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2.修仙的途径简介

3.清朝时期戴的扳子是什么意思

4.银镯子认主人吗 银镯子带开口闭口讲究

5.山西金九鼎物贸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6.鼎为什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

九鼎价格_九鼎贵金属

龙擎九鼎商标总申请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1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龙擎九鼎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第26类(饰品、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类(面点、调味品、饮品)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服务)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国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这个先按时代来分,商代的圆鼎,主要是立耳锥足鼎,还有一种有“裆”的鬲式鼎,另外就是方鼎,四条柱形足,立耳。有时候柱足上有扉棱,到了西周时期,方鼎基本跟商代的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出现了一些新样式,比如说带盖附耳方鼎。方鼎在西周早期偏晚就消失了,圆鼎从立耳锥足鼎发展为立耳柱足鼎,之后又是立耳蹄足鼎,然后又出现了附耳蹄足鼎。

到了春秋以后,附耳蹄足鼎成了主流,秦国继续沿用立耳蹄足鼎,楚国有特殊的立耳蹄足鼎——升鼎,这种鼎造型特殊美观,以王子午鼎为代表,同时,鼎出现多功能的变化趋势,比如带流鼎,就是附耳蹄足鼎加上一个流,再从用途上说,鼎兼作礼器,葬器,实用饪食器,作为礼器的鼎,在西周时代形成了一套鼎簋搭配的礼仪制度---列鼎制度,这种列鼎既作礼器,又是实用器,一般来说是天子九鼎八簋,之下诸侯,大夫,士的鼎簋搭配数量都是以2个一级的标准递减,但是列鼎中还有“陪鼎”,就是不算在列鼎数里面的,这类鼎就比较大,应该是专门制造的,作为葬器的鼎,样式合同时期的实用器相类,差别在于工艺的精粗程度上,一般来说,用作葬器的鼎加工往往比较粗糙,另外,到了战国时代以后,随着金银细工的发展,青铜和金银等贵金属结合的工艺在鼎的制作上也得到了体现,出现了很多专供赏玩的错金银鼎,鎏金鼎,这类鼎往往体积非常小。

?

修仙的途径简介

国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国企。

国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金黄金”)是一家集贵金属工艺品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型企业,注册资本为36000万元人民币。

总部设立在北京,全国各地设有300多家分支机构,拥有员工2000余人。公司在北京、深圳两大城市分别建立了3家创新型贵金属艺术工厂及5个新技术试验基地,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

国金黄金努力践行“非凡技艺、完美品质”的产品理念,秉持匠心,将黄金品质融入研发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凝聚为创意的源泉与标准。专注于产品设计和创新工艺、品质与品位的不断追求,执着于对细节的苛刻。

国金黄金倡导“黄金艺术生活化”,致力于传承、弘扬、创新黄金文化,在新的时代赋予黄金新的价值与意义。

依托遍布全中国的银行渠道,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及企业开展合作,以黄金品质缔造、引领生活方式,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对生命的虔诚与热爱。以黄金艺术成就生活梦想,将黄金的真正价值予以发扬并恒久传承。

清朝时期戴的扳子是什么意思

道教神仙 神仙学说 神仙的特点 成仙的基础

修仙的途径 神仙的等级 先天尊神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 三官大帝

四御 土皇

西王母 雷祖 星君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五星七曜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斗姆 六十甲子神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 东岳大帝 碧霞元君

雷部五元帅 雷公电母

龙王 雨师 风伯 土地神及地方保护神 城隍 门神

土地 灶神 财神和福禄寿星 财神

福禄寿星 冥司神灵 酆都大帝 十殿阎王 得道仙真 观音 八仙 妈祖

关帝 吕祖 王灵官

临水夫人 三茅真君

保生大帝 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修仙是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根据道教固有的形神观,修仙必然对自身的形体与精神同样地关注,因此道士们长期探寻的成仙之途都是沿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方向。不过历代道教徒所侧重的修仙之途不一,所尝试过的具体方法更是难计其数,就其要者言之,大约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探索。

目录 1 服药 2 炼气和导引 3 内丹 4 积累功德 5 不忘本 6 注释 服药 起源

服药包括到仙境中取得长生不死之药和按方合药两大类。本来在战国初从事寻找通仙之途的方士们主要是到海上三神山等处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了大约西汉时,便有人用人工的方法来合药。所用的原料以金石为主,所成的产品多称为金丹、金液。西汉末东汉初已经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丹书,如《太清金液神气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说明当时炼丹的理论与技术都已相当发达。

盛衰

不过合丹药需要很大的投入,同时,因为多用金石为原料,不少原料和生成物是有毒的,炼丹家用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做了大量的服丹的试验,结果发现其副作用很大,所以在唐代炼丹术达到 *** 之后,人们也同时发现了它的弊端,到了北宋以后,敢于服丹的人越来越少,其法走向衰落。与炼丹术同时发展的还有以铅、铁等贱金属炼成药金、药银等「贵金属」的黄白术即炼金术,不过合成的金银只在外观和某些属性与金银相似,而不是真的金银。

影响

金丹黄白术最后都走向了衰落,但它们是人类企求人工控制物质变化、从事实验化学研究的先驱,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这一点,请参看本资料库中有关「道教与人类文明」中的相关部分。在唐代和唐代以前,金丹术是修仙术中最占重头的部分。

炼气和导引

神仙家很早就将服气、炼气作为修仙的基本手段,即使服食金丹,也常将之与炼气结合起来。战国时著名文学家屈原写下《远游》,其中就提到服气的法门。后来在道教中服气的道术有很大的发展,包括服炼外气、存思、守一、胎息等等纷纭多姿的功法。不过功法虽多,在道教中这些服气方法都是作为修仙的主要的或者配合的方法被用,后来传到社会上,成为一般老百姓都能锻炼的身功法,那是后话了。与服气相关的另一类方法是导引和 *** ,它们也是被当成伋引气血、吐故纳新的炼气法门引入仙术的。

内丹

内丹术是在服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末,魏伯阳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将金丹术与内炼结合起来,但其学说当时影响不大。到了隋唐时,金丹服食的弊病越来被人所认识,所以道门中便有人转而重视开拓体内固有的精、气、神以炼成长生不老之躯。这种方法称为内丹术。之所以有内丹之称,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体外的金石为原料的金丹术而言。内丹术的许多理论、术语都取自传统的金丹术,但其立足点实大不相同,所以特称为「内」,而将原来的金丹术称为外丹。两种丹法都常以金丹、大丹、金液还丹为称,一部丹书是讲内丹还是外丹,要具体看其中讲炼丹过程和功法时以甚么为原料(丹书中常称大药)。从唐历宋,内丹术渐渐代替原有的外丹术,成为修仙术中的主流。

积累功德

为人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法术,以积累功德,最后到达仙人的境界。道教素来擅长于举行各类法术为民众和社会消灾祈福,这类法术又都形成了具有很强针对性但又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仪式,道门中称科仪、科范、仪范,其中以斋法和醮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一般斋醮联称,泛指各类仪式。这些仪式是沟通人神的主要途径,道门中认为,施行的结果是为民众排难,同时又是为自己积功,虔诚行之,久则成道。宋元之际的郑所南在《太极祭炼内法》[1]中说:「(能自信笃、用心专)始则积功,终则成道」。又说:「其于能始终深心行此祭炼内法者,愿护是人永无灾难,愿学神仙者速成神仙,一一终当超行于至道也。」郑所南所说的速成神仙、成道,都是说主持科仪为民解忧对行道者本身也具有深刻影响,最终能使之成功自己的宗教理想,跻身于神仙之林。

不忘本

在人间建功立业而又不忘根本,功成身退之后,也能成仙,或死后封神。大凡历朝祀典中进入道教神谱的,如关帝、都天大帝(张巡)、岳元帅(岳飞)等,都是这一类功德成神者。

应当指出,道教的修仙途径虽然有上述种种分别,但在实际的修仙活动中,却是诸法共修,相互配合的。同时,不论从事哪一类修仙秘术,行之者都必须立心行道积德,不断检束身心,使本心净明,杂念尽去,而且行善于世。严格说来,前面提到的几种基本的修仙方法,属于「术」的范围,而这里说的行道积德则是其道德上的要求,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修成大道.

↑ 为亡灵超度的仪式之一,其要在凭法师的功力和法术的神奇功能,使亡灵经过水火的洗涤、冶炼,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升上天堂

银镯子认主人吗 银镯子带开口闭口讲究

扳指其实早就有 只不过到了满清才被大家所熟知。满族人最早的扳指是鹿的骨头做的 戴在左手拇指上 拉弓射箭的时候可以防止快速的箭擦伤手指,到后来不打仗了 渐渐有了玉石和金银等贵重材料做的扳指 象征权势地位,也体现满洲贵族尚武精神 到了后期纯为装饰 皇帝有时候赏赐有军功的武将 也会赏扳指 纯粹的文臣是不带的 。 扳指的前身 叫做韘(音射) 《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 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 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原属于满族特有的首饰——扳指与戒指,虽非九鼎大吕,但就其渊源与文化微妙论,则颇值得涵泳玩味。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 或“梆指”。为满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状饰物。考其源,出于实用而始制此物。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 由“一个劲儿”(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 甚至“三十个劲儿”。 满族作为曾经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七年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至为丰富且流传甚为绵长。在其与汉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彼此之固有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原属于满族特有的首饰——扳指与戒指,虽非九鼎大吕,但就其渊源与文化微妙论,则颇值得涵泳玩味。

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 或“梆指”。为满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状饰物。考其源,出于实用而始制此物。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 由“一个劲儿”(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 甚至“三十个劲儿”。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故昔年之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人手一枚,因而成习。初时因重实用,大小扳指皆选韧涩材质制作。其宽窄肥瘦不一,因人而异,以便套带。

本是习武的扳指,由于满汉两族广大男士的欣羡与效颦,竟使之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其质地亦由原来的犀角、驼骨发展为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等名贵滑润的原料。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然就其质量而言,优者与劣者相较,骤观之并不相上下,而骨子里竟判若霄壤。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满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戒指又名“约指”,俗称“镏子”。清朝兴盛时期,旗家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其式祥甚多,以光面戒指(即无花者)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圆筒式,或作面部(即指盖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铸字者,如“福寿绵长” 或单个的“福”字或“寿”字。

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团结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铸有“二人平心”之字样,夫妻间亦有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地无二者。

按戒指之意义,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镌有“戒烟”、“戒酒”、“戒色”之字样。及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凡劝人戒烟戒酒戒色者,聚资为之镌一戒指赠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镌有自己的姓名,此风历久不混。

戒指之质料,满族贵胄有翡翠质者,蔚为贵品。其次为金质镶嵌宝珠玉石者,戴于指上璨灿夺目,亦非贵胄不敢如是夸张也。普通者则为金银二质,而尤以银质者为最普通。有在银质戒指上加以“包金者”,与金质戒指鱼目混珠,北京的老旗人谓之曰“穷人美”。

山西金九鼎物贸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民间有种说法,一些金银玉做成的首饰,会自己选择主人,因此戴在身上久了,会染上主人的气息。那么,在 风水 学上,银镯子认主人吗?银镯子带开口闭口的讲究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装饰风水 的分析吧!

  银镯子认主人吗

 在风水学上,银器能够辟邪,是可以保护主人平安的器物,因此很多人都会在身上带一些银饰,比如银手镯等等。传说是因为当主人遇到灾难时,手镯会变黑甚至断开,所以就有银镯有灵,可以辟邪的说法。

银手镯是一种典型的银器,它具有一定的灵,也具有一般银器都具有的辟邪化煞的能力。也有说它有认主人的这一说法,鉴于银镯是认主人的,所以自己的银手镯不能随便给别人佩戴,以免带来不好的影响。

  银镯子带开口闭口讲究

  活口手镯

 活口手镯,两端是开口的款式,两边没有任何装饰物保护的贵金属装饰挂件,这种手镯戴着不安全,两端光秃秃的手镯很容易脱落丢失,不建议选购。

  闭口手镯

 闭口手镯包括:螺丝扣款式、旋转扣款式、拧扣款式、密码锁款式、s挂钩款式,这些手镯优点时尚漂亮,缺点爱损坏。由于金子比较软,卡口位置经常摘戴很容易松动,经常掰开的位置时间久了会折断。闭口佩戴方式和翡翠的手镯戴法一致。

  推拉口手镯

 选手镯还是推拉口最保险,戴着不宜丢失,不容易脱落。缺点是戴着效果一般,与死口手镯比较款式工艺差一些。推拉银手镯佩戴方法:对准走马圈处,双手使均力向中间靠拢,一只手稳住推拉扣,手掌缩紧穿过即可。

  银镯子上九个小圈是什么意思

 手镯上的九个小圈,寓意家族兴盛,富贵丰收,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与祝福。“九”为阳数之最,比如“九鼎”象征,鼎成为镇国之宝;“九世同居”,寓意家族兴盛;九秋同庆”,寓意农业喜获丰收。“圈”或“环”代表环环相扣,代代相传,具有圆满胜利的象征与喻意。

鼎为什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

山西金九鼎物贸有限责任公司是2003-07-18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生东街14号。

山西金九鼎物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070075152274XF,企业法人陈朗,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山西金九鼎物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经销:建材、装璜材料、钢材、生铁、金属材料(不含贵金属)、通用零部件、机电产品(不含小轿车)、五金交电、矿用设备、电气设备、电线电缆、铝矾土、氧化铝、铝锭、办公设备、仪器仪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山西金九鼎物贸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人类最早冶炼和使用的金属是青铜,由此人类告别石器时代而进入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文化是古代世界最为辉煌和最具特色的。我们的祖先制造的青铜器,无比精美绝伦、富丽高贵;它不仅是贵族日常的生活用具,更重要的是其又被提升为具有某种神圣意义的“礼器”,用于祭祀、宴乡、丧葬等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事神致福,并成为表示贵族等级身份、权力、地位的器物,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显着标志,有别于世界上其他青铜文化。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礼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基本形制大家或可不太陌生,立耳、圆腹、三足或立耳、方身、四足。它的基本功能或用途是在礼仪活动中盛装敬献给上天和祖先的祭品——牺牲(另有醴和稻粱)。准确地说,青铜鼎是主要的牺牲盛器。

由于当时交通天地、祭祀祖先的权力,为社会上层的贵族阶级独有,因此用鼎的大小、数量便成为贵族身份、等级和地位的标志。商周时期用鼎数量规定严格,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不同身份地位,不仅鼎的数目不同,所盛的牺牲也不一样。九鼎分盛牛、羊、豕(猪)、鱼、腊、鲜鱼、鲜腊等“九牢”;七鼎分盛牛、羊、豕、鱼、腊等“七牢”;五鼎盛羊、豕(猪)、鱼、腊、肤称“五牢”;三鼎分盛豚、鱼、腊,一鼎盛豚,分别称“三牢”和“一牢”。

由于天子独尊 特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牢大礼,因此鼎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国家的象征,并进而成为传国之宝器。《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夏)远方图物 贡金九枚 铸鼎象物……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帝王世纪》记载:“汤即天子位,遂迁九鼎于亳。”《左传·桓公二年》亦记载:“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故《史记·周本纪》讲:“此鼎定社稷存亡,故为王者必争。”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非常着名的“问鼎”的故事。

所谓的“问鼎”,实际就是指夺取王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戎,领军驻洛阳,行阅兵仪式。周定王无奈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楚庄子别有用心地问起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十分清楚庄王的用意,便义正辞严地对楚庄王说,立国的根本在德而不在鼎。这段故事固然反映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史实,但更说明了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秦国亦早觊觎周王室的九鼎,竟挺军想夺取九鼎,十分恐慌的周王,用大臣颜率的计策,求助齐国帮助击退秦国,允诺事后存九鼎于齐国。齐国出兵将秦军击退,便向周王索取九鼎,见此颜率问道,如果把九鼎交给你们,你们将如何搬运回国,齐王说要经过大梁。颜率说,魏国早已企图谋取九鼎了,如路经大梁,魏一定会扣留九鼎。齐王说,那我们改经楚地。颜率说,楚国更是求鼎心切。齐王问,那应该走哪条路呢?颜率便慢条细语地给齐王讲了一段当年周灭商搬迁九鼎的故事,说当年周王为运九鼎,竟动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之多。齐王这时终于明白了颜率的用意,只好作罢。这里颜率的用意实际很清楚,即各国都在贪图九鼎,如果你齐国真的把九鼎运走,其结果势必会终日不得安宁。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所以秦始皇出巡此地时,曾派千数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一场。从楚庄王到秦始皇,九鼎故事虚虚实实,正暗示着此间社会的动荡。

总之,鼎在当时人们心里确有无以取代的地位。所以郑人“铸刑书于鼎上以为国之常法(《左传·昭公六年》杜预注) ”;“晋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作刑书,特示尊重而又为传之久远(《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得齐兵铸鼎”,销兵制鼎,特示和平安定(《吕氏春秋》)等等。直至今天,与鼎有关的词汇,一般均有显赫、高贵、盛大或昌胜之意。鼎运、鼎命、鼎祚喻帝王之位或国家之命运;以鼎阀、鼎族、鼎贵、鼎甲指显赫高贵之门弟;鼎业指帝王之大业;鼎喻指皇帝之旨意;鼎赐指极重之赏赐;鼎气指国运昌盛之兆;鼎味喻国政,鼎定指建国,鼎论喻大治之策等,其他则还有鼎盛、鼎重、鼎具、鼎兴、鼎助、鼎鼎大名等等,不胜枚举。

追根溯源,本来鼎不过是一种日常烹煮食物的炊器。最初是用陶烧制的,初型是容器下按设三足,下加柴燃火炊煮食物。这种器物起源很早,中原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已出现钵形和盆形鼎。长江流域大溪文化遗址出土有罐形鼎。以后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良诸文化都出土有各种形式的陶鼎。

正是由于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离之的重要炊具,特别是鼎本身“不炊而自烹”;即集灶与炊具为一体,并有站立稳定等形制上的优点,进入青铜朝代之后,其地位便获得了提升,即终于成为贵族宴乡和祭祀上天与祖先的礼器。《说文解字》讲:“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韩诗外传》讲:“伊尹负鼎俎,调五味而为相。” 可见,进入夏商周三代之后,有双耳的青铜鼎恐怕大多已不再担当炊具的使命,而被堂而皇之地用为调五味之重要盛具。我们知道,青铜是铜与锡或锌的合金,而锡、锌均为熔点很低的金属,不耐高温。至于新出现的四足方鼎,如再视之为炊器就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目前我们所最早的青铜出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为双立耳深腹、圜底,下设三锥状空心足,四壁薄,形制比较原始,很接近龙山文化的陶鼎

早商时代青铜鼎的铸造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器壁加厚,也较均匀,器表普遍饰以兽面纹等复杂的纹饰。腹仍较深,一般为圆锥状空心足。新出现的方鼎为空心柱状足,商代中晚期的青铜鼎壁已普遍较厚重,形体多硕大,造型更向成熟方向发展。足大多为柱状足,纹饰趋于细密缛丽。

1938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一个大方鼎,当时轰动全国,这就是着名的司母戊,其通高133cm,口部长110cm,宽78cm,重量达832.5公斤,为目前所见世界上最重的鼎,堪称中国青铜文化奇观,其形制亦可视为晚商方鼎之代表。试想,如果当时熔铜的坩锅容量以12.5公斤计,那么,铸造如此巨大的器物,同时需要70余坩锅协力操作,如每个坩锅需要三、四个人,那么浇铸时至少需要250人同时工作。如再加设计、制模、翻范、组范及拆范、修整等工序,其制作场面可想而知。

商代的青铜鼎出现的数量很多,分布区域也相当广泛,东至山东半岛,北到冀北,西至陕中,南跨长江,偌大区域内均有发现。着名的人面纹方鼎就是在湖南宁乡发现的。

周初鼎的形制较之商并无明显变化,由于周人吸取商人酗酒误国的教训而禁酒,食器鼎的地位便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周人终于建立起一套以鼎为首的重食器的青铜礼器体制。出现了一批形体伟岸,下腹硕大,柱足粗壮的大鼎,《大盂鼎》可视为当时鼎之典型代表。

西周中期,周人的青铜礼器制度完整建立起来,鼎在其中的地位已更为稳固,形制更趋稳重。比较重要的如《毛公鼎》(见图九)。西周晚期流行的形制是立耳、圆底、矮兽蹄足,如《多友鼎》。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大动荡的时期,随着人文大觉醒,祭祀文化终于开始步入老年,鼎制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由于礼崩乐坏,诸侯纷争,青铜器体系逐渐解体,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鼎此时基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北系以三晋为代表,形制是圆盖、圆腹、高足或矮足;南系以楚式为代表,深腹、平底、平盖,外撇式三高足。二是大量出土仿铜陶礼器,尤其陶鼎最为常见。

随着铁器与牛耕的出现,随着领主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官僚专制体制的创建,青铜礼器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这种曾有着长期辉煌的礼器,日渐走入历史的博物馆,西汉之后,便基本绝迹。

我们提到《左传·宣公三年》载,王孙满回答楚庄王那段话“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这是什么意思呢?夏王绘制远方各种物象,用所献贡金铸鼎,而把所图之物铸在鼎上,实际披露出一个重要问题,即青铜器表所饰花纹图案是有特定内容和特殊意义的。

我们可以从王孙满下面一段话得以进一步的证实。王孙满接着讲:“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意思是说,青铜器上饰以图象,天下各地的物象得以齐备,旨在使国民辨识何为神祗,何为奸恶。这样国民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致遇不顺的事,山精水怪都不会遇到。

以此使社会上下平安协和,承受上天所赐之福。所以在以鼎为首的商周青铜礼器上我们看到如此富丽华贵,绚丽多姿的图案花纹。如兽而纹、龙纹、凤鸟纹、火纹、蝉纹、蚕纹等象形纹,窃曲、波折、勾连雷纹等几何纹等等,丰富多彩。这些花纹尤其是龙、凤、蝉、蚕等都有着十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内涵。简单地说,关于龙纹《考工记》讲:“龙以水”其显然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有产物。

最后我们不能不谈到青铜鼎器内壁的铭文。青铜器出现铭文是从晚商开始的。最初只是作器者的父、祖、母或兄长的称号以至族徽而已,以后发展为三、四十字的称颂功德性质的较长铭文。如《乃孙作祖已鼎》,十一字。西周青铜器与商代青铜器最大的区别是之一便是出现了大量长篇的述史性质的铭文,如记载康王大举征伐鬼方史实的《小盂鼎》;记载康王诰诫臣盂以殷亡和周兴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大盂鼎》等。又如《献侯鼎》、《作册大方鼎》、《卫鼎》、《师汤父鼎》和《颂鼎》等,都有长篇铭文。

西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的铭文竟长达499字,为迄今了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这些铭文无疑可补历史文献之不足。对于西周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至春秋战国,长篇铭已较少见,如台北故宫所藏《曾诸子鼎》、《芮公鼎》等,铭文仅四、五十字,无非是乱世诸侯大夫铸鼎以祈求长寿安康的意愿等。

中国文化是一种形而上的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中国古人哲人以“默而识之的观点态度去体验宇宙间发生的秘密。”(泰戈尔语)这种秘密就是节奏与和谐,而节奏也就是秩序,就是礼的基本精神;和谐则是乐的精神。中国人不仅把此一精神渗透进现实生活,便进而把此装饰到了日常生活所用器皿,而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

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的意义,赋予优美的形式,使之不仅仅是实用之器,而且可以同人对话,同人情思往还,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历史上,本极为平常,而后来又极度辉煌的鼎便正是这样一种集中体现出节奏、和谐,基于天人合一的文化产物。因此它在今天即使早已褪出历史的舞台,但作为中国文化的直接载体却在现实社会中,在国人心目中光辉永存,永远发挥着一种无以替代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