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上涨还是下跌了_金价上涨意味着什么产物下跌
1.时势造英雄——美国商业大亨传奇
2.历史小问题谢谢
3.cbga签约国
4.usd是什么货币?
5.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请您指教
赤字及其必然风险:债务和违约
在许多国家的公共债务水平已经很高(如果不是不可持续的话)的情况下,应对疫情危机的政策意味着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相当于GDP的10%或更多。更糟糕的是,许多家庭和公司收入出现下滑,这意味着私人部门的债务水平也将变得不可持续,有可能导致大规模违约和破产。再加上不断飙升的公共债务水平,这一切只会让经济复苏相比10年前大衰退后那段时间更加乏力。
②发达经济体的人口定时炸弹:老龄化问题
疫情危机表明,必须将更多的公共支出分配给卫生系统,而且全民医疗和其他相关公共产品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然而,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面临老龄化危机,未来为此类支出提供资金的话,将使目前没有资金支持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
③日益增长的通货紧缩风险
除了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外,这场危机还造成了商品大量闲置,人员的大规模失业,以及石油和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这使得债务紧缩成为可能,增加了资不抵债的风险。
④货币贬值
随着各国央行努力抗击通缩,并防范利率飙升(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债务累积)的风险,货币政策将变得更加非常规和影响深远。在短期内,政府需要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以避免萧条和通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去全球化和新保护主义带来的永久性负面供应冲击,将使滞胀几乎不可避免。
⑤数字化对经济造成更广泛的干扰
随着数百万人失去工作或工作而收入减少,21世纪经济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为了防范未来的供应链冲击,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将把生产从低成本地区转移到成本更高的国内市场。但这一趋势非但不会帮助国内的工人,反而会加速自动化的步伐,给工资带来下行压力,并进一步助长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仇外情绪。
⑥去全球化
这场疫情正在加速已经在进行中的巴尔干化和分裂化趋势。大多数国家将采取更加保护主义的政策来保护国内企业和工人免受全球经济动荡的影响。疫情过后的世界将以对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和信息流动更严格的限制为标志。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在制药、医疗设备和食品行业,这些行业的政府为了应对危机,正在实施出口限制和其他保护主义措施。
⑦经济疲软导致民粹主义抬头
民粹主义***常常受益于经济疲软、大规模失业和不平等加剧。在经济不安全感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将强烈倾向于把危机归咎于外国。蓝领工人和广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将更容易受到民粹主义言论的影响,尤其是限制移民和贸易的提议。
⑧地缘战略僵局
疫情过后一个更糟糕的情况是,外交上的分裂将为美国与其对手之间的新冷战埋下伏笔。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我们完全有理由预计,秘密网络战将大幅增加。由于技术是控制未来工业和抗击流行病的关键武器,美国私营科技部门将日益融入国家安全与工业的综合体。
⑨环境破坏
正如疫情危机所显示的那样,环境破坏对经济造成的破坏可能远远大于金融危机
反复出现的流行病与气候变化一样,本质上是人为灾难,源于卫生和卫生标准低下、自然系统被滥用,以及全球化世界日益增强的互联性。在未来几年,流行病和气候变化的许多病态症状将变得更加频繁、严重和代价高昂。
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警告称,这九种风险在疫情袭击前就已经迫在眉睫,现在有可能引发一场完美风暴,将整个全球经济拖入十年的绝望之中。再过10年,当时间进入2030年后,技术和更有能力的政治***可能能够减少、解决或最小化这些问题,从而产生一种更具包容性、合作性和稳定性的国际秩序。但实现任何美好结局的前提都是,我们找到办法度过即将到来的大萧条。
如果全球经济真如Nouriel Roubini预测那样进入长期大萧条!
这对金融市场无疑是一个重大利空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相对谨慎的策略对投资者可能更为合适。近期黄金ETF持仓仍在持续增加,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的持仓上周创下了了2013年5月份以来新高,这暗示中长线投资者仍青睐于增加黄金资产的配置,有望在中长线给金价提供支撑,也可能会使得金价短线的下行空间受到限制。
时势造英雄——美国商业大亨传奇
近代中国债券市场的价格,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而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动。这种变动集中反映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处于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是近代中国最大交易所,因此,上海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依据。本文试通过对这一时期相关历史资料的分析,揭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
一、近代中国债券市价变动的基本状况
近代中国债券的发行始于1894年,当时的清王朝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开始效仿西方的公债制度发行公债。清王朝发行的主要公债一共有三笔: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估计实收白银不足5000万两。这些公债基本上未进入流通,因此,也就无所谓价格的变动。辛亥革命以后,公债发行逐渐增多,交易的要求越来越强,1918年2 月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从1914年至1927年,以北京为中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承销主体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但是,伴随国民党政府机构向上海的转移,以北京为中心的证券市场开始衰落,1929年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98%是政府公债,价格的变动也以政府债券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命运未知,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债在民国十年(1921年)整理案未实行前,无连续资料可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1922—1937年这一时期的债券价格变动。
我们首先分析1922年到1929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
1922年债券市况以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金融公债最为活跃,全部债市从1月至7月均呈跌势,由于信交风潮的影响,证券市场极为消沉。 7月以后,政府通过了关税余款变通拨付办法,使担保基金有了保障,债市开始逐渐上涨。尽管中间由于直奉战争等原因,债市有所回落,但总趋势是上涨的,只有九六债券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趋跌。
1923年年初由于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有不愿保管基金的传说,债市恐慌而引起价格下落,安氏澄清事实后,正值银根宽松,债市回涨且形坚挺。此后,由于4月份金融债券抽签延期和7月的政局变动,再加上11月秋收,银根趋紧,只有金融债券补行抽签价格上涨,其他均呈跌势。
进入1924年,债市普遍上涨。然而,由于8月间银根收紧, 九六公债基金无着,引起债券市场风波,加之政局动荡、水灾旱灾同起,债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战事结束、商业凋敝、银根平松,债市才开始好转。
1925年,债市在前4个月涨势极盛,直到5月间,茶茧交易需用资金,债市上涨趋势略缓,加之发生,沪市于6月中罢市达25 日之久。10月,浙军抵达上海,奉军退却,11月,整理金融公债、整理六厘公债两债相继抽签,人心稍见平稳, 债市才逐渐回升。 从总体上看,1925年债市除中间略有起落外,大致趋涨。
1926年债市状况比较平稳,还本付息均能按期举行,债券价格没有大的波动。由于公债利息优厚,购买公债成为良好的投资形式。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以来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
1927年债市急转直下,整理六厘公债1月间价格还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长期公债价格1月间在70元左右,到8月则跌至33元,其价格低落是近年来所仅见。8月以后政局逐渐稳定, 市场上盛传本年度整理各项债券利息均有可能按时支付,因此,年底债市开始上涨。
1928年债市极为兴旺。卷烟库券、军需公债、善后八厘公债、金融短期公债、金融
长期公债都于年内发行,而债市不曾因为新债的增加而受到影响。虽然5月间由于济南惨案,债市曾一度下落, 但全年趋势大致都在上涨中。
1929年,尽管时局变动,债市总体来看偏于向下,但无剧烈变动。(注:有关上述时期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详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源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470页: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年版。)
接下来分析1930年—1936年债券价格的变动情况。
1930年9月,债券价格开始上升。随着政局的变动,从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债市又持续下跌,高低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 月债券价格上下波动,但是起伏不大。1933年1月以后债市开始上升, 高低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呆滞,利润收入不如证券投机,因此公债投机之风炽烈,交盛,日间买卖票额常超出3000万元。1931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达27800万元。1932年因为沪战停市数月,交易总额稍减。1933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超出票面26500万元,而1934 年头5个月每月平均票额竟在324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交易是买空卖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 税收收入的减少,担保基金亏空日多,债市价格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内债,截止到12月底,在这一时期价格变动不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37年价格开始上升。
从1930年至1937年的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图也可看出上述价格变动趋势。
附图{f70d02}
图1 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注:该图所根据的1930 年数字见《经济统计季刊》
1932年3月,第1卷,第1期:1932—1934年6月数字,见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 第14 号;1934年7月—1936年2月数字,见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经济研究室:《中外商业金融汇报》1935年1—12期,1936年1期,有关内债上海市价表。)
二、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波动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政府债券,因此,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为主要标的物的债券市场不同,影响中国近代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的收益率。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担保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担保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认识不足,国家债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担保品保证准时偿付才能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利发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别不大,只不过国库券期限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别较大:公债期限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内任意偿还,库券只是临时借款。此外,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无常,证券市场稳定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格变动大,因此,债券常为投机标的物。
2.债信程度及收益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所以,政府的债信程度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担保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担保基金巩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格稳定且趋涨;担保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格动荡。例如,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定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发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信用渐佳,购买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个人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方式,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势。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传闻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国民党不予承认而下降,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担保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往往引起债券行市的变动。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格下跌。另外,国民军定都南京后,政府对于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国民党政府所发各债担保基金也由于公共保管、收支公开、信用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定。影响债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场容量的大小,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表1 1928年—1937年债券价格收益比较
收益指数每年12%=100为基础 价格指数1937.7月末=100为基础
年份
指数 收益% 高 低
1928 69.6 17.3 …… ……
1929 81.0 14.8 …… ……
1930 68.0 17.7 …… ……
1931 62.2 19.3 107 55
1932 49.1 24.4 77.7 49.5
1933 71.4 16.8 92.9 58.7
1934 96.8 12.4 109.8 80.1
1935 92.4 130 110.4 86.1
1936 103.9 11.6 106.6 97.1
1937(6月) 137.4 8.7 116 104
资料来源:〔美〕阿瑟·思·杨格:《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发行6.12亿元,国民党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发行了26亿元(根据千家驹先生计算)。这些公债之所以能成功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格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显示证券收益平均占利润总额的11.9%,有时高达20.61 %。(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因为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当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市价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的承诺。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利的发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给上海银行家以公债贴现的办法,由此一个相当活跃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建立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 年至1931年间所发行的公债平均利息率是8.6%。 因为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所以它的实际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24%, 1933年为16.8 %,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政府发行债券,名为十足发行或九八发行,实际上是按远低于票面的价格发行,使承购银行有厚利可图,并可利用这种债券买卖业务在市场上进行投机。金城银行自创立到抗战前20年中购买公债和国库券,始终是资金运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公开承认:“近代中国有价证券,以中央政府发行之公债、库券,担保最为确定……市场流通性也最大,故本行对于此种债券之投资,商、储两部历年均达相当之数。先就商业部而言,最近三年来(1934—1936),此项投资与本行抵押、信用两项放款总额比较,约等其1/6。”事实上,加上储蓄部的公债、国库券,这三年就分别达到27.15%,24.735%和26.28%(除了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外,金城银行比任何银行都大), 抗战前夕更达到 42.81%,比1927年增加了7.71倍, 它购存的统一公债票面额占政府公债发行总额的2.88%。在金城银行账上,民国七年短期公债(1918—1919)和整理金融公债(1920—1922),按照它们的利息、折扣、还本付息年限次数及当时记帐价格平均计算(前者每百元78.05元,后者.42元),前者年息为19%,后者高达23.5%。金城银行专设丰大号从事公债投机,所获暴利就更难以计算了。(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 惺妨稀罚?虾H嗣癯霭嫔?983年版,第12、13页。)公债不仅成为证券市场的热闹货,而且也成为借贷的筹码,引起银行信用的扩大。银行持有公债愈多,公债能否还本付息与银行的关系就愈大,银行与政府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愈深。
银行界成为债券的最大持有者,他们的交易活动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银行家们凭着自己持有债券的能力操控市场价格,并从中谋利。因此,债券价格时常波动很大,公债买卖成为银行界流动资金的最大用途。
3.政府出售债券的债务收入。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出售债券的收益大约是50%—60%。例如,经济学家朱契认为,1927年到1931年间政府的收入只是公债发行的53.5%;千家驹先生认为是50.9%;而杨格则认为,1927年—1937年公债收入总量为普通票面价值的%,后来他认为这一数字显然估计太高而进行了修正,修正值大约是1/2—2/3之间。总之,政府售出这些债券的代价是高昂的,其结果是使国家财政得以统一,银行业得以迅速扩张,并成为高额利润受益最大的行业。
三、国内市场的变动与债券价格波动
一般说来,如果商业振兴,商品交易活跃,投资于商业较容易获利。商业流转及信用需要增加资金,人们则倾向于投资商业,而卖出债券,这时债市价格必然下跌。如果商业不振,市场呆滞,有资者不敢投资于商业,商业周转及信用需要资金程度下降,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则债市价格必然上涨。1922年—1936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也显示了这一规律。
从金融市场看,由于债券的拥有者主要是金融界,那么,银根松,市场资金宽裕,利率下降,资金会相继投资于债券市场,债市价格必然趋涨。如果银根紧,市场需要资金,利率就会上调,持券者必然售出债券,以资周转,由此债市趋于跌落。各发行银行的纸币发行,其中一部分用债券作为准备,因此金融市场在银根紧迫时,就会出售公债作为现金准备,商业部门在银根紧时,用债券向银行抵押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售出债券,债市价格也因此趋跌。另外,市场利率的高低,金价的高低,对市场价格也都有影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利率,人们趋于存款生息,债价必落,反之亦然。金价的高低主要是影响关税的收入,由此影响债券价格。金价高有利于进口,而近代中国的关税收入,主要是以进口税为主,因此会影响到担保基金的收入。故自1930年实行关税征金后,这一影响逐渐减少。
从市场投机情况看,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与投机的关系很大。从1931—1934年债券交割比例看,1931年是12.4%,1932年为12.8%,1933年为3.6%,1934年为5.7%,五年平均约为11.1%。这表明人们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债券不是为了利息收入,而是为了追求买卖中的差价,由此可以看出投机交易量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从近代债券价格的变动看,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是证券收益率,任何投资者都愿意选择稳定性较强,风险较小的投资机会。当投资风险提高时,投资者要求的收益补偿提高,投资者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随收益的提高而提高,而风险越高投机性也就越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这一变化。 投机盛行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债券流动筹码不足。 从1934年看,财政部直辖的债券余额约为98100万元,按价七折为68700万元。根据中国银行经济调查室统计,1932年上海银行工会28家银行所购置的有价债券为23900万元,其中虽然包含外债,但内债居大部分, 到1934年可能增加一些,估计这时28家银行掌握的内债可能在26000 万元左右。上海银行工会会员以外的银行和钱庄所购置的内债如果也按此数估算,银行届所持债券大约为52000万元。由此可见, 不在银行界之手的债 挥?2700万元。假设国内商店、公司、 学校团体投资内债以资生息或充当保证金的数额为5000万元,洋商购置数为1500万元,那么,在证券市场上流动的债券筹码仅有6000—7000万元。债券流动筹码之少可见一斑。(注: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在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由投机引起的价格变动,也是常见的。以美国证券投机为例,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家庭妇女、课余时间的大学生和火车上的乘务员都在炒股票,而公司股票每天都可能上升10%。人们尽可能从银行贷款炒股。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10月,股市突然崩盘,到年底,股价下降了1/3,到1932年,只有最高价位的1/6。 当时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股价从1929 年最高点的261美元降到1932年的21美元,声誉差的公司股票变得一文不值, 由此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性大危机的开始。在市场经济早期,出现过1719—1720年以英国南海公司通过炒作股票进行金融而得名的“南海气泡事件”和法国以约翰·劳利用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炒作而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由此看来,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投机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投机本身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也有正反两方面。投机活动有助于发现价格,实现市场的均衡,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由此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当投资活动和投机活动结合起来时,实现良好互动,对经济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注:吴敬琏:《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而单纯的投机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限制投机 κ钦?と?芾聿棵诺娜挝裰?弧?nbsp;
表2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债券成交交割数目
1.成交额(单位:元)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月 151250000 74555000 123285000 433780000
2月 128955000 停市 157480000 186135000
3月 187520000 停市 217455000 295999700
4月 160750000① 停市 196130000 403473000
5月 411250000 58035000 240070000 267080000
6月 368380000 98175000 315385000
7月 339395000 79310000 275810000
8月 500535000 80045000 217470000
9月 52315000 188230000
10月 133245000 80120000 297510000
11月 205000000 171495000 437025000
12月 151000000 207650000 516835000
全年 3341400000 901710000 3182685000
全年每月平均 278300000 75100000 265400000 324000000
2.交割额(单位:元)
1月 20245000 11885000 60000 11135000
2月 13240000 停市 6075000 19140000
3月 13430000 停市 7790000 100000
4月 23505000 停市 5485000 14205000
5月 31345000 10705000 11025000 8225000
6月 53545000 14350000 10750000
7月 43270000 10335000 10510000
8月 52140000 8810000 15280000
9月 515000 8585000 8140000
10月 46030000 9890000 9790000
11月 24175000 19275000 15730000
12月 21015000 21365000 8705000
全年 416255000 115220000 25920000
3.交割对成交比例
1月 13.3% 16.0% 5.4% 2.5%
2月 17.2% 停市 3.9% 10.2%
3月 12.0% 停市 3.6% 3.5%
4月 14.6% 停市 2.9% 3.5%
5月 5.8% 18.5% 4.6% 3.7%
6月 13.0% 14.5% 3.4%
7月 2.7% 18.1% 3.8%
8月 15.4% 11.0% 7.0%
9月 11.3% 10.6% 4.3%
10月 19.7% 12.4% 3.3%
11月 11.7% 11.4% 3.6%
12月 18.2% 10.5% 1.7%
全年 12.4% 12.8% 3.6% 5.7%
资源来源: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注①:原表数字有两个,其中一个为540120000, 因两数差别较大,因此将其中一个保留在这里。
四、其它非经济因素与债券价格波动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使农民流离失所,工商业不振,由此影响到金融业,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如1924年湘、直、豫大水,苏浙大旱,1934年各省旱灾,1935年大水,都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
2.政治局势。政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官员的变动,如:1923年2月总税务司安格联辞职引起1922 年整理案项下各债券价格的波动。1927年安格联免职,引起债券价格大跌。1933年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去职,引起证券市场价格大的变动。因为政府官员的变动直接关系到政府对债券保管基金的态度,及维持证券信用的态度。二是战争的影响。由于战争,人心不稳,人们要提取现金以便迁移。金融业也需提取现金以保证提存的需要,由此抛出债券,市价变动成为必然。如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直奉战争、1924年江浙之争、1931年9 月19日日本武装入侵东北,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无一不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
参考文献
[1]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
[3]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31卷第14号.
[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吴敬琏.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历史小问题谢谢
最近看了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其中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期间出现了一个个构建自己财富帝国的商业大亨,他们是:
范德比尔特最开始是从事帆驳船运输,为了购买第一艘帆驳船,范德比尔特向他的母亲借100美元来购买帆驳船,这在1810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母亲和他进行了一个很苛刻的交易,母亲告诉他,如果能够在他生日以前把那块未经开垦的3.2公顷土地清理干净,并且犁好种上作物,她就会给他钱。当时离他的生日只有4个星期了,但范德比尔特组织起一些邻居小孩及时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时的范德比尔特,开始初露一个野心家的天性——为了目标能付出真实的努力以及领导才能。(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强者往往会利用其他人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借力使力)
范德比尔特在他晚年回忆说:“当我在60年前的5月里那个明亮的早晨,第一次踏上自己的帆驳船,升起帆,把手放在舵柄上的时候,我有一种真正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甚至比我后来在 哈勒姆 区港口挣200万美元时还要强烈。”范德比尔特的职业生涯是从在斯坦顿岛和 曼哈顿 之间运送旅客开始的,很快他就成为这个港口公认的最可靠的船长。在第一个运输旺季结束的时候,他不但偿还了母亲的100美元,还多给了她1000美元。(对成就感的强烈渴望是奋斗的强大动力)
范德比尔特比同行工作时间更长,竞争意识也更加强烈。1812年,美国爆发第二次独立战争,范德比尔特与美国军队达成合作,负责给保卫纽约港的要塞运送物资。等到1817年,年仅23岁的范德比尔特已经拥有了总和超过7000美元的帆船,还积累了9000美元的现金,成为同龄人中的有钱人。
虽然范德比尔特的帆驳船航运做的很成功,他还是时刻关注着任何出现的变化和机会。他很快就在轮船中看到了他的未来。于是他将船队卖掉,去给别人打工。原因是,他想去别人的公司学习蒸汽船业务。1818年,范德比尔特加入了吉本斯航运公司,为托马斯·吉本斯工作,担任一搜叫“斯托廷格”蒸汽船的船长,潜心学习蒸汽船技术。
范德比尔特为吉本斯工作到1828年,之后成立了自己的蒸汽船航运公司。这时的美国法律对市场管制十分宽松,范德比尔特多次发动价格战,同样的航道,对方公司收四块钱一张票,他只收一块钱,最终把对方的生意抢了个干干净净。通过这样的方式,范德比尔特不断打压对手,侵占市场。十几年后,他的公司发展成了一支由一百条蒸汽船组成的舰队。1840年,范德比尔特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船王,美国《商业日报》叫他船长,这成为他绰号“船长”的由来。
1849年,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这一年,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整个美国都掀起了西部淘金热。他的公司立刻开通了东海岸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航线。这条新的航线给范德比尔特带来了每年一百万美元收益,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
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不仅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也推动了铁路业。范德比尔特看到,铁路将取代航运成为美国运输业的核心。18年,70岁的范德比尔特又做出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决定: 放弃航海事业,转型到铁路行业。 他从事铁路业的着眼点不在于修铁路,而在于购买已经修好的铁路,改善其经营管理。他首先买下了纽约市附近的几条铁路,并逐步建立起了在东海岸的铁路王国。
范德比尔特仍旧一步步地将他的铁路王国从东部向西部扩张,最终控制了芝加哥附近地区的铁路。大约50年后,他一跃而成为美国铁路业的最大巨头。
因为铁路行业的“泡沫”,投机,使得美国修建了过多的铁路,各个铁路公司为了争夺客源,货源展开了激烈的降价竞争,此时,一位年轻人来找
范德比尔特希望能给自己运煤油的运费能更低,范德比尔特问这位年轻人凭什么要给他更低的运费,年轻人回答说因为自己的煤油可以装满范德比尔特火车的所有车厢。经过谈判,范德比尔特同意了这次合作。
可实际上这位年轻人当时的煤油生产量根本无法装满范德比尔特的所有车厢,可是他知道自己决不能错过这样一个好机会,于是,他回去之后立刻动用自己的一切力量,多方合作扩大煤油生产量,实现了当初与范德比尔特的承诺,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
1859年, 宾州 开挖出世界第一口油井,无数人们疯狂涌进西北,数以千计的油井被胡乱开挖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邻近的克利夫兰。看到这情况的洛克菲勒判断“ 原油价格必将大跌,真正能赚到钱的是炼油,而非钻油。 ”历史证明了他的想法。数年内, 原油 暴跌,炼油速度远不及钻油速度,许多钻油商必须贱价抛售原油以避免破产。
选择炼油而非钻油的洛克菲勒抢占了先机,而且他敏锐的发现,市场上的大部分煤油(当时石油的产物主要是煤油,而煤油主要是给煤油灯提供燃料用来照明)质量都不怎么好,很不安全,因为大部分煤油产商都拼命的想多生产煤油,至于质量怎么样没人在乎,而洛克菲勒知道消费者更在乎煤油的质量,更喜欢使用安全的煤油灯。所以,他给自己生产的煤油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并且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标准石油公司,可见洛克菲勒是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制定整个石油行业的标准,后来事实证明他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凭借过硬的质量,洛克菲勒的煤油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喜爱,而洛克菲勒也通过不断兼并其他石油公司,利用各大铁路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得到了低廉的运费,使得他的煤油在全美国自由流通,夜晚几乎整个美国都是由洛克菲勒的煤油灯点亮的。
洛克菲勒运用多德的"托拉斯"理论,在1882年1月20日召开标准石油公司的股东大会,组成9人的"受托委员会",掌管所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属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被选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随后,受托委员会发行了70万张信托证书,仅洛克菲勒等4人就拥有46万多张,占总数的2/3。
就这样,洛克菲勒如愿以偿地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结构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 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
迅速发展的铁路行业,把美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连接在了一起,遍历的交通促进了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石油的大量开采,使美国得到了大量的煤油,煤油灯的广泛使用也成为了可能,从此,一盏盏灯点亮了整个美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
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无论是范德比尔特小时候拉来一大帮小朋友帮自己清理土地,种作物,还是洛克菲勒利用铁路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牟取低廉的运费。这些做大事的人都很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为自己服务,因为他们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赚大钱,做大事,就必须得动员其他人来为自己效力,为自己创造财富。
由于越来越多公司不满洛克菲勒把运费压的如此之低,所以各大铁路公司都联合起来,威胁洛克菲勒必须接受更高的运费,否则就拒绝为洛克菲勒的公司运输煤油。
这给洛克菲勒出了一个大难题,要是自己不妥协,煤油就无法借助方便,快捷的火车运送到美国各个地区,公司必然会倒闭,若是接受了这一威逼,以后就任人宰割了。洛克菲勒从来不是轻易屈服的人,他苦思冥想,最后想出了一个反击的策略,修建输油管道来运送煤油,这样,货运就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里,而且一旦管道网络铺开来,长久来看,运费也会便宜许多。于是,洛克菲勒迅速筹集资金,尽管董事会很多人不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来修建管道,但,洛克菲勒力排众议,坚定的执行了这一策略。
当管道网络修建好后,美国大部分的石油,煤油都采用了管道运输,这使得铁路公司的货运量锐减,大批铁路公司倒闭,而洛克菲勒则借此牢牢的巩固自己的地位,进一步的垄断了石油行业。
13岁那年,怀着对美国的向往,卡耐基和家人来到美国东海岸的 纽约港 ,后又辗转来到 匹兹堡 。移民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小卡耐基白天做童工,晚上读夜校,十分辛苦。14岁那年,他来到匹兹堡的 大卫 电报公司做信差。虽然他当时对于路一点都不熟悉,但却向公司许下诺言,说自己一个星期就可以记熟全城的线路。公司的经理被卡耐基的毅力感动,留下了他。而卡耐基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了公司的熟练工。
当年的匹兹堡不仅是美国的 交通枢纽 ,而且是物资 集散中心 和 工业中心 。电报作为先进的通讯工具,在这座实业家云集的城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天走街串巷送电报的卡耐基就像进了一所“商业学校”。他熟悉每一家公司的名称和特点,了解各公司间的经济关系及业务往来。日积月累之中,他熟读了这无形的“商业百科全书”,这使他在日后的事业中获益匪浅。因此,卡耐基在回顾这段时期时,称之为“爬上人生阶梯的第一步”。
1853年,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西部管区主任斯考特看中了有高超的电报技术的卡耐基,聘他去当私人 电报员 兼秘书,每月薪水35美元。当时卡耐基已是18岁的大小伙了,他怀着强烈的 上进心 走进了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 宾夕法尼亚 铁路公司的10余年中,卡耐基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机灵,24岁就升任该公司西部管区主任,年薪1500美元,并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大企业的管理技巧。这种技巧是他后来组织庞大的钢铁企业时所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卡耐基也抓住时机,初试牛刀,参与投资,而且频频得手,慢慢积累得小有资财,为他以后开办钢铁企业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1865年4月,南北战争结束了,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机会。29岁的卡耐基这时已经算小有成就了,但是他不满足,他要紧紧抓住人生旅途这一关键阶段,自主创业,另立门户。于是,他向 宾州 铁路公司提出了辞呈。
在辞职之前,卡耐基曾带人修桥补路,就常常思考能否用铁桥代替木桥。当时的匹兹堡虽然钢铁工厂鳞次栉比,但还只是在起步阶段。1862年,他与几个朋友创立了建造铁桥的公司。而1863年7月4日, 南北战争 的双方都开始使用 军舰 对抗,给卡耐基以警示:帆船时代已经过去了,钢铁时代即将到来。于是, 辞职 之后,他来到 欧洲 旅行,到 伦敦 考察了那里的钢铁研究所,果断地买下了道茨兄弟发明的一项钢铁 专利 ,还买下了 焦炭 洗涤还原法的专利,他认为,这两项专利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回到美国的卡耐基,开始鼓足干劲,大干一场。他把分散的资金聚集在一起,把以前自己入股的两家公司合并起来,成立了联合制铁公司。当时,美国的钢铁生产经营极为分散,从 采矿 、 炼铁 到最终制成 铁轨 、铁板等成品,中间需经过许多厂家。加上中间商在每个产销环节层层加码,致使最终产品的成本很高。卡耐基深知传统钢铁企业的这些弊病,他决心建立一个面目全新的、囊括整个生产过程的供、产、销一体化的现代钢铁公司。
那两项专利使得卡耐基能快速的生产出大量的钢铁
全新的、囊括整个生产过程的供、产、销一体化的现代钢铁公司,能利用规模效应大大减少生产成本,这就使得卡耐基能大量生产便宜而且质量好的钢铁。
当他迈出进军钢铁业的第一步,就开始大胆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才,大刀阔斧改进生产管理,不断地改进钢铁生产技术,降低成本,使自己一次一次走向成功。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耐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多员工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它的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它的年收益额达4000万美元。卡耐基是公司的最大 股东 ,但他并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职务。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任用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常引用他的一句 名言 :“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他在成名之后,有新闻记者访问他,问他是怎样工作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卡耐基回答说:“我之所以能成功,有两个基本因素:第一、我自幼出生在贫苦之家,小时候常常吃饱了这一顿,不知道下一顿的食物在哪里?我晚上常听见父母为了应付面对的穷困而叹息。所以我从小就力求上进与发奋,决心到长大之后要从我手中击败穷困。第二、凡事不论大小,都要认真的去做。我12岁时做过纺织工人,我努力地要把纱纺好。后来我又做过邮差,我尽量记住我那邮区里每户人家的姓名、住宅外貌,到后来几乎我每一家都熟识了。努力把每一件小事情认真的做好它,以后才有人敢把大事情放心的交给你了。”
当卡耐基的公司越做越大时,他更加渴望财富,为了得到更高的利润,卡耐基把目光放到了削减成本上,而人力资源是成本的一个大头,因为钢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工人,于是,卡耐基就希望能尽力剥削工人,削减工资,延长工作时间,更恶劣的工作环境。但,卡耐基很爱惜自己的名誉,不希望别人把这些罪过都怪在自己头上。
所以,卡耐基开始物色人选来为自己办这件事情,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叫弗里克的人,因为弗里克最痛恨工会,而且为人残暴,只在乎利益,根本不在乎工人的死活。为了让弗里克做好这件事情,卡耐基一步步把弗里克提升为公司总裁,自己甚至有意跑到国外去度假来避免别人的指责。
弗里克没有让卡耐基失望,他成功的把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延长到了12小时,而且薪水压得极低,工人每天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怨言越来越大,最后组织工会与弗里克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在1892年霍穆斯德钢铁工人大罢工时,卡耐基远在苏格兰,弗里克雇佣了300名平克顿警卫,试图镇压工人的罢工。这场劳资间的冲突最终发展成为血腥的武装冲突,在卡耐基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不光彩的一页。
此时,卡耐基知道不能再让弗里克胡来了,为了挽回局面,给公众一个交代,卡耐基只能把弗里克辞退了,自己再来收拾残局。
这也是历朝历代皇帝任用奸臣的原因,因为皇帝都想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谁也不想遗臭万年吧,可是经常也需要做一些肯定会被骂的事情,比如增税啦,打击某些威胁到自己的所谓“忠臣”,这个时候最好是有人帮自己来扛这些骂名,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奸臣,奸臣也很清楚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为了荣华富贵,骂就骂吧,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奸臣也乐得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只是狡兔死走狗烹,最终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在卡耐基的墓碑上,写着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埋在这里的人,懂得如何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为他所用。 ”许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卡耐基成功经验的画龙点睛的写照。
这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备的优点,能够让各自人才为自己所用,就好比三国演义里,我们都觉得刘备好像没什么了不起的,武力值远远不及关羽,张飞,赵子龙,出谋划策和诸葛亮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是为什么刘备做了他们的主公呢?这就是刘备的本事,能把这些牛逼的人招入自己的账下为自己卖命,在这一点上,其他人是远不及刘备的。
在洛克菲勒,卡耐基疯狂积累自己财富的时候,一位金融巨子也一直在寻找机会,能开创一个新的行业,成为一个领域的开拓者,取代洛克菲勒的地位,这个人就是JP.摩根。
1837年4月17日,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出生在美国 康涅狄格州 哈特福德 城的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摩根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经商才能,尤其在投机方面具备超常的判断力,可以说他是靠投机本领发家的。人到中年的摩根大肆收购铁路,贯彻他的摩根体制、并通过摩根体制控制了当年美国大批工矿企业,把全美企业资本的1/4集中到了他的麾下。摩根不但用金融资本控制了美国许多重要部门,还利用其庞大资本对外国放债,经济上依赖他的不仅有墨西哥、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甚至连英、法这样的老牌 资本主义国家 在关键时刻也不得不向摩根求援,摩根的力量总是超过人们的想象力。
现任美国总统是这么评价摩根的
1862年,美国的 南北战争 已经爆发, 林肯 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了全面进击。一天,克查姆一一一位华尔街 投资经纪人 的儿子,摩根新结识的朋友,来与摩根闲聊。“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北军的伤亡惨重。” 这消息马上触动了摩根那敏感的神经。“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摩根沉着地说道。克查姆听了这话
对摩根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最后,商量出了这么一个计划:先秘密地买下400~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把往伦敦汇黄金的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军新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里的一半黄金抛售出去。两人说干就干,而事情也一如他们所料,黄金价格眼见得飞涨,不但纽约的金价上涨,连伦敦的主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摩相与克查姆可谓大获全胜,发足了财。《 纽约时报 》对此次金价上涨做了调查,得出结论说:“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来解释此次金价暴涨,这次涨价根本与军需品、粮食、棉花等的输出和输入无关。这一事件的实际操纵者,是纽约的一名青年投机家——J·P·摩根。” 摩根头脑灵活,干起投机生意来游刃有余,并且总能想到别人从没想到过的招儿。
第一次投机黄金买卖胜利后,摩根深深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先得到信息就意味着胜利 。
信息真的非常重要,就拿高考报志愿来说,当初因为什么也不了解,甚至上网查找相关信息都不会,所以就胡乱填报了志愿,结果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而且也没什么前途的专业。要知道,一个好专业和不好的专业可是相差甚远的。所以,信息获取是一项非常值得去锻炼的能力,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摩根一直在寻找一个全新的领域,一次机缘巧合,摩根得知了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电灯成功的吸引了摩根的注意了,看着爱迪生实验室里玩具电动火车在铁轨上跑着,摩根意识到电的广泛应用前景,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于是,摩根开始投资爱迪生的发明,摩根希望爱迪生的电灯能照亮整个美国,从而代替洛克菲勒,成为那个“照亮美国”的男人。
对此,摩根的父亲非常不看好,直言摩根被这种玩具骗了,而且这也与他一直教导摩根的投资策略不合,从小父亲就教导摩根,投资要稳重,千万不要去投资那些新兴的行业,风险太大了。然而,摩根却不这么认为,摩根觉得只有冒更大的风险,才能得到巨额的回报。
正如摩根所预料的,爱迪生的电灯受到上层阶级的追捧,可是,摩根所要的,是每家每户都能用得上电灯,这就需要建立大型发电站和电网,可是,直流电在远距离传输会造成极大的电量损失。
此时,一位年轻人也提出了另一种电流——交流电,这位年轻人就是科学界的传奇,特斯拉。特斯拉原本是爱迪生实验室的助手,特斯拉也多次跟爱迪生介绍自己发明的交流电,可是爱迪生完全看不起这位年轻的助手,爱迪生认为交流电太危险了,根本不可能得到大规模的使用。
特斯拉却坚信自己的交流电会造富人类,所以特斯拉从爱迪生实验室辞职,希望去外面寻找投资,最终,特斯拉得到了威斯汀豪斯的资助,而特斯拉提出的交流电也成功的在社会上兴起了波澜,尤其是当特斯拉发明了 异步电动机 ,交流电远距离高压传输的优点也就体现出来,同时也解决了机器不能用上交流电的问题。
摩根对此非常恼火,多次责令爱迪生必须解决直流电,交流电的问题,因为电力行业只能有一种标准。
爱迪生为了打压交流电,1888年,爱迪生买通美国某些州政府官员,把当地死刑由绞刑改为交流电 电刑 。并雇用小学生,抓猫狗来用特斯拉的交流电做实验,把猫狗电死,来显示特斯拉的交流电的危害,打击特斯拉交流电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由于“ 电流之战 ”缘故,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几近破产,因此在1897年,特斯拉用自己的专利使用费替威斯汀豪斯缓解了一下危机。
可悲的是,特斯拉为了能让交流电大幅推广造福人类,放弃了交流电的专利,这很大程度上使得特斯拉晚年穷困潦倒,若是有这项专利,毫无疑问会给特斯拉带来巨额的财富,后面几乎全世界都在用交流电。而摩根却利用交流电的专利,故意扬言要与威斯汀豪斯的西屋电气打官司,希望搞垮西屋电气,因为西屋电气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承担高额的诉讼费,所以被迫使得摩根也可以利用交流电的专利。
而摩根利用资本霸占了爱迪生的公司,成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公司,成为了电力行业的霸主。虽然在“电流之争”上,摩根输了,可是,摩根在自己最擅长的资本领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以洛克菲勒,卡耐基,摩根为代表的商业巨头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不断兼并其他企业,逐渐形成了行业的垄断托拉斯,由此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而美国社会的大量公民却处于温饱水平,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激化了社会矛盾.虽然,这些商业巨头联合起来利用自己的权势,暂时的巩固了自己的垄断地位,可是,当西奥多·罗斯福成为总统时,他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对当时的商业巨头发起挑战,迫使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成了多家公司,通过了反垄断法,使得美国的商业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而此时,一位年轻的创业者恰好利用这股反垄断的局势,迅速崛起.福特花费了多年时间研制出了廉价的汽车,可是,当时的汽车专利被美国汽车特许制造商协会所垄断。福特要想销售汽车必须得到该协会的许可,但,若是每一辆汽车都要给该协会缴纳专利费,福特就不可能以普通人出的起的价格销售汽车,而且福特觉得整个汽车的专利都被美国汽车特许制造商协会所垄断,这是很荒谬的,于是,福特不理会该协会的所谓专利,仍然开办公司销售自己的汽车,美国汽车特许制造商协会自然不会让福特如愿以偿,遂把福特告上了法庭,声称,福特侵犯了他们的汽车专利。
可是,福特顺应时势,身处反垄断的一边,最终赢得了诉讼。
1913年福特将流水线引入他的工厂,从而巨大地提高了生产量。1918年半数在美国运行的汽车是T型。福特非常注意倡扬和保护T型的设计。(福特说:“任何顾客可以将这辆车漆成任何他所愿意的颜色,只要它保持它的黑色。”)这个设计一直被保持到1927年。到1927年福特一共生产了1500万T型车。此后45年内这将是一个世界记录。
福特创造性的流水线生产方式极大的提升了汽车的生产效率,这不仅使得工人可以得到更高的工资,而且福特还因此提出了8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5天。
而随着反垄断的新局面出现,美国的工人们因此得到了更安全的工作环境,更短的工作时间,和更高的工资。美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得以大范围的提升,美国由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五十年,美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离不开以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耐基,摩根为首的商业大亨在铁路,石油,钢铁,电气,金融等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为混乱的市场制定了有序的规范,采用集成化,一体化的策略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些不但使得他们积累的惊人的财富,同时也使得美国迎来了空前的繁荣。这些站在人类金字塔顶端的人,绝不会被历史遗忘。
后记
我虽然知道他们很有钱,但完全没想到会这么有钱,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cbga签约国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第24讲)
[日期:2002-08-30] 来源:《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第24讲)
24.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确立的以美苏关系为重点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 以及八、九十年代之交美苏冷战结束和雅尔塔体制解体后出现的全球化联系增强和世界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秩序的确立和演变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确立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特别是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相对衰弱和苏联的解体, 则深刻影响着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 但是并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占主导的发展地位和经济秩序。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解体
1944年7月1-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有44个参加筹建联合国国家的代表, 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金融合作计划的国际经济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条款》(即《世界银行》)两个附件, 这两项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规定了用黄金确定货币价值的固定比率原则, 由于美国拥有控制权, 从而美元便成了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1945年12月27日, 《布雷顿森林协定》正式签字, 正式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当代世界经济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会议, 它奠定了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宰的世界国际经济秩序的框架, 建立了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自1960年10月起, 美国接连爆发了美元危机,迫使美元汇价下跌, 金价上涨。1971年, 美国出现了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1971年12月19日, 西方十国集团达成重新调整汇率的协议, 美国同意把美元贬值7.89%, 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这意味着西方货币体系面临又一个危机。
1973年2月1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19日起, 西欧共同体六国对美国实行联合浮动汇率,至此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实际上宣告瓦解, 美元已失去了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货币地位。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建议,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它正式承认了浮动汇率的合法化,降低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至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隔离了黄金与货币的固定联系。80年代以来,围绕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多种方案,迄今围绕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斗争仍在进行。
2.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兴衰
巴黎统筹委员会全称输出管制统筹委员成立于1950年1月1日。它是西方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的、不公开对外的、没有条约的非正式国际组织, 总部设在巴黎, 简称巴统。成员国最初有美、英、法、意、荷、比、卢七国,1950年上半年扩大到挪威、丹麦、加拿大和联邦德国, 到1989年共17国。
根据美国1952年1月24日生效的《1952年共同防御援助管制法》, 俗称《禁运法案》,巴统成员国,凡向共产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者,均将被剥夺受美国军援、经援和财援的权利。巴统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禁止、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战略物资、高技术产品的标准和详细的禁运清单。1952年时, 禁运项目几占国际贸易商品项目的一半。
在50年代, 巴统主要集中在确定禁运的范围和标准。在60年代巴统的限制主要集中在军事项目及与军事用途关系密切的民用项目上。1957年英国单方面宣布放弃中国差别待遇原则, 各国起而效法。1970年后, 尼克松总统也七次宣布放宽对中国的禁运,这表明了美国政府对华禁运的失败。在这期间美国一方面热衷于单边和多边的战略禁运, 另一方面则逐步强调扩大贸易战略, 开始允许出口经济技术和产品, 以及有潜在军事用途的项目。1972年我国被重新划如了Y组, 表明和苏东国家享有同等待遇。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决定给予中国优惠待遇。卡特宣布将中国从Y组划出列为P组国家,可在逐项审查的基础上向中国出售军民两用产品。
1981年里根政府提出对华出口的“双倍政策”即可出口为苏联两倍的政策。1983年里根政府又宣布将中国由P组,升为V组即由非敌对国家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巴统对苏联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 巴统政策发生大幅度调整。大幅度地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出口管制,但1989年夏以后美中关系发生急剧变化, 迄今尚未完全恢复到1989年春的好时光。
由于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93年底巴统宣布结束自己的使命,其主要原因是:
①西欧、日本反控制与美国控制的矛盾加深;
②美国作茧自缚及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与当权集团的矛盾加深;
③中国广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吸引力;
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转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⑤东亚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形成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有力竞争力量。
3.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是由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23国在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的一项政府间123项的多边协定,194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一协定称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由于1948年世界贸易和就业哈瓦那会议通过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没有被某些大国批准使宪章没有生效。于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协定的缔约国到1992年共103个,另有29国在考虑加入与否时,为事实上的适用国。
总协定以三种方式运转:
1)管制政府贸易行为的多边规则;
2)作为谈判贸易的场所;
3)解决缔约国间争端与协调的机构。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
1)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
2)非歧视原则,主要表现在最惠国待遇条款和国民待遇条款。最惠国原则的特点是权利和义务的多边性,待遇的普遍性,范围的广泛性减让关税的主动性和税率的稳定性;
3)关税保护原则,即缔约国不能采取非关税形式来保护贸易;
4)促进公平贸易允许缔约国采取措施来抵消倾销行为和出口补贴造成的危害;
5)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6)贸易政策透明原则。
关贸总协定先后历经八轮回合的谈判。1986年9.月15日起, 在乌拉圭举行的第八轮会谈,到1993年12月15日乌拉圭回合谈判委员会会议在117个国家和地区贸易代表参加下正式结束,几经修改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文件共450页, 涉及关税、农产品、纺织品、反倾销、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21项内容的45个独立文件, 及各类产品和服务业的减让清单。根据最后文本,工业化国家将在6年之内, 减少农产品关税36%,发展中国家则在10年内减少24%。1994年4月15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参加各方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正式签署最后文本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它意味着世界经济合作将跨入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复关谈判恢复自1987年6月起, 以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以减让为承诺条件, 参加多边贸易各项谈判; 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享有相应的待遇作为基本原则。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价过高, 迄今我国仍未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合法席位和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4.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互组委员会的形成及其瓦解
苏联为抗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和巴统, 于1949年1月,策划成立经济互组委员会。1949年4月第一次经互会上, 明确它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国际经济组织。1961年底前阿尔巴尼亚参加了经互会, 1950-1978年间民主德国、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后参加, 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一些对苏友好国家以观察员身分参加。随着苏联霸权扩张的发展, 经互会逐渐成为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由于苏联经济实力的削弱和苏东危机的发展, 1991年6月经互会会议正式宣告解散, 社会主义市场不复存在。
主宰世界半个世纪的雅尔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出现了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始终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紧密相连, 并且成为影响当代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主线。
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美苏两强主宰世界大国霸权政治秩序, 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随着美苏关系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发展相应的变化。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底—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战初期雅尔塔会议前后, 以美苏为主的大国间所达成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它包括:战时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大国首脑会晤等国际会议的协议;战后初期东欧地区版图的变化,两个德国的分治,联合国初期的活动和以及大国有关远东地区势力范围的安排等。
和1919--1930年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相比, 1945--1991年间的雅尔塔体制有着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 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然而, 它们的相异处更引人注目。主要是:
1)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就时间之长和涉及范围之广而言雅尔塔体制的影响远大于凡尔赛-华盛顿体制;
2)扮演的主角有变, 从前者的英法在欧洲、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到美苏在全球各个角落;
3)形成的过程有异, 前者是在大战结束后的两年内形成的, 后者则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4)格局的性质有悖, 前者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间的争夺, 后者由于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呈现具有反对法西斯, 实行民主政治, 和大国称霸的双重性质。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在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变化: 英、法、德、日、意等国退居二线, 美、苏走上了前台。一方面美国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壮大, 影响扩大, 与此同时, 苏联膨胀了老沙皇扩张主义的图谋。
战后初期正式形成时的雅尔塔体制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这表现为:
1) 有利于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 利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有利于苏联在中国, 朝鲜北部地区影响的扩大;
3) 加强了苏联在联合国和国际联合组织中的作用;
4) 扩大了苏联在世界事务中,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其次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
再次它有利于美苏称霸和争霸。
可以说, 二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争端和直接和间接地和这一体系的存在和活动相联, 美苏双方都力图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势力范围。
2.美苏两极格局和雅尔塔体制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的演变是和美苏两极格局以及美苏间的冷战态势分不开的。美国的全球扩张态势, 和苏联力图巩固与扩大自己的安全带企图, 使雅尔塔体制从一开始就具有合作与缓和的气氛成为不可能。
美苏冷战对立的标志是在政治上1947年3月12日的杜鲁门主义的宣布, 1947年9月欧洲***工人党情报局的召开及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在经济上1947年6月5日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1949年1月经互会的成立。在军事上,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1955年5月5日巴黎条约的生效和联邦德国的加入,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国组织的诞生。在德日战败国的处置上, 1949年9、10月两个德国的分立, 和1951年9月旧金山片面对日和约。在朝鲜问题上, 1949年南北朝鲜的对立。
雅尔塔体制从本世纪40年代中到90年代初, 经历了冷战、冷战与缓和的交错; 美攻苏守、美苏对峙、美苏互有攻守的演变过程。其中1945-1955年是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出现; 1955-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 1969-1985年前后是美苏缓和中的激列争夺;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则是雅尔塔体制的瓦解。1945-60年代末, 美苏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冷战共处。美国处于战略进攻态势, 但攻中有守; 苏联则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但守中有攻。
美苏的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地区。因为在政治上, 谁控制欧洲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在经济上,美苏两家的最大经济利益都在欧洲; 美国的传统市场、主要盟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和对外文化援助都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主, 苏联则在东欧有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在战略上, 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非大陆的门户和推进东欧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带。
在亚洲,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首先打破了雅尔塔体制在东方的安排, 从而使这一体制出现破绽。
1969-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 在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前期美苏缓和中有争夺, 后期美苏争夺中有缓和。虽然这一阶段无论是争夺为主, 还是缓和为主, 或者两者兼备; 是苏攻美守还是美攻苏首, 美苏两极格局仍未发生根本的转折, 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着。雅尔塔体制演变有着自身的特点。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 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和协调为中心; 冷战共处贯串始终, 但战略态势互有变化; 美苏间在多处热点上出现全面对抗,但未从未面对面地爆发热战;美苏争夺重点一直在欧洲,不仅在政治上,而且扩及经济、军事、思想等领域;作为侧翼的亚洲首先被突破。
3.雅尔塔体制的结束和美苏两极格局的解体
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89年以来, 苏联和东欧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历史性变化。欧洲国际事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
1) 东欧解体, 东欧***被撵下台, 苏联的安全带正在消失;
2) 德国完成了有利于联邦德国的统一过程, 苏东集团解体;
3)欧洲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军事集团和经济集团的对峙宣告结束; 经互会, 两个平行市场消失, 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联盟加快开向苏东集团开放的过程; 华约解体, 北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苏在全球范围的严重对峙正为伙伴和合作所取代; 苏联被迫退出了苦心经营45年的由雅尔塔体制划定的势力范围和安全带; 并且实际上结束了它的超级大国地位;
4)1991年苏共解散, 苏联自行宣布解体, 组成松散了独联体。所有这些, 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解体、美苏两极体制的结束。
雅尔塔体制的结束, 标志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它表明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衰落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也反应了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相对削弱。雅尔塔体制以有利于美苏霸权开始, 而以一霸解体、一霸相对削弱而结束。
它启示我们以兴自霸权扩张、衰也自霸权扩张, 搞霸权的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损人而最终损己。雅尔塔体制以有利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 不利于苏东国家而结束, 它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教训和启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因为期望西方国家改变对社会主义的敌对态度和和平演变策略是不可能的; 指望西方国家在危机中垮台或在失误中自我削弱也是一厢情愿的事。不要夸大外来说, 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雅尔塔体制的兴衰告诉我们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归根到底, 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变化; 指望靠意识形态的功能并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 将导致轻视和放松对发展经济的重视, 并最终受到意识形态误导的负面影响的惩罚。
雅尔塔体制结束后旧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 新的格局正在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之中, 这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势, 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并界线分明的格局, 它需要有一个过渡期。
usd是什么货币?
央行售金协议
与黄金有关
以下摘自网络:、央行售金协议的原由
我们知道,各国中央银行在市场上抛售黄金是黄金的供给来源之一。央行售金方面有一个重要协议——央行售金协定(CentralBankGoldAgreement,CBGA),又称华盛顿协议。
央行售金协定(CentralBankGoldAgreement,CBGA)是1999年9月27日欧洲11个国家央行加上欧盟央行联合签署的一个协定。当时由于金价处于历史低谷,而各个欧洲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纷纷抛售库存的黄金,为了避免无节制的抛售将金价彻底打垮,这个协议规定在此后的5年中,签约国每年只允许抛售400吨黄金。尽管各国央行储备黄金总量巨大,但除了CBGA签约国,其他央行每年售金量极少。CBGA售金量透明、有计划,成为黄金市场稳定的供应源。5年后的2004年的9月27日,央行售金协定第二期(CBGA2)被续签,又有两个欧洲国家加入协议。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美元再度兴旺的时期,美国通货膨胀低,利率高达6%,相比之下持有黄金收益很小,还要支出大量的保管费用,因此投资者都愿意持有美元,欧洲各国的央行也一样。19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明确表示将黄金储备量削减到15%左右。欧洲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减持黄金,导致黄金价格不断下跌。
1999年,受欧元上市和黄金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英国财政部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决定提高国家储备结构中货币的比重,并计划在1999年至2000年间,由英格兰银行代表英政府举办5场拍卖会,抛售125 吨黄金,相当于整个储备的3%。英国的售金行动直接导致金价于1999年8月26日跌至历史最低点 251.9美元/盎司。
英国的这步棋着实让全球市场开始担心,国际社会必须建立一项新的规则,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由此诞生了《华盛顿黄金协议》。该协议规定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15家中央银行将在今后5年内,每年有限制地出售400 吨黄金,5年内出售的黄金总量不超过2000 吨。同时在2004年《华盛顿黄金协议》到期后,欧洲央行又与14家中央银行重新签订了《央行售金协议》,以保证今后几年各国央行售金比较稳定,不会大幅增加。
同时,人们不禁狐疑,英格兰银行究竟要干吗?投资吗?不像。要是投资它应该在1980年以850美元一盎司卖出,再买进当时高达13%回报率的美国30年国债,那早就赚大发了。结果英格兰银行硬要在1999年以280美元的接近历史最低价出售黄金,再去投资当时回报不到5%的美国国债,难怪蒙代尔大呼看不懂。
是英格兰银行不懂做生意吗?当然不是。英格兰银行从1694年成立算起,雄霸国际金融市场近300年,堪称现代金融业的老祖宗,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见过,美联储在它的面前还只是小学生,要说它不懂低买高卖的道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英格兰银行违背基本的商业规律行事,只因为一件事,那就是恐惧!它恐惧的倒不是金价持续下跌而导致黄金储备贬值,恰恰相反,它害怕的是黄金持续上涨!因为在英格兰银行的账目上记录在案的黄金早已不翼而飞,那些被标注成黄金应收帐目下的黄金,可能永远也收不回来了。
瑞士银行家费迪南.利普斯(Ferdinand Lips)曾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如果英 国人民得知他们的中央银行是怎样疯狂和轻率地处置人民积累几百年的真正财富-黄金的话,断头台下将是人头滚滚。其实,更为准确地说,要是世界人民最终知道了中央银行家们是如何操纵黄金价格的话,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金融犯罪行为将大白于天下。
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早已被“租借”给了“金锭银行家们”(Bullion Bankers)。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当90年代初,伦敦-华尔街轴心成功地打垮了日本经济, 遏制住了欧洲统一货币进程之后,虽然春风得意,辉煌一时,但是,对黄金这一真正的敌人却时刻不敢掉以轻心。要知道,欧元与日元对于伦敦-华尔街轴心而言, 只 是疥癣之疾,黄金才是心腹大患。要是黄金一旦翻盘,所有法币体系都会臣服。黄金虽然已经不是世界货币,可黄金始终是制约国际银行家通过通货膨胀劫掠世界人民财富的最大障碍。它虽然无声无息地被“软禁”在货币体系之外,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为真正财富的象征却无时无刻不在辐射出强大的吸引力。国际上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不由自主地奔到黄金的周围,接受它坚实的庇护。要想完全废黜这个“货币之王”,即使是一手遮天的国际银行家也是不敢奢望的,他们也只能试图“永远软禁”黄金。
要做到“软禁黄金”,就必须使世人“看到”黄金这个“货币之王”是多么无能与软弱,它既不能保护人民的储蓄,也无法提供稳定的指标,甚至不能吸引投机之徒的兴趣。
所以黄金的价格必须被严格控制。
在吸取了1968年“黄金互助基金”惨败的教训后,国际银行家痛定思痛,决不会再犯用实物黄金对抗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样愚蠢的错误了。在1980年采用极端的20%的利率暂时压制住了黄金价格,恢复了美元信心之后,他们开始大量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这种新的武器。
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爆发,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北约的空袭迟迟未能奏效,黄金价格在强大购买力的支撑下开始积蓄爆发力。如果金价一旦失控而持续走高,“金锭银行家”则必须从市场上高价买回黄金,归还给中央银行家们。如果市场上没有这样多的现货,或者当初以“地下未来”黄金产量做抵押的黄金生产商破产,又或许地下根本没有足够的黄金,不仅国际银行家要承受巨大损失,中央银行家们的黄金储备账目也会出现巨大的亏空,如果事情败露,人民得知实情,只怕真的会有人上断头台。情急之下,英格兰银行终于在1999年5月7日,冲到了第一线。如果能够吓退投资者,金价继续下跌,自然皆大欢喜,即便失手,坏账的黄金索性卖出,到时候也死无对证。正所谓“黄金坏账,一卖了之”。这就是为什么中央银行家们出售黄金时,人们从来不知道谁是买主的原因。
尽管科索沃战争在1999年6月10日结束,惊出一身冷汗的中央银行家们觉得玩得太过火了,再加上国际黄金市场的投资者已经开始声称要告中央银行家们操纵黄金价格,各国政治家们也开始关注黄金价格问题。事情看来要闹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9月欧洲的中央银行家们达成了“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greement),限制各国在未来5年内出售或出租黄金的总量。消息传来,黄金“租借”利率在几个小时之内从1%跳升到9%。做空黄金的生产商和投机商的金融衍生产品损失惨重。
黄金反垄断行动委员会(Gold Anti-Trust Action Commitee) 主席比尔.莫菲将这个蓄谋打击黄金价格的特殊利益集团称之为“黄金卡特尔”(Gold Cartel ),它的核心成员包括:JP摩根公司,英格兰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花旗银行,高盛公司,国际清算银行(BIS),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
当金价被强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推高时,中央银行就会冲到第一线,公开抛售大量黄金,直到吓退投资者为止。
格林斯潘在1998年7月的众议院银行委员会(House Banking Committee) 的听证 会上宣称:“黄金是另一种有大量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场外交易的商品,投资者无法控制黄金的供应量,如果黄金价格上涨,中央银行们随时准备‘出租’黄金储备来增加供应量。”换句话说,格林斯潘公开承认,如果有必要,黄金价格完全处于中央银行家们的控制之下。
1999年是黄金战场的重要战略转折点,其意义相当于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此以后,打压金价的企图,再也未能取得黄金战场的战略主动权。以美元为首的法币体系将在黄金的强大攻势面前,不断败退,直至最终崩溃。
黄金近20年的熊市终于划上了句号,它预示着商品市场大牛市的到来。
2、《华盛顿协议》的意义
《华盛顿协议》主要规定了在未来5年里,签约国在出售黄金储备方面的行为准则。其中包括:承诺不再增加新的售金计划;已定售金计划实行时要按一定程序进行,增加透明度,并且5年的总量不得超过2000吨;不再增加黄金租赁、期货、期权方面使用的黄金数量等。
《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和机构的储金占世界官方储金的50%以上,达1.62万吨,再加上储金最多的美国从不借出和销售自己的黄金储备,这样,有80%以上的官方储备的流动实现了透明化,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市场的黄金流动量。所以协议发表后对市场金价起到了稳定作用,达到了投资者的要求。
从表面看,《华盛顿协议》是为稳定金价而定,但各国央行从加快黄金储备减持进程到限制黄金储备减持,并重申"黄金仍然是全球金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是表明黄金完全退出货币领域并非易事。这是对黄金重新货币化进程的历史性的阶段总结,对于黄金金融属性定位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对于黄金金融属性定位的社会主流观点的统一形成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作用。2003年初国际形势的变化,再一次用事实说明了黄金济动荡时资金避风港存在的必要性:美国"9·11"形势剧烈变化,阿富汗战事刚刚平息,伊拉克战争又爆发了。世界的动荡,使世界经济前景灰暗,此时股票贬值、币值波动,金价却一扫持续低迷的状况,大量资金进入黄金市场,金价立即攀升,一度创6年来的新高。黄金再次成为投资市场的"宠儿",这也是用事实证明《华盛顿协议》所得出的"黄金仍然是全球金融资产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是正确的。
对此还可以从黄金供求的角度分析。20世纪70年代之所以出现黄金非货币化进程,从表面看是欧洲与美国进行经济较量的产物,而直接原因是美国停止履行按官价兑换黄金的结果。但是我们需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去认识这个问题,这是金本位制本身所反映的货币信用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即黄金信用恒定性与信用货币泛滥之间的矛盾。19世纪金本位制在全球的确立,以及20世纪被废除,人们开始反思黄金信用额度的有限性和信用货币的无限滥发是否能够取得平衡。黄金信用量的增长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使矛盾日益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黄金非货币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黄金完全驱逐出货币领域,而是为了解决黄金信用额度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现在到了强化黄金货币职能的时候了。看看中央银行家们都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使黄金的信用额度的供给与需求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打破现有平衡保持黄金牛市;相反,保持这种平衡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不见得是好事,近期因国际事态的发展,而凸现黄金资金避风港的作用就是一个实证。
不管央行售金与否,我们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黄金仍会在货币领域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
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请您指教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 )是美国作为存款债务的官方货币,同时也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
美国《1792年铸币法案》通过后,美元方才正式出现,并逐渐形成体系。目前其发行主管部门是美国国会,具体发行业务则由联邦储备银行负责办理。这就是usd了。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一)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尽。英、法虽然胜利,但工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只有美国远离战场,非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1938年到 1944年,美国工业生产提高 2倍。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国家的60%,出口量占三分之一,黄金储备达20O亿美元占三分之二(1948年这个比例进一步上升为四分之三)。战争使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绝对优势。战争期间,美国通过“租供法案”向英、法等同盟国提供价值470多亿美元的,也乘机占领了西欧各国及其附属国的广大市场。由于国外投资猛增,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这一切都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创造了特殊条件。
英国经济实力虽然下降、但英镑区和帝国特惠制仍然存在,国际贸易的40 %仍用英镑结算,英镑仍然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为此,英国仍竭力保持英镑的地位。
早在战争期间,美国就积极策划取代英镑而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1943年4月 7日,英、美两国政府分别在伦敦和华盛顿同时公布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
(二)怀特计划
怀特计划是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提出的“联合国平准基金计划”,主要内容是:
国际金融
1.以基金制为基础。基金至少为50亿美元,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
2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基金规定使用的货币单位为“尤尼它”(Unita),每一“尤尼它”等于10美元或含纯金137格令(1格令=0.08克纯金)。
3.表决权取决于会员国缴纳的份额。各会员国在基金组织里的发言权与投票权同其缴纳的基金份额成正比例。
4.稳定货币汇率。会员国货币都要与“尤尼它”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
5.取消外汇管制、双边结算和复汇率等歧视性措施。
6调节国际收支。对会员国提供短期信贷,以解决国际收支逆差。
7“基金”的办事机构设在拥有最多份额的国家。
怀特计划企图由美国控制“联合国平准基金”,通过“基金”使会员国的货币“钉住”美元。这个计划还立足于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
(三)凯恩斯计划
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内容主要是:
(l)建立“国际清算同盟”,相当于世界银行。
(2)会员国中央银行在“同盟”开立往来账户,各国官方对外债权债务通过该账户用转账办法进行清算。
(3)顺差国将盈余存入账户,逆差国可按规定的份额问“同盟”申请透支或提存。
(4)“同盟”账户的记账单位为“班科”(Bancor),以黄金计值。会员国可用黄金换取“班科”,但不可以用“班科”换取黄金。
(5)各国货币以“班科”标价,非经“同盟”理事会批准不得变更。
(6)会员国在“同盟”的份额,以战前3年进出口贸易平均额的75%来计算。
(7)“同盟”总部设在伦敦和纽约,理事会会议在英、美两国轮流举行。
凯思斯计划是基于英国当时的困境,尽量贬低黄金的作用。这个计划实际上主张恢复多边清算,取消双边结算。当然,也暴露出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的意图。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怀持计划和凯恩斯计划虽然都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但两者的运营方式是不同的。由于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不如美国,双方于1944年4月达成了基本反映怀特计划的“关于设立国标货币基金的专家共同声明”。
1944年7月 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洲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有 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一)各国货币比价的挂钩。
即汇率的规定与调整原则,主要规定如下:
1. 美元与黄金挂钩。即各国确认193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样,美元居于等同黄金的地位,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不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会员国也可以不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而只规定同美元的汇率。例如 1946年,l英镑的含金量为3.58134克纯金,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纳金,则英镑与美元的含金量(黄金平价)之比为:1英镑=3.58134/0.888671=4.03美元,这便是法定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而决定“平价”的标准,亦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
(二)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
“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由于各国立即普遍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原则是不现实的,故“协定”又作了“过渡期’,的规定。
关于国际支付与国际结算的原则,“协定”规定,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三)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在这种制度中,外汇与黄金并列,共同构成国际储备资产。“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四)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另外的75%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贷款也越多。贷款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五)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特色。
“协定”确定了IMF的宗旨:①建立IMF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②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均衡发展,借此提高会员国的就业和实际收入水平,并扩大生产能力。③促进汇率稳定,维护正常汇兑关系,借以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④建立多边支付体系,设法消除外汇管制。⑤为会员国提供资金融通,纠正国际收支失衡。⑥缩小或减少国际收支赤字或盈余的扩大。
“协定“赋予IMF以下职能:①监督职能。监督会员国遵守“协定”的各项条款,以维护国际金融与外汇交易秩序。②磋商职能。会员国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定期磋商;定期举行世界经济形势与前景的磋商;当某会员国修改汇兑措施、汇率政策、或执行对其他会员国发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或基金组织认为某会员国的汇率政策不符合“协定”指导原则时,基金组织总裁就同该国进行特别磋商。
③融通资金职能。即对逆差国提供贷款,以稳定外汇市场和扩大国际贸易。基于上述职能,基金组织实际上处于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是这一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基金组织则是这一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1.制度内容上的特点
(1)货币比价上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2)汇率调节机制不同。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3)货币兑换的程度不同。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采取限制措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然,基金组织规定,一般不得对经常项目的支付进行限制,并规定在条件具备时,取消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
(4)国际储备上的特点。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则是黄金、可兑换货币和特别提款权,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在外汇储备上,战前除英镑外,还有美元与法国法郎。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而美元则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
(5)国际结算原则上的差异。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尚有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6)黄金流动与兑换上的差异。国际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而布雷顿体系下,黄金的流动一般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战前英、美、法三国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而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也允许居民用外汇(英镑、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国兑换黄金;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而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是一种大大削弱了的金汇兑本位制。
2体制上的特点
(l)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制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进行组织和监督。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则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2)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金本位制对汇率制度、黄金输出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货币区也只是在规定的地区实施宗主国、联系国的法令。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乃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的统一性在于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它的严整性在于对维持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3)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例如,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信贷监督制度、国际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清算制度等。
因此,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同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制度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世界性的组织机构,制订了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建立了统一的、完整的规章制度。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尤其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 的部分时间里,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良好,对战后稳定国际金融和发展世界经济确实起到巨大的作用。
1.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虽然该制度有助于美国扩大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有利于美国经济对外扩张;但由于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进出口成本和利润的核算,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战前。1913年~1918年,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0.7%,而1948年~1960年为6.8%,1960年~1965年为7.9%,1965年~1970年为11%。
2.保证了国际货币关系的相对稳定。基金组织成员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存在着不少分歧和矛盾,但是“协定”毕竟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得到正常运转,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劳务和资本的流通得以正常进行。避免了经济严重恶化和货币体系崩溃的局面。
3缓解了国际收支危机。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逆差国提供各种信贷支持,帮助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克服国际收支失衡的困难,促进币值的稳定。
4.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由于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这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同时也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因而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一般偏重内部平衡,所以国内经济比较稳定,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条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1.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则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这并不影响美元的国际地位。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机布雷顿森林制度存在的基础。
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则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
3,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则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也就日益暴露。
1.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这就极大地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方面,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这就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但从另一方面看,美国也背上了维持金汇兑平价的包袱。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信任危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难以维持。
2.储备制度不稳定的缺陷。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既数量充足,又币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储备货币,以使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后黄金生产增长缓慢,与国际贸易增长相适应的国际储备的增长只有是美元增加。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并危及国际货币制度。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塔台的必然性。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个体系的创始人显然指望国际收支失衡通过基金组织融资、合理的国内政策与偶然的汇率调整就可恢复平衡。这就是说,会员国暂时的不平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通资金,根本性的不平衡则靠调整利率来纠正。实践证明,这种调节机制并不成功,因为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4.内、外平衡难统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而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外汇市场,但这往往会导致和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则美元贬值就会加剧,就会遭受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制度自身的缺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要求美元币值稳定,才会在国际支付中被其他国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不仅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愿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但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又会不断减少,美元又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1)美国黄金储备减少。美国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 1960年,美国的黄 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已不足以抵补当时的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出现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机。60年代中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1968年 3月,美国黄金储备已下降至121亿美元,而同期的对外短期负债为331亿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102.1亿美元)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678亿美元)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2)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同时,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美国消费物价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这给美元的汇价带来了巨大冲击。
(3)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利用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国家被战争削弱的机会,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各国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 Shortage)。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Dollar Gult)。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美元停止兑换黄金。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一。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
2.取消固定汇率制度。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实行单独浮动,暂不参加共同浮动。此外,其他主要西方货币也都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至此,战后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制度的最终解体。
2.欧盟中央银行执行统~的货币政策与成员国保有的财政政策发生矛盾时,协调难度很大,统一货币推行后,为保持欧元的稳定,欧盟中央银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成员国仍保留推行本国财政政策的权力,当二者发生矛盾、利害冲突特大时,二者关系协调兼顾就很难达到。就像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存在特里芬难题一样,欧元的内部机制就存在难于克服的内在矛盾。
3.欧盟扩大、欧元推行必然加剧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欧洲统一货币的实施,势必进一步释放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潜在经济力量,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关系将更加紧密,对外竞争力提高,这无疑于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排他性上升,并会加剧开放型发展中国家进入这一市场的难度,这不仅加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与矛盾,也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甚至遭到发展中国家的抵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