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贵金属检测公司_佳木斯贵金属
1.中国东北部陆缘区构造演化
2.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3.黑龙江省年国土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4.黑龙江的地理环境
5.花岗岩含矿专属性分析
1948年,随着人民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
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当时任华北人民董必武同志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符号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写Y加上两横即“?”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历时71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币于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纸币和5角、1元硬币除外),目前流通的人民币,主要是1999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1]?。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此间举行的会议上透露信息:将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议认为,在中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百度百科-人民币
中国东北部陆缘区构造演化
1.成矿域(Ⅰ级成矿区带)
Ⅰ1-古亚洲成矿域 Ⅰ2-秦祁-昆成矿域 Ⅰ3-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 Ⅰ4-滨西太平洋成矿域 Ⅰ5-前寒武纪地块成矿域 成矿域属洲际性的成矿单元,受全球性地质构造带(区)所控制, 受控于特定的构造旋回及相应的成矿旋回。在每个成矿域内,由于地 区性的地质构造环境及演化的差异而有成矿省及成矿区 (带) 的形成。 后期新形成的成矿域通常叠加在前期已形成的古成矿域之上, 存在后 期成矿作用整体叠加在前期构造单元或部分构造单元之上, 成矿域界 线有可能穿过已存在的一些成矿省或成矿区(带) ,他是地球演化 过程中的某一地区历史时段内发生的成矿作用结果, 如滨西太平洋成 矿域穿过华北陆块和秦岭-大别等成矿省。
2.成矿省(Ⅱ级成矿区(带))
Ⅱ-1 吉黑成矿省 Ⅱ-2 内蒙-大兴安岭成矿省 Ⅱ-3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 Ⅱ-4 华北陆块成矿省 Ⅱ-5 阿尔泰-准噶尔成矿省 Ⅱ-6 天山-北山成矿省 Ⅱ-7 塔里木陆块成矿省 Ⅱ-8 秦岭-大别成矿省 Ⅱ-9 祁连成矿省 Ⅱ-10 昆仑成矿省 Ⅱ-11 下杨子成矿省 Ⅱ-12 华南成矿省(含台湾岛和海南岛) Ⅱ-13 上扬子成矿省 Ⅱ-14 三江成矿省 Ⅱ-15 松潘-甘孜成矿省 Ⅱ-16 雅鲁藏布江成矿省。
3.成矿区(带)(Ⅲ级成矿区(带))
(1)吉黑成矿省(Ⅱ-1) Ⅲ-1 完达山中生代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区 Ⅲ-2 太平岭-老雅岭古生代、中生代金铜镍铅锌银铁成矿区 Ⅲ-3 佳木斯-兴凯新太古元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铁多金属非 金属成矿区 Ⅲ-4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太古宙、晚古生代、中生 代铁金铜镍银铅锌成矿带 Ⅲ-5 松辽盆地新生代油气铀成矿区。
(2)内蒙-大兴安岭成矿省(Ⅱ-2) Ⅲ-6 额尔古纳中生代铜钼铅锌银金成矿带 Ⅲ-7 大兴安岭北段晚古生代、中生代铅锌银金成矿带 Ⅲ-8 大兴安岭南段晚古生代、 中生代金铁锡铜铅锌银铍铌钽矿床 成矿带 Ⅲ-9 二连-巴音查干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铜铁铬铅锌银成 矿带 Ⅲ-10 锡林浩特-索伦山元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铜铁铬金钨 锗萤石天然碱成矿带
(3)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Ⅱ-3) Ⅲ-11 华北陆块北缘东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铜银铅锌镍 钴硫成矿带 Ⅲ-12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银铅锌铁硫 铁矿成矿带 Ⅲ-13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铁铌稀土金铜 铅锌硫成矿带
(4)华北陆块成矿省(Ⅱ-4) Ⅲ-14 胶辽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铜铅锌银菱镁矿滑石石墨 成矿带 Ⅲ-15 鲁西中生代金铜铁成矿区 Ⅲ-16 华北盆地新太古代、中新生代铁煤油气成矿区 Ⅲ-17 小秦岭-豫西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金钼铝土 矿铅锌成矿带 Ⅲ-18 五台-太行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金铁铜钼钴 银锰成矿区 Ⅲ-19 晋西-陕东黄河两侧元古宙、晚古生代铝土矿稀土铜铁金 煤盐类成矿带 Ⅲ-20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新生代油气煤盐类成矿区 Ⅲ-21 阿拉善元古宙、新生代铜镍铂族萤石成矿区
(5)阿尔泰--准噶尔成矿省(Ⅱ-5) Ⅲ-22 哈龙-诺尔特晚古生代、中生代金铅锌铁稀有宝玉石云母 成矿带 Ⅲ-23 克兰晚古生代铁铜锌金银铅成矿带 Ⅲ-24 准噶尔北缘晚古生代、新生代铜镍钼金沸石膨润土成矿带 Ⅲ-25 准噶尔西缘晚古生代金铬成矿区 Ⅲ-26 准噶尔盆地晚古生代、中生代油气铀煤盐类成矿区
(6)天山-北山成矿省(Ⅱ-6) Ⅲ-27 博格达晚古生代铜锌石墨盐类成矿区 Ⅲ-28 阿拉套-赛里木晚古生代锡钨铅锌成矿区 Ⅲ-29 土哈盆地中、新生代油气煤铀沸石膨润土盐类成矿区 Ⅲ-30 西天山前寒武纪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铀煤铜(钼) 锰铁镍金银稀有金属云母盐类矿床成矿区 Ⅲ-31 觉洛塔格-星星峡晚古生代铜钼金银镍成矿带 Ⅲ-32 南天山马鬃山晚古生代铁金铅锌银钒铀稀有稀土磷灰石蛭 石菱镁矿滑石矿床成矿带 Ⅲ-33 额齐纳旗晚古生代铜铁(萤石)成矿区 Ⅲ-34 北山前寒武纪、晚古生代多金属铁铜镍金铅锌银磷稀有金 属矿床成矿带 Ⅲ-35 萨阿尔明晚古生代、中生代、金铁锰铅锌稀有金属盐类成 矿带 Ⅲ-36 西南天山晚古生代金铜铅锌银锑铀锡成矿带
(7)塔里木陆块成矿省(Ⅱ-7) Ⅲ-37 塔里木中、新生代油气煤铀盐类矿产成矿区 Ⅲ-37--1 库车新代油气铀成矿带; Ⅲ-37--2 阿瓦提--沙雅中、新生代油气煤成矿带; Ⅲ-37--3 柯坪晚古生代 Pb Zn Fe V Ti 成矿区; Ⅲ-37--4 卡塔克--满加尔新生代油气成矿区; Ⅲ-37--5 塔里木南缘盐类矿产成矿带。
(8)秦岭-大别成矿省(Ⅱ-8) Ⅲ-38 北秦岭早古生代、中生代金铜银锑钼成矿带 Ⅲ-39 桐柏-大别元古宙、中生代金铅锌银非金属成矿带 Ⅲ-40 南秦岭晚古生代、中生代铅锌银铜铁汞锑重晶石成矿带
(9)祁连成矿省(Ⅱ-9) Ⅲ-41 走廊古生代新生代铁锰萤石盐类成矿带 Ⅲ-42 北祁连元古宙金铜铁铬钨铅锌成矿带 Ⅲ-43 南祁连古生代铜锌铅银镍磷成矿带 Ⅲ-44 拉鸡山早古生代铜金镍成矿带
(10)昆仑成矿省(Ⅱ-10) Ⅲ-45 柴达木新生代锂硼钾盐钠盐镁盐芒硝石膏天然碱卤盐 (水) 矿床成矿区 Ⅲ-46 阿尔金早古生代铜金石棉成矿带 Ⅲ-47 东昆仑前寒武、晚古生代、中生代金铜铅锌铁成矿带 Ⅲ-48 公格尔前寒武、晚古生代金铜铅锌宝玉石成矿带 Ⅲ-49 塔什库尔干前寒纪、晚古生代金铜成矿带 Ⅲ-50 喀喇昆仑中生代铜铅锌金成矿带
(11)下扬子成矿省(Ⅱ-11) Ⅲ-51 苏北坳陷新生代油气盐类成矿区 Ⅲ-52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铜金铁铅锌硫成矿带 Ⅲ-53 江南地块中生代铜钼金银铅锌成矿带 Ⅲ-54 江汉坳陷中生代、新生代金稀土盐类成矿区
(12)华南成矿省(含台湾省,Ⅱ-12) Ⅲ-55 浙闽沿海中生代非金属铅锌银成矿带 Ⅲ-56 闽粤沿海中生代锡钨铅锌银非金属成矿带 Ⅲ-57 杭州湾-武夷山北段古生代、中生代铅锌银钨锡稀土稀有 矿床成矿带 Ⅲ-58 湘中-赣中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铁钨锡锑铅 锌稀有成矿区 Ⅲ-59 南岭中段中生代锡银铅锌稀有稀土成矿区 Ⅲ-60 粤中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银铁金钨锡稀有成矿区 Ⅲ-61 粤西-大明山中生代钨锡铅锌金银成矿区 Ⅲ-62 海南元古宙、中生代、新生代铁铜钴金银铝土矿水晶高岭 土成矿区
(13)上扬子成矿省(Ⅱ-13) Ⅲ-63 龙门山-神农架早古生代、新生代铁金磷成矿带 Ⅲ-64 湘西-黔东中生代锑汞金磷滑石成矿区 Ⅲ-65 渝南-黔中古生代、中生代铁汞锰铝成矿带 Ⅲ-66 四川盆地新生代铁铜油气盐类矿产成矿区 Ⅲ-67 江东侧川滇黔晚古生代、中生代铅锌银磷成矿区 Ⅲ-68 右江地槽中生代金铅锌锑铜锰铝磷成矿区 Ⅲ-69 杨子地台西缘元古宙、晚古生代、中生代铁钛钒铜铅锌铂 银金稀土成矿带
(14)松潘-甘孜成矿省(Ⅱ-14) Ⅲ-70 松潘-玛多晚古生代金银铅锌稀有金属成矿区 Ⅲ-71 可可西里-盐源中生代、新生代金铜锌稀有稀土成矿带 Ⅲ-72 藏东-拉竹龙新生代铜钼金铁盐类成矿带
(15)三江成矿省(Ⅱ-15) Ⅲ-73 白玉--中甸印支、燕山、喜山期银铅锌铜金锡成矿带 Ⅲ-74 三江北段中生代、新生代铜钼银金铅锌成矿带 Ⅲ-75 大理-景谷中生代、新生代铜锌钼金铅锌成矿带 Ⅲ-76 澜沧-保山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铅锌银铜金铁成矿 带 Ⅲ-77 西盟中生代、新生代锡钨稀土成矿区
(16)冈底斯—西昆仑成矿省(Ⅱ-16) Ⅲ-78 羌塘-昌都新生代铜钼金银盐类成矿带 Ⅲ-79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中生代、新生代铜钼金铁盐类成矿带 Ⅲ-80 藏南喜马拉雅喜山期汞锑金银成矿带 全国统一分出五个成矿域,16 个成矿省,80 个成矿区(带)。
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中国东北部陆缘是由多个不同性质的陆块及构造带所组成,陆壳固结成核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极其复杂的地质过程。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将该区地壳演化与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初步概括为太古宙古陆核的形成过程、元古宙裂谷及断拗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古亚洲洋”的形成与封闭过程及古太平洋构造域形成与发展。
一、太古宙陆核的形成与演化
研究区太古代陆核主要有古太古代辽东地区的鞍本地块、中新太古代辽北和吉南地区的铁岭-龙岗地块,以及新太古代的佳木斯地块。
鞍本地块出露古太古代陈台沟表壳岩,为火山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同期侵入的白家坟花岗质糜棱岩。在中太古代发育大面积的铁架山花岗岩。在新太古代,本区沉积一套火山碎屑和陆缘碎屑的沉积岩,并夹有磁铁石英岩,为中国重要的铁矿赋矿层位。在鞍山群之后随即有钾长花岗岩的大面积侵入。
铁岭-龙岗地块出露中太古代的龙岗岩群和新太古代的夹皮沟群及清原群。龙岗岩群主要由早期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建造和后期的中酸性火山岩夹陆缘碎屑岩建造组成。夹皮沟群分布在吉南,清原群分布在辽北,前者为一套完整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硅铁质沉积岩沉积旋回;后者原岩以玄武质火山沉积岩和英安质火山沉积岩为主,夹有少量的安山质和流纹质火山沉积和陆源碎屑沉积岩。从下向上,玄武质岩浆作用减弱,中酸性火山物质和陆缘碎屑物质增多。该地块太古代出露的花岗质侵入岩有两类TTG岩石和钾质花岗岩。
佳木斯地块出露最老的岩群为新太古代的麻山岩群,为一套含紫苏辉石麻粒岩的变质程度达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属于富铝的孔兹岩系。
二、元古宙联合古陆形成、裂解与古亚洲洋初始形成
在太古代末期鞍山运动后,我国华北与东北地区的小陆块聚合形成联合古陆。随即在联合古陆的辽东-吉南位置形成东西向裂陷槽,从辽东到吉南一直到朝鲜境内裂陷槽愈来愈深。形成一套陆缘碎屑-含硼-含碳-碳酸盐-泥质岩的由浅到深的沉积组合,并在中元古裂陷槽关闭。
从中元古代开始联合古陆北部边缘自西向东依次裂开,在额尔古纳-兴安地块、松嫩地块、佳木斯-兴凯地块形成新的南北向的裂陷槽,成为古亚洲洋的最初雏形,并依次形成了中元古界兴东群和新元古界张广才岭群。前一个裂陷槽较浅,为兴东群的含铝陆缘碎屑和碳酸盐沉积,后者裂陷较深发育张广才岭群的深海沉积并伴随双峰式火山岩。两裂陷槽也分别在新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末期闭合,最终形成新一轮的联合古陆,成为Rodinia的一部分。
三、早古生代亚洲洋演化
从早寒武纪开始,额尔古纳与兴安地块、兴安与松嫩地块、松嫩与佳木斯地块之间出现陆间洋,形成稳定陆缘海碎屑岩-碳酸岩沉积,即为大兴安岭的兴隆群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的西林群。在中寒武世500Ma,整个黑龙江地区发生了一次广泛的变质和构造岩浆活动,额尔古纳地块与东侧的兴安地块沿得而布干断裂拼合,佳木斯地块与兴凯地块拼合,使黑龙江省缺失中、上寒武统,奥陶系及志留系。寒武纪和奥陶纪,在辽东和吉南地区为陆缘海沉积。全区只有吉中和延边出露零星的志留纪地层。
四、晚古生代地壳增生与亚洲洋的闭合
在泥盆纪吉黑东部地区,沉积地层表现为陆缘和碳酸盐台地沉积及中酸性火山岩熔岩喷发,而在辽东和吉南地区地层仍然缺失。
石炭纪330~300Ma:松嫩地块和额尔古纳-兴安地块沿嫩江-黑河断裂带拼合,以早—中二叠世沿嫩江—黑河一线发育290~260Ma的造山后碱长-碱性花岗岩为标志。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10~280Ma:佳木斯地块沿牡丹江断裂带与松嫩-额尔古纳-兴安地块拼合,以牡丹江断裂西缘、松嫩地块东缘发育的325~299Ma活动大陆边缘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等I型花岗岩类,以及270~240Ma的造山后碱长-碱性花岗岩体为标志。
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早期(260~240Ma):额尔古纳-兴安-松嫩-佳木斯地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古亚洲洋沿西拉木伦河—延吉一线拼合及闭合。以沿该带二叠纪中期出现古动物群的混生,发育各种与碰撞有关的岩石,如吉林大玉山248±3Ma同碰撞花岗岩,以及该带北部发育230~200Ma的造山后碱性花岗岩等为标志。
五、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形成与发展
(一)早—中侏罗世(200~160Ma)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至少可能始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俯冲挤压作用使岩石圈加厚,由于幔源岩浆底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总体呈NNE展布的早—中侏罗世I型花岗岩带,表征壳幔混合作用的含镁铁质包体的花岗闪长岩发育,壳-幔相互作用与此期大规模有色、贵金属成矿关系密切。
(二)早白垩世(120~100Ma)
早白垩世,持续强烈俯冲后加厚的岩石圈发生大规模拆沉、伸展和巨大减薄,引发软流圈上涌,使上部岩石圈物质发生部分熔融而导致强烈的岩浆活动,同时伴生大规模的流体、成矿作用,是省内内生金矿的最重要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期。
六、新生代大陆伸展及太平洋板块的活动
以敦-密断裂、伊-舒断裂带早第三纪(古近纪)的拉分-裂陷复合盆地的发展为标志。拉张期形成了多期的玄武岩喷发,闭合时盆缘断裂向盆地内发生仰冲。早第三纪(古近纪)末期新的拉伸出现,以桦甸永胜屯霞石正长岩(40Ar-39Ar年龄31.7Ma、锆石高精度测年31.6±1.3Ma)侵位为标志。敦-密断裂带,伊-舒断裂带再次打开,接受河湖和陆源碎屑堆积的同时,又有多期玄武岩的喷发活动。于上新世晚期盆地闭合,形成新的对冲构造。尔后,本区进入新生代的大陆伸展拉张向东蠕散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期。
图1-2 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图
黑龙江省年国土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中国东北部陆缘虽是由多个不同性质的地体和构造带组成,成矿地质背景复杂。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地体和构造带/深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对区域成矿有明显的时空制约性。因此,地质序列的建立对我们研究区域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构造演化经历了太古宙成核、元古宙裂谷(局部成核)、古生代“古亚洲洋”形成与封闭(局部成核)、中生代洋-陆俯冲和新生代裂谷作用5个重要阶段和过程。在区域上,本区太古宙陆块实质是华北古陆的东缘部分,而辽南太古宙陆块可能是独立古陆;佳木斯-麻山陆块可能是相邻西伯利亚与华北古陆之间的独立古陆,的中浅变质岩系为边缘古陆;呼兰群的变质压力相对高,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可能反映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古亚洲洋”的封闭有关,但不排除之间的微陆块的拼贴作用,中生代构造是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的结果。区域金、有色金属的成矿就是在这样复杂,而又具有特定构造环境下产生的。现结合超大陆旋回与板块构造理论说、“威尔逊旋回”与“开合”观,将研究区金、有色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及相对应的找矿模型简述如下。
一、太古宙块状硫化物矿床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太古宙地壳演化至太古宙末超大陆的出现。根据对太古宙表壳岩、TTG岩系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本区可追溯的主要构造迁西构造运动,这期运动导致鞍山-辽北-龙岗陆核雏形(如白山、板石沟、辽南等地)并于中太古代陆核基本形成,而阜平(鞍山)构造运动发生在新太古代初期,主要以伸展作用为主,形成了新太古沉积盆地及绿岩带堆积。
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的含矿建造为古太古界的通什组中低级角闪岩相(545~640℃,0.4~0.59 GPa)变质表壳岩系(斜长角闪岩Sm-Nd:2844±48Ma,斜长角闪岩与变粒岩的Rb-Sr等时线:2624±48Ma;变粒岩锆石U-Pb:2505±15Ma)和TTG岩系(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锆石U-Pb:2519±15Ma,英云闪长岩锆石U-Pb:2511±1~2520±16Ma,英云闪长岩黑云母40Ar/39Ar:2578±6Ma)基本一致(李俊建等,1996),变质表壳岩的原岩为玄武岩-玄武质凝灰岩(1%±)之上的碱钙质(10%~15%)中酸性(60%~65%)火山岩系,局部夹杂有一些黏土质沉积岩(27%±),整体为一套具有绿岩性质的原岩组合;与北美Noranda地区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一致,均主要赋存在流纹岩中及安山岩(下)和流纹岩(上)之间;容矿岩石是酸性火山岩类。李俊建等(1996)研究认为火山作用的形成环境类似于现代岛弧的大陆边缘活动带,而张秋生()的研究显示这套岩系较为富钠。考虑到太古宙地壳厚度较薄等因素,火山作用环境更可能是海底火山喷发的地幔热柱或热点构造系统(与显生宙相比小得多)。矿体呈螺旋柱状,矿体的变质变形与表壳岩一致;含矿岩相是变粒岩,原岩为流纹质火山岩,位于中-酸性火山岩系的安山凝灰岩-安山岩之上,可能反映早期成矿发生在古火山作用晚期的火山溢流相和颈相,初步确定这类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至少经过了太古代的火山喷溢作用、变质变形作用,成矿模式参见图3-4。
图3-4 太古宙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成矿动力学模式图
而其后的变质及变形作用,并且发生了塑性流动,使矿体在褶皱的转折端和两期褶皱的核部矿体相对增厚,并受到右旋顺层剪切的作用,矿体发生层间错动,在局部拉张空间富集。
基于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化探等方面的特征,建立的区域综合找矿模式(表3-4),即:成矿时代太古宙、元古宙克拉通裂谷槽盆中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环境、褶皱构造、Au-Ag-Hg-Cu-Pb-Zn-Mo元素组合异常和升高的正磁场,不规则相对重力高梯度带构成了区域找矿标志与找矿模型。
表3-4 太古代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区域找矿模型
二、元古宙沉积铅锌银金铜钴矿床区域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元古宙经历了五台、吕梁、晋宁、张广才、兴凯5个构造阶段。五台、吕梁构造运动先后在辽吉南部裂谷区形成了老岭群/辽河群的中下部初期裂谷或拗拉槽环境的陆相堆积物为主的海相沉积、收缩后再次拉张环境下的集安群/兴东群及辽河群上部的海相中酸性火山沉积,在吉林东部太古宙陆核内部及边部形成了海相BIF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建造,并发生了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原地-半原地花岗岩。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晋宁构造运动对本区的影响,从全球来讲这次构造是中元古代末期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开合,在辽吉地区对格林尔运动全球Rodinia超大陆形成的积极响应可能包括夹皮沟断裂带的片麻岩、鸡西石场屯混合花岗岩、兴凯地块西缘同期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984Ma等,而黑龙江中元古代时主要表现佳木斯地块裂解(依兰、萝北、牡丹江、虎林一带),形成火山硅质-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及蛇纹岩岩块、原地-半原地花岗岩侵入;张广才岭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现今的吉黑中部地区,以中酸性火山-沉积作用及片麻状混染花岗岩、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兴凯构造运动(Rodinia超大陆)表现陆缘海(洋)盆形成到前寒武纪末—早寒武世初新的超级大陆出现。
根据对这一时期有色贵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研究表明,区内铅锌银矿床、金矿床及铜钴矿床的容矿围岩是古元古代辽河群的海相碳酸盐、碎屑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形成环境为地壳下降环境及地壳下降转化抬升浅海-滨海形成的海湾-湖环境,伴有海底火山堆积,且大多数矿床内可识别出斜层理、胶体球粒等沉积-同沉积组构。因此,可以断定成矿动力学系统是元古宙凹陷海相沉积形成。其中,浅海盆地处的热水喷流作用及成岩作用形成富含Pb,Zn,Ag,Au等物质的初始矿体;而盆地内深水凹陷带内生物化学作用及成岩作用形成富含Co,Cu,Ni及有机质的初始矿体(图3-5)。
图3-5 元古宙喷流沉积铅锌银金铜钴矿床区域成矿动力学模式图
区域变质作用产生的变质热液改造之前形成的矿体,使其品位发生变化。构造变形作用使矿体随地层褶皱而褶皱,该过程中矿体物质组分有所迁移或重新分配,矿体出现重新定位。而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提供了金属成矿物质活化、迁移所需的热量,同时岩浆上侵带来的岩浆水与地下水混合,这种流体不断从地层中淋滤、溶解金属矿物,成为含矿热水溶液,促使成矿金属元素活化、迁移、聚集而再一次成矿。
基于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化探等方面的特征,建立的区域综合找矿模式(表3-5,表3-6),即:成矿时代元古代、元古代凹陷海相沉积环境、褶皱构造、Au-Ag-Cu-Pb-Zn-Co-Sb-As元素组合异常、重力高异常带或重力高异常边缘及强跃变磁场特征构成了区域找矿标志与找矿模型。
表3-5 元古宙喷流沉积铅锌银金矿床区域找矿模型
表3-6 元古宙有机质沉积铜钴矿床区域找矿模型
三、古生代沉积与叠加热液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
早寒武世在全区形成稳定陆缘陆表海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中晚寒武世全区普遍缺失中-上寒武统。而在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和佳木斯地块普遍发育460~517Ma的碰撞后碰撞花岗岩类,而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具孔兹岩系特点的变质基底存在500Ma左右的变质作用。因此,从沉积作用、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可以推断早古生代的构造具有广泛性,可能正是泛非期造山作用。而后古亚洲洋—直向南后退消减,具体表现为:石炭纪(300~330Ma),松嫩地块和额尔古纳-兴安地块沿嫩江-黑河断裂带拼合;晚石炭世—早二叠世(280~310Ma),佳木斯地块沿牡丹江断裂带与松嫩-额尔古纳-兴安地块拼合。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早期(240~260Ma),额尔古纳-兴安-松嫩-佳木斯地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古亚洲洋沿西拉木伦河—延吉一线拼合及闭合。
根据对这一时期有色贵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研究表明,区内部分金矿床、铁矿床及铜矿床(如:东风山铁金矿床、红太平铜矿床)主要赋存在早中寒武世—早志留世的形成海相火山-碎屑碳酸盐沉积环境中及二叠世火山-陆屑碳酸盐沉积环境中。因此,可以断定该列矿床成矿动力学系统是海相火山岩-陆屑碎屑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其中,东风山、东风林场铁金矿床海底火山喷气-化学沉积作用成矿;而红太平铜矿床等为海底火山喷流沉积系统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图3-6)。
图3-6 古生代古亚洲洋演化、火山-沉积成矿动力学模式图
此外,区内还发育大量与二叠世岩浆活动有关的金铜矿及铅锌矿(如:老柞山金矿、桓仁铅锌矿)。考虑到该次岩浆活动主要与古亚洲洋俯冲及陆陆碰撞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断定该列矿床成矿动力学系统是洋壳俯冲或陆陆碰撞环境。再结合上述矿床内的岩浆岩地球化学属性,认为其形成动力学机制为古亚洲洋俯冲板片携带流体、熔体交代作用而形成的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经部分熔融作用形成花岗杂岩上侵与围岩发生矽卡岩化而形成老柞山中矿带、东矿带矽卡岩型金矿床及桓仁矽卡岩型铅锌矿(图3-6)。而老柞山金矿西矿带矿化发生在白垩世,其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诱发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基于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化探等方面的特征,建立的区域综合找矿模式(表3-7)。
表3-7 古生代沉积与叠加热液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四、中生代深断裂幔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构造运动是印支期晚期联合古陆的裂解。系指对全球性的Pangaea联合古陆裂解响应的幔隆与超壳断裂构造,即全球的表现是大型带状幔隆与超壳断裂产生,在中国东部的具体表现是郯庐幔隆带与超壳断裂作用,涉及本区的是伊-舒、敦密幔隆-断裂带。代表性的矿床主要是产于基性-超基性岩体中的红旗岭铜镍矿床、赤柏松铜镍-PGE 矿床、茶尖岭铜镍矿床、长仁铜镍矿床、漂河川铜镍矿床等。它们都是超壳深断裂的产物,如辉发河-古洞河断裂带控制了红旗岭-漂河川铜镍矿带及长仁-獐项铜镍矿带,而本溪-通化断裂带控制了赤柏松铜镍矿田等。但根据对上述铜镍硫化物矿床、铜镍-PGE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研究表明,产于上述两个断裂带内的矿床具有不同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具体如下:
红旗岭、茶尖岭、漂河川等矿床产在兴蒙造山带东段,其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和佳木斯地块的碰撞拼合密切相关。陆陆碰撞作用直接导致东北地区岩石圈的垂向加厚,随后由于重力不稳定发生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拆沉,从而导致岩石圈的拉张减薄和软流圈上涌,使上覆的先存亏损岩石圈地幔发生减压部分熔融,原始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但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明显地壳物质的混染(图3-7)。
图3-7 中生代深断裂幔源岩浆成矿模式图
而赤柏松等矿床产在华北地台北缘东端,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古亚洲大陆俯冲的大陆边缘北东向深断裂体系内,成矿作用发生在中生代早白垩世或侏罗纪。区域地质研究表明,该区进入中生代或从三叠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侏罗纪,区域上发生大规模的磨拉石建造;中侏罗世造山后岩浆大规模侵位,以黄泥岭花岗岩为代表,预示燕山期早期的造山作用趋于结束;晚侏罗世该区逐渐转化为大陆边缘弧后地壳伸展环境,先后发生大规模岩浆深成作用与火山喷发作用。Sr,Nd同位素(显示含矿岩相E-MORB型地幔源的特征,具有玄武岩浆与下地壳物质强烈混染作用后的岩浆属性。可认为初始玄武质岩浆来自E-MORB型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初始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并与太古宙下地壳物质发生强烈的混合作用是导致形成赤柏松矿床的关键所在(图3-7)。
基于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化探等方面的特征,建立的区域综合找矿模式详见表3-8。即:成矿时代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古亚洲大陆俯冲的大陆边缘北东向深断裂环境、断裂构造、Cu-Ni-Co-Zn-Pb-S元素组合异常和重力高异常带,负磁场区上的强度较弱的局部相对高异常的边部构成了区域找矿标志与找矿模式。
表3-8 中生代深断裂幔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五、侏罗纪斑岩-接触交代热液钼铅锌矿床区域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进入燕山期,研究区进入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岩浆热动力过程,即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欧亚板块下俯冲作用过程的脱水、去气及大离子元素及由此产生的壳幔物质循环过程。其中侏罗纪发育大量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和矽卡岩型铜铅锌矿等,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部陆缘兴蒙造山带东段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区。
区内侏罗纪的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是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而上述矿床都与该次岩浆活动所产生的花岗杂岩密切相关。根据上述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研究表明,其产生与该次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断定该矿床成矿动力学系统是大洋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环境。但不同矿床具有不同的物源演化过程,即: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下地壳熔融产生岩浆并与之混合形成岩浆房,混合岩浆房分异结晶作用形成花岗杂岩及相伴生的矿床,如大黑山钼矿床、刘升店钼矿床;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下地壳熔融形成岩浆房,岩浆房分异结晶作用形成花岗杂岩及相伴生的矿床,如:天宝山铜铅锌钼矿床、新华龙钼矿床(图3-8)。
图3-8 侏罗纪浅成热液-接触交代热液成矿模式图
基于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化探等方面的特征,建立的区域综合找矿模式详见表3-9。
六、侏罗纪—白垩纪深成中温热液金矿床区域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主要是指五龙、四道沟、海沟、夹皮沟金矿带等一系列热液金矿床成矿体系。经成矿时代测定,上述矿床形成时代都集中在130~170Ma之间,即侏罗纪—白垩纪。该时间段内的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与东侧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即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岩石圈加厚,进而发生岩石圈拆沉,导致了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伸展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广泛发育。
表3-9 侏罗纪斑岩-接触交代热液钼铅锌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从成矿动力学角度分析,早期形成与俯冲洋壳(伊泽奈奇)脱水作用有关的地壳部分熔融的壳源物质为主的花岗岩,在脱水与CO2阶段岩石圈地幔富集,并发生大规模的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玄武质岩浆;玄武质岩浆上侵过程一方面表现底侵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内侵作用;底侵作用加热地壳,
可能是形成大规模的含矿流体的关键,内侵作用主要表现为壳幔混合型花岗杂岩,这一过程过程亦可提供热,形成含矿流体,含矿流体形成主要发生在地壳去硅部分。就本区的典型矿床而言,夹皮沟金矿成矿可能属于前者,而五龙、海沟金矿成矿可能属于后者(图3-9)。
图3-9 侏罗纪-白垩纪深成中温热液成矿学动力学模式图
基于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化探等方面的特征,建立的区域综合找矿模式详见表3-10。即:成矿时代侏罗纪—白垩纪、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断裂构造、Au-Cu-Pb-Zn-Ag-Hg-(As)元素组合异常和重力高异常与重力低异常间的弧带状梯级带,负磁异常带构成了区域找矿标志与找矿模式。
表3-10 侏罗纪-白垩纪深成中温热液金矿床综合找矿模型表
续表
七、白垩纪斑岩-浅成热液铜金矿床区域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中国东部陆缘是重要浅成热液金铜矿富集区,主要集中于延边地区位于吉林省的东部。该区广泛发育有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如刺猬沟、五凤、五星山等)和浅成中低温热液高硫化型铜金矿床(如九三沟、杜荒岭等)及类斑岩型或富金类斑岩型铜矿床(如农坪、小西南岔等)。另外,小兴安岭北麓、中亚造山带东北段还广泛发育有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如团结沟、东安、三道湾子等)。此外,在太平岭隆起带还发育有高硫化型与斑岩型共生的金厂金铜矿床。
经大量测试确定,上述矿床形成时代都集中在105~110Ma之间,即白垩纪晚期。该时间段内,研究区已完全进入太平洋构造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发生大规模火山-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区内内生金属成矿作用达到新的高潮期。因此,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与东侧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库拉板块)俯冲有关。即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俯冲大洋板片提供流体交代形成富集次生岩石圈地幔经部分熔融产生类埃达克岩浆,与下地壳重熔岩浆混合形成岩浆房,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花岗杂岩及相应的矿床;或是俯冲大洋板片提供流体交代作用形成的富集地幔,经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岩浆,使下地壳重熔形成钾质钙碱性酸性岩浆房,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花岗杂岩、火山岩及相伴生的矿床。就本区的典型矿床而言,小西南岔、金厂、团结沟等矿床成矿可能属于前者,而五凤、五星山及闹枝矿床成矿可能属于后者(图3-10)。
基于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化探等方面的特征,建立的区域综合找矿模式详见表3-11。即:成矿时代白垩纪、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断裂构造、Au-Cu-Ag-Hg-Pb-Sb元素组合异常和重力负场区波浪起伏状梯度带,磁负异常边缘构成了区域找矿标志与找矿模式。
图3-10 白垩纪斑岩-浅成热液成矿动力学模式图
表3-11 白垩纪斑岩-浅成热液铜金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续表
黑龙江的地理环境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省委省和国土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改革、狠抓落实为着力点,经过全省国土系统的不懈努力,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全省国土工作呈现出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一五”国土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耕地保护更加严格,将耕地保护目标纳入了市(地)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党政主要领导对耕地保护的责任。着手建立6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全年土地整理复垦投资2.42亿元,新增耕地5 270.41公顷。地质勘查和对外找矿合作实现新的突破,投资10 6万元,安排重点地质勘查项目38个,找矿效果良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建设项目地质灾害性评估270项,有效地避免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继续实施“绿色矿山”,投资1亿多元在大庆及周边地区布置开展了49.60万亩治理工程,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国土“十一五”规划》,全省矿产规划体系基本形成,省级矿产开发利用、地质遗迹保护、矿产储量三个专项规划已发布实施,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启动。国土有偿使用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地产总收益128.40亿元,地产纯收益53.90亿元,矿产补偿费收入9 911.20万元,实现矿业权价款收益2.18亿元。国土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全年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 435件,涉及土地面积1 587.20公顷,收回土地71.58公顷,查处无证开越界开364起,吊销矿许可证57个。
一、土地
(一)土地状况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5 264 501.67公顷(不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76%。据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省农用地面积37 921 028.76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78%,建设用地1 477 4.71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27%,未利用地5 865 498.2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95%。
农用地中,耕地11 830 442.84公顷,占农用地的31.20%;园地60 254.31公顷,占0.16%;林地22 881 758.44公顷,占60.34%,牧草地2 205 186.79公顷,占5.81%,其他农用地943 386.38公顷,占2.49%。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 153 667.47公顷,占78.06%;交通运输用地 116 256.24 公顷,占7.87%;水利设施用地208 051公顷,占14.07%。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 153 120.19公顷,占70.81%,其他土地1 712 378.01公顷,占29.19%。
与2005年相比,2006年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园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
图1 黑龙江省2006年土地利用结构构成图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6年农用地增加154 983.87公顷,年内减少18 716.45公顷,净增136 267.42公顷。
表1 黑龙江省2006年农用地变化情况 单位:公顷
(1)全省耕地年初面积11 669 498.10公顷,年内增加166 720.58公顷,年内减少 5 775.84 公顷,净增160 944.74公顷,年末面积11 830 442.84公顷,人均耕地0.3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中,15°以下耕地11 730 558.60公顷,15°以上耕地99 884.22公顷,占0.84%;旱地10 457 685.2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8.4%;灌溉水田1 243 165.27公顷,占10.51%;水浇地24 093.57公顷,占0.2%;菜地105 498.73公顷,占0.89%。2006年全省部分地市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其中佳木斯市和双鸭山市分别有41 203.51公顷和21 993.80公顷旱地变更为灌溉水田。
(2)园地年初面积60 288.39公顷,年内增加56.33公顷,年内减少90.41公顷,净减34.08公顷,年末面积60 254.31公顷。
(3)林地年初面积为22 885 139.20公顷,年内增加2 824.62公顷,年内减少6 205.38 公顷,净减3 380.76公顷,年末面积22 881 758.44公顷。黑龙江省是林业大省,林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55%,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及东南部山区。
(4)牧草地年初面积2 226 094.61公顷,年内增加3.55公顷,年内减少20 911.37公顷,净减20 907.82公顷,年末面积2 205 186.79公顷。牧草地减少面积较大的市县主要是大庆市大同区、红岗区,主要原因为油田建设影响草原植被,外加气候原因,草场严重退化,加之原详查时将部分荒草地调绘为牧草地,随着多年的放牧,已经不具备牧草生长条件,土地盐碱化极其严重。因此,2006年这部分退化草场按现状变更为荒草地。
(5)其他农用地年初面积943 741.04公顷,年内增加551.21公顷,年内减少905.87公顷,净减354.66公顷,年末面积943 386.38公顷,呈净减趋势。
(6)耕地减少去向分析。2006年全省耕地减少5 775.84公顷,减少主要去向是园地31.94公顷,林地835.87公顷,其他农用地249.89公顷,合计1 117.71公顷,流向建设用地共3 073.07公顷,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 515.8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43.23公顷,流向未利用地共1 785.06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67.54公顷,其他土地1 717.52公顷,全省耕地减少去向详见表2。
表2 黑龙江省耕地减少去向 单位:公顷
1)建设占用耕地情况。2006年,全省建设占用耕地2 873.07公顷,其中,本年度以前批准本年建设占用653.91公顷,本年度批准本年占用1 053公顷,本年度批准以前占用77.60公顷,本年度未批先建占耕地61.45公顷,本年度前未批先建占耕地143.83公顷,在建设占用耕地中,变更量相对较大的为交通及城市建设占用。
2)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情况。2006年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342.31公顷,其中,耕地改园地31.94公顷,建设生态农业及畜禽饲养310.37公顷,从2006年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来看,全省各地在建设生态农业方面取得进展。
3)生态退耕情况。据变更调查统计,退耕面积为675.37公顷。
4)其他占用耕地情况。2006年全省其他原因减少耕地1 885.09公顷,主要是五常市修建磨盘山水库占用部分耕地。
(7)耕地增加来源情况分析。2006年全省耕地年内增加166 720.58公顷,主要来源于农用地12 481.47公顷(园地为17.98公顷,林地为3 444.02公顷,牧草地为8 625.64公顷,其他农用地为398.63公顷),建设用地157.62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154.5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为2.3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为0.71公顷),未利用地 154 076.69 公顷(未利用土地为147 916.23公顷,其他土地为6 160.47公顷),黑龙江省耕地增加来源详见表3。
表3 黑龙江省耕地增加来源 单位:公顷
从上述数据来看,全省耕地增加主要来自于开荒、土地开发及土地整理。
1)土地开发。全省2006年度耕地增加量为55 624.93公顷,位于东部三江平原地区。上述地区是全省宜农后备较为丰富地区,其中农垦系统在2006年的变更调查中,结合农业普查,将往年漏变更部分及开荒地进行了细化调查。
2)土地整理、复垦。2006年,全省因整理、复垦增加耕地6 019.34公顷,主要是对荒草地、废弃独立工矿进行了整理复垦,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
2.建设用地
2006年全省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4 129.13公顷,占用未利用地806.13公顷。从2006年统计数据来看,建设占地规模较2005年有所增加,净增4 452.95公顷,原因主要为全省实施振兴工业基地战略,各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本年度以前批准本年建设 1 041.17 公顷,本年度以前批准以前建设1 536.41公顷,本年度批准本年建设1 880.33公顷,本年度批准以前建设103.19公顷,本年度未批先建145.36公顷,本年度前未批先建228.80公顷。
建设用地变为农用地178.31公顷,其中,主要是通过土地复垦,建设用地变为旱地157.46公顷;变为未利用地304.01公顷,其中变河流水面217.92公顷。原因:部分居民点撤销复耕,部分独立工矿用地中的废弃砖厂弃用;兴修水利,使河流水面水位升高,淹没了一些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森林和铁路。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全省共完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34项,土地总面积为19 466.6公顷,增加农用地4 510.26公顷,增加耕地5 270.41公顷,增加建设用地18.31公顷,总投资额24 242.84万元。其中:土地整理16个项目,面积15 383.40公顷,增加农用地1 340.09公顷,增加耕地2 738.75公顷,增加建设用地9.77公顷,投资15 776.41万元;土地复垦16个项目,面积3 517.65公顷,增加农用地2 674.62公顷,耕地2 062.11公顷,建设用地8.54公顷,投资8 131.33万元。土地开发2个项目,面积为565.55公顷,增加农用地495.55公顷,耕地469.55公顷,投资335.10万元。
二、矿产
(一)矿产现状
黑龙江省矿产丰富,矿产种类较全。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2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当年已发现矿产总数234种的56.40%。全省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占全国当年已查明223种矿产储量的36.30%。在81种矿产中,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矿、地下水、矿泉水外,其他75种矿产的储量均按《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编入《2005年度黑龙江省矿产储量表》中。
已查明的81种矿产按工业用途分为九大类,其中能源矿产5种;黑色金属矿产3种;有色金属矿产11种;贵金属矿产6种;稀有、稀散元素矿产8种;冶金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建材和其他非金属矿产32种;水气矿产2种。已发现尚未探明的各类矿产51种。
图2 已查明矿产分类构成
图3 已发现尚未探明储量矿产分类构成
表4 黑龙江省已查明矿产和已发现尚未探明矿产一览表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全省属地化单位共投入地质勘查费12 844.50万元,比2005年减少3 760.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766.80万元,比2005年增加366.80万元,矿产补偿费占100%;地方财政拨款10 308万元,比2005年减少4 222万元,国内企事业资金投入 1 769.70 万元,比2005年增加1 419.70万元。地质勘查费用主要投向煤、地热、铁矿、铜矿、铅矿、多金属矿、钼矿、金矿、银矿、二氧化碳气、综合找矿等。
属地化单位全年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84 925米,坑探工作量6 286米,年末勘查人员1 664人,其中技术人员669人,劳动报酬支出5 127万元。
(三)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矿许可证
2006年有效勘查许可证190件,批准面积4 466.49平方千米,矿业权费146.88万元,其中新立78件,变更17件,延续91件,其他4件。按经济类型分为国有企业129件,股份合作企业5件,有限责任公司23件,股份有限公司11件,私营企业20件,其他企业2件。
2006年有效矿许可证1 758件,批准面积206.214 7平方千米,矿业权费1 127.20万元。其中:新立789件,变更5件,延续372件。按经济类型分为国有企业64件,集体企业345件,股份合作企业43件,联营企业1件,有限责任公司137件,股份有限公司26件,私营企业1 114件,其他企业27件,外资企业1件。
2.矿产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省现有各类矿山4 280个,其中外资企业9个,内资企业4 271个。国有企业360个,占8.40%;集体企业778个,占18.10%;私营企业2 271个,占53%,其他矿山871个,占20.5%。开发利用矿种69个,年掘固体矿石总量12 148.69万吨,其中煤炭产量7 674.42万吨,建筑用砂、石、土3 929.70万吨。
全年各类矿山(不含石油)实现工业总产值1 555 188.33万元,其中,煤炭 1 359 285.18 万元,占总数的87.40%;黑色金属27 647.36万元,占总数的1.8%;有色金属21 870.30万元,占总数的1.40%;贵金属26 113.2万元,占总数的1.68%;水气矿产 6 302.55 万元,占总数的0.41%;建材及其他非金属113 969.74万元,占总数的7.30%。各类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共420 174人,2006年人均实现工业产值3.70万元。
努力改进矿权审批制度,夯实工作基础,实行了矿权预约受理和现场办公制度,制订了《加强矿业权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关于印发〈矿权延续登记暂行规定〉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十余份,进一步提高了矿产开发综合管理水平。《关于印发〈矿权延续登记暂行规定〉的通知》经刘海生副亲自审定,初步建立了矿许可有效期限与占有储量规定相适应的新机制,有力地从准入方面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将促进全省煤矿的结构优化和健康有序发展。
三、国土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以狠抓全省土地市场建设为重点,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2006年全省实现地产纯收益53.90亿元,实现土地资产总收益128.40亿元。
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大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研究、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用地政策,促进新农村发展,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扎实有效地开展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和建设用地电子备案工作,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工作在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狠抓数据上传跟踪管理,2006年全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数据量居全国首位,电子备案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
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深入落实《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的公开性。完成了全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测算工作,并在全国首次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农用地基准地价;全省农用地分等及县级定级估价试点成果通过国家验收,该成果整体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成果在征地区片地价测算中的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收到成效,全省13个市(地)和67个县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省、市、县储备网络基本形成。
2.土地一级市场
2006年全省出让土地2 205宗,面积3 594.87公顷,新增出让面积1 001.60公顷,纯收益534 026.36万元。其中协议出让1 184宗,面积2 074.42公顷,新增协议面积742.70公顷,纯收益158 025.54万元。拍卖出让19宗,面积58.35公顷,新增面积14.09公顷,纯收益13 317.33万元。挂牌出让1 002宗,面积1 462.09公顷,新增挂牌244.81公顷,纯收益362 683.49万元。
3.土地二级市场
2006年全省土地使用权转让16 609宗,比2005年减少1 610宗。转让面积845.02公顷,比2005年增加160.34公顷,转让金额73 913.14万元,比2005年增加14 533.09万元。出租土地使用权15 136宗,出租面积658.52公顷,租金3 847.32万元,抵押土地使用权2 106宗,抵押面积3 608.84公顷,抵押价款395 223.91万元,抵押金额156 098.05万元。
全省土地使用权转让845.02公顷,用于商服用地296.66公顷,工矿仓储用地472.78公顷,公用设施建筑用地0.81公顷,住宅用地74.77公顷;出租658.52公顷,用于商服用地229.56公顷,工矿仓储用地420.14公顷,公用设施1.13公顷,住宅用地7.69公顷;抵押3 608.84公顷,用于商服用地689.17公顷,工矿仓储用地2 783.35公顷,公用设施、公共建筑1.34公顷,住宅用地133.39公顷,特殊用地1.59公顷。
(二)探矿权矿权市场
1.探矿权矿权市场建设
为贯彻落实《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依据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等三个专项规划,及时制发了全省煤炭矿业权设置方案以及非煤矿山矿产整合方案两个指导意见,确定了黑河多宝山和五大连池重碳酸矿泉水两个省级非煤矿山整合试点矿区。现已按时上报了鹤岗、鸡西两个国家规划矿区的矿业权设置方案草案,编制完成了黑河、大兴安岭两个试点地区的煤炭矿业权设置方案。
2006年全省的整顿和规范工作按照《黑龙江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组织召开了由各市、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对“整规”进行了全面部署。全省共播发广播、电视新闻256篇,刊登新闻报道232篇,编发工作简报25期,制作宣传牌71块,印发宣传单5 000余份,举办培训班83期,培训达2 200多人次,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良好态势。全省共排查地勘项目237个,查出无证勘查3个;对4 280个矿山进行了全面检查,共查出无证开1 033起,越界开258起,非法转让矿权22起,停产整顿限期整改矿山291个,吊销矿许可证57个。有206名参与办矿的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撤资退股,撤资总额2 731.20万元。总的来看,“整规”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矿产开发秩序“散、乱”局面大有改观。2006年12月,汪民副部长率国家核查组视察黑龙江省工作时,对“整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2.探矿权、矿权一级市场
2006年探矿权行政审批190宗,金额739.57万元。矿权出让1 384宗,金额 2 314.02 万元,行政审批374宗,金额18 687.24万元。
四、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案件查处基本情况
2006年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1 563件,涉及土地面积1 643.56公顷。其中,动态巡查发现264件,占全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总数的16.89%;立案1 435件,涉及土地面积1 587.70公顷,立案率91.81%;结案1 110件,涉及土地面积1 206.42公顷(其中查结2005年未结案件27件,涉及土地面积115.21公顷),结案率75.47%;动态巡查制止违法案件125件,制止率47.35%,挽回经济损失237.38万元,拆除违法建筑物4 232.76百平方米,没收非法构建物85.82百平方米,收回土地71.58公顷,罚没款2 042.94万元。查处矿产违法案件396件,结案393件(其中查结2005年未结案件42件),结案率88.64%,罚没款886.67万元。因违反国土管理法律法规,刑事移送34人,刑事处罚20人,给予行政处分18人,党纪处分11人,建议行政处分1人,建议党纪处分5人。
(二)国土违法案件的基本特点
1.国土违法案件数量有所增加
2006年发现土地违法达1 563件,立案1 435件,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69.34%和100%,立案率比2005年增加了14.24%;矿产违法案件立案396件,比2005年上升了60.37%。违法案件数量增加与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及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工作有直接关系,上述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排查梳理出了一大批违法违规案件。
2.企事业单位违法占地面积有所上升,个人违法占地面积有所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土地违法案件立案1 435件,涉地面积1 587.70公顷。其中,企事业单位违法535件,占立案总数的37.28%,涉地面积1 200.06公顷,占涉地总面积的75.58%,违法案件数、违法涉地面积的增加分别是2005年的2.29倍和6.25倍;个人违法案件818件,占立案总数的57%,涉地面积216.19公顷,占涉地总面积的13.62%。与2005年相比,违法案件数上升了89.79%,涉地面积下降了20.51%。
(三)未经批准占地、无证和越界开矿产成为主要的违法类型
在立案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中,未经批准占地类案件1 275件,占本年度立案总数的88.85%;矿产违法案件中,无证开类案件204件,占立案总数的51.51%,越界开类案件160件,占立案总数的40.4%。
(四)国土违法案件的主要原因
(1)部分地方、企事业单位守法意识弱,盲目追求发展和经济利益,是违法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部分地方领导保护耕地、依法用地的意识还不够强,不能很好地处理发展和保护、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有盲目上项目、扩规模的问题;部分企业为了达到早生产、早收益的目的,边批边建,有些甚至弄虚作、骗取批准;一些村委会与企业以虚联合办厂方式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实际搞“以租代征”;有些矿主为了少支出矿产补偿费等费用,超层越界开矿产。
(2)抢工期,边办手续边施工是造成未经批准占地的主要客观原因。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时间长,可施工期短,施工季节性强,有的施工单位和个人为了在有效的施工期内完成项目工程,就取了边办手续边施工的违法做法。同时,因2007年新增建设用地各种使用费的上调,部分单位和个人突击批地、占地的行为也有所增加。
(3)受各种条件制约,执法监察力度不够也是违法案件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复杂,近年来,虽然执法监察力量得到了较大加强,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土地违法行为逐渐向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转移,非法勘查、非法矿行为又大多发生在山区和林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围和周期有限,靠常规的检查手段难以及时发现,加之执法受各种干扰等。
五、国土行政复议情况
2006年全省申请行政复议16件,其中:行政处罚3件,行政收费1件,其他12件。本年审结18件(2005年底未结案2件),其中,维持15件,撤销1件,撤回申请2件。
六、国土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全省从业人员4 517人,比2005年减少946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0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40%;本科及大专学历3 646人,占从业人员总数80.70%;高中及中专学历69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5.30%;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57%。直属事业单位508个,职工5 247人,乡级土地所412个,从业人员1 879人,其中专职1 829人,兼职132人。
2006年全省行政管理经费总收入77 315.1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64 934.67万元,比2005年减少11 644.23万元,其他收入12 380.49万元,比2005年增加1 477.89万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785.73万元,其中国家资金1 585.73万元。
2006年全省参加各种院校及培训机构毕业或结业人数达1 034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443人次,行政学院114人次,参加其他院校学习教育及培训477人次。通过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和培训,各级国土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花岗岩含矿专属性分析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北、东部与俄罗斯为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6位。
地貌: 黑龙江省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米。
黑龙江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黑龙江省西起
121°11′,东至135°05′,南起43°25′,北至53°33′,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4℃-5℃之间。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春秋干燥凉爽,年降水量400~650毫米。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相邻,边境线长3045千米,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是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
土地: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根据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省农用地面积3950.4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3%;建设用地149.8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7%;未利用地629.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30%。
农用地中:耕地ll87.07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0.05%;园地6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5%;林地2327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61.77%;牧草地222.6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63%;其他农用地94.4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39%。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31公顷(合4.6亩/人)。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6.58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7.8%;交通运输用地12.12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08%;水利设施用地21.14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4.1%。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56.84万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72.6%;其他土地l72.35万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27.4%。
气候: 黑龙江省属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冬季漫长。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5℃之间,从东南向西北平均每高1个纬度,年平均气温约低1℃,嫩江至伊春一线为0℃等值线。全省≥10℃的积温在2000℃~3000℃。全省无霜期在100-160天,大部分地区的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五月上旬结束。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多介于400-650毫米。中部山区最多,东部次之,西部和北部最少。5-9月生长季降水量可占全年总量的80%-90%。全省湿润系数在0.7-1.3之间,西南部地区低于0.7,属半干旱地区。
全省太阳辐射比较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400—5028兆焦耳/平方米。其中,5-9月的太阳辐射总量占全年的54%-60%。全省日照时数在2200-2900小时,其中生长季日照时数占总量的44%-48%。
全省风能比较丰富。各地年平均风速为2-4米/秒。风速≥3米/秒的有效时数较多,松嫩平原、松花江干流谷地和三江平原约为4000-5000小时,主要出现在冬、春和秋季。
自然:
生物: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均占全国1/10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现有耕地1187.07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它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
矿产:黑龙江省是矿产大省,矿产种类比较齐全。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4种(含亚矿种),占2010年全国已发现矿产的56.54%。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3种(含亚矿种),占2010年全国已查明储量矿产的36.56%,其中能源矿产6种(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地热、铀)、黑色金属矿产3种(铁、钛、钒)、有色金属矿产11种(铜、铅、锌、镁、镍、钴、钨、锡、铋、钼、锑)、贵金属矿产6种(金、银、铂、钯、铱、锇)、稀有及稀散元素矿产8种(钽、铍、镓、铟、铼、硒、镉、碲)、冶金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矽线石、普通萤石、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铸型用砂、耐火粘土、菱镁矿)、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7种(硫铁矿、伴生硫、化肥用蛇纹岩、泥炭、砷矿、硼矿、磷矿)、建材和其它非金属矿产33种(石墨、沸石、黄粘土、熔炼水晶、水泥用大理岩等)、水气矿产2种(地下水、矿泉水)。2010年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50种,其中石油、石墨、颜料用黄粘土、矽线石、水泥用大理岩、铸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火山灰等矿产在全国占有优势,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影响重大。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开发利用矿产74种(不含延伸产业及深加工),其中煤炭、砖瓦用粘土、铁矿、金矿、水泥用大理岩、铜、石墨、矿泉水以及一些建筑用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石油、天然气、铀、煤、铁、铅、锌、金、水泥用大理岩(灰岩)、玻璃硅质原料、硫、磷等矿种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矿产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如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松辽盆地的大庆一带;煤炭则分布在东部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等地;有色、黑色金属矿产主要分布于嫩江、伊春和哈尔滨一带;金矿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及伊春、佳木斯、牡丹江等地;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森林:黑龙江省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覆盖率45.7%,有林地面积208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7.6亿立方米,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重要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我省森林树种丰富,多达100余种,其中材质优良、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我省的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大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维系着东北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为我国两个重要商品粮基地稳产高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动植物:我省有高等植物2000余种,其中包括:东北红豆杉、野大豆等国家保护植物11种;陆生野生动物476种,其中兽类88种、鸟类361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1种,在陆生野生动物当中,有东北虎、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7种,有黑熊、白枕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6种。
湿地:全省湿地面积867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面积556万公顷,是全国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水禽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目前,我省已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8处,其中国家级19处,省级59处,保护区总面积423万公顷;拥有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珍宝岛、七星河、南瓮河 7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白渔泡等24处国家湿地公园。 水:全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现有大小湖泊640个、在册水库630座,水面达80多万公顷。黑龙江省是中国水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生物生长环境良好。
旅游:黑龙江省是中国纬度最高的省份,是真正意义上的“北国”,中国的“北极”和“东极”都在黑龙江省境内。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历史赋予黑龙江旅游自然、自在、神奇、浪漫的特色。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冰雪、野生动物等世界十大自然风景旅游中黑龙江省占有9项,生态丰富多样,主要包括:
一是拥有广袤的大森林。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达45.7%,林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建有104个森林公园。茫茫林海,风景秀美,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走进大森林,就仿佛走进了天然的“大氧吧”。空气中不仅负氧离子含量高,还弥漫着多种对身体有益的气态物质。五营等众多的森林公园已开发登山、徒步、森林浴、漂流等多种旅游项目。二是拥有丰富的大冰雪。黑龙江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雪丰富,雪期长、雪质好。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黑龙江省是中国最早开展滑雪旅游的地区之一,建有各类滑雪场近百座,亚布力、吉华、帽儿山等各大滑雪场拥有优良的天然雪道、舒适的接待设施和人性化的细致服务,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黑龙江省还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游乐园,哈尔滨冰雪迪士尼游园会是世界唯一的冰雪版迪士尼,太阳岛雪雕博览会等冰雪主题公园的建筑规模和艺术水准都居世界先进水平。三是拥有神秘的大界江。黑龙江省拥有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条大界江,长达2300多公里,充满了原始、古朴、沧桑、神秘的色彩。现已开发黑龙江探源、萝北界江三峡、同江三江口等6段界江旅游线。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春嘉荫至鹤岗萝北的界江中段,两岸山体峻峭,风光秀美,有“龙江三峡”之称。游览大界江不仅可以欣赏沿岸景色,享受原始生态环境,又可以领略异国风情。四是拥有众多的大湖泊。黑龙江省湖泊星罗棋布,境内共有大大小小的湖泊640个。湖畔景色秀美,湖中碧波荡漾,是休闲度的好地方。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亚洲最大的界湖——兴凯湖、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天然水禽场——连环湖等。五是拥有辽阔的大湿地。全省湿地面积86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近1/5,其中天然湿地556万公顷,占全国天然湿地面积的1/7,特别是沼泽湿地全国面积最大,为427万公顷,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的近1/3;有国际重要湿地7处,占全国1/6,居全国之首。2003年,黑龙江省人大出台《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湿地的地方法规。黑龙江省严格保护湿地,大力发展湿地产业,开展“大宣传、大构架、大联合、大产业、大论坛、大提升”六大工程,用大美湿地装扮美丽中国。六是拥有神奇的大熔岩。黑龙江省境内有16个火山群,80多座火山,火山旅游特色显著,最著名的是五大连池和镜泊湖火山区。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内分布着新老期火山14座,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类最齐全、状貌最典型的火山地质地貌,因此又被称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大连池矿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3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具有明显的医疗保健作用。七是拥有独特的大油田。大庆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和重要的石化生产基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里有全国第一口油井、现代化的生产设施、油田历史陈列馆、铁人纪念馆等,具有开发石油工业旅游的特殊。八是拥有壮观的大农场。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拥有110多个农牧场。一望无际的大农田,现代化的生产作业、高科技的农业示范园区、绿色无污染食品都是难得的旅游。加上清爽的气候与之相配合,使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生态避暑养生优势最为突出的省份。
黑龙江边境线漫长、口岸众多,边境市、县异国风情浓郁,界湖界江风光秀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线长2981公里,有2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10个边民互市贸易区,黑河市、绥芬河市、东宁县已开展边境旅游异地办照,成为边境旅游的新亮点。黑龙江省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独特的北大荒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世界知名的石油文化,都凸显了黑龙江省旅游的文化优势。
cainawodez纳我的吧
研究区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的伊春-延寿有色金属及铁矿成矿亚带(韩振新等, 2004),是黑龙江省最重要的铅、锌、银、铁、钨、钼等多金属共生的成矿带。侵入岩在本区广泛出露,其与矿产关系较为密切,以钨、钼、铅、锌、铁矿床(点)为主,受侵入体控制明显。
1.古元古代花岗岩
研究区的古老结晶基底兴东岩群、东风山岩群中的含铁岩层在区域变质和花岗质片麻杂岩侵入-热液作用下再次富集形成东风式磁铁石英岩型铁矿。
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杂岩(Pt1gn)与内蒙古兴安-吉黑造山带的花岗质片麻杂岩相比(迟清华等,2007),本区的岩石中Cu、Pb、Sn富集,Zn、Cr、Ni等元素含量降低,Mo含量相近为特征(表5-2)。研究区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杂岩与金矿化作用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区南部的汤原县黑金河地区的古老结晶基底兴东岩群的Au平均含量0.08 ×10-6,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杂岩的Au平均含量0.05 ×10-6(韩振新等,2004)。由此可推测,古老结晶基底岩石为岩金、砂金矿化的矿源岩石之一。金丰度值从古老基底变质岩→花岗质片麻杂岩(花岗岩化)其金含量明显降低,表明了金随花岗岩化热液发生迁移,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能形成热液型金矿。本次工作中在新青林业局松林林场东的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杂岩和东风山群变质地层中,新发现了3条岩金矿化体。因此,在古老结晶基底出露区注意寻找岩金矿。
2.中元古代花岗岩
主要为超镁铁-铁镁质杂岩,以岩片状产出,总体上呈NE-NNE向、串珠状展布于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中,与黑龙江岩群的遭受高压蓝片岩相-中高压绿片岩相变质的深海硅质沉积、中基性海底火山岩等,构成了中元古代太平沟-金矿林场蛇绿岩套(曹熹等,1992;黑龙江省地调院齐齐哈尔分院,2006)。杂岩体岩性由蛇纹岩、透闪石岩、绿泥石岩等组成。岩石的微量元素Cr、Ni、Co含量很高,分别为2010 ×10-6~2600 ×10-6、1340 ×10-6~1860 ×10-6、59.7 ×10-6~83.8 ×10-6(表),其岩浆来自幔源,它们与成矿有成因联系,可为Cr、Ni、Co矿源层。与中国东部超镁铁质岩相比(迟清华等,2007),Cu、Pb、Zn、Au、Sb含量降低,Mo含量相近、Sn元素富集为特征(表5-2)。
表5-2 研究区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岩石微量元素含量表
中元古代佳木斯地块在拉伸构造环境下陆内裂解形成小洋盆,沉积形成了黑龙江群,尔后收缩拼贴过程中先期形成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在消减带中受到冲断,然后沿着逆冲或滑脱断层冲断到黑龙江岩群中呈线性串珠状分布的特点,说明了中元古代蛇绿岩(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构造侵位于地体与大陆边缘的拼贴碰撞-弧陆碰撞并使其相互拼贴增生时期,成为中元古代增生型造山带中的一部分。
3.加里东期花岗岩
本期花岗岩呈近SN向带状出露于兴蒙造山带东端的伊春-延寿褶皱系与兴凯湖-老爷岭地块的结合部位,即牡丹江深大断裂带西侧附近。本期花岗岩类成分变化大,由早到晚岩石类型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演化,岩石类型从中基性→酸性依次演化,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成分演化序列。在野外宏观上不同成分岩石之间呈互相穿插、包裹和渐变的接触关系,晚期岩体中普遍发育岩浆混合成因MME型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具显著的壳幔混合成因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岩体形成于陆缘弧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中,可能代表了在早古生代佳木斯地块与松嫩两地块间碰撞拼贴作用有关的弧陆碰撞构造岩浆,岩体形成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韩振哲等,2009b),这为该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成矿作用研究拓宽了思路。
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中微量元素与内蒙古兴安-吉黑造山带二长花岗岩均值比较(迟清华等, 2007),Cu、Pb、Zn、Mo、W、Sn等元素富集,而Au、Ag等含量偏低(表5-2),在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等中Cu、Pb、Zn、Mo、Sn等元素也呈富集状态。本期花岗岩与Pb、Zn、W、Mo、Fe矿化关系密切,构成了伊春-延寿有色金属及铁矿成矿亚带的第一期成矿期,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有色金属成矿中接触交代型和热液型矿床的重要热源。
西林(超)大型铅锌矿床、铁多金属矿床是与加里东期花岗岩有关典型矿床,矿床的Pb同位素组成具有较高的均一性,并与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Pb同位素组成相近,而与铅山组沉积岩的Pb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韩振新等,2004),说明岩浆的源岩可能富含Pb、Zn等成矿元素,并在上侵过程中进一步与富镁质碳酸盐质围岩发生广泛交代作用,汲取围岩中的成矿组分,并且随着岩浆的分异演化,成矿组分在岩浆中不断富集,铅锌矿化以充填和交代方式大量沉淀,形成中低温热液充填-接触交代型铅锌矿床。
4.华力西期花岗岩
区域上华力西中期的弱片麻状中粒似斑状(环斑)二长花岗岩侵入古元古界东风山岩群的大理岩,形成矽卡岩型群策山铁矿、格金河锌铁矿、田炮沟铅锌矿点等。矿体主要产于内、外接触带中,少数产于蚀变的二长花岗岩中。弱片麻状中粒似斑状(环斑)二长花岗岩侵入下寒武统西林群的铅山组大理岩,形成了矽卡岩型西营铁矿化点等,侵入下二叠统土门岭组大理岩,形成了矽卡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的大昆仑铁矿等。综上所述,华力西晚期侵入岩侵入上述地层时均在侵入接触带形成角岩化、矽卡岩化以及铁、铅、锌等矿化,矿化类型为矽卡岩型和热液型。在小兴安岭北部多宝山地区华力西期花岗岩与Cu、Mo、Au、Fe成矿关系密切,且成矿作用强烈(杜琦,1988)。
弱片麻状中粒似斑状(环斑)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岩石与内蒙古兴安-吉黑造山带二长花岗岩均值比较(迟清华等,2007),Cu、Zn、Mo、W、Sn等元素富集,Pb、Ag基本无变化,而Au、Ni等元素贫化(表5-2),说明岩石可能为多金属Cu、Zn、Mo、W、Sn等成矿元素的矿源岩石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细粒闪长质包体中Cu、Zn、Mo等成矿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寄主岩石(韩振哲等,2008a),暗示小兴安岭东南端的伊春地区有众多铁、多金属成床,与岩浆混合作用关系密切,这可能与幔源岩浆富含Cu、Mo、Pb、Zn、Fe等成矿元素有关。
5.印支期花岗岩
本期花岗岩侵入活动强烈,是形成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有色金属成矿带中接触交代型矿床的主要热源之一,也是形成斑岩型矿床的主要矿源岩之一。出露岩性以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合为主,正长-碱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为次,碱性花岗岩零星。本期花岗岩是本书重点研究对象,其详细的岩石学、主微量、同位素,以及成矿作用特征见第三、四等章节。
与内蒙古兴安-吉黑造山带二长花岗岩均值比较(迟清华等,2007),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Cu、Zn、Mo、W、Sn等元素富集,Au略富集,Pb含量接近,Ag略贫化,其中的细中粒巨斑状二长花岗岩Cu、W最为富集,Cu值高达144.3 ×10-6,高出几十倍,Mo在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最高,达2.6 ×10-6,高几倍以上,W也在细中粒巨斑状二长花岗岩最高。在正长-碱长花岗岩中W、Mo最为富集,Cu、Pb、Sn等元素略富集,Zn略贫化(表5-3)。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长花岗斑岩中Cu、Pb、Zn、Mo、W、Sn等元素高度富集,其值分别达Pb:78.0 ×10-6,Zn: 104.0 ×10-6,W: 159.0 ×10-6,Mo: (2.69~24.1)×10-6,Sn: (3.88~11.0)× 10-6(表5-3),高出正常岩石十几至几十倍,说明了与多金属成矿作用之间关系密切,可能为成矿母岩。
表5-3 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成矿元素含量表
续表
6.燕山期花岗岩
燕山期花岗岩是黑龙江省最主要的有色金属矿床和贵金属矿床的成矿热源。研究区内的燕山晚期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岩与金矿床关系密切,如区域上的嘉荫县团结沟超大型岩金矿床、逊克县东安超大型岩金矿床均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燕山期由于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大陆岩石圈增厚一岩石圈伸展、减薄、拆沉作用的转换过程,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在地壳物质重熔及幔源岩浆的部分熔融形成富金、多金属元素的中酸性岩浆(表5-2)(杨铁铮,2008),而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流体热液上升至地壳浅部开放体系中,随着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使成矿流体迅速冷却,大部分金元素发生富集,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综上所述,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中生代环太平洋西带的斑岩型-矽卡岩型Cu-Au矿带和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带的北延部分(沙德铭等,2003;葛文春等,2007),它们构成了统一的、有机的构造-岩浆-成矿系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