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天气历史记录_白银的天气情况
1.唯京人是不是很多成了北欧海盗啊?
2.关于春节的传说和习俗
3.谈谈圆明园被毁掉后的感受!
4.苏州为什么腊月二十四要吃糯米团子?
5.上海外滩上的灯塔是几时由谁造的?
维京人
中世纪是个荒蛮的时代,不单指人文的凋敝,新兴的国家各恃武力,争抢着罗马帝国昔日的版图。凯尔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萨克逊人,纷纷建立起各自的国家。我们来看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民族维京。
维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当时欧洲人更多将之称为Northman,即北方来客。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的语言中,这个词语包含着两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后是掠夺。他们远航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南临红海,西到北美,东至巴格达。但他们第一次在当地百姓面前出现,就是以海盗的身份抢劫掠夺。
撇开考古学的成就不说,我们可以从维京人自己讲述的故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片断。最早的故事、历史、诗歌并没有写成文字,而是通过口头的传唱代代流传。直到公元1100年左右,居住在冰岛的维京人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字,记录在兽皮上,或者木块、兽骨和石头上,这种文字由几条简单的曲线构成,称为Rune,最早有26个字母,后来渐渐演变成16个。我们亦可以从同时代人的记载中找到维京人的点滴。但是一些受害者,比如修道院的僧侣,他们的描述就有欠客观。
政治
维京人的社会体系包括三个阶层:
Jarl:王侯,多为大领主,世袭的贵族;
Karl:自由人,军队的主力,武士阶层;
Thralls:则是最底层的奴隶。
但这种划分不绝对,一个自由人可以变成奴隶,如果他丧失了所有自己的份地;一个奴隶也能变成自由人,忠诚侍奉主人,就会得到赎身的机会。
贵族与自由人定期开会,决定重大,解决争端,他们称这种会议为Thing。
最早的时候,国王是最大的贵族,他做出几乎所有的重大决定,以至于部族会议只负责一些地方事务。但在冰岛,由于从来没有国王,部族大会决定一切,全岛的贵族与自由人都要参加,每年定期在某个地方召开,为期两周。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书,Jean Aule所写的洪荒孤女(The Earth's Children),那时惊异于这位阿姨怎么能写出这么详尽的史前风情(好书好书!强烈推荐!)。书中的部落每两年会聚集到一个地方开大会,完成一系列的祭典、贸易、协商、竞技,想来就是参考了北欧的传统。
维京人无条件的接收国王和大会的全部法令,这些法令为每个人所熟知。违背的人将被开除出部落,称为Outlawed,这里不是绿林好汉的意思。这次被放逐者不能耕作任何土地,不能接受任何人的帮助,他们只能住在山洞中,过着躲藏、偷盗的生活。
生活
维京人过着家族生活,父母子女祖孙姑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头。他们彼此忠诚,家族中的一员受了欺负,全家人就一起去部落大会要求公正。如果一名男子被杀,他的家族多半会要求得到金钱或是土地的赔偿。如果部落大会认为他们确实有权力做出这样的要求,凶手的家族爽快的付了赔款,那就万事照旧;但如果死者的家族觉得裁决有欠公正,他们就会私下里杀死对方的一名成员,于是怨怨相报,没完没了的世仇可能成为古老家系的额外传统。
女性谈婚论嫁由全家人决定,但她有权力从列出的清单中挑选一名。婚后她还保有以前的财产,并且在丈夫出远门时负责照看家里的土地。离婚很简单,夫妇俩发表一个声明,当着公证人的面说清他们离异的原因。有些理由看来很可笑,比方说有丈夫抱怨他的妻子老是穿裤子而不是裙子。
孩子们则与长辈住在一起,直到他们成年后,出去加入另一个家庭。在这之前,男孩子学习耕作、战斗技巧和航海术,以及工具和武器制造;女子则学习纺线织布,制作黄油与奶酪。
大多数维京人平时是职业农夫,他们住在乡间。荒蛮之地没有大城镇的概念,只有少数几个重要的港口如约克和博卡,更多的维京人与其家族一起生活在小农场上。根据记载或者挖掘到的遗址我们可以复员当年的房屋,发现所有的农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主建筑是幢长方形的屋子,考究一点的,会额外增加一些独立的小屋,充当牲口栏和手工作坊,农夫在作坊内自己制造工具和武器。
在早期的长屋中,只有一到两个房间,全体家庭成员就在一间屋子工作、生活。并且与饲养的牲口混居在一起。这样的屋子一般有20米长, 6米宽。厕所同时也是浴室,北欧人喜欢洗蒸汽浴。正对着进门的地方,是一个火塘,全家做饭或者取暖都在这里。这间屋子同时也是储藏室。每面墙上固定着木质的长椅,白天坐、晚上睡,底下还堆放着各式杂物。每户人家有一到两张高背椅,只有一家之主才有资格坐坐,或是来了什么特别尊贵的客人。除了见过世面的国王以外,北欧海盗没有床的概念。
长屋中阴暗潮湿,没有地板,踩的就是泥地。北方苦寒之地,树木稀少,偏偏石头都很少见,维京人垒墙用的是草砖,即将草和泥土的混合胚子稍加烧制,他们自己称为Turf,在冬季这种砖很保暖。有些人家在砖墙内侧用木板再做一道夹墙,中间要空开一段距离,以免木板受潮发烂。长屋通常有两扇门,窗很少,实在要有也就是一个简单的窟窿。可以自由开合的窗户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余的装饰。全部的光来自门,火炉上方为了排出炊烟的小孔。夜晚照明用蜡烛,但是用动物的油脂做的,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点起来,可想而知是什么味道。
妇女在屋里纺线织布,所有衣服都是家庭手制的,手巧的主妇会加上较多的装饰。她们把羊毛或者亚麻纺成线,织成布。用蔬菜汁染上不同颜色,无外黄、黑、绿、褐、蓝、红等鲜艳的颜色,维京人喜爱这种醒目。最后将布剪裁成衣服。整个过程复杂漫长,所以每个人没有几件衣服,身上所穿的连续用上好几年。其实日常维京人的衣服只要舒适就好,并不讲究式样,弗论什么时尚,以至于数百年的时间中,他们的装束一点没有改变。
大多数农场规模是很小的,依靠单独的家庭经营。较大的农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夫可以雇用没有土地的自由人,或购买奴隶。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至今没什么变化:春天播下,晚秋收获。不能留过冬的牲口在秋天最肥壮的时候被宰杀,肉经过熏、腊、腌的方式被保存下来。农夫的另一种身份是海盗,劫掠与耕作相交替。海盗每年外出两次,春播或秋收之后,妻子会顶替他在家中打点一切。冬季的气候总是很恶劣,北欧人躲在屋里修补工具,缝制衣物,硝制兽皮,同时准备好明年出海的船只。
当时家居的遗址和维京人的垃圾堆(还是保存很好^^),揭示了他们的饮食结构。维京人的主食以肉类和鱼类为主,他们饲养猪、鸡、鹅、鸭、牛、羊,得到肉、奶、蛋,偶尔还打猎。他们种植黑麦和大麦用来做面包,用甘蓝和洋葱作调味品,此外还有大蒜和水芹。他们用木杯或镂空的牛角喝啤酒,牛奶以及一种用蜂蜜自制的酒。一天照例吃两顿,早上8点左右是早餐,晚上8点左右是晚餐。全家人聚在一起,用木制的锅碗瓢盆做饭。维京人用刀和勺进餐,但没有叉子。
文化
维京人信仰很多神灵,有男有女,不同神灵照看着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他们时不时的在各处显灵,让适当的事情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发生。
故老相传,神灵都住在一个叫阿斯加德(Asgard)的地方, 相当于天堂所在吧。在地底的世界自然也有地狱,叫做尼夫海姆(Niflheim)。海盗们坚信,如果一个男人光荣战死, 灵魂就能进入天国阿斯加德的神宫瓦尔哈拉(Valhalla),勇士的英灵在那里饮宴、欢歌、讲述。 如果生为战士而很黯淡的是死在床上,那就只配进地府。
从这点出发,维京人相信人死不过是去另一个世界旅行,他们就在死者的墓穴中堆放很多的陪葬品,供其路上花用。有吃有穿,各式工具,诸般兵器。更有甚者,如果死的是国王或者了不起的大英雄,他们会将死者生前的战船与之一起埋葬,即是很有名的"海盗的葬礼"。
维京人认为,在动物中亦埋藏着神性,他们据此将动物分成善良的和邪恶的,相信幽灵的存在,地精(Goblin)和大地精(Troll)也来自维京人的神话。维京人相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他们将这些先知称为真言者(Soothsayer),这些隐士居住在偏远的乡间,受着四方膜拜者的供养。
北欧海盗喜欢听故事和诗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就用这种方式来纪录历史。每个部落中有人专门记录这种故事,并编写新的传说。将这些冗长的故事用文字刻到骨头上显然需要很长的时间,维京人在漫长的冬季躲在屋子里讲述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
职业的艺人或吟游诗人四处风,参加每年三次的节日,也参加婚礼和宴会。这种场合总需要歌唱与舞蹈,讲故事的人会得到某种形式的礼物,戒指或者项链。他们的故事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有点夸张,某人杀死了屋子那么大的野猪;某主妇一天挤完了一千头奶牛。维京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值得描述的功绩不是已经做了什么,而是能够做些什么。
聆听维京人的歌唱需要极大的胆量和毅力,有个阿拉伯的旅行者去过丹麦后说:“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吓人的吼叫,一群野狗的咆哮比得上他们的嗓音,但没有他们的放荡。”
北欧人喜欢玩文字游戏,他们的沙加满是比喻的复合词,用来指代某种事物而不用直接提到名字。比方说,剑被称为战斗调料,这样的比方让后世的考古学家迷惑了很久。他们还喜欢猜字谜,交换各种字谜是文化加流的重要部分,就像我们今天从BBS看到的各种笑话。
战斗
从孩提时代开始,维京人就喜爱种种竞争激烈的游戏,他们比试马术、举重、划船、操帆和游泳,每年的部族大会同时也是北欧的奥林匹克。最热衷的运动是摔跤,划出一片空旷的场地,中央放置一块尖头的界石,比赛的双方用力将对方推到石头上去。
此外他们还比试射箭、滑雪、溜冰。所有这些比赛,都是为了锻炼出更加强壮的战士。哪怕冬天躲在屋里玩的游戏也是如此,从阿拉伯流传来的棋盘游戏,内容总是围绕着攻守技巧。
维京人是强悍的战士,他们的人数较少,于是就得依靠周密的策划与出其不意的突袭。在战斗中他们又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狂热,捍不畏死,于是人们谈海盗色变。
他们的突击常分成两节:先在远距离上投掷长矛,发射火箭;然后用剑和战斧做近距离的了断。
在海上相遇时,海盗遵守古老的传统,一声不吭的将船系一起。在船头搭上跳板,然后依次上场单挑,每个走上跳板的人都面临这样的命运:或者将对方统统杀光,或者自己战死,由后面的同伴替自己复仇。如果感到害怕,可以转身跳进海里,没有人会追杀逃兵,但放弃战斗资格的人与死者无异,从此连家人都会忽视他的存在。
因此排在船头第一个上阵的,通常是最精锐的战士,他们在战斗中赤裸上身,发着粗野的吼声,忘情的享受战斗的酣畅。他们知道,脚下的跳板浸透着祖辈的鲜血,自己的后代也会落脚在同一个地方。愤怒使维京海盗显得强大而骇人,这种战士即被称为Berserker,狂战士。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种原始的战斗会激发出这么惊人的人类本性,狂战士的故事被代代相传。
战斗中生存下来的男人慷慨分享胜利,维京人的第一位国王名叫哈罗德(Harold),绰号细头发,他统治的地域就是今天的挪威。一个夏天他出发去讨伐打劫他领地的海盗,征战时间过长,以至不得不在奥克尼(Orkneys,苏格兰北部岛屿)过冬,顺带就占领了苏格兰、设得兰和赫布里底群岛。
第二年开春大队人马要回挪威,这位国王就把新的领地交给罗根伐德伯爵统治,因为这位伯爵在远征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罗根伐德又把领地谦让给齐格尔德伯爵,因为在战斗中救了他一命。今天苏格兰还有以齐格尔德命名的港湾。
贸易
维京人的农场出产几乎全部日常生活用品,从工具到衣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擅长制造某种器具的人慢慢成了专门工匠。他们随处开设店铺,但铁匠的铺子总在镇子的边上,因为炉子有失火的危险。
工匠生产的器具经过更多的装饰,他们制造工具、武器和珠宝。维京的珠宝享誉至今,有很复杂的制作工艺,胸针通常是用白蜡为胚,白银或青铜浇铸,加以打磨制成,上面镶嵌彩色的石子或者珠宝。琥珀和染色的小石子可以制成项链。黑玉和绿松石则制成骰子和筹码,用来下棋。来往的货郎冲州撞府,嗯应该是冲乡撞县的兜售这些做工精美的首饰。
维京人与很多地区保持着贸易上的往来,考古学家从北欧的墓葬群中也找到了不少别的地区的产品与钱币。不过他们更加喜欢白银,商人随身带着天平,用银块充当砝码。石刻与传说记载了他们的旅行:
公元860年,沿着伏尔加河下溯的维京人来到了俄罗斯(其时还不叫这个名字)。他们同当地的斯拉夫人作交易,从诺夫格罗德南下,沿河来到波尔加,用奴隶换取蜂蜜和毛皮;再顺着伏尔加河进入里海,换乘骆驼,一直来到巴格达,交易丝绸和香料。
另一条贸易路线是沿着第聂伯河到达基辅,进黑海,到达盛产葡萄酒、丝绸和伊斯坦布尔,出售精美的珠宝首饰。 旅行 维京人是很好的水手和船匠,相比较,别国的船去不了远海,设计也很笨重。维京人的船分量轻,船身狭窄,吃水浅,可以在欧洲所有河流中航行。
维京人在冬天建造或者修补他们的船只,通常在露天建造,偶尔会搭个工棚。船身和船桨用橡木制造,桅杆用松木,可以在大风中适度的弯曲,先用整条原木加工成龙骨,以保证强度。弯曲的头尾单独加工,然后用铁钉固定到龙骨的两端。接着在龙骨上架好横梁,就完成了整条船的轮廓。沿着轮廓在船的两侧铺上蒙板。这种整条的木板层层相楔,上面一层刚好覆盖住下面一层的边缘。最上层的蒙板开凿了若干小孔,五米长的木桨从孔中伸出。最后铺上地板,架上桅杆,在桅杆顶上装上金属制的风向标。橹则安装在船体后部的右侧。船帆的两侧挂上麻绳编制的网,防止船帆在强风中被撕裂。这样的船最常见,全长二十米左右。
水手们随身带着一个小箱子,装着衣物和武器。划桨的时候就坐在上面,但他们很少划桨,他们是操帆的好手。每艘船的首尾都有一个舱室存放食物,储藏着黄油,奶酪,啤酒,淡水,肉食,苹果和干栗。此外还有各种炊具,帆具和上岸用的帐篷。
他们穿着毛皮大衣,就在船上和衣而睡。船上还能生火做饭,用一个装满沙子的盒子做炉灶。在海上,他们用日月星辰做方向标。天气差的时候也用指北针,一块简单磁化过的铁片。
在维京人漫长的旅途中,船是他们移动的家。桅杆可以放倒,蒙上船帆就是很好的帐篷,海盗们甚至像阿尔戈英雄一样扛着座舰前进,从一条河到另一条河。因为水运更省力,可以运载更多的人和装备。
不能坐船的场合他们就骑马,沿着古罗马的驿道前进,或者他们在冬日出门,可以借助滑雪和溜冰。用鲸鱼骨制作冰刀,绑在鹿皮鞋底上就成了冰鞋。雪橇可以运载病人和老弱,或者大量的装备。不管怎样说,他们讨厌步行,因为既慢又要背负沉重的行李。
为什么维京人一直在旅行,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天性使然,更得到公认的看法就是,他们在寻找着可耕作的土壤。北欧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家之主死后,长子继承家业,别的儿子成年后必须离开兄长,自己组建家庭。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北欧原本不多的耕地更加不敷使用,于是维京人四海为家,寻找着好的地方开辟农场。
海盗的足迹
从公元780年开始,维京人越来越多的外出活动。他们需要更多的贸易市场,需要更多的掠夺场地。他们主要偷盗牲口和谷物,也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财宝。他们迅速出击,得手后同样迅速的离去。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将维京人视作蛮人,冷血的战士。
公元789年,一伙维京海盗洗劫了多赛特郡,从此英格兰就受着不断的骚扰。当地人与强盗英勇的战斗过,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缴纳赎金,称为 Danegeld(今天丹麦的赋税不叫tax,就叫Danegeld),让灾星快快离去。但钱不是总可以解决问题的,海盗有好几股,这个大王离去,另一个头领翩翩登场。在防守薄弱的地区,维京海盗很是猖獗。
当伟大的阿尔弗雷德(那时的国王不是皇帝,没资格称几世几世,只好在名字后面冠个Great)执政威赛克斯期间,他跟主要的维京部族达成协议,允许他们定居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地区,称为Danelaw(今天丹麦的法律称为Danelaw)。即便如此,脆弱的和平还是时时被打破,因为每一方都想得到更多的土地。
海盗的族群众多,意味着劫掠永远不会停止,哪怕是加涅特,挪威和丹麦的国王,征服了英格兰之后,他的领地还是常常被瑞典的海盗骚扰。不胜其害之下,这位强大的君主也不得不缴纳赎金。
唯一的例外是在106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带着诺曼底士兵踏上英格兰,他的暴戾连海盗都望而生畏,于是当地的老百姓在外国人的皮鞭下反而度过了相对平静的一年。
苏格兰离北欧更近,公元795年奥克尼群岛被维京人占领,然后是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海岸线为海盗所控制。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与挪威的贸易路线,并且以此为落脚点,向更西部发展。
苏格兰是挪威人的天下,相安无事。爱尔兰复杂很多,挪威人、丹麦人还有爱尔兰海盗都不是好相与的角色,于是常常爆发大规模械斗。直到公元902年,挪威人才暂时离开爱尔兰,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他们于公元917年就卷土重来,占领了都柏林作为贸易港湾。
1100年,都柏林才被诺曼人接管。但是众所周知,诺曼人正是丹麦海盗在法兰西留下的后裔。
北海固然是满目疮痍,维京人越过直布罗陀,在地中海沿岸继续肆虐。与强大的对手做生意,面对弱者就成了盗贼。
这些不法之徒甚至打劫修道院,因为修道院中总有大量储藏的食物与财宝,僧侣又不动手反抗。沿着欧洲海岸线前进的维京海盗成了整个欧洲的噩梦,只有西班牙和法国幸免遇难。
公元844年,西班牙的阿拉伯军队在康多巴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反登陆,伊比利亚半岛从此风平浪静,只有和气的维京商人来交易葡萄酒和奴隶。
法国国王"头脑简单的"查理先是老实交付了赎金,后来又学着英国人的做法,把最大的海盗头子罗勒(Rollo)封作诺曼底的大公。须知,这位老兄是征服者威廉一世的曾曾曾祖父,他的后裔在1066年终于成为英格兰的国王。
挪威人离开家一直往西远航,寻找新的家园。公元860年他们来到冰岛,原先住在这里的僧侣在一片恐慌下纷纷出逃。公元920年他们来到格林兰开始定居,但那里的气候一年比一年寒冷,不能种植庄稼,终于1500年全部的维京人离开了这块冰冻的岛屿。
后人一直在寻找北欧人到过美洲大陆的证据,据称1898年在美国出土的一块北欧石刻,后来被证实为1958年的赝品。 1965年找到的维京航海图,有详尽的美洲海岸的轮廓,后来也被证明伪造。直到1969年丹麦的一个海盗墓中,终于找到了一枚石制的箭头,后经测试证实确为美洲的产物,海盗们确实到过北美洲。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大陆的推广,维京人在金钱或者刀剑下逐渐改变了信仰,宗教终于让他们放弃了拳头上讨生活的做法,漂泊不定的海盗在各地定居下来。他们的遗族今天在哪里呢?除了北欧国家以外,我们来看看伊本·费德拉(Ibn Fadla),一位阿拉伯的旅行家的记载:
“罗斯人居住在湖中的岛屿上,他们劫掠附近的斯拉夫人村落,将俘虏卖到伏尔加河的下游城镇。”
伏尔加河流域的原住民是斯拉夫人,部落之间多年不断的争斗之下,有人去北欧请来强有力的佣兵和***。于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瓦兰吉亚人结束了纷争, 大量涌进的维京移民被当地人称为Rus,罗斯人。直到公元882年奥列格大公建立起罗斯国家, 将他们居住的国家称为Rusland,即今天的Russia,俄罗斯。
唯京人是不是很多成了北欧海盗啊?
1927年12月,江海关(上海海关旧称)大楼宣告竣工,大楼总高79.2米,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两年建设共耗白银400余万两。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1月,上海海关关区进出口额达5356.6亿元人民币,单月进出口值创历史新高,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约179亿元货物经上海海关实现进出口,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超过两成。用“寸土寸金外滩地、关税命脉聚宝盆”形容海关大楼毫不为过。
“海关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上海海关大楼也是国门象征。作为这里的工作人员,我们除了为这座历史建筑感到自豪,更有一种庄严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海海关副关长乔进明表示。
由上海海关大楼落成90周年主题展追溯历史至1878年,可见由江海关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再向前追溯至1867年,则可见清第一次通过江海关出国参加世博会的老照片,在近40年的时间里,参博次数多达29次,上海海关档案室至今存有1867-1905年中国参与世博会几乎所有的展品目录。
1950年2月,江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同年,上海海关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海关法并于次年由政务院公布施行。而由商神手杖与金色钥匙交叉组成的海关关徽设计,也出自上海海关员工之手。18年初,上海海关9位关员联名上书,提出恢复海关单独计征关税的建议,有力助推了全国外贸改革开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伴随浦东开发开放,上海海关大楼见证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第一”: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在上海外高桥设立;上海口岸在全国率先实现“365天,天天能通关”;全国第一个保税港区在上海洋山港封关运作;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挂牌成立……
上海海关大楼一楼大堂屋顶的马赛克镶嵌画,历经90年依然亮丽。(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海关钟声 岁月回响
上海海关大楼不仅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最标志性的建筑,其硕大的铜钟还赋予外滩生命的律动。自1928年元旦零时奏响,先后只有《威斯敏斯特报刻曲》和《东方红》两首乐曲从这里传向四方。报时钟声犹如城市的心跳,记录下不同时代的岁月回响。
58岁的魏云寺1982年入职海关,1991年起成为大钟守护人,至今已有27年。其间除了极端恶劣天气、风筝线缠绕等原因,从未发生过管理者人为因素导致大钟停摆。而这一成绩的背后,需要魏云寺每周三次爬上117级旋转楼梯,操纵起三根约一吨重的发条,精确校对大钟时间;需要魏云寺连续27年放弃休坚守岗位;需要魏云寺对一大四小总计五口铜钟如同对待孩子般的贴心了解和全情投入。
“干一件事久了,都会产生感情。何况我守护的大钟与伦敦大本钟、莫斯科红场大钟齐名,在全世界都大名鼎鼎。我觉得自己不仅在履行一名海关人的职责,也在为上海这座城市守护历史和光荣。虽然工作有些枯燥,但我自认为这种坚守很有价值,我还要把这份责任传承给下一任。”魏云寺说。
跟随魏云寺逐级爬上钟楼的发条层、机械层和发音层,触摸精密而独特的机械钟,眼观浦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仿佛就是在阅读一本讲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教科书。
钟楼的最高一层,是旗楼层。每年的元旦、五一、七一、十一,魏云寺都要雷打不动更换这面最大尺幅的五星红旗,保证飘扬在海关大楼之上的国旗不破损、不褪色。
“90岁的海关大楼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历史变迁,但我觉得她仍坚如磐石、富有朝气。”魏云寺说。
关于春节的传说和习俗
维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当时欧洲人更多将之称为Northman,即北方来客。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的语言中,这个词语包含着两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后是掠夺。他们远航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南临红海,西到北美,东至巴格达。但他们第一次在当地百姓面前出现,就是以海盗的身份抢劫掠夺。
撇开考古学的成就不说,我们可以从维京人自己讲述的故事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片断。最早的故事、历史、诗歌并没有写成文字,而是通过口头的传唱代代流传。直到公元1100年左右,居住在冰岛的维京人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字,记录在兽皮上,或者木块、兽骨和石头上,这种文字由几条简单的曲线构成,称为Rune,最早有26个字母,后来渐渐演变成16个。我们亦可以从同时代人的记载中找到维京人的点滴。但是一些受害者,比如修道院的僧侣,他们的描述就有欠客观。
政治
维京人的社会体系包括三个阶层∶
Jarl∶王侯,多为大领主,世袭的贵族;
Karl∶自由人,军队的主力,武士阶层;
Thralls∶则是最底层的奴隶。
但这种划分不绝对,一个自由人可以变成奴隶,如果他丧失了所有自己的份地;一个奴隶也能变成自由人,忠诚侍奉主人,就会得到赎身的机会。
贵族与自由人定期开会,决定重大,解决争端,他们称这种会议为Thing。
最早的时候,国王是最大的贵族,他做出几乎所有的重大决定,以至于部族会议只负责一些地方事务。但在冰岛,由于从来没有国王,部族大会决定一切,全岛的贵族与自由人都要参加,每年定期在某个地方召开,为期两周。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书,Jean Aule所写的洪荒孤女(The Earth\'s Children),那时惊异于这位阿姨怎么能写出这么详尽的史前风情(好书好书!强烈推荐!)。书中的部落每两年会聚集到一个地方开大会,完成一系列的祭典、贸易、协商、竞技,想来就是参考了北欧的传统。
维京人无条件的接收国王和大会的全部法令,这些法令为每个人所熟知。违背的人将被开除出部落,称为Outlawed,这里不是绿林好汉的意思。这次被放逐者不能耕作任何土地,不能接受任何人的帮助,他们只能住在山洞中,过着躲藏、偷盗的生活。
生活
维京人过着家族生活,父母子女祖孙姑佷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头。他们彼此忠诚,家族中的一员受了欺负,全家人就一起去部落大会要求公正。如果一名男子被杀,他的家族多半会要求得到金钱或是土地的赔偿。如果部落大会认为他们确实有权力做出这样的要求,凶手的家族爽快的付了赔款,那就万事照旧;但如果死者的家族觉得裁决有欠公正,他们就会私下里杀死对方的一名成员,于是怨怨相报,没完没了的世仇可能成为古老家系的额外传统。
女性谈婚论嫁由全家人决定,但她有权力从列出的清单中挑选一名。婚后她还保有以前的财产,并且在丈夫出远门时负责照看家里的土地。离婚很简单,夫妇俩发表一个声明,当着公证人的面说清他们离异的原因。有些理由看来很可笑,比方说有丈夫抱怨他的妻子老是穿裤子而不是裙子。
孩子们则与长辈住在一起,直到他们成年后,出去加入另一个家庭。在这之前,男孩子学习耕作、战斗技巧和航海术,以及工具和武器制造;女子则学习纺线织布,制作黄油与奶酪。
大多数维京人平时是职业农夫,他们住在乡间。荒蛮之地没有大城镇的概念,只有少数几个重要的港口如约克和博卡,更多的维京人与其家族一起生活在小农场上。根据记载或者挖掘到的遗址我们可以复员当年的房屋,发现所有的农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主建筑是幢长方形的屋子,考究一点的,会额外增加一些独立的小屋,充当牲口栏和手工作坊,农夫在作坊内自己制造工具和武器。
在早期的长屋中,只有一到两个房间,全体家庭成员就在一间屋子工作、生活。并且与饲养的牲口混居在一起。这样的屋子一般有20米长, 6米宽。厕所同时也是浴室,北欧人喜欢洗蒸汽浴。正对着进门的地方,是一个火塘,全家做饭或者取暖都在这里。这间屋子同时也是储藏室。每面墙上固定着木质的长椅,白天坐、晚上睡,底下还堆放着各式杂物。每户人家有一到两张高背椅,只有一家之主才有资格坐坐,或是来了什么特别尊贵的客人。除了见过世面的国王以外,北欧海盗没有床的概念。
长屋中阴暗潮湿,没有地板,踩的就是泥地。北方苦寒之地,树木稀少,偏偏石头都很少见,维京人垒墙用的是草砖,即将草和泥土的混合胚子稍加烧制,他们自己称为Turf,在冬季这种砖很保暖。有些人家在砖墙内侧用木板再做一道夹墙,中间要空开一段距离,以免木板受潮发烂。长屋通常有两扇门,窗很少,实在要有也就是一个简单的窟窿。可以自由开合的窗户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余的装饰。全部的光来自门,火炉上方为了排出炊烟的小孔。夜晚照明用蜡烛,但是用动物的油脂做的,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点起来,可想而知是什么味道。
妇女在屋里纺线织布,所有衣服都是家庭手制的,手巧的主妇会加上较多的装饰。她们把羊毛或者亚麻纺成线,织成布。用蔬菜汁染上不同颜色,无外黄、黑、绿、褐、蓝、红等鲜艳的颜色,维京人喜爱这种醒目。最后将布剪裁成衣服。整个过程复杂漫长,所以每个人没有几件衣服,身上所穿的连续用上好几年。其实日常维京人的衣服只要舒适就好,并不讲究式样,弗论什么时尚,以至于数百年的时间中,他们的装束一点没有改变。
大多数农场规模是很小的,依靠单独的家庭经营。较大的农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夫可以雇用没有土地的自由人,或购买奴隶。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至今没什么变化∶春天播下,晚秋收获。不能留过冬的牲口在秋天最肥壮的时候被宰杀,肉经过熏、腊、腌的方式被保存下来。农夫的另一种身份是海盗,劫掠与耕作相交替。海盗每年外出两次,春播或秋收之后,妻子会顶替他在家中打点一切。冬季的气候总是很恶劣,北欧人躲在屋里修补工具,缝制衣物,硝制兽皮,同时准备好明年出海的船只。
当时家居的遗址和维京人的垃圾堆(还是保存很好^^),揭示了他们的饮食结构。维京人的主食以肉类和鱼类为主,他们饲养猪、鸡、鹅、鸭、牛、羊,得到肉、奶、蛋,偶尔还打猎。他们种植黑麦和大麦用来做面包,用甘蓝和洋葱作调味品,此外还有大蒜和水芹。他们用木杯或镂空的牛角喝啤酒,牛奶以及一种用蜂蜜自制的酒。一天照例吃两顿,早上8点左右是早餐,晚上8点左右是晚餐。全家人聚在一起,用木制的锅碗瓢盆做饭。维京人用刀和勺进餐,但没有叉子。
文化
维京人信仰很多神灵,有男有女,不同神灵照看着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他们时不时的在各处显灵,让适当的事情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发生。
故老相传,神灵都住在一个叫阿斯加德(Asgard)的地方, 相当于天堂所在吧。在地底的世界自然也有地狱,叫做尼夫海姆(Niflheim)。海盗们坚信,如果一个男人光荣战死, 灵魂就能进入天国阿斯加德的神宫瓦尔哈拉(Valhalla),勇士的英灵在那里饮宴、欢歌、讲述。 如果生为战士而很黯淡的是死在床上,那就只配进地府。
从这点出发,维京人相信人死不过是去另一个世界旅行,他们就在死者的墓穴中堆放很多的陪葬品,供其路上花用。有吃有穿,各式工具,诸般兵器。更有甚者,如果死的是国王或者了不起的大英雄,他们会将死者生前的战船与之一起埋葬,即是很有名的"海盗的葬礼"。
维京人认为,在动物中亦埋藏着神性,他们据此将动物分成善良的和邪恶的,相信幽灵的存在,地精(Goblin)和大地精(Troll)也来自维京人的神话。维京人相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他们将这些先知称为真言者(Soothsayer),这些隐士居住在偏远的乡间,受着四方膜拜者的供养。
北欧海盗喜欢听故事和诗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就用这种方式来纪录历史。每个部落中有人专门记录这种故事,并编写新的传说。将这些冗长的故事用文字刻到骨头上显然需要很长的时间,维京人在漫长的冬季躲在屋子里讲述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
职业的艺人或吟游诗人四处风,参加每年三次的节日,也参加婚礼和宴会。这种场合总需要歌唱与舞蹈,讲故事的人会得到某种形式的礼物,戒指或者项链。他们的故事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有点夸张,某人杀死了屋子那么大的野猪;某主妇一天挤完了一千头奶牛。维京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值得描述的功绩不是已经做了什么,而是能够做些什么。
聆听维京人的歌唱需要极大的胆量和毅力,有个阿拉伯的旅行者去过丹麦后说∶“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吓人的吼叫,一群野狗的咆哮比得上他们的嗓音,但没有他们的放荡。”
北欧人喜欢玩文字游戏,他们的沙加满是比喻的复合词,用来指代某种事物而不用直接提到名字。比方说,剑被称为战斗调料,这样的比方让后世的考古学家迷惑了很久。他们还喜欢猜字谜,交换各种字谜是文化加流的重要部分,就像我们今天从BBS看到的各种笑话。
战斗
从孩提时代开始,维京人就喜爱种种竞争激烈的游戏,他们比试马术、举重、划船、操帆和游泳,每年的部族大会同时也是北欧的奥林匹克。最热衷的运动是摔跤,划出一片空旷的场地,中央放置一块尖头的界石,比赛的双方用力将对方推到石头上去。
此外他们还比试射箭、滑雪、溜冰。所有这些比赛,都是为了锻炼出更加强壮的战士。哪怕冬天躲在屋里玩的游戏也是如此,从阿拉伯流传来的棋盘游戏,内容总是围绕着攻守技巧。
维京人是强悍的战士,他们的人数较少,于是就得依靠周密的策划与出其不意的突袭。在战斗中他们又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狂热,捍不畏死,于是人们谈海盗色变。
他们的突击常分成两节∶先在远距离上投掷长矛,发射火箭;然后用剑和战斧做近距离的了断。
在海上相遇时,海盗遵守古老的传统,一声不吭的将船系一起。在船头搭上跳板,然后依次上场单挑,每个走上跳板的人都面临这样的命运∶或者将对方统统杀光,或者自己战死,由后面的同伴替自己复仇。如果感到害怕,可以转身跳进海里,没有人会追杀逃兵,但放弃战斗资格的人与死者无异,从此连家人都会忽视他的存在。
因此排在船头第一个上阵的,通常是最精锐的战士,他们在战斗中赤裸上身,发着粗野的吼声,忘情的享受战斗的酣畅。他们知道,脚下的跳板浸透着祖辈的鲜血,自己的后代也会落脚在同一个地方。愤怒使维京海盗显得强大而骇人,这种战士即被称为Berserker,狂战士。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种原始的战斗会激发出这么惊人的人类本性,狂战士的故事被代代相传。
战斗中生存下来的男人慷慨分享胜利,维京人的第一位国王名叫哈罗德(Harold),绰号细头发,他统治的地域就是今天的挪威。一个夏天他出发去讨伐打劫他领地的海盗,征战时间过长,以至不得不在奥克尼(Orkneys,苏格兰北部岛屿)过冬,顺带就占领了苏格兰、设得兰和赫布里底群岛。
第二年开春大队人马要回挪威,这位国王就把新的领地交给罗根伐德伯爵统治,因为这位伯爵在远征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罗根伐德又把领地谦让给齐格尔德伯爵,因为在战斗中救了他一命。今天苏格兰还有以齐格尔德命名的港湾。
贸易
维京人的农场出产几乎全部日常生活用品,从工具到衣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擅长制造某种器具的人慢慢成了专门工匠。他们随处开设店铺,但铁匠的铺子总在镇子的边上,因为炉子有失火的危险。
工匠生产的器具经过更多的装饰,他们制造工具、武器和珠宝。维京的珠宝享誉至今,有很复杂的制作工艺,胸针通常是用白蜡为胚,白银或青铜浇铸,加以打磨制成,上面镶嵌彩色的石子或者珠宝。琥珀和染色的小石子可以制成项链。黑玉和绿松石则制成骰子和筹码,用来下棋。来往的货郎冲州撞府,嗯应该是冲乡撞县的兜售这些做工精美的首饰。
维京人与很多地区保持着贸易上的往来,考古学家从北欧的墓葬群中也找到了不少别的地区的产品与钱币。不过他们更加喜欢白银,商人随身带着天平,用银块充当砝码。石刻与传说记载了他们的旅行∶
公元860年,沿着伏尔加河下溯的维京人来到了俄罗斯(其时还不叫这个名字)。他们同当地的斯拉夫人作交易,从诺夫格罗德南下,沿河来到波尔加,用奴隶换取蜂蜜和毛皮;再顺着伏尔加河进入里海,换乘骆驼,一直来到巴格达,交易丝绸和香料。
另一条贸易路线是沿着第聂伯河到达基辅,进黑海,到达盛产葡萄酒、丝绸和伊斯坦布尔,出售精美的珠宝首饰。 旅行 维京人是很好的水手和船匠,相比较,别国的船去不了远海,设计也很笨重。维京人的船分量轻,船身狭窄,吃水浅,可以在欧洲所有河流中航行。
维京人在冬天建造或者修补他们的船只,通常在露天建造,偶尔会搭个工棚。船身和船桨用橡木制造,桅杆用松木,可以在大风中适度的弯曲,先用整条原木加工成龙骨,以保证强度。弯曲的头尾单独加工,然后用铁钉固定到龙骨的两端。接着在龙骨上架好横梁,就完成了整条船的轮廓。沿着轮廓在船的两侧铺上蒙板。这种整条的木板层层相楔,上面一层刚好覆盖住下面一层的边缘。最上层的蒙板开凿了若干小孔,五米长的木桨从孔中伸出。最后铺上地板,架上桅杆,在桅杆顶上装上金属制的风向标。橹则安装在船体后部的右侧。船帆的两侧挂上麻绳编制的网,防止船帆在强风中被撕裂。这样的船最常见,全长二十米左右。
水手们随身带着一个小箱子,装着衣物和武器。划桨的时候就坐在上面,但他们很少划桨,他们是操帆的好手。每艘船的首尾都有一个舱室存放食物,储藏着黄油,奶酪,啤酒,淡水,肉食,只果和干栗。此外还有各种炊具,帆具和上岸用的帐篷。
他们穿着毛皮大衣,就在船上和衣而睡。船上还能生火做饭,用一个装满沙子的盒子做炉灶。在海上,他们用日月星辰做方向标。天气差的时候也用指北针,一块简单磁化过的铁片。
在维京人漫长的旅途中,船是他们移动的家。桅杆可以放倒,蒙上船帆就是很好的帐篷,海盗们甚至像阿尔戈英雄一样扛着座舰前进,从一条河到另一条河。因为水运更省力,可以运载更多的人和装备。
不能坐船的场合他们就骑马,沿着古罗马的驿道前进,或者他们在冬日出门,可以借助滑雪和溜冰。用鲸鱼骨制作冰刀,绑在鹿皮鞋底上就成了冰鞋。雪橇可以运载病人和老弱,或者大量的装备。不管怎样说,他们讨厌步行,因为既慢又要背负沉重的行李。
为什么维京人一直在旅行,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天性使然,更得到公认的看法就是,他们在寻找着可耕作的土壤。北欧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家之主死后,长子继承家业,别的儿子成年后必须离开兄长,自己组建家庭。这样随着人口的增长,北欧原本不多的耕地更加不敷使用,于是维京人四海为家,寻找着好的地方开辟农场。
海盗的足迹
从公元780年开始,维京人越来越多的外出活动。他们需要更多的贸易市场,需要更多的掠夺场地。他们主要偷盗牲口和谷物,也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财宝。他们迅速出击,得手后同样迅速的离去。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将维京人视作蛮人,冷血的战士。
公元789年,一伙维京海盗洗劫了多赛特郡,从此英格兰就受着不断的骚扰。当地人与强盗英勇的战斗过,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缴纳赎金,称为 Danegeld(今天丹麦的赋税不叫tax,就叫Danegeld),让灾星快快离去。但钱不是总可以解决问题的,海盗有好几股,这个大王离去,另一个头领翩翩登场。在防守薄弱的地区,维京海盗很是猖獗。
当伟大的阿尔弗雷德(那时的国王不是皇帝,没资格称几世几世,只好在名字后面冠个Great)执政威赛克斯期间,他跟主要的维京部族达成协议,允许他们定居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地区,称为Danelaw(今天丹麦的法律称为Danelaw)。即便如此,脆弱的和平还是时时被打破,因为每一方都想得到更多的土地。
海盗的族群众多,意味着劫掠永远不会停止,哪怕是加涅特,挪威和丹麦的国王,征服了英格兰之后,他的领地还是常常被瑞典的海盗骚扰。不胜其害之下,这位强大的君主也不得不缴纳赎金。
唯一的例外是在1066年,征服者威廉一世带着诺曼底士兵踏上英格兰,他的暴戾连海盗都望而生畏,于是当地的老百姓在外国人的皮鞭下反而度过了相对平静的一年。
苏格兰离北欧更近,公元795年奥克尼群岛被维京人占领,然后是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海岸线为海盗所控制。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与挪威的贸易路线,并且以此为落脚点,向更西部发展。
苏格兰是挪威人的天下,相安无事。爱尔兰复杂很多,挪威人、丹麦人还有爱尔兰海盗都不是好相与的角色,于是常常爆发大规模械斗。直到公元902年,挪威人才暂时离开爱尔兰,之所以说暂时,是因为他们于公元917年就卷土重来,占领了都柏林作为贸易港湾。
1100年,都柏林才被诺曼人接管。但是众所周知,诺曼人正是丹麦海盗在法兰西留下的后裔。
北海固然是满目疮痍,维京人越过直布罗陀,在地中海沿岸继续肆虐。与强大的对手做生意,面对弱者就成了盗贼。
这些不法之徒甚至打劫修道院,因为修道院中总有大量储藏的食物与财宝,僧侣又不动手反抗。沿着欧洲海岸线前进的维京海盗成了整个欧洲的噩梦,只有西班牙和法国幸免遇难。
公元844年,西班牙的阿拉伯军队在康多巴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反登陆,伊比利亚半岛从此风平浪静,只有和气的维京商人来交易葡萄酒和奴隶。
法国国王"头脑简单的"查理先是老实交付了赎金,后来又学着英国人的做法,把最大的海盗头子罗勒(Rollo)封作诺曼底的大公。须知,这位老兄是征服者威廉一世的曾曾曾祖父,他的后裔在1066年终于成为英格兰的国王。
挪威人离开家一直往西远航,寻找新的家园。公元860年他们来到冰岛,原先住在这里的僧侣在一片恐慌下纷纷出逃。公元920年他们来到格林兰开始定居,但那里的气候一年比一年寒冷,不能种植庄稼,终于1500年全部的维京人离开了这块冰冻的岛屿。
后人一直在寻找北欧人到过美洲大陆的证据,据称1898年在美国出土的一块北欧石刻,后来被证实为1958年的赝品。 1965年找到的维京航海图,有详尽的美洲海岸的轮廓,后来也被证明伪造。直到1969年丹麦的一个海盗墓中,终于找到了一枚石制的箭头,后经测试证实确为美洲的产物,海盗们确实到过北美洲。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大陆的推广,维京人在金钱或者刀剑下逐渐改变了信仰,宗教终于让他们放弃了拳头上讨生活的做法,漂泊不定的海盗在各地定居下来。他们的遗族今天在哪里呢?除了北欧国家以外,我们来看看伊本?;费德拉(Ibn Fadla),一位阿拉伯的旅行家的记载∶
“罗斯人居住在湖中的岛屿上,他们劫掠附近的斯拉夫人村落,将俘虏卖到伏尔加河的下游城镇。”
伏尔加河流域的原住民是斯拉夫人,部落之间多年不断的争斗之下,有人去北欧请来强有力的佣兵和***。于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瓦兰吉亚人结束了纷争, 大量涌进的维京移民被当地人称为Rus,罗斯人。直到公元882年奥列格大公建立起罗斯国家, 将他们居住的国家称为Rusland,即今天的Russia,俄罗斯。
谈谈圆明园被毁掉后的感受!
春节的传说是因为相传年兽“夕”十分凶残,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黄先祖为了躲避年,那举家团圆在一起,围坐在一起抵抗年兽。
由于年兽每年出没一次,炎黄先祖在于其无数次斗争中,摸索出了斗争诀窍,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色纸类制品(贴红春联、红窗花)、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春节的习俗有:
1、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2、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扩展资料
在春节期间,每个地区还都有不同的歌谣:
1、山东: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应该是糜黍,见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2、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百度百科-春节
苏州为什么腊月二十四要吃糯米团子?
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2 执教者:窦桂梅 师:对,其实,心里有,感情有,不在于用怎么样的语气。重要的是能送到对方的心里去。好!我亲爱的同学们,你想怎么读你就怎么读,我相信,我相信你们不是傻读,不是呆读,不是装模做样地读,现在这样,你愿意送给后边听课的老师,愿意送给同学们,愿意送给谁,你觉得你应该怎样的向别人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就怎么说,开始! 生自由读。 师:然而,读 生: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这不可估量的价值,这样的文化史变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是因为,读 生: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圆明园的毁灭,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圆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火烧圆明园,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师:我听刚才同学们说,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生:统统拿走 师:真会用词,说的是统统拿走,那是怎么拿走,你能举个例子,或者用个比方,自己的理解,说说怎么是“统统拿走”? 生:我认为“统统拿走”就是把能拿走得就像抢的一样全部拿走。 师:抢走,一点也 生1:就是一点也不留下 生2:全部夺走,一点都不留。 师:全部夺走 生:只要是手拿得动的就要拿走 师:拿不动的…… 生:拿得动的就要拿走 师:拿不动的…… 生:叫牲口来搬运 师:用大车也得…… 生:运走 师:用一个成语…… 生:片甲不留 师:啊呀,就像同学们说的,你还想说 生:我还想说他们是将所有的能拿走的东西全部掠走 师:你真会用词。 “夺”“抢”“掠”,所有说的这些就叫做“统统” 师生:“拿走” 师:你们刚才还说,拿不动的就任意破坏, 生:毁掉 师:注意,任意破坏、毁掉是怎么破坏、毁掉?任意破坏毁掉,你能举个例子,用事实,打比方都可以。 生:用脚踢,还有用棍子去打 师:踢、打,还有吗? 生:就是如果那些名画的话,也可以撕掉 师:撕 生:我觉得那些英法联军自己的心里想的就是,我得不到的,别人也甭想得到,然后就任意摧毁 师:毁 生:就是用榔头捶 师:捶,啊哟,捶的是那么一个,什么,可能就是精致的 生:青铜 师:青铜器呀,一下子 生:陶瓷 师:对,陶瓷,就会给他捶烂了 生:拿不掉的就用斧子砍 师:啊哟,砍 生:用砖头砸 师:砸 生:把那东西摔地上北京圆明园,然后用脚踩 师:踩 生:用大火烧 师:同学们哪,我这有两份真实的资料,记录了当时他们是怎么样像你们形容的,说明的“统统拿走”“任意破坏”毁掉的叙述这是当年曾经参与抢劫的一位记者写的一段回忆录里的圆明园重建,我把它摘录给大家,谁来读读这段话,他们是怎么抢的火烧圆明园观后感,怎么拿的、掠的火烧圆明园观后感,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介绍,来,你读给大家听(出示这段话) 生: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长袍火烧圆明园观后感,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织锦 生:织锦绸缎 师:后面还有省略号,他们就是这样。再看一段。来,你来读,你离得近 生: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满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砸碎镜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和你们刚才看的读的这段资料有没有感受,有吗?哦,这么多同学举手火烧圆明园,不用说,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想要说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来读,谁来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师:此时,你的心里什么滋味儿 生:不高兴 师:哦,就一个不高兴,就像你说的,课前,他们真坏 生:还有是十分的难过 师:哦,你难过,我听出这个词了,不高兴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坏,最后落脚在你心里难过,我听你读了,你没让人家能听出来你的心里是这样的难过,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一读我就知道你真难过 生:再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谁还想读,你什么滋味儿 生:我是心疼 师:哦,你是心疼,那你就心疼地表达吧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啊哟,这毁掉的太轻松了,要是我的话,多心疼啊,刚才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一幕幕文化史哦,所以,我要是告诉人家,我可能会这样:他们把里面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了,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啊呀,她心疼,你呢? 生:我火冒三丈 师:那你就火冒三丈地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实在运不走的就 师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毁掉。你呢? 生:我的感觉就是跟那个相媛差不多,不过比她还要厉害点,想把他们全部杀掉 师:那意思就是恨吧 生:嗯 师:恨,你就恨着读 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这还没完,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还得烧,烧几天呀,那个火着的 师生:三天三夜 师 :一天多少小时 生:24小时 师:我们还得学数学,三天多少小时 生:72小时 师:三天就是72小时,哈哈,一小时多少分钟 生:60分钟 师:72小时多少分钟 生:4320分钟 师:4320分钟,4320分钟相当于多少个半分钟 生:8640个半分钟 师:8640个半分钟,我亲爱的同学们,一个半分钟就刚才你们体会的平湖秋月瞬间就化为灰烬,一幅字画不用几秒钟就变为一片灰烬,那么,这8600个这样长的时间里圆明园观后感,你想想,烧掉的……所以现在请同学们抬头,让我们静静地去体会,这8640个半分钟里的一个半分钟会烧掉些什么呀?生看火烧圆明园图像(半分钟) 师:同学们,轻易地过去半分钟你不觉得什么,当你静静地去体会它的时候,像着这样的圆明园被烧掉的时候,我想同学们是怎么样的心情。是这样8640个这样长的时间哪,烧掉的,烧掉的,烧掉的,而且是在我们所说的将近一万多个这样大的面积的地方圆明园重建火烧圆明园观后感,火呀,熊熊的烧圆明园重建,烧了8640个这么长的半分钟圆明园观后感,所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同学们哪,就这样——,所以北京圆明园,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边说边在原有板书关联词上添加“没有”两字) 生:殿堂 师: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 生:亭台楼阁 师:没有了象征着 生: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师: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建造的景观,比如 生: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 师:还没有了民族建筑 生:西洋景观 师:没有了上自先秦时代的 生:青铜礼器 师:下至 生: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都没有了 师:什么都没有了,有的,没了圆明园观后感,谁来也用上他们再说一说这些话,谁来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重建,也没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你那个“了”说得太快了,“没有”和“没有了”是完全不一样的,再来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yi)透的亭台楼阁 师:(师正音)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谁再说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好,收了,现在来看下一句 生:圆明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师:第三句,谁来,好,这么多举手的,举手的说 生齐:圆明园中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我来问,你来答,圆明园中金碧辉煌的殿堂 生:没有了 师:玲珑剔透的楼阁 生:也没有了 师:园中,民族建筑不仅 生:没有了。 师:西洋景观 生: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说是,换一个字儿 师生:还没有了,都可以 师:再来,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生:没有了 师: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生:也没有了 师: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观 生:还没有了 师:还可以说成是 生:都没有了 师:都没有了。我亲爱的同学们哪,总之一句话,圆明园就是一片 师生:灰烬,废墟 师:难怪,我们的先驱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这样感慨,读 (出示诗句) 师生:圆明两度昆明劫, 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 残灰犹共挽烟飞。 ——李大钊 师:一曲悲笳怎么吹也吹不尽我心中的 生:悲 师:那圆明园的上空只有那废墟上的残烟笼罩在我们的心里圆明园重建,这是我们的国人,我们自己面对圆明园的感慨,那么,法国人的雨果他是怎样看待他们国家军队的行为的呢?我们来看一下,读(出示句子) 生:法兰西帝国……被掠夺的中国。 师:还有吗?好火烧圆明园观后感,读 生: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另一个叫英吉利。 师:同学们,记住这两个强盗吧火烧圆明园观后感,读 生: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另一个叫英吉利。 师:现在,让我们从头至尾的再渎一遍课文,端好,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读 (引读全文) 就这样被化为灰烬,(边说边擦黑板)我们再也看不到那大园套小园,众星拱月的园中之园了,我们再也不能到那我们刚才去过的40景去住上一辈子了,我们再也不能去欣赏那劳动人民智慧的心血创造的青铜器,那名人字画,我们再也看不到这磅礴雄伟的亭台楼阁,还有那迷人的山乡村野了,总之,(除“圆明园”三个字外,其他都擦掉了)圆明园什么都 师生:没有了 师:同学们,那么现在圆明园留在你的心里剩下的是什么呢?留给你心里的是什么? 生:留在我心底里的只是无限的思考 师:什么思考 生:沉甸甸的 师:什么沉甸甸的 生:让我难过,痛恨那些侵略者的罪行 师:你站着,好火烧圆明园,你站着,孩子,你说你痛恨,你难过呀圆明园重建,那就请你难过地表达 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读,师正音。 师:留给你的是什么? 生:难过 师:那也请你难过地读吧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这个难过是无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要是也要难过,会多难过呀(师示范读) 师:就如同学们刚才说的,把这份无奈,这份难过圆明园重建,这份痛恨火烧圆明园观后感,一直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百四十五年了!那圆明园里荒野的风浪,依然在呜咽的讲述着这个故事,我想,我们今天走进了圆明园之后我们获得这样的体会可能还有许许多多,我通过同学们的表情和你的眼神,已经看出来了,但作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我们走进去还不完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走出来,这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让我们走出圆明园。 出示:(走出圆明园) 师:走出圆明园,我们就要把刚才的感情化为理性,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小的体验,让我们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四十五年前,现在火烧圆明园观后感,你回到那个时候,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如你是一位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如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政的大臣;如你是保卫圆明园或者保卫祖国疆域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如你就是生活在圆明园附近或者就是生活在北京城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面对这样的毁灭,要是你的话,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你要是他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的体验是属于你自己的,请你冷静的琢磨琢磨,选择一种,谈谈看。 师:你是谁? 生: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会想,这么好的建筑物,就在三天之内毁于一旦,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再去好好留恋一下,然后再慢慢的回想以前的壮观。 生:如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去那边守卫圆明园。 师:你为什么那么去做? 生:因为圆明园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心血,智慧的结晶。 师:这是园林,烧不烧跟我有什么关系。 生:因为它属于祖国。 师:不管怎样的结局,经过岁月的沉淀,它始终是属于人类的。 师:你这位老百姓已经上升到一份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尊严上去了。 生: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我会想,你们销毁了罪证,不过罪证是铁证如山的,我会去学习武功向他们讨回东西。因为他们抢去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是我国人民自己用心血创造出来的。 生:我想当一名百姓。我总结出来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必须强大。 生:如我是一名皇帝,我会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耻辱,我会默默的努力,找机会向英国和法国把他们1860年10月6日夺走的东西给夺回来。 师:重要的不是去夺回来,而是要懂得中国必须强大。生:如我是士兵,我会想,为什么火药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而它却被帝国主义用来当作轰击我们祖国大门的工具,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侵略者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我要守住这一片废墟,给人们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掌声) 师:沉甸甸的思考,为什么? 生:如果我是一位大臣,如果我有足够的权利,我会调动北洋水师,去保护圆明园。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我明白了一个理,我要为今天同学们而喝彩,看来像圆明园那样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其实历史真的不能设,这样我留点语文上的作业,下面几个词条,我们来读读文章中的片段,和你们刚才想象的进行对照,你还会有更多的思考。 (出示语句:圆明园被烧后,皇帝的表现) 生读。 师:看一下这位皇帝的表现反而使现在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在外国人的手里。 (出示句子: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借口) 生读。 师:我们刚才说他是强盗,我们就是恨也得有个借口,在那个时代在欧洲已经诞生了比如:贝多芬、歌德那些大师,如果西方产生了文明的话,为什么在中国他们成了强盗?我想,我们还小,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他们也找到了借口,原于我们在外交上的失败,可能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 (出示句子:焚毁前) 师读。 师:同学们圆明园重建,这些都原于老师看的一些文章,我愿与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词条回到下面的课文里去,而不单单就学这两篇文章,去读更多的文字。 (出示推荐书名、作者目录) 师:我要问问同学们,如果说课前我们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请问,现在我再问你,你还能像课前那样你的眼前只是一片大火,一片雄伟的建筑,你的眼前只是风景迷人的景观吗?我再问,圆明园这三个字我们在走近的时候体会的它拥有着世界中国文化使,我们又知道它剩下来的是你的恨,你的这样的滋味,难过,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要离开它,请问,这三个字,在你心中化作了什么呢?你的心中的情感难道仅仅停留在我自豪那是中国的文化史,是世界的文化史,浓缩的全是精华,我恨,恨的咬牙切齿,你还仅仅停留在一个自豪上,一个恨上吗?请问,现在你的感情会化作一种怎样的滋味,留给你的最后沉淀在你心中的圆明园是什么? 生:是失望。悲痛的失望,对龚自珍儿子行为的失望。 生:我认为圆明园这字眼它成了一个警钟,它让我们知道了祖国一定要大力发展。 师:那耻辱的柱敲响的是你心中的警钟圆明园重建,你的失望换一个词就是你觉得有一种? 生:耻辱。 生:我也是一种失望北京圆明园,对咸亨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失望,他们没有尽全力保卫圆明园,而是逃跑火烧圆明园,而且后来也没有意识到要把自己的国家变的更强大圆明园重建,而是发动老百姓去抵抗,又损失了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师:一句话,这圆明园三个字成了压在你心头上的? 生:圆明园三个字成了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 师:这就是你的失望,对过去的失望,但我从你的眼神里,看出你对今天和未来充满? 生:希望。(掌声) 师:圆明园今天已经作为了遗址,留在了我们的面前,正如同学木们重新对圆明园获得的认识一样,同学们,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被三千个英法联军把这样的圆明园代表我们的这样的标志的毁成废墟。在离开圆明园的饿时候,在上完这堂课的时候,我还要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学习太好了,我们不光停留在走进恨上,难过上,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所以,亲爱的同学们留给我们心中的思考还要继续。比如课前我们思考的圆明园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应该把这样的毁灭迁移到你心灵里去圆明园重建,伴随你的一生。这样,我相信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目的,我愿与亲爱的同学们走出圆明园的时候,最终我们获得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活生生别的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的拥有智慧,拥有尊严的活着
上海外滩上的灯塔是几时由谁造的?
纪念释迦牟尼。 <br />,腊八粥起源<br />腊月初八,我们的人民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据说是从印度通过。 <br />这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儿子古北印度净饭王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他见众生的疾病和死亡和痛苦,但?也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放弃了宝座,和尚修道。早期收获菩提树下,在腊月,佛经过六年的苦行启示。六禁欲主义者一天只吃一麻一计。后人没有忘记他的痛苦,刺激的时刻做纪念每年的腊月初八。 “腊八”就成了佛成道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的寺庙浴佛将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牧女提供乳糜的传说,拜佛,焚香谷,水果,粥“腊八粥腊八粥。的弟子和信徒,会有民间相沿成庸俗。说,一些寺庙的僧侣在腊月初八,手持钵盂,沿街乞求施舍,大米,栗子,红枣,坚果和其他材料将被收集煮腊八粥分发给穷人。图例可以后吃菩萨保佑,可怜的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阶段和饲料抗感江村节?材新的。”存储剩菜剩饭的“栈饭楼通常僧人日常生活中剩菜剩饭干燥杭州寺庙天宁寺绘制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腊八粥,给信徒称为”福寿粥“,”连卡佛粥“这意味着,进食后增福增寿。这是显而易见的,僧侣的食物珍惜的美德。<br />腊八粥在红古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加。南宋小心武林旧事,“说:”核桃,松子,牛奶,蘑菇,柿子蘑菇,柿子栗子像粥,是“腊八粥”。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在中国的长江河,东北地区,西北保留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省已不多见。用材料的不同,使用的糯米,红豆,红枣,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煮甜粥,加入桂圆,龙眼肉,保留的厨师。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两个口有营养,确实增福增寿。<br />★“腊八粥,吃,吃腊八粥会收获。的腊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 “腊八节”。关中地区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一顿美餐。不只是大人,娃娃吃,但也给动物喂一些鸡狗,在门上,墙上,一棵树擦一些数字吉利。 <br /> <br />“腊八粥”的习俗吃“腊八粥”,时间长了,就开始上涨,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古“蜡”的意思是常事,远在商周时期,甚至有天地,神灵,祖先崇拜的习惯,这个仪式,称为“总发行。这个仪式,表达了普通的古代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说:“一年四季,感谢神灵啊!因此,选择这一天,第八天的腊月,煮的 - 锅”腊八粥“,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丰农祭奠神灵,庆祝丰收的,和最良好的祝愿来年更大的丰收。这种形式腊八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在继承的过程中,有一个传说,说的创始人佛教,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的牧羊姑娘苹果糯米团子煮稀饭,一个佛开悟的菩提树下,后代信佛的每一个的腊月初八,日诵一时冲动,所以给的腊八增加了宗教色彩。无论如何,人们吃腊八粥,庆祝丰收的。<br /> <br />“腊八粥”确实反映了农业丰收,由于用各种米(白米,糯米,黄米,高粱,大米等),各种豆类(黄豆,芸豆,豇豆),各种干果(红枣,栗子,杏仁,花生, ,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粥,这种粥集中体现了结果的一个主要的农业丰收。关闭居民区和在一些地区的群众,高度重视腊八节,但县到县,乡,镇,村与村之间,他们都有着不同的薪酬的关注。阜平县农业,酿酒的日子里,它被称为“腊脚”;长安县,古老的习俗,当天煮熟的肉,扔鲜花在上面,这意味着不歇枝“;干县,礼泉一带,讲究腊八给老人送粥,女儿家一时冲动,要求新女婿凤翔地区豆也是在这一天的米**,八,加上油,盐,煮腊八焖饭;铜川市农村循环作为一个年轻的男孩和一个女孩的剃头理发的习惯。所有这些都将有不同的味道。 <br />的腊月初八,中国人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据说是从印度通过。 ,这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古印度北部(现在的尼泊尔)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的疾病和死亡和痛苦,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政治,而放弃宝座上,一个和尚修道。早期收获菩提树下,在腊月,佛经过六年的苦行启示。六禁欲主义者一天只吃一麻一计。后人没有忘记他的痛苦,刺激的时刻做纪念每年的腊月初八。 “腊八”就成了佛成道日。 <br /> <br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的寺庙浴佛将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牧女提供乳糜的传说,拜佛,焚香谷,水果,粥“腊八粥腊八粥。的弟子和信徒,会有民间相沿成庸俗。说,一些寺庙的僧侣在腊月初八,手持钵盂,沿街乞求施舍,大米,栗子,红枣,坚果和其他材料将被收集煮腊八粥分发给穷人。图例可以后吃菩萨保佑,可怜的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阶段和饲料抗感江村节?材新的。”存储剩菜剩饭的“栈饭楼通常僧人日常生活中剩菜剩饭干燥杭州寺庙天宁寺绘制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腊八粥,给信徒称为”福寿粥“,”连卡佛粥“这意味着,进食后增福增寿。这是显而易见的,僧侣的食物珍惜的美德。南宋<br /> <br />腊八粥在古老的红豆,糯米,煮,,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小心武林旧事,“说:”核桃,松子,牛奶,蘑菇,柿子蘑菇,柿子栗子像粥,是“腊八粥”。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在中国长江区域,东北,西北保留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省已经很少见。使用不同的材料,用糯米,红豆,红枣,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煮甜粥。龙眼干,龙眼肉,蜜饯的厨师。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两个口有营养,确实增福增寿。(中国新年)<br /> <br />腊八粥各地的食俗<br /> <br />农历初八的腊,民间的腊八春节前季节后,“年味”越来越丰富。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经几千年来,不会有一些的起源。 BR /> <br />据传说,在古印度北部,尼泊尔南部的今天,迦毗罗卫国一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一名年轻男子死生痛的神权政治年老,疾病,死亡困扰,发现徒劳的和婆罗门教的社会生活极为不满,所以他才29岁,一起被遗弃的皇室奢华生活的和尚修道,学瑜伽,苦行多年,公元前525年左右,有一天,他在佛陀伽耶彻底菩提树下知道的启示,创立佛教,历史和传记,这一天是中国农历新年,在早期的12月8日,释迦族,佛教徒,后来知道他的佛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的佛教进入中国,在修建寺庙,煮粥敬佛的活动将蓬勃发展,尤其是在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成道日修道院实践应了呗,仿效畜牧业,女佛成道之前提供的事情乳糜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是原产地的腊八粥。<br /> <br />宋吴畜牧业散文“梦梁录”卷六载:8寺院的“腊八节”。大刹寺俱乐部位于口味的粥,它被称为“腊八粥”。“在这一点上,腊八粥已成为一种民间食俗,不过,当皇帝也为了笼络他的法庭。孙媛,敕“燕都之旅的记录,说:”12月8日,米果杂项百官粥。品多者为胜,此盖宋代的故事。 “永乐大典”帐户“8月1日,禅被称为腊八,煮坏粥以供佛饭僧”。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大王帝国学院的官邸在东北京安定门到雍和宫改变,在此期间的腊八,宫内万福阁,等等,用锅腊八粥,并请喇嘛僧人诵经,粥,给每个宫殿部长度节日,品尝美食。光绪顺天府志云: “腊月每岁的博爱官方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了一顿严。”被称为“七宝粥”,“五味粥”腊八粥腊八粥是最早的红豆做饭,后演变,再加上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小心和散文,“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牛奶,谭,柿子,板栗像粥,腊八粥。“在燕京心清傅差敦的崇”所宣称的“腊八粥,用黄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红色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小葡萄的点染“相当多的资本功能。 <br /> <br />天津煮稀饭,与北京近似,要注意一些,甚至可以加入莲子,百合,珍珠米,意大利大米,大麦,粘秫米,粘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和糖桂花,颜色,气味和味道。近年来,以及添加黑米。这腊八粥的饮食,健脾,开胃,补气,安神,纯洁的心,养血的功效。 <br />山西腊八粥的昵称八宝粥,主要是小米额外煮的绿豆,红豆,绿豆,红枣,粘黄米饭,大米,糯米等。区晋东南第五天的腊月,红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加上水煮粥,也被称为糯米,食俗1。 <br /> <br />陕北高原的日期,腊八粥的另外一个品种的大米,豆子,和不得不添加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沸。通常早上煮,或甜或咸,根据人的口味酌情。如果是中午吃,但也对一些面条煮熟的粥,与家人团聚共餐。吃完后,还擦门,外树放在火炉上的粥,避灾邪恶,以满足农业大丰收,在未来的一年。民间相传,腊八天忌咬吃了莱庄稼杂草。陕南人腊八节吃的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前者以米饭,糯米,花生,白果,豆子。后者的增幅高于5原肉丁,豆腐,萝卜,加调料。腊八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粥崇拜祖先和粮仓。 <br /> <br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谷物,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发给附近,也用来喂牲口的。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干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煮熟的第一个国王门将土壤,神,灶神,财神祈求来年,良好的天气和有个好收成,然后分发给亲戚和邻居,最后一个享受。甘肃武威注意“素腊八节,吃米厚的大米,扁豆,大米或浓米汤一起煮炒骰子,,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br /> <br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粉或荞麦面切成钻石柳树叶麦穗子“或切尔西头?“由小圆形蛋,之前再入葱花油烧热。天全家人吃腊八饭,不咬人。 <br /> <br />青海西宁,虽然多数的汉族人,但腊八粥,而是吃麦仁饭。现磨麦仁,牛肉或羊肉煮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鸿和其他调料,熬一个晚上炖煮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锅曝光后异香扑鼻,美味的食物。 <br /> <br />在山东“儒家粮食制度,规定”腊八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预期的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大米煮沸,盛入碗内添加一些粥水果,水果雕刻成各种形状为点缀。敦煌石窟的主人和12楼的主此粥适用于消费。另一个煮出来的米饭,肉,,豆腐,穷人有喝的敦煌石窟。 <br /> <br />河南人吃腊八饭,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8种原料与煮,熟后加些红糖,核桃,粥稠味香隐喻来年五谷丰登。 <br /> <br />江苏分甜咸2吃腊八粥,同样的烹调方法。只是咸粥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到慈姑,荸荠,核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蘑菇等。苏州文人李福在清代有诗云:“腊月8粥,通梵王国,七宝,调和,混合香料的香。”一般<br /> <br />浙江煮腊八粥用核桃,松子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香甜可口,吃长寿祈祷。它说,这粥是交给来自南京,其中包含了许多传说。 <br /> <br />,四川成人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辣农村人吃较咸煮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陌生人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是现在城市人吃甜粥的也有很多被称为不同的味道。腊八粥密切相关的,而喝腊八粥,喝出的图案,可以认为,喝出了水平。 <br /> <br />人爱上了腊八粥,食俗,但也纠正一定的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砚吴山专粥谱,讲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的详细,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最好的“治疗”养心,清除肺和胃,脾,肾,李肝,糖尿病,明目,通便,安神的功效。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腊八粥也有利于老人说美食,但也应注意不要喝。事实上,这是远远超过了腊八,粥也非常适合老年人的稗益。粥不少品种可以有所不同从人到人,并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福建热线)<br /> <br />腊八豆腐<br /> <br />腊八豆腐“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节,农历春节前夕,之前和之后的第八12天的干县家庭必须晒制豆腐,称为“腊八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 <br /> <br /> <br /> <br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的北方,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的风俗。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是,煮大蒜在第八天的农历腊月的那一天。事实上,材料很简单,醋和大蒜花瓣。这种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去皮蒜瓣子被放置在一个密封的罐子,里面的瓶状容器,然后倒入醋,密封口进入寒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里,大蒜会变成绿色,最后会变得通体绿色,如翡翠碧玉。 <br /> <br />煮“五豆<br /> <br />一些地方超过腊八粥,”腊八,而叫做煮“五豆,一些煮熟的腊八节当天,腊月的第五天做饭,一些“切尔西头”,但也与面团,厨师豆类和大米,豆类(五)说,腊八人们吃了“切尔西头”,麻雀头痛,不伤害农作物,在未来的一年。煮这“五豆“,除了食品,礼品亲戚和邻居。热腾腾的饭菜,每天的食物,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br /> <br />的腊八表面<BR / > <br />在中国北方是不生产或者少生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要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第二天,各种水果和蔬菜臊子面辊家人吃腊八脸上午,在腊月初八。<br />腊月是最重要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俗称“腊八节”。从先秦的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好运。有人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在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br /> <br />腊八日吃腊八粥,腊八粥的习俗也称为“七宝风味粥”。我们喝腊八粥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首先开始于宋代。每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法院,官方,寺院或黎巴嫩,人们的家中有做腊八粥。要清朝,喝腊八粥的习俗是普遍的,等的民事和军事部长在皇宫,皇帝,皇后,王子,侍从宫女给腊八粥,各寺庙的僧侣吃发行米水果。在民间,家家户户有许多工作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家庭团聚食品,礼品的朋友和家人。<br /> <br />竞争聪明的技巧,中国各地腊八粥争夺各种。北京是最精致的,混合在水稻中的多个项目,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黑头发,玫瑰,腊月日晚,红豆,花生......总不小于20。的第七天,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将大米洗净,浸泡水果拨皮,去核,精子分离,然后半夜开始做饭,然后微火煮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的运营商熬好的前<br /> <br />更讲究的人,但也是第一次水果雕刻成人形,动物,图案,然后放置在锅做饭。独特的腊八粥中放水果狮子。水果狮子狮子造型对象提出的几个水果,使用剔去枣核干燥脆枣作为狮身狮子的头,半个核桃仁,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作为一个狮尾。粘在一起,用糖,逾万类似的小狮子。如果可以放在碗双狮或四个小狮子。更豪华,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的食物有多种颜色,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可以看到只有在表的寺庙。<br /> <br />腊八粥熬好的第一个崇拜祖先。家人和朋友的礼物后,必须送出中午十二时前,最后整个家庭消费。吃剩的粥,腌制,吃了数天时间,有一个好兆头,取“年年有余”的意思。粥给穷人吃自己积德。<br /> <br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如果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同样适用于一些分支机构腊八粥,我相信很多水果明年。<br /> <br />腊八节当天,祖先崇拜哀悼亡国丧。<br />农历十二月八日,中国的腊八节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这一天,有许多农民保留喝“腊八粥”的习俗。(农历月,也被称为腊月因为那里有冰雪,农民不能外出耕作,只能在家里做的腊肉,香肠及其他食品)。<br /> <br />原来的“腊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背后有一个故事...... <br /> <br />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人,老夫妇,这对夫妻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对老夫妻非常恩爱的年轻夫妇,什么样的活动没有让这对年轻夫妇,怕他们疲惫的身体。因此,夫妻俩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都不会做。<br /> <br />今日稍后,这对老夫妇死亡,因为它是行不通的,这对夫妻结果固步自封,在家里,吃的食物,最后连房子卖了,只有一半烂木屋。如果冬天来了,这对年轻夫妇与饥饿的人,甚至冻结躲藏在木屋颤抖的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们是真的饿了,不忍扫出的小屋的角落小杂粮,熬小米粥充饥。当他们熬好的粥吃的时候,突然一阵风吹来,木屋被风吹倒的,这对夫妻被压死。<br /> </的人都知道,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一起熬各种杂粮粥,边吃边说这个故事。<br />参考文献: A HREF =“htt?p://.baidu”目标=“_blank”> .baidu </ A>
那是上海外滩信号台
详情如下:
在上海外滩滨江绿地改造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整体移位成功的外滩信号台。这座高49.8米、自重400吨的塔楼,现已重建装饰焕发了青春。
外滩信号台,是上海仅有的两座阿塔努布式建筑之一,塔楼始建于1907年,距今已有87年。然而,外滩信号台的创建历史,则可追溯到1884年,它与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进程是紧密相连的。
一、信号台的由来
信号台的历史,是与国际航海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扩张,商船航运和军舰航行都离不开气象。1853年8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海洋会议上,气象作为航海事业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讨论。1854年,英国商业部成立了气象处,于1861年首次利用信号电码发送暴风雨警报。之后,英国在纽卡斯尔等港口,开始用悬挂信号的方法发布风暴警报,欧洲各重要港口也相继建立了信号台。
1840年英国殖民者发动了战争,逼迫清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50年大英轮公司“玛丽伍德”号首辟香港至上海航线后,外商洋行陆续派遣船只前来上海。19世纪50年代,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对外贸易中心。为了使商船和军舰能在“危险的远东海域”安全航行,气象保障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开埠后,英国和法国传教士先后在上海开展气象观测。之后,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1872年8月决定在上海徐家汇建立观象台,同年12月正式开始气象观测。从1873年5月起,在报纸上发表隔日气象观测资料,并在海关对面的布告栏每日公布中国和日本部分地区的天气情报报告,使商船、军舰离港时能获取气象情报。
1879年7月31日,台风侵袭上海,造成重大损失。徐家汇观象台台长能恩斯(M·Dechvrens)对这次台风作了分析研究,并认为只要中国海关、电报公司、法租界公董局等有关当局诚心合作,建立气象警报信号台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能恩斯的论文发表后,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和支持,尤其是航运公司的经理及船长纷纷写信,期望能看到在上海港建立起气象警报信号台,同时,希望设立标准时间的报告,使航海时针也能得到校准。
1881年9月20日,上海西商总会通过决议,投资筹建向航海者提供天气情况的机构,要求能恩斯神父给予指导。同时,提供资金购买气象观测仪器,于1884年2月18日在远洋轮船上安装。从而扩展了海上气象观测的范围,为建立信号台创造了条件。
二、法租界公董局的建台和辞职风波
我国轮船招商局于1873年成立后,先后开辟了驶往日本、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美国等国外航线。为了轮船航行安全的需要,招商局于1882年12月求得清两江总督左宗棠核准,沿徐家汇路向徐家汇观象台架设电话线杆,以便获得海上气象情报。法租界公董局闻讯后迅速作出反应,于12月21日决定,在洋行、外轮公司集中的外滩黄浦江畔西洋码头附近,法租界洋泾浜桥堍(今延安东路外滩),建立气象警报信号台,并设立对时用的子午时辰球。同时,呈请法国驻沪总领事傅赉世(Flesch)向上海道台邵友廉交涉,要求取得沿徐家汇路向徐家汇观象台架设电话线路的权利。当时法国正侵略越南。为了维护我国的主权,邵友廉以“两江总督左大人已有谕贴核准招商局立杆架线在先”为由,两次严辞拒绝了傅赉世的要求。对此,法租界公董局极为不满,仍以徐家汇路是法国军队修建、公董局拨款保养为理由,表示抗议招商局的立杆架线行为,并再次要求傅赉世与上海道台交涉。由于中法关系日益紧张,法国舰队在我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中法战争一触即发,傅赉世于1883年3月26日复函给公董局,拒绝再行交涉。同时,指责公董局“不能对于此地当局提出任何抗议”,“所有关于国际性质的问题,只有国家代表方有处置的权能。”
法租界公董局第十八届董事会由于架线要求未能达到目的,又受到总领事的指责,总董蒙维尔(Vouillement)、副总董平济利(Blnnlsebli)以及四名董事,于3月29日相继辞职,董事会遂遭改组,建立信号台的也暂被搁置。
三、外滩信号台的建立与发展
法租界公董局第十八届董事会于1883年4月19日改选后,徐家汇观象台台长能恩斯写信给公董局说:“以上海如此重要的商埠,若设置一个气象信号台,并核定时刻的标准,是很有重大利益的”。能恩斯避开了架设电话线杆的问题,准备用人力奔走传送气象报告,仪器设备只需购置一台天文钟和中星仪就可以了。总董奥里乌(N·J·Orion)在4月30日公董局非常会议上宣读了能恩斯的信。5月29日决定,在外滩洋泾浜桥堍创办气象信号台。出资白银3000两购买仪器,每年补助白银300两作为维持费。自丹麦商人于1882年在外滩洋泾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后,徐家汇观象台开通了对各洋行的气象服务电话,不久与信号台的电话也接通,通讯问题得到了解决。
外滩信号台于1884年9月1日正式对外服务。这是在中国领土上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信号台,也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早建立的信号台之一。信号台在行政上划归法租界市政总理处列为附属机构,中外籍员工约有10名。明末阁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第十一世孙徐道生、徐林生都曾在信号台工作过。信号台的业务由徐家汇观象台领导,台长由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兼任,气象警报和授时信号均由徐家汇观象台决定发布。外滩信号台实际上是徐家汇观象台对外服务的“窗口”。
初建时的外滩信号台比较简陋。在一间小屋旁竖立一根木桅杆,悬挂气象警报信号,并有风球指示风向。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信号服务工作,台长劳积勋(A·Froc)于1847年10月18日致函法租界公董局,要求扩大信号台,并附呈了建筑师夏洛(Chollot)拟定的工程。公董局接受了该项,并拨款1480美元。工程于1898年8月19日完成。
外滩信号台的木桅杆曾先后于1901年8月3日和1906年7月5日两次被台风和雷雨大风折断,子午球突然坠落,砸破了附近办公室的屋顶。由此促使法租界公董局于1906年7月26日决定,尽快建造新的信号台。当时有两个设计方案,一个是铁路工程师查利格伦(Charigron)提出的,另一个是建筑师马第(Marti)提出的。经研究,公董局决定用马第的设计方案,造价7美元,于1907年2月6日签订合同,同年3月动工。工程用木桩,用24捆松树奠基,底座宽11.3米、高4米、塔高36.8米,用钢筋水泥建造。塔顶建竖9米高的报时球桅杆,总高49.8米。工程于1908年7月完工。同时,还添置了气候记录器、风速计、精密时钟等仪器,更换了带有平衡锤的报时球,装置了白色信号灯。新建的信号台于1908年6月23日开始悬挂信号。
外滩信号台于1923年又制定了附房扩建,1925年与莱蒙德(Remond)、柯莱(Collet)签订了建造合同。工程于1926年动工,1927年8月完工。这就是现存的外滩信号台全貌。
四、信号服务与信号电码
外滩信号台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气象和授时服务。每天10时、16时在桅杆上升起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信号旗,标明长江口外洋面上的风向、风力实况。1896年1月1日起又增加了雾天情况的报告。这是由设在上海东南83公里的大戢山岛灯塔站提供的观测资料,通过电报局的海底电缆转送到信号台的。每天11时30分悬挂徐家汇观象台发布的当天天气预报或风暴警报信号旗,夜间使用红、白信号灯发布风暴警报“使航海者知所趋避”。从18年4月19日起,每天16时15分用信号旗报告徐家汇观象台气压表的指数,为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外国商船和军舰校对气压表提供依据。授时服务主要是每天中午将升在桅杆顶上的子午球降落,报告正午12点标准时。从1909年起,在夜间用灯光显示晚上9点标准时。这种精确的授时信号,对于远洋舰船在海上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信号服务日复一日不间断地进行,每年累计工作量相当可观。以1936年为例,悬挂台风位置信号299次,台风信号灯131次,大风信号246次,大戢山岛气象观测实况信号736次,气压表指数信号366次,向报社和公众发布气象信息29698次。每当台风、暴风雨来临时,许多人在信号台等待最新信息,电话铃声不断,每天答询天气数百次之多。
用什么样的信号来发布气象信息是一个重要问题。信号台开始是使用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旗号来发布气象和授时信息的。旗号虽然色彩鲜明,但也有缺陷,在风静时旗号不能飘扬,人们不易辨别。因此,徐家汇观象台根据船长和海员们的意见,对信号不断作了改进。从18年至1931年,较大的改进有6次。如为了使人们从各个不同方向看空中的信号投影都一致,用圆形体做标记,有球体、圆柱体、尖端向上或向下的锥体、底部或尖端相连的锥体等,不同形状组成的标记代表10位数码。同时,将远东海域分成若干大小不等的海区,规定用数码表示台风在某一海区的位置和移动路径。台风移动的方位用海员熟悉的罗盘形式,以32个方位用数码来表示。商船和船长和海军的舰长只要看到信号,就可以作出判断,并决定是否启航和航行的路线。
外滩信号台使用的电码,曾由台长劳积勋先后于1905年在因斯布鲁克举行的国际气象局长会议和1930年4月在香港举行的远东气象会议上分别作了介绍,获得好评,认为“电码之便捷,航用之简便,有推于世界之可能”。中国海关早在1898年就决定,所属各灯塔站统一使用外滩信号台的信号电码。从1931年3月1日起,东亚各国海关所属港口(除朝鲜外)都使用上海外滩信号台的电码悬挂信号。
五、鸣炮示警
1915年7月27日至28日,强台风袭击上海,风速达43.9米/秒(12级)。虽然徐家汇观象台对这次台风作了预报,信号台发布了警报,但损失仍惨重。英、法租界行道树被吹倒6000余棵,黄浦江浮尸200余具,沉船300余艘,损坏船只千余艘,徐家汇天主堂塔顶上的铁十字架也被狂风吹弯,马路积水盈尺,通讯一度中断,工商业陷于停顿。这次台风灾害使社会各界引起极大震动。为了加强对台风的报警和防范工作,上海海关于1916年8月3日发表通告,每当信号台挂起黑球,台风即将来临时,“在陆家嘴楼房鸣炮一响示警”,后又规定在兰路(今兰州路)江海分关同时鸣炮,所有船只均需进港避风。1936年3月,海关又发布公告,将台风警报鸣炮改为三响,与时间号炮有所区别。每当台风即将来临时,在狂风怒吼中,那深沉凄厉的炮声震撼申城,提醒市民做好防台工作,一切船只均不得出港,直到1940年7月27日才停止使用鸣炮示警。
六、“”
外滩信号台成立之时,正是中法战争爆发之际。法国来华邮船不得进入上海港,邮件只能卸在大戢山岛灯塔站,再转运上海海关,由外滩信号台悬挂信号通告法国侨民领取,这是最早的“”。
为西方各国海军舰队提供气象“”,是外滩信号台的一项重要任务。据年报统计,仅1901年至1908年的八年中,这类“”达1115次,平均每年139次。按国别区分,以1907年为例,法国47次、德国34次、意大利20次、英国15次、美国8次、奥地利5次、丹麦1次。应西方各国空军和航空驾驶员的要求,自1920年3月1日起,外滩信号台提供的徐家汇观象台气象公报中,增加了三个高度的风向,在对云的观测中推断了云底高度。
外滩信号台台长龙相齐(Gherjzi)于1938年参观了汉堡德国海洋气象台、伦敦英国空军部、华盛顿美国气象局、巴黎法国气象局、意大利水道部、香港和马尼拉气象台,回到上海后说:“与各国同类信号台相比,上海外滩信号台毫不逊色,甚至有些方面超过它们”。正由于此,外滩信号台和徐家汇观象台受到西方各国的支持和称赞。上海英租界工部局从18年起承担外滩信号台经费开支的一半。日本明治天皇于1903年11月24日授于劳积勋台长“瑞宝勋章”。法国海军部于1919年10月提供一台精密的天文钟,以改善信号台的授时服务。由法国海军部长莱涅(Leygnes)提议,经法国议会表决通过,每年向徐家汇观象台提供补助金12000法朗,法国海军上将吉莱(Gilley)率领的海军参观团于1923年到达上海,向外滩信号台和徐家汇观象台的神父及员工表示了“感激之情”。
七、从“孤岛”到黎明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于1937年11月12日沦陷,租界成为“孤岛”。由于各地逃难的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流亡者来到上海租界,资金和劳动力激增,经济出现畸形的虚繁荣。在此期间,中国内地的气象站都已停止发报,但太平洋地区以及福州、汕头等地气象站仍继续工作,徐家汇观象台仍能发布台风和日常的气象预报,外滩信号台坚持进行气象服务和信号报警。同时,由于设在巴黎的国际时间局的帮助,徐家汇观象台自1939年7月起,与世界各国20个观象台建立了确定标准时间的相互联系和合作。因而,外滩信号台的授时服务也有了改进。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孤岛”局面结束。根据法国驻沪总领事馆的指示,外滩信号台的气象和授时服务暂停。不久,徐家汇观象台提出了在日军占领下恢复业务工作的方案,每天11时、16时两次气象要素观测实况和天气预报仍在外滩信号台公布,但不发无线电广播。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法国维希和日本分别向汪伪国民“交还”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外滩信号台由日伪上海特别市第八区公署接管。该区工务处副处长许贯三任台长。原台长卜尔克(M·Burgand)在报告中表示:“保证在上海市第八区管理之下,照常办事于上海工商事业之中”,“与日本当局互相通气,以冀事业日渐发展”。同年12月31日,日伪上海特别市第八区公署署长陈公博聘任卜尔克神父为外滩信号台副台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气象局会同上海市接收了外滩信号台,改组成为上海气象台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郑子政任台长。1946年6月,上海气象台将国际间议定的气象信号及地方风暴信号重新公布施行。黎明前的上海,通货膨胀,百业萧条,经济崩溃,但外滩信号台仍坚持开展气象服务。
上海解放后,军管会于1949年5月31日发布命令,派员接管了当时设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的上海气象台,外滩信号台同时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1950年6月,美国挑起了朝鲜战争。同年12月11日,军管会命令接管了徐家汇观象台。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了保障海上和内河航运以及渔民的安全,于1952年成立外滩气象站,自1953年1月1日起恢复气象观测和信号服务。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的通知,对外发布海洋气象预报,遇有台风或大风时,悬挂警报信号,并为航海部门提供气象咨询服务。
1957年初,上海中心气象台成立了专门服务机构,与海运、航运、铁路、机场、码头等交通运输部门建立了电话服务网络,海岸电台加强了船舶气象报告,人民广播电台不断改进天气预报的广播。随着通讯工具的逐步现代化,有线和无线通讯以及新闻媒介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速度,适应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因此,上海中心气象台于1957年2月15日决定,外滩气象站停止工作,风暴警报信号由港监部门负责悬挂。
如今,外滩信号台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留下的这座古典式西洋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据悉,它将开辟为外滩发展史料展览室,供游人观瞻,成为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一组新的旅游景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