队查明银路岭、银珠山、鲍家为大型斑岩型铅锌矿床,并于1982年结束铅锌矿详查。主要成果有《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矿区铅锌(银)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江西省贵溪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矿区地球化学特征》(1982),《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1987), 《鲍家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1990),《江西省贵溪县冷水乡鲍家矿区 线银铅锌矿勘探报告》(1994),《江西省贵溪市鲍家银铅锌矿区100~120线扩大矿区范围储量地质报告》(2005)。
同时,层控热液型找矿工作亦有所进展。
(3)层控热液型银铅锌矿
1983年开展银矿普查,1985年转入详查、勘探。截至2002年,除已知矿区外,区内普查找矿的新进展、新发现不断涌现。查证了下鲍层控热液型大型富银铅锌矿床,新发现并初步评价了营林层控热液型银矿床,新发现银坑层控热液型富铅锌矿床,伴生银、金等,具中型规模远景。
主要成果有《银路岭银(铅锌)矿勘探地质报告》(1987),《贵溪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扩大远景及金、铜成矿条件》(1986~1988),《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首区段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2003),《下鲍矿区银铅锌矿详查报告》(2004),《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下鲍矿区银铅锌矿130+1~144线详查报告》(2004),《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银铅锌(金)矿详查报告》(2006),《贵溪市冷水镇铅锌矿储量地质报告》(2006),《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及隐伏矿预测研究》(2007),《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矿区北矿段铅锌银矿详查地质报告》(2009),《江西省贵溪市冷水坑矿田银珠山南矿段铅锌银矿普查地质报告》(2009)。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