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2.银子目前多少钱一克?

3.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呢?对此你怎么看?

2011年1月白银价格_2011年白银最高价格是多少

清代一两银子是多少人民币?从人们的作品和各种网络平台上的情况来看,一般认为清代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50到220元。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审查官对此有话要说。

现在白银交易价格每天都不一样,6月10日的价格是每克4.56元。下一两是228元,清代一两是37.3克,所以是186.5元。如果用这种算法来计算清朝一两银子的价值,显然是没有意义的,结论会失之千里。

要了解清代一两白银的实际价格,必须从收入和购买力入手,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答案。帝国历史结合相关史料对此进行分析。

不同阶层的收入情况不同。学者、农民、工人、商人是唯一能得到准确年收入的人。以某县为例,年薪45两(加20米)。其他三个阶层的收入并不固定,尤其是商人。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在清代的一些史料和小说中有所反映。

清代有两种临时工,即长工和短工。短工按日或按月,收入不固定;长工一年结一次婚,但具体到每个省份,工资也不一样。总的原则是劳动力丰富的地方工资低,劳动力稀缺的地方工资高。

以东北地区为例。因为清政府禁止大陆移民进入东北,人口少,劳动力成本最高。乾隆年间,一个长工的年收入约为9至15两,视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而定,平均值为12两。

江浙经济发达,但因为劳动力丰富,长工年收入不如东北,一年6到8两左右,平均7两;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区次之,平均只有5两,甘肃、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最低,只有3两左右。

清朝官方史料中也有记载,乾隆时期皇家建筑工程雇佣的各类技术工人工资最高,年收入约20两。

结合以上情况,大致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那就是乾隆时期,一个长工的年收入在12两左右,一个月只能挣一两银子。

农民的情况比较复杂,根据自己的生产资料可以分为三种: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长时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一半的农民成为佃农,但同样的佃农年收入也不一样。

有些佃农可以获得总收成的80%,有些只能获得15%,这主要取决于对生产资料的掌握。如果佃农的农具、牛、种子都归地主所有,那么份额就少了。

以安徽省徽州地区为例,当地县志显示,乾隆年间该地区佃户拥有部分生产资料,与地主的分成比例约为50%。另外,徽州府的粮食亩产量是328斤,按照“一个农民只能治十亩”的标准,一年的粮食产量是3280斤,你可以得到10斤。缴税后,剩余量约10石(每石120斤)。在干旱时期,粮食价格相对稳定,一石粮食在1.2至1.2之间。这样,佃农的年收入约为10.2英镑,与长工差不多。

事实上,农民和长工的年收入可能达不到12两的水平。根据《红楼梦》中的描述,贾府中的几个大姑娘,如鸳鸯、琥珀、翡翠、袭人等。月薪只有1两。很明显,从收入上来说,他们肯定是高于普通农民和长工的。

除了思敏,还有其他行业。由于没有具体参考历史数据得出具体数字,所以粗略猜测年收入应该也维持在这个水平。

根据以上参考数据,结合人均年

当然,如果放在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那么清代的一两银子就会高于4388元,反之亦然。所以只比较年收入并不是很准确。

清代的银银购买力也是分时期的,所以同样的石粒在康熙朝和乾隆朝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以乾隆朝为例。

关于白银的购买力,看过清代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有印象。《红楼梦》10301010101《儒林外史》等小说里都有具体描述。《醒世姻缘传》最有名,应该读的人最多,所以以《红楼梦》年的记录为例最合适。

第六十一回小说,迎春的丫鬟思琪要吃鸡蛋羹,把我的小女儿打发到内厨去要,引来厨长刘嫂一顿埋怨,这也道出了厨房的开销:

.即使是有四五十个姐妹的姑娘,一天也只需要两只鸡,两只鸭,十几斤肉,一筐菜。算算,你能做什么?我连这两顿饭都撑不住,但我还能撑得住这一点,这一点,那一点。

103010里没有注明一只鸡一只鸭一斤肉的价格。不过根据更早的书《红楼梦》有详细记载。当时,两锭银子可以买一石大米,八分银子可以买一斤肉,一锭半银子可以买一只鸡。

有了这个参考,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购买力,1石大米120斤。按现行每公斤3元计算,1两白银等于360元;一只鸭子没有准确的重量,如果按3斤来算,每公斤单价25元,折合人民币675元。

干旱时期1两白银可以买1石粮食,应该和《红楼梦》年的物价水平差不多。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根据刘嫂的描述,贾府45个人每天的吃喝费用大约是3两银子。如果文中提到的每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50到220元,那么五六百块钱肯定不够。

如果用吃饭来衡量1两白银的购买力还不能令人信服,那就从住房方面来比较。

通过对清代传世房契的分析,乾隆时期北京的房价普遍不高。当时内城的平均房价

为32.8两每间,外城均价为38.2两每间。注意,清代是买房不是以平方计算的,都是以“间”计,间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皇家的紫禁城每间就很大,而民间相对比较统一,大致一间为20平方左右。

这样算下来,京城的房价内外城分别为1.两每平方米、1.91两每平方米。这个价格确实不高,一个二品官每年俸禄为150两,也就是说只要一年的收入,就可以买下一处上百平方米的房子。

从乾隆八年一直到嘉庆二十二年的74年内,京城的房价都很平稳,最高时也就40两每间。当然也有个别时期房价涨幅较大,比如嘉庆二十五年,外城房价增至10两每平方,这样一来买下20平米的一间房,就要掏200两银子。道光以后,京城房价又维持在40两每间的价格。

就以40两每间计算,折合每平方米2两银子,而现在北京的均价差不多是6万每平方米,以这个标准计算的话,那么清代1两银子就30000人民币,就是放在三线城市,也大致等于5000元左右。

所以不管从年收入还是购买力来讲,清代1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的这个问法都是很不严谨的,因为现在的市场、消费以及观念都与清代不同,根本就得不出具体的答案,只有具体到某一特定物品时,才有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相关问答: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各个朝代的银两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既然如此,就要按照货币等值参照的方式,将银两货币的价值进行换算。对于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的中国而言,大米是千年不变、必不可少民生商品,所以,笔者接下来将大米作为参照商品,从而得出几个具有代表性时代的银子价格。

电视剧中的白银

在唐宋以前,由于白银并不是普遍流通的货币,所以计算在此之前的银两价值,并无太大意义。根据史书记载,唐朝贞观年间银子才逐渐进入流通货币的舞台,当时一两银子可以买到200斗米,由于10斗米为一石,一石等于现在的59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现在的1180公斤大米。当今社会,平均米价基本上维持在1.75元一斤左右,由此可以推算得知,唐朝初年一两银子相当于4130元人民币。

古代最坚挺的硬通货——大米

再来说说宋朝,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米石不过六七百”、“每斗折钱30文”可得知,宋朝的米价大概维持在一斗米600~300钱之间,那么,一两银子就可以买到4~8石大米。由于宋朝的一石大米其重量约66公斤左右,所以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在924~1848之间。以前读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还记得黄蓉请郭靖吃饭,结账时一共花掉了19两多,与真实的宋朝银子的购买力相比,一顿饭花19两的情况,想必不会在宋朝发生。

古代银子

明朝年间,一两银子的价值开始大打折扣。据明朝万历年间的资料显示,当时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两石大米,一石大米的重量约为94.4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88.8公斤大米,中国米价的平均价格仍然取1.75元,也就是说明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660.8元。

清朝年间的银两价值相较于明朝就更低了,由于清朝晚期大量海外银两涌入中国,导致中国的银两价值大幅度贬值,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仅为明朝一两银子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推算,清朝末年,一两银子的价值仅相当于现在的200多元人民币。综上所述,各个时期银两价值截然不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人民币?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97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1,1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政府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政府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银子目前多少钱一克?

 初中的时候,当时读《水浒》读《射雕》什么的,刚开始读的时候,看那些大侠去吃饭,“啪”掏出五两碎银子或者二两碎银子,我第一反应:有钱。咱们的反应,一说到银子,就是钱。后来就觉得不太对,怎么哪个大侠去吃饭,他都能掏出几两银子来?这个银子在古代到底值不值钱?后来我查过一些资料以后才知道,古代大侠是真有钱啊!

 在唐朝的时候,当时有记载的是贞观年间1两银子,能买200斗米。这个200斗米,算到今天差不多是2360斤,就按照3块钱一斤,那个时候还真值七千多块钱。那看来,如果那个时候大侠摸出3两银子来,是真挺值钱的。当然这银子也贬值,到了开元年间,1两银子可能也就值3500块钱左右了。就是1两银子只能买一斗米。

 我另一个很感兴趣的朝代就是宋朝。1两银子的购买能力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600—3200块钱这个范围。其实弄明白这个事,就解决了我一个小疑问。当时看《射雕》的时候,为啥这个黄蓉和郭靖一见面,黄蓉就看上了郭靖了呢?你说郭靖呆呆傻傻的也不会说话,武功也不好。而黄蓉,千金大**,对郭靖一见钟情,这个怎么也解释不通。后来很多人说傻人有傻福或者是人傻运气好之类的等等。

 后来搞明白这个银子值钱这个事情之后,这个事情就想通了。黄蓉和郭靖吃的头一次 饭,郭靖同志买单,花了20两银子。这个20两银子,按照刚刚的算法,至少也要三四万块钱。这个什么概念?我在大众点评查了一下,现在能查到的现在最贵的饭馆,人均消费7000块。那黄蓉和郭靖那顿饭,人均消费得2万块左右。我估计顶级三星米其林也到不了这个价。所以我好像就明白黄蓉为什对郭靖一见钟情了。

 在《红楼梦》里,贾府的一餐螃蟹花了24两银子时,刘姥姥感慨道,可以够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开销了。从这里可以看到,银子在清朝的时候,购买力就变低了,但是还是能够达到一两银子值人民币200-300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银子的购买力在唐朝的时候最高,清朝的时候最低。但是总的来说,银子的购买力还是很值钱的。

 这个问题回答不少,但是靠谱的不多,对于大部分的回答者而言,仿佛白银价格是固定的,其实历朝历代根本不一样。

 汉代银价

 以汉代官方银价为例:

 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千。(《汉书·食货志》)

 这是说,朱提银的成色好,8汉两为1流,价值汉五铢钱1580枚,其他的银子8汉两,价值1000汉五铢钱。

 西汉1斤,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重量可知,一枚等于一斤,称量为247克到250克左右,汉代一斤为十六两,则1两=15.43克或15.625克。

 朱提银1两=197.5五铢钱,它银1两=125五铢钱。

 需要注意的是,汉代一直到唐和北宋,白银一直不是流通货币,只是一种贵金属,这种贵金属的官定价格,实际上与实际流通计价的铜钱的“购买力”是直接挂钩的,而铜钱的铸造流通量,哪怕在一个王朝的几百年内,也是不同的。

 所以,除了用米价进行约略折算,没有任何可以贯穿2000年的一般等价物,而历史记载的米价又和货币量、地区、丰欠、消费人口直接相关,最多就是个大致判断。

 比如,

 汉文帝时,粟至十余钱。(《史记·律书》)

 今张掖以东,粟石百余,刍藁粟数十……本始中,金城湟中,谷斛八钱。(《汉书·赵充国传》,宣帝时事)

 元康四年,比岁丰,谷石五钱。(《汉书·宣帝纪》,宣帝时事)

 永光二年,是时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汉书·冯奉世传》,元帝时事)

 需要注意的是,汉文帝时行三铢钱,汉武帝后才行五铢钱,而五铢钱铸造了一百多年才280亿枚,在宣帝、元帝时代,五铢钱的货币供应量实在不多,边地谷价便宜,很大成分上来自于“钱荒”,即“钱贵物轻”。

 如果按照宣帝时面临羌人战争时的标准,张掖以东的粟价,则1两它银也不过买1石粟罢了。

 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为120斤,则汉代一石粟相当于今天30千克,也就是60市斤小米,三解到京东上搜了一下,最便宜的小米1市斤(500克)价格是6.8元。

 也就是说,汉代1石粟=408元人民币,当然,这是精小米,古人算一般称量为原粮,还要削掉一定比例,此处先忽略了。

 大体上,可知,西汉1两白银=408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25.5元人民币。

 同样的算法,以宣帝丰收时粮价为准。

 则1两银=125钱=25汉石=1500市斤小米,则为10200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661元人民币。

 要注意的是,上述价格等于差了25倍,这种数据的差距,在相关记载中毫不少见。

 唐、五代银价

 唐代用银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银饼、银铤不少,不过主要是皇室赏赐和折算“轻货”(体积小、价值高,利于长途运输的货品)顶租庸调,使用时也往往是以重量计量,也因此成为一种财富储备。

 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簉,至有百簉。银五倍之。(《南史·武陵王纪传》)

 这种熔金为饼的储藏财富,这是汉晋南朝以来的传统,只是考古所见的唐代银饼要小得多,最大的约为唐代50两,小的也有10两规制的,可见并没有形成固定形状的银币,仍为“轻货”用。

 至于具体的与商品挂钩的银价,则记载更少,只能以唐之后五代十国的后蜀为例了:

 伪蜀广政中,凡银一两,直钱千七百。(《续资治通鉴长编》)

 此时的后蜀也通行的是唐代开元通宝钱的规制,粮价如下:

 孟昶广政十三年,是时蜀中久安,赋役俱省,米斗三钱。(张唐英《蜀檮杌》)

 10斗1石,则蜀国1石米为30钱,五代一斤合596.82克,一两合37.30克。

 1700钱可换56.67唐石=6800唐斤大米=8116.752市斤大米

 京东袋装大米500g最便宜的是4.8元,则总数为38960.41元人民币。

 即唐代、五代十国时1两白银约等于38960.41元人民币,1克白银约为1044.51元人民币。

 北宋、南宋银价

 咸平中,银两八百,金两五千。(《续资治通鉴长编》)

 (景德四年)诏河东路所辞戍兵白金每两直以一千为限。(同上)

 (熙宁八年)蜀州。银每两官折二贯三百文足,市价一贯六百文,九年,银每两官折二贯二百文足,市价一贯四百文。

 (政和六年)官中支钱此曹,每两请官价钱一贯四百文足。

 这是从北宋真宗朝到北宋徽宗朝选取的几个数据,基本上,银价在不断上涨,当然,北宋的货币投放量也不断增加,仍面临“钱荒”。

 看看米价:

 景德四年,诸路丰稔,淮、蔡间麦斗十钱,粳米斛二百。

 熙宁七年,以上等粳米每石为千……中等粳米斗为钱八十五文,零粜与贫民。

 政和五年,白米市价为百二十。

 真宗朝,1两银子只够买米4——5斛,最多716.18市斤,*4.8元/市斤=3437.6元人民币,1克白银=92.1625元。

 神宗朝,1两银子只够买中等粳米2.7石,386.73市斤,*4.8元/市斤=1856.304元人民币,1克白银=49.7668元。

 徽宗朝,1两银子够买白米1.16石,139.2宋斤,166市斤,4.8元/市斤=796.8元人民币,1克白银=21.3619元。

 南宋的折银价相对稳定,绍定元年(1228年)前,银1两折钱多为三贯三百文。

 德祐元年(1275年),银每两一十四贯二百八十五文,银每两价钱七贯三百六十文。

 再看米价:

 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籴米石,每石计官会三贯七百五十文。

 德祐元年,麦每石三贯七百三十。

 也就是说,南宋宁宗、理宗时代,银1两,折米1石左右(以纸币会子计价,实际上,白银比纸币吃香),也就是说,1两银子够买米1石,143.23市斤,*4.8元/市斤=687.504元人民币,1克白银=18.43元。

 南宋末年,银1两,折麦3.8297石,548.55市斤,京东的小麦粉是3.7元/市斤,即2029.元,1克白银=54.4142元。

 明清之后的计算不少,此处就不赘述了,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纯属扯淡!纯属扯淡!纯属扯淡!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虽然三解已经尽量寻找时间贴近的对应物价数据,但是仍没有考虑上述几个时代粮食计量单位的“石”和重量计量单位的“石”的具体区别(因为太麻烦了),只是简单计数,同时,没有计量铜币、纸币币值的具体不同,在操作上并不严谨。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来说,已经够用了。

 因为,在古代社会,哪怕一个年份,相隔不远的不同地区,由于人口结构、水旱灾害,甚至行政特色,都会带来诸多的不同,在今天我们看起来应该大致均平的物价,在古代社会可能隔着一道山就天差地别,更重要的是,由于物流流通的发达程度,以及货币投放量的不同,也会产生看似匪夷所思的结果,哪怕是离我们更近一些的明清社会,一样如此。

 所以,本质上讲,这种古今对比,毫无意义。

 对于普通人最有意义的就是,千万不要把武侠小说和清宫戏里看来的随手二两银子当做古代生活的常态,还有什么汉朝、唐朝甩出一把银票来,这都属于编剧无知,我们不能跟着犯蠢。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呢?对此你怎么看?

品种

规格

价格

单位

备注

老庙铂金

PT950

378

元/克

纯度95%

品种

规格

价格

单位

备注

菜百铂金

Pt950

335

元/克

纯度95%

Pt990

368

元/克

纯度99%

千足铂

398

元/克

纯度99.9%

以上为9月5日沪深两地最新报价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大规模使用白银是在明清时期了,在此之前人们使用的最多的还是铜钱,因为百姓日常所需的一切物品,只要不是很贵重的,基本用铜钱就行了,这时是没有必要使用白银的。明清以前的朝代,白银还是属于贵金属,产量也有限,一般只有做生意或者官员及大户人家才有,才能用得起白银,主要是白银的价值比铜钱高多了。当时的情况是两者之间的比价是极不对等的,一般情况下规定了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000个铜钱,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白银的价值高些,铜钱的价值低些,毕竟铜矿山相对于银矿山还是多了很多的,民间使用铜器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并且白银在各个时期的价值也是有所波动的,在正常的年景下,我们以一两白银能够买到的米作为参考,因为大米是必须品任何时候都需要吃,所有它是历朝历代的硬通货,最具有参考价值。明清时期一两白银约可以买1石左右的大米,一石大米约为59公斤也就是118斤,现在市场上普通白米的价格约2.5元一斤,那么古代一两白银约等于现在的295元。

例如唐朝,大体上一两银子能买2500斤大米,按现在一斤大米2.5元估计,那么一两银子就是6250元,基本上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一个月的工资。

以后,银子的比价逐步走低,到了清朝,大体上一两银子按大米折算,相当于现在五百元左右。

至于现在,2021年9月17日白银报价4.75元一克,一两旧制31.25克,价值150元,可见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银子的比价在逐渐走低。

唐朝银锭

唐朝主要货币是开元通宝,一般是铜材料的,与汉朝五铢钱形状一样,也有金质与银质的,但是金银质的开元通宝一般不作流通,而是作为收藏品或者皇家赏赐用,银锭与铜质开元通宝作为相互辅助的两种货币,在流通中用得多一点,唐朝的银锭一两差不多等于1000文钱。

贞观初年的粮食价格是一斗米为15钱,到了贞观中期,一斗米降到了2钱,到开元盛世时,一斗米的价格是13文钱,唐朝的一斗米是12.5斤,换算下来唐朝初期到中期的米价是0.16~1.2钱一斤,就按最高的价格来算吧,因为唐朝中后期的粮食价格又开始涨,甚至超过了50文钱一斗米。

唐朝的开元通宝也有银质的

宋朝的主要货币有铜钱、银币、银锭,甚至还有纸币,不过用得少,这时白银开始大量流通,宋朝因为要向北方的辽、金纳贡,数额巨大,一般用白银纳贡,在民间,白银也开始流通,而且宋代的银锭重量(相当于货值)也越来越多,从三两到五十两的银锭都有,正因为币值的下降,再加上物价的上涨,所以民间才开始流通银锭,要知道银锭的面值很大啊,就算是三两的银锭也是三千文钱了。

宋朝的一两银子也等于1000文钱,宋朝的一石等于59.2公斤,宋朝因为连年战争,粮食价格都比较高。宋仁宗时期,粮食价格是700文钱一石,到宋神宗时期,粮食价格涨到了1000文钱一石,5.9~8.5文钱一斤米,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17~169斤粮食,按现在的粮食价格3元/斤计算,宋朝的一两银子价值351~507元人民币,这应该是一两银子较高的价值了,越往后越贬值。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