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中后期为何世界白银流入中国

2.哥诺尔:青铜时代的中亚古城

3.钱是谁发明的?

4.兰州真的很穷么 合肥兰州哪个城市更好?

中亚金店_中亚贵金属交易中心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分为陆上和海上两条路线,来往交易的商品种类繁多,其中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就是丝绸。

在中国明清时期之前,还尚未实行愚昧的海禁和闭关锁国,那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繁荣,与各国之间的商业交流密切,对外贸易大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发展程度在封建统治时代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这同样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致力于边境通商,搞好边境建设的很大原因。比如从汉代就开始努力打通河西走廊,也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我们口中经常说的丝绸之路,在大部分时候,想表达的其实就是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途中经过我国的甘肃,新疆再到中亚,最后到达西亚连接地中海各个国家,所以也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丝绸之路在最初的作用就是运输我国出产的丝绸,后来又出口我国的各种香料到中西亚地区。

丝绸之路路途漫长,路途上不光是恶劣的自然因素,还有沿途各个国家的政治与军事因素,如果一直凭借着一个商队的力量时远远达不到的,所以说当时丝路上的贸易形式是接力式的,几乎很少会有大宗货物直接从长安运往当时欧洲集散货物的君士坦丁堡,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还有很多大城市,就自然地成为了货物的站点,各种商人可以在沿途的城市进行一站接一站的倒卖,减少风险。

当时在中国丝路上进行出口的主要货物有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各种香料。而中国进口回国内的货物就是钢铁,贵金属,宝石等物品,还有骆驼,骏马等大型的牲畜。

明代中后期为何世界白银流入中国

看明朝的历史你会发现,在明朝初期,民间社会受到朝廷很强的压制,社会活力一般;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却有了发达的民间社会,活力巨大,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不亚于大宋。

这前后的区别,和明朝所面临的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深刻关联。今天咱们就来解释下这个问题。

伊斯兰世界白银短缺与元朝的瓦解

世界格局的变化对明朝产生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以货币作为传导机制。

说到这个话题,咱们还得再回头看看元朝。

元朝重用来自西域、中亚地区的色目人来理财,这些人是古代和中世纪最重要的商人群体之一,他们太擅长做生意理财了。

这些色目人做生意天然是以整个欧亚大陆为思考单位的,所以元朝的理财高官也不是以大元帝国为单位,而是以横跨欧亚大陆的整个大蒙古帝国为单位,来琢磨怎么进行资源调配,怎么促进商业流通。

中原的财富、草原的武力、穆斯林的商业能力,几种要素都被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庞大秩序。

这个时候,伊斯兰世界的白银很短缺,白银在中亚和西亚的购买力比中原地区高得多。于是,在大蒙古帝国通盘调配的逻辑下,中原的白银就源源不断流入到中亚和西亚地区。

欧亚大陆西部的经济,因此在中世纪后期获得了活力,但是中原地区就遇到麻烦了,货币严重短缺。

于是元朝又发行纸币作为通货,但是帝国政府根本就控制不住发行纸币的数量,这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原的老百姓一看,你这纸币这是什么破玩意啊,根本不靠谱嘛,没人愿意接受纸币,结果中原的货币就更加短缺。

货币短缺就会导致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时候,东西变得越来越便宜。

不要以为这是好事,人们一旦遭遇通货紧缩,就会不愿意进行生产了。因为在生产的时候,预计这东西能卖一百块钱,我就投入了八十块钱,结果由于通货紧缩,等生产完了,这东西已经跌价只能卖八十块钱了,那我还生产干嘛呢?

所以通货紧缩会导致经济萧条。

大元帝国运气也是糟糕得很,到了朝代后期,又赶上黄河决口,连年大水灾,朝廷没钱救灾,只好发行更多的纸币,这又进一步败坏了纸币的信用,经济更加萧条,形成了恶性循环,元朝的统治最终就瓦解了。

明朝应对白银短缺的户口制度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还是,严重的货币短缺。

这会导致经济大萧条,而明朝面临的萧条问题比元朝还要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在元朝的时候,货币虽然短缺,但是对产品的需求还在,因为它能够以帝国为主导,推动中原与中亚和西亚的贸易过程。

如此远距离的贸易,风险成本很高,不容易运转起来,但是有了帝国政府在背后做推手,就能运转起来,从而使得中原经济获得外部需求的拉动。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货币短缺的问题,经济萧条可以获得缓解。

但是明朝一立国,就意味着与中亚和西亚的贸易中断了。没有了外部需求的拉动,货币又不足,内部经济立刻会陷入困境,明朝就算想要让市场经济像大宋时期一样运转,也根本做不到。

因为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前提是足够的货币,货币是交易的中介,没有足够多的中介,市场交易就没法足够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于是,朱元璋立国后的一个特殊政策就起了作用。这个政策把老百姓给分成四种户口,分别是军户、民户、匠户、灶户。这四种户口就是四种职业身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继承,不得更改。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评论说,朱元璋这是用农村中最落后的部门为基础,作为全国的标准,取消了商业经济,以农民为主体把国家给统一起来。

但考虑到货币问题,我们能看到朱元璋这一政策的另一种效应。

他把人口按照职业进行划分,又不许人们改换身份,这相当于事先规定了每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关系;他还规定老百姓没事不许外出乱走,去到离自己家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就要申请。

这些政策加一块,搞出的差不多是一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

正是这种准计划经济,才能应对货币不足的困局,因为准计划经济本来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很小嘛,以货易货就行了。

大明能在立国后不过十年的时间便恢复经济,这种准计划经济的模式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想想,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战乱初定、百废待兴,是不是也是通过计划经济来恢复社会的?

明朝初期,如果指望像宋代那样通过市场活动完成经济恢复,反倒很可能会出大问题,因为没有货币,市场经济没法展开。对应地,明朝初年这样的一种经济和社会控制形式,朝廷肯定会对民间社会形成很大的压制,社会活力就不用太指望了。

但是,朱元璋的设计有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各种职业身份的比例关系,在他刚设计的时候也许还能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他没法确保每一职业身份的人都是干一行爱一行,更没法确保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繁衍的速度是完全一样的。

时间稍长一点,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繁衍速度不一样,四种户口的比例关系就会出问题。再加上有不爱自己这一行的人,跑出去干别的了,而政府又没法长时间盯着每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的职业来干活,四种职业的比例关系就更有问题了。

这就使得明朝初年的准计划经济,在运转了几十年后,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

到了这会儿,就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够让社会健康运转了。

但是市场经济需要有足够的货币,明朝缺的就是货币,咋办啊?

朝廷也动了些心思,像大元一样开始尝试发行纸币,但大明也控制不住自己滥发纸币的冲动,很快就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彻底没人要,所以尝试了若干年后,也只能放弃这个办法了。

美日白银与明朝的灭亡

最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依赖于世界的变化。

在明朝统治到中间阶段的时候,欧洲人开始了地理大发现。到嘉靖年间,西班牙人在其美洲殖民地,今天的玻利维亚一带,发现了一个规模超级巨大的银矿。比美洲银矿的发现略早一点点,也是在嘉靖年间,日本也在其西南部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银矿。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的发展,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成为销往欧洲的顶级奢侈品;对日本方向,嘉靖朝仍然坚持着海禁政策,东南沿海倭寇肆虐,这些倭寇首先是武装走私商人,到了嘉靖朝之后,放弃了海禁,倭寇就变成了合法商人,明朝的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美洲和日本这两大银矿的白银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大明的经济一下子获得了双重的刺激。

一重刺激是,有了来自远方的市场需求,这就能够刺激本土经济发展,就像当年大元帝国组织起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一样;另一重刺激是,远方的需求还带来了大量的贵金属货币,大明的市场经济一下子就被刺激起来。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明朝后期,江南一带的市场经济极为繁荣,民间社会高度发达。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此已经与全球历史深刻地嵌合在一起了。于是,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和经济波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国运,大明的灭亡也与此有关。

明清之交的时候,正赶上进入一个小冰期,温度骤然下降,导致游牧者南下。但大清在真正有机会入关之前,并没想到自己能够征服天下,因为大明还是太庞大了,关外的大清和它比起来非常之小。除非是大明自己遭遇到严重的内部问题,大清是不会有机会的。

而大明这会儿真就遇到内部问题了,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白银供给出问题了。

1618年到1648年,欧洲发生了一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战争,叫做“三十年战争”,战争的主角之一就是西班牙帝国。来自西班牙所属美洲的白银,这回都流到欧洲去做军费了,流入中国的大量减少。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了明朝后期,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对银矿也开始进行控制,日本方面流入大明的白银也大幅减少。

这里可以插一句,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军费主要就是来自这个银矿。

欧洲和日本方面的政治秩序变化,却影响到了大明的货币供给,明朝末期又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经济开始萧条,财政也严重地吃紧。

要命的是,小冰期来了,北边游牧者南下的压力开始变大,大明帝国内部又是民变四起,张献忠李自成啥的全出来了,朝廷不得不更多地征税来应对这些问题。

更要命的是,白银短缺了,铜钱的数量却没发生大的变化,这导致大明内部的铜钱相对于白银发生贬值,因为铜钱的相对数量变多了;老百姓的日常经济活动主要是用铜钱,朝廷从老百姓那征税,却是按白银来核算和征收,百姓必须把手里的铜钱兑换成白银交税。

可是铜钱贬值了,这就意味着税率变得更高。这玩意儿谁受得了啊,老百姓只好就投奔李自成去了,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加速度式地冲向了悬崖,最终亡于大清。

今天的核心内容就是,大明的国运变迁,和外部世界的秩序变迁之间,有着深刻的联动关系。

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再以中国为单位来理解中国历史的问题了,而是必须进入一种世界视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

再看看取代了大明的大清,虽然在入关之前,皇太极就已经在沈阳称帝了,但他并不是说自己就能取代大明皇帝了,而是认为自己继承的是大元皇帝的统绪。

入关之后,满清认为自己同时继承了大元和大明两个统绪。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这就是咱们下一次要说的主要内容,雪域高原如何改变了蒙古世界的历史命运,藏传佛教怎样帮助大清入关。

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撩拨文化,传承真正的中国魂。欢迎关注磊哥撩文化。

哥诺尔:青铜时代的中亚古城

明代中期以后(成弘之际,约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国内市场上的白银流动开始频繁起来。在16世纪中叶上下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之前,国内白银流动的市场先期建立起来。然而从以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国内白银存量的不足始终制约着明代经济的发展和起速,最终由于海外白银的流入加上国内外白银流动市场的切合终于使得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连为一体,明代蓬勃的经济发展也有了可靠的润滑剂。

1、国内白银市场的先期建立

通过上文所讲,在国内市场上明代白银的使用一直存在。但是囿于国家为了维持宝钞地位而不断施行禁银令的制约,白银只能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流通。政府的课税、土地买卖市场、江南富商大贾的贸易买卖[45]等数额较大的方面可以见到白银的踪迹,很显然在明前期白银的使用在国家法令的严禁之下是较为零星稀散的。尤其是永乐时期,政府禁银比较彻底,以至于民间契约上只见宝钞、缣帛、谷物等。到了宣德、正统时期,白银的使用明显增多,促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便是钞法的败坏。宣德时规定:

“凡以金银交易及匿货增直者罚钞” 。但是, “户部言民间交易, 惟用金银, 沙滞不行。乃益严其禁, 交易用银一钱者, 罚钞千贯, 赃吏受银一两者, 追钞一万贯。”[46]

尽管在课税、赏赐方面,白银仍在使用。但是国家法令有时候也会出现矛盾不一致的地方。从洪武到宣德,在民间仍然有鼓励犯罪罚银的规定[47],可谓是国家一定程度承认了民间用银的合法性[48]。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物货币在宣德皇帝统治时期是运用最广泛的,尤其是缣帛和谷物,这从契约和记载中可以知道[49]。黑田明伸说过:“实际上,通货不稳定迫使人们转向物物交换的现象,即使到了20世纪,也是反复出现的”[50]。很显然明中前期通货的不稳定一直影响着市场运行的状态,使得实物货币大量存在。市场运行的不畅反过来又制约着人们对于更高通货的需求,最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和货币制度运行的混乱。

然而在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这一复杂混乱的货币使用状况,而是要知道从何时起,白银逐渐取代其他通货逐渐在流通领域取得主要地位使得一定规模的白银市场建立起来。从契约的情况来看,正统时期宝钞已经不见踪影,白银已经取得主币的地位。景泰、天顺时期民间使用白银率是极高的。有学者指出:“至成化年间,90件契约中,无一例外地使用白银交易,从而说明民间交易中完全实现了货币白银化。”[51]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明代经济是如何受制于它的通货规模的。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切合一般认为是在16世60年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的嘉、隆之际。这时期海外白银的流入不仅有日本,还有后来加入的马尼拉、南亚、中亚等地。学界曾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成果使得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到白银流入中国的路线和大致过程[62]。

我们先来看看海外白银流入的路线问题。弗兰克指出白银流入中国的路线主要有三条:日本-中国、美洲-马尼拉-中国和欧洲-中亚和印度-中国,同时他认为中国在18世纪以前获得了相当于世界产量一半大约60000吨的白银[63]。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流入中国白银的路线主要归结为两条:日本和马尼拉,这条路线上的白银又包含两条小路线,即西属美洲-马尼拉和欧洲-马尼拉路线。万明把这些路线总结性的概括为: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马尼拉-美洲和中国-果阿-欧洲[64]。总所周知,海外白银的主要来源有两个地方,即:日本和西属美洲。因此为了方便白银流入数量的估算,大家倾向性的用这两条源流来分析和估算白银流入的大致数额。

从中外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代中后期中国通过各种类型的贸易从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然而在中国传统时代,由于缺乏数字统计手段使得我们难以确切知晓到底有多少数额的白银流入中国。因此,关于白银数量的估算引起了中外许多学者的瞩目和研究。目前,我们从这些研究当中可以得到许多信息,这不仅仅是白银流入数量的问题,更是中外几代学者孜孜不倦融会中西方资料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见证。

布罗代尔说过:“贵金属的作用似乎从来没有像16世纪那样重要,当时的人们毫不犹豫地把贵金属放在首位。”[67]如今学界就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在16世界中叶以后逐步形成的论点已经达成共识,其实质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白银流动在其中的作用,正是这种“丝绸之路上的钱币”[68]流通使得中国与世界逐步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体系。从此,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改变。就中国而言,蓬勃兴起的市场贸易和规模扩大的商品经济使得晚明社会发生了深远影响的社会变迁。

对于明代中后期白银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尤其是这种流动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却出现了不同的解释。以往白银货币化论者(白银进步论者)认为正是中国的白银货币化需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白银的开采和周转,从而使中国是以一个主动的姿态参与构建世界的经济体系。然而有人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由于明代前中期一直存在的通货不足和经济体制问题使得通货结构经历着异常危险的状态,由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和通货制度才得到挽救。同时他们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论点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白银进步论的观点,是对欧洲经验的简单解读[69]。

笔者以为,对于明代白银问题及其中后期流动的考察,应该从中国独特的货币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来进行解释。日本学者说:“无论是货币还是市场都不能独立于制度而存在,对于制度而言也是一样”[70]。明代的白银在其中前期一直处于实物货币阶段,这种实物货币的存在体现了明政府货币制度设计构架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同时导致了明代前中叶钱钞货币结构的不稳定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使得明代的货币结构面临着急需转变的境地,而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最终为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使得白银得以摆脱实物货币的地位从而走向贵金属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白银流动的意义无法低估。

钱是谁发明的?

哥诺尔古城位于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南部,距木鹿古城30公里远,迄今尚未被沙漠化的建筑及其结构反映了古人对城市规划的成熟考虑,为人们对中亚南部青铜时代晚期的理解提供了新的亮光。

哥诺尔:青铜时代的中亚古城

撰文、供图丨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 (Martin-Gropius-Bau)

△哥诺尔古城复原模型。古城占地28公顷,被巨大的防御设施保护起来,并且被细分成不同的区域,其中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和丧葬区。城市的中心是一个方形的宫殿区域,由炮台和高塔砌成的墙封闭起来。

关于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的最南端,国界边境毗邻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西部毗邻里海。它的地理风景和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卡拉库姆沙漠(Karakum Desert)和南方的科佩特山脉(Kopet Dag mountain)塑造的。20世纪,土库曼斯坦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最贫穷的国家。1991年独立后,由于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被发现,土库曼斯坦进行了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尤其是在城市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哥诺尔古城中央区域。

在过去,由于连接着中国、印度、伊朗和近东之间的往来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土库曼斯坦是一个兼具东西方文明特色的、复杂的文化中心: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在前往印度的征途中到达了这里;公元2世纪,帕提亚王国(ParthianEmpire,即中国史书上的安息帝国)定都尼萨(Nisa)——毗邻土库曼斯坦现在的首都阿什哈巴德(Ashkhabad);再往北,另一个重要的中心在木鹿(Merv)绿洲发展起来,类似今天的尼萨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土库曼斯坦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的绽放比这些都要早,那就是4000多年前的马尔吉阿纳(Margiana)。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

马尔吉阿纳在波斯的贝希斯登铭文中被提及——公元前520年,该铭文凿刻在伊朗西部的石头上,同时提到的还有位于马尔吉阿纳东部的“巴克特里亚”。与此同时,在罗马历史学家昆图斯·库尔蒂乌斯·鲁弗斯(Quintus Curtius Rufus,公元1世纪)记载亚历山大大帝生平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马尔吉阿纳。

△巴克特里亚骆驼,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中期。

1974年,苏联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Viktor Sarianidi,1929~2013)把这些名字与中亚的青铜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将之命名为“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plex,简称BMAC)。现代学者也用术语“阿克瑟斯文明”(Oxus-Civilisation)对其进行称呼,该术语来自中亚最长的河流——阿姆河(Amu Darya River)的古拉丁语名称:阿克瑟斯(Oxus)。该文明体的特征包含了城市堡垒、共同的葬礼习俗,以及特定的陶器形状。

马尔吉阿纳,是中亚地区奇幻而复杂的青铜时代文明的摇篮。遗憾的是,与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明相比,马尔吉阿纳文明在西方几乎不为人所知,直到哥诺尔古城的发现。

哥诺尔的发现

1972年,苏联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Viktor Sarianidi)发现了哥诺尔(Gonur Depe)定居点,该遗址位于卡拉库姆沙漠的南部,距木鹿古城(Merv)30公里远。考古发掘为人们对中亚南部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理解提供了新的亮光,这些未被沙漠化的建筑及其结构反映了古人对城市规划的成熟考虑,令人印象深刻。

△沉没的哥诺尔古城。

哥诺尔古城占地28公顷,被巨大的防御设施保护起来,并且被细分成不同的区域,其中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和丧葬区。城市的中心是一个方形的宫殿区域,由炮台和高塔砌成的墙封闭起来。

所谓的哥诺尔古城皇家墓葬特别重要。这些皇家墓葬有着房子的形状,用精致的马赛克装饰起来,是死去的达官贵人最后的、宏伟的休息之所。这个阶层的远距离交换关系,也可以从遍布古城的富有异域特色的物品中看出来。当时的交通往来,远至今天巴基斯坦的印度河谷(Indus Valley)、美索不达米亚、亚述、阿曼,甚至包括北方2000公里外的乌拉尔地区的草原。

沙漠中的水

卡拉库姆沙漠覆盖了土库曼斯坦土地面积的80%。有史以来,在这片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水的问题都是任何居民考虑的首要问题。

852千米长的穆尔加布河(Murghab River)是土库曼斯坦东部最重要的水源。在过去的数千年间,这条河流不断地改变着它的流向。

在青铜时期,这条河流流经哥诺尔古城附近。这个时代见证了人工绿洲在穆尔加布河沿岸的出现;但是今天,哥诺尔古城却被沙漠包围着。古代的居民建造了运河,从中汲取他们日常饮用和农业灌溉所需要的水。与此同时,利用烧制的黏土修建的水流管道,穿越严密的古城防护墙,为整座城市带来新鲜的活水。

哥诺尔宫殿区域的水流管道衔接系统是青铜时代的中亚独一无二的创造,虽然在其他城市也发现了相似的管道。这种创造性的水流供应系统显示出青铜时代的马尔吉阿纳先进的文明水平。缺点是,公元前2世纪中期,当河流改变它的流向时,城市的衰败变得不可避免。

陶器与石制动物

通过为图案艺术提供主题,动物在哥诺尔古城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许多在墓葬中发现的动物雕塑,有着不同的功能。较小的动物雕塑可能被用作儿童玩具或用于宗教礼仪的目的。一些石制雕像有一只耳朵,但已被磨损。

此外,在哥诺尔古城墓葬中发现的狗、骆驼和牛的遗骸,显示这些动物被当时的人们选为陪葬品,同时发现的还有绵羊、山羊、驴、马和猪。

猛禽在青铜时代的马尔吉阿纳和巴克特里亚艺术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此外,一条鱼的黏土小雕塑,可以说是相当意外的发现。

△附有蛇形装饰物的盖子,公元前3000年晚期~公元前2000年中叶。

△哥诺尔古城中发现的、马尔吉阿纳风格的小雕像。

神与人

对于神的想象和描绘,也被哥诺尔古城居民创造了出来。一些小雕像由不同颜色的石头分开组装而成,那些坐着的人物形象,身穿从肩膀直垂到脚的长袍—这种长袍经常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艺术中。还有一些坐着的小雕像由彩色黏土制成,不同类型模仿的是更为简练的石制雕像。

另一个变化——平面陶瓷小雕像——大部分被发现在妇女和儿童的坟墓里。这种类型的雕像,在一种高度风格化和仪式化的形式里,描述了人类的身体,有时候与动物的特征联系起来,如翅膀、喙状的鼻子。人物的性别通常是明显的,女性小雕像占主导地位。

所有的这些石制或陶制雕像,通常被理解为神明。其中一件罕见的作品是由两个扭打在一起的人构成的:可能是两个已经成人的摔跤选手,也可能是两个正在争论的孩子。最后一类用未经烤制的黏土做成的简单雕塑,可能已经被用作玩具。大部分小雕像都是在墓葬中发现的,但也有一些来自城市的废墟。

△来自哥诺尔的陶制女性雕塑,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化妆品和珠宝

许多来自坟墓中的石制和金属器皿,都可以归因于肉身的需要。它们基本上都是在女性坟墓里发现的,但在男性坟墓里也能找到。

化妆在青铜时代的哥诺尔所起的作用,在已经发现的小雕像身上也得到了强调,这些小雕像突出的眼睛被深色眼线进一步强化。其他用于身体护理的项目还包括有手柄或者无手柄的圆形金属镜子。其中一些存放在用石制马赛克精心装饰的棺材里。

珠宝是用昂贵的材质做成的,通常是由富有的上层人士佩戴。考古出土的物品包括银针、金手镯和珍贵的小石珠做成的项链—这种项链在附近的沙漠地区没有发现过,想必是用重金从外地买来的。这些装饰品使佩戴者与城中的普通人明显区分出来,成为财富与权力的标志。

△哥诺尔古城中马的尸体残骸。

日常使用的陶制器皿

在哥诺尔发现的大部分陶制器皿都是在陶轮上制作的。精湛的制作技艺显示出当时专业的制陶作坊的活跃水平,在此基础上,一幅可称先进的制陶窑烧制陶器的景观也在遗址上呈现出来。这些制陶窑由两个分开的隔间构成,一个是火房,另一个是堆放陶器的储藏室。这种结构为烧制过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大量生产陶瓷容器方面是个不小的创新。

这些容器用途广泛:敞口的杯子和坛子用来贮存、斟注和啜饮饮料。高基座的盘子可能是用来盛放食物的。

大量的陶制容器在哥诺尔古城的墓葬中被发现。它们最初可能是供死者盛食物和饮水用的。除了比较小的类型外,富有者的墓葬中也包含大型储藏容器,极有可能是为了满足其他需求的,仅在一个墓葬中就发现了30件这种类型的容器。

△来自哥诺尔的猛禽小雕像,皇家陵墓,公元前3000年。

△来自哥诺尔的公鸡头形状的仪式斧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印章

在哥诺尔,印章被用来确保门锁的安全、标记产品和交易货物。这些印章通常在富有的男人和女人的墓葬中找到。

大多数印章是由金属制成的,有小孔可以串起来戴在脖子上。石质印章也可以租用。两面都有切割和钻孔图像的类型是典型的马尔吉阿纳-巴克特里亚风格。

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柱形印章不同,中亚的印章没有文字说明。相反,它们装饰着特征鲜明的花朵、动物、人造物,以及神明与英雄的混合形象。

△饰有鸟头、野猪和龙三种形象的斧头手柄,公元前3000年晚期~公元前2000年早期。公元前2200年左右,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地区与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印度北部一带,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这件斧头手柄体现了当时精湛的浮雕技术,鸟头的形象可能来自伊朗西部。

长途贸易往来

来自遥远异域的货物的发现,证明了哥诺尔是广泛而复杂的贸易与交换网络的一部分。这些物品包括青金石(lapis lazuli)和软玉(nephrite)制成的珠子,以及其他在沙漠地区附近不可能出现的物品。

哥诺尔发现的柱形印章证明了它与美索不达米亚的联系。一个印有大象形象的方形印章来自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sation)。双峰驼则是这种远途贸易往来中的运输工具。

△手持蛇的人物形象的印章,公元前3000年晚期~公元前2000年早期。这种印章在中亚西部具有独特性:穿着短上衣和山羊皮靴的男性,头饰与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的风俗相似,肩膀和胳膊下的箭头形象,可能代表蛇或闪电,这些都显示出当地与伊朗的接触。

礼仪和筵席用容器

那些没有打算用于现世事务的容器包括精心装饰过的黏土容器、奇异的石头或彩陶器皿、金银容器。

一些陶碗在表面和边缘展示了很多图形。在有些情况下,这些四足兽、蛇、龟和人似乎在表演戏剧中的场景。容器本身也可能被制作成动物或植物的形状,例如龟等。

用金银制作的容器,通常在款式上比较简单,表面也很少有什么装饰,只有在非常富有的墓葬中才能发现。这些容器展示的一些形象有巴克特里亚的双峰驼、狩猎用的弓箭、羊。

尽管这些容器的款式非常多样,但似乎都是作为饮用器具使用的。历世历代,集体饮酒都在各种社会活动、宗教仪式和统治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哥诺尔古城皇家墓地。这些坟墓的精心建造程度、昂贵的殉葬品和人殉,使发掘的考古人员相信这是统治这座城市的精英阶层的最后安息之所。

皇家墓地

一个极其富裕的小型墓葬群在哥诺尔的东南部被发现。一些坟墓是用泥砖砌成的,使它们看起来像是地下房屋。这些坟墓有很多房间,有时还有一个相邻的“庭院”。实际的坟墓配有镶嵌马赛克的箱子,这种装饰也被用在一些墙面上。哥诺尔的马赛克艺术在青铜时代的土库曼斯坦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免遭盗墓者的破坏,金银器皿和其他贵重物品被藏在坟墓下面的小坑中。石竿、大理石圆盘和微型石柱,可能是作为死者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物而一起存放进坟墓的。

在隔壁坟墓的“庭院”中发现了四轮马车(货车)、动物的骨骼和15个侍从——这些侍从选择陪同他们的主人一起前往死后的世界。

这些坟墓的精心建造程度、昂贵的殉葬品和人殉,使发掘的考古人员相信这是统治这座城市的精英阶层的最后安息之所。因此,该地区通常被称为“皇家墓地”。

△来自哥诺尔皇家墓地的青金石项链,公元前3000年晚期~公元前2000年中期。

城市的墓葬区

在哥诺尔古城西部,发现了一片广阔的墓地。2800座坟墓表明,哥诺尔古城的大多数人口在这里走完人生。公元前3000年结束时,这座公墓正在使用,城市也正在蓬勃发展。

死者通常被存放在凹陷的坑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墓葬被放在平坦的坑中。所谓的“石墓”也非常罕见。它们由一个拱形屋顶覆盖的、砖砌的矩形空间组成。日照烘晒的泥砖也被用来建造地下陵墓,有一个或多个“房间”。这些坟墓有最富有的墓葬品:金银物品、印章、石器和其他奢侈品。

超过一千座坟墓在城市的中心被发现。它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伊始。当时,哥诺尔正在逐渐废弃,死者通常都是简单挖个坑,被埋葬在废墟中。在这种背景下,在主要墓葬区缺席的婴儿“墓葬”就变得十分频繁——他们有时会被安放在大的陶制容器中。

△木鹿古城发掘现场。

四轮战车

一些富人的墓葬中,发现了完全组装成套的货车。每辆车都有四个轮子,这些轮子由大块厚木板制成,轮圈由金属轮胎分段保护,货车的宽度约为1.1米,由骆驼队或驴队拉着——就在这些货车旁边,有时候会发现这些动物的遗体。牛或马也会被用来拉车。

穆尔加布河(Murghab River)和沙漠都是很难穿越的,这些都严格地限制了货车的使用。因此,这些货车不可能是用来长途运输的,作为战车来使用的可能性也不太大——它们的重量和四轮结构使它们难以在战场上操作。而在富人的墓葬中发现,这一点显示了它们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可能扮演着仪式性的角色。

△来自哥诺尔的女性雕像,皇家陵墓,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在当地这一类型的女性雕像中,她们的姿势一般都是坐着,头部以白色石灰石区别出来,相似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伊朗西南部的圆柱形印章上。

宫殿区

哥诺尔古城的北部中心坐落着所谓的“城堡”。该建筑基本是方形的,用泥砖砌成的墙壁加固,其中包含一组可能是宫殿的建筑,南边则保留了宽阔的楼梯——曾经可能连接到更高的地方——也显示出该结构的一些部分可能是多层的。

宫殿中比较大的、更有代表性的房间安排在宽敞的庭院周围,可以提供光照。小一点的,则围绕着主要建筑排列;主要是围绕围墙内部建造的,可能是较小的居住区。

这些发掘工作不仅在宫殿内发现了加热系统,而且在一些塔楼和其他居住区也发现了加热系统。它们有着双室和烟囱的复杂结构。与灌溉系统一样,这个特征显示当时文明达到了极高水平。

△来自哥诺尔的斯坦纳杯(Steinerner Pokal),公元前3000年晚期~公元前2000年中期。

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在哥诺尔,普通居民显然被剥夺了一些物品的拥有权——这些物品只有在富有者的墓葬中才能发现。对于金质容器和用珍贵的宝石制作的长项链来说,它们的价值是由昂贵的材质决定的。例如,黄金和青金石在当地是稀缺资源,必须从偏远地区进口。这使它们成为富有者墓葬中的“专属”物品。

斧钺(打猎或战争用的武器),是最有可能在男性墓葬中发现的,它们象征着力量,更宽泛一点说,象征着持有者的权力。

今天,很难理解一些石头做的东西为何会被放入墓中。这些大圆盘、小型柱子和长杆的真实用途依然存在争议。这些东西集中在最富有的“皇家墓葬”中,代表着墓主人卓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职守。

△杯口饰有猛禽形象的金杯。在古代,贵金属器皿被用于宗教礼仪仪式和统治精英成员的身份象征。从西高加索到阿富汗东部,已经发现并记录了这些金银器皿的一些囤积物。其中猛禽是中亚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形象,在伊朗的艺术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统。

>>> End <<<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8年07期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shop177692594.taobao/search.?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84754005@qq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墓葬(4)公元前(11)诺尔(1)

兰州真的很穷么 合肥兰州哪个城市更好?

1948年,随着人民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

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符号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写Y加上两横即“?”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历时71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币于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纸币和5角、1元硬币除外),目前流通的人民币,主要是1999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1]?。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此间举行的会议上透露信息:将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议认为,在中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百度百科-人民币

兰州不穷的,合肥会更好些。

兰州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中国大陆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甘肃省中部,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西部地区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辐射中亚西亚南亚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

兰州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

矿产资源

兰州境内已探明各类矿床、矿点156处35个矿种。主要有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35个矿种,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中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

非金属矿相对丰富,有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石英岩、硅铁石英岩、耐火粘土。其中石英岩储量集中,运量储量达3亿吨,为硅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煤炭保有储量为9.05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